新冠疫情就是砍向企業的一把大刀,一刀下去,硬生生砍掉脆弱的企業,沒有絲毫溫情。
前段時間,英國航空巨擎維珍航空,還有小姑娘們都很熟悉的小碎花服飾品牌Cath Kidston,接連宣布破產。美國的大型零售商JC Penney已經在破產的邊緣徘徊,如今的股價已經跌到了0.25美元。除了它,Neiman Marcus也在考慮破產申請。
資本市場從來不同情弱者,歐美市場更是如此。你沒法跟上市場的步伐,你就得OUT。
疫情下來,這些以往我們認為經濟護城河做得很好的國家,卻遭遇大劫。但是,有一個國家,雖然面上一直喊著經濟形勢不好、企業經營之艱難,但總體的表現卻意外地還不錯。
這個國家,便是日本。
破產企業數、失業率
2月中旬,位於日本愛知縣蒲郡市的老字號日式旅館富士見莊宣布倒閉。
現年31歲的富士見莊董事長伊藤剛表示,富士見莊一直是以接待中國團隊遊客為主要客源,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大,從上個月開始接連取消預約造成了經營困難。
這是日本第一家因為疫情而倒閉的企業。
根據帝國資料庫的統計,截至4月28日,這個國家因疫情相關破產的企業僅有104家,最高時一天有10家企業申請破產。
各縣市的企業倒閉情況;數據來源:帝國資料庫
倒閉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住宿業、旅行社等跟旅遊相關的中小企業,佔到全部倒閉企業的4成。
中國的數據往往找不到可靠的統計源,所以旁敲側擊地大概估算一下。據人民法院公告網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已經有超過750家企業發布破產公告。而從1月25日到2月21日之間,有249家宣告破產。
但據天眼查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月1日至3月15日,僅北、上、廣、深,註冊資本100萬元以上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有共3869家公司註銷。
它還不包括3月之後,受到海外疫情影響的企業。
美國方面,美國破產機構的統計顯示,2020年2月-3月兩個月內,在美國申請破產的企業數量達到12,604家,而其中正在走破產司法程序的商務企業同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209家。
標普全球評級給出的最壞假設是,未來幾個月被降級至「選擇性違約」的美國公司債規模可能會超過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而即便在不那麼悲觀的假設情境下,也可能接近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達到的水平。
4月28日,日本總務省公布了3月的失業率情況,完全失業率為2.5%,比前一個月微微惡化了0.1%。日本3月的總僱員人數為6700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萬,連續87個月增長,但增幅卻連續3個月減少。
不過,更受到疫情影響的非正式僱員的變化就比較劇烈了。非正規工人的數量為2150萬,比上年同月減少26萬人,並且下降幅度是2014年1月以來最大。
相比之下,歐美的失業率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壓則更加明顯。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發布的數據,全美3月的失業率達到4.4%,與上個月的3.5%相比大幅上升。
數據顯示,3月美國失業人口增加140萬人至710萬人,失業率比前一個月上升0.9個百分點,創1975年1月以來美國失業率最大單月增幅。
從失業率情況來看,新冠疫情對美國的影響明顯高於對日本的影響。
從疫情的表現來看也是如此。根據維基百科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28日,美國總共確診101萬名新冠患者,其中紐約確診29.2萬人,全美死亡人數達到56,521人次。
美國是全世界感染人數最多,而且復工時間仍然遙遙無期的國家。
此時此刻的日本,根據NHK的統計數據,截至當地時間下午4時,日本本土總共確診1萬3631人,其中東京3947人,死亡人數為394人。今天的最新數據是,東京又確診了112人感染新冠肺炎,在昨天短暫的確診人數回落之後又一次站上100人,但這個確診數量跟東京整體的量級比起來,再跟紐約做個對比,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雖然說日本確診的人數中肯定存在水分,但是按照概率來算,東京的整體情況應該還是比紐約更好一些。
並且,經濟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可是因為日本「緊急事態」的法律規定中,並不能強行限制人們的行動,所以目前日本總體並不像美國,或者歐洲國家那樣全面停擺。這給日本一些不能居家辦公的企業一些緩衝的機會。
「日本式管理」的是與非
為什麼日本的失業率變化相比美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在於,日本企業內部的穩定性非常高。
日本的勞資關係被稱為「家族式」的勞資關係。日本的企業被看做是個家庭,老闆就是家長,員工只要好好幹活,家長自然會給員工漲工資漲福利,還非常注重員工的培訓,在汽車行業,日本企業每年培訓工人的時間達到150小時,德國為75小時,美國只有5小時。這在大小企業都是如此。
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了日本特殊的工會體系。與德國和美國那樣的產業工會不同,日本工會多數是企業工會,工會非常維護企業,同時也維護員工的利益。
一個代表是這次的疫情中的ANA企業工會。
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我們有目共睹。日本96%的國際航線停飛,國內航班也受到影響,ANA此前就計劃將5月的國際航班減少9成,同時決定讓5000名乘務員臨時休假。
客艙乘務員的工資構成方面,「乘務津貼」佔4成左右,靠的是裡程數的累積。一旦休假,乘務員就只能拿基礎工資,比平均年收450~500萬日元大打折扣。
這個時候,全日空的企業工會主席直接找到社長,要求必須維持乘務員們的正常收入。於是,就有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員工輪流回公司值班刷存在感,企業調整僱傭補助金制度,並且減少董事和管理層的薪酬來補貼普通員工。
也因為這種「家族體系」,員工和工會對企業的忠實度非常高。這在傅高義的《日本第一》中,被視為是日本上世紀7、80年代迅速成為世界第二的核心原因。
雖然從上世紀末至今,各界對這樣的「日本式管理」的口誅筆伐,可這個制度非但沒有消亡,反而不斷精進。
進入21世紀,外國投資者一邊唾罵著日式管理,一邊又對日本股票的買入非常積極,因為他們對日本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全球市場佔有率保持著高度信心。
這反過來說明了,日本經濟因為這個制度的保護,有著強抵禦外界風險的能力。
日本三大寶:日企、日本政府、全球化,讓日本資產更抗跌
上個世紀末日本經歷了那場慘痛的經濟危機,資產泡沫破滅,房價、股價一瀉千裡,僅這兩類資產就造成了全日本1500萬億日元的損失,這個數字相當於日本全部個人金融資產的總和,還相當於日本三年生產總值。
而正好也是這個時期,日本企業步入了一個尷尬境地。中國的海爾、格力等家電企業憑藉性價比優勢逐漸搶佔中國市場,松下、東芝等日企在白色家電方面逐漸光芒不再。另外,韓國的晶片、彩電技術,也取代了索尼、夏普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
從1992年至今,日本進入了世人所稱的「失去的三十年」。
不過我們也看到,即使經歷了如此巨大的打擊,日本的主要企業直到現在都還活躍在世界舞臺上。
根據MSCI的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日本企業在全世界的企業利潤份額還是佔到了10%左右,長線來看並沒有衰退跡象。
為什麼如此巨大的經濟危機沒有打倒日本的企業?因為它們在沉寂的這三十年中,一直在變化,並逐漸向上遊核心部件、其他熱門產業轉型。
這裡說說索尼。
索尼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字,是它把卡帶機、discman引入中國,人們第一次可以用小小的機器隨時隨地聽音樂。索尼的照相機也是幾乎每個中國中產家庭都曾經擁有過的數碼設備。
但它在21世紀初經歷了滑鐵盧。2003年,索尼巨虧的財報一公布,索尼股票連續2天跌掉25%,並誘發日本股市的高科技股紛紛跳水,還直接拖累日經指數大幅下跌,引發了「索尼震撼」。此後因為轉型不徹底、決策拖沓,索尼的業績一直很不穩定。
但索尼不是那麼容易被打敗的。這之後,索尼著重研發智慧型手機攝像頭的傳感器,確保了利潤增長。同時在日本,索尼還有自己的銀行,火遍中國各地的日本女團乃木坂也是索尼公司旗下的娛樂產業。還有專業玩家都會入手的Play Station遊戲機,也給索尼賺足了關注度。
最近,索尼還投資了中國後起之秀嗶哩嗶哩,其產業觸角已經遍布各行各業,為這家公司鑄造了超強護城河。
到2019年,索尼連續3年刷新最高利潤紀錄。索尼的利潤佔到日本8大電子企業合計利潤的4成,成為業績最好的公司。
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日企,擁有強大的護城河,並給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心劑。
支撐日本經濟的還有日本政府的財政刺激。
1992年泡沫破滅,全國失去了3年的GDP總值,但日本依舊保持住了高於經濟泡沫高峰期的國內生產總值。
《大衰退》的作者辜朝明認為,產生這個效果的原因正是由於日本政府加大財政刺激,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投資、補助等方面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成功阻止了國民生活水準災難性下降。
1992年如此,如今也如此。
日本出臺了全世界第一大的財政刺激政策,其體量達到了本國GDP的20%。包括給國民發津貼,還有增加補貼給企業回遷、藥物研發等。
(美國媒體統計,新冠疫情中,日本的財政支出全球第一)
另外,日本央行還不斷購買國債、ETF和股票,逐漸成為了這三大領域的最大持有者。前段時間黑田東彥行長還宣布追加貨幣寬鬆,決定取消每年國債購入額不超過80萬億日元的最高限額,使得央行能夠為維持低利率環境而不限量購買國債,釋放更多日元的流動性。
看來不僅僅是企業,日本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國民是家庭成員,日本政府就是家長。它在各個方面兜底著這個國家的經濟。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日本的全球化是亞洲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如果說1992年泡沫破滅以前,因為信息不透明,資產價格主要是靠自己國內的投資者硬撐起來的,日本的經濟還只能算是「虛胖」。那麼,暴跌後的日本資產價格就開始受到全球的檢驗。
日本經濟的一個優點在於,它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從2000年開始,日企大量購買海外資產,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目前在海外,還有五、六個日本。
從數據來看,2018年日本海外淨資產額達到342萬億日元,連續28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也連續28年穩坐「世界最大債權國」的寶座。
一個全球化的經濟體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優勢,那就是日本的資產價格得到國際市場的檢驗。
日本的房產、股票、債券以及金融資產,在經歷了痛苦的全球化後,在國際市場自由競爭中被重新估價。因此,現在的日本資產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經過了國際檢驗的、更加真實的價格。
疫情發展至今,與國際上的許多發達國家相比,日本給出的答卷還算不錯。日企、日本政府、全球化三大支柱託起了日本的經濟。
這背後蘊藏的,就是日本整個國家運行機制的深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