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史上首次兩棲作戰在瓜納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拉開了帷幕。儘管登陸過程很順利,但隨後的日軍反擊讓其付出了慘重代價,4艘重巡洋艦沉沒、3艘艦船重傷,並使美國海軍繼「珍珠港事件」後,又一次蒙受恥辱。
消息傳回日本,各大報紙爭先刊登瓜島大捷的消息,聯合艦隊上下更是一掃中途島慘敗的晦氣,沉浸在歡快的氣氛中。日本海軍再次出盡了風頭,陸軍也不甘落後,決定乘勝追擊,重新奪回瓜島和圖拉吉島。那麼,駐島美軍該怎麼辦呢?
陸戰一師被無情的「拋棄」。
美軍的首次兩棲作戰,從戰術配合角度講並不成功,甚至可以形容為「一團糟」。這其中固然有南太平洋戰區司令戈姆利指揮不力的原因,也有弗萊徹的第61特混艦隊「提前撤退」的不義舉動,以及特納指揮的運輸船隊「絕情地」拋棄隊友。
如今,瓜島只剩下陸戰一師「孤軍奮戰」了。面對隊友的無情拋棄,範德格裡夫特除了站在海灘上大罵弗萊徹、特納等人「臨陣逃脫」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其實,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兵種間相互配合的戰術意識保持不夠外,還有:
一是,統一指揮出現了問題。總指揮戈姆利並不熱衷於登陸瓜島戰役,又與剛晉升為中將的弗萊徹同級,於是將此次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了弗萊徹。而弗萊徹對這種「甩鍋行為」並不認同,在實際作戰中,他考慮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大局。
二是,「恐日症」作祟。儘管有「杜立特空襲」、珊瑚海和中途島戰役的勝利,但日軍在太平洋地區強勁的勢頭,讓從未與其交過手的參戰美軍,對日軍的殘暴和強悍還是心有餘悸;而被擊沉過2艘航母的弗萊徹,更是「聽風就是雨」,怕得要死。
雪上加霜的是,日軍夜間偷襲戰術取得巨大戰果。不善夜戰的美軍護航艦隊毫無還手之力,讓特納決定帶著1400名未來得及下船的陸戰隊員,以及超過一半的物資和大多數重炮撤離,只給上島的陸戰一師留下37天的口糧和4個基數彈藥。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日軍偷襲行動最大的失誤。他們在重創美軍警戒艦隊後,並未對運輸船隊或者灘頭堆積的物資,給予毀滅性打擊,而是選擇「見好就收」。也正是這一舉動,讓陸戰一師用僅有的物資,抗住了日本陸軍第一波陸上進攻。
範德格裡夫特未雨綢繆,加強防禦。
1942年8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一師沒費多大週摺,順利登上瓜島並佔領了日軍即將完工的機場,為紀念中途島戰役中陣亡的英雄,該機場取名「亨德森機場」。然而,師長範德格裡夫特非但不高興,反而憂心忡忡,甚至對固守機場沒有信心。
原來,由於日軍不斷地騷擾,美軍登陸作戰草草收場,本該上島的物資和兵員有許多被原路拉回。此時的陸戰一師,可謂是現代版的「魯濱遜」,沒有增援、沒有掩護,一切只能靠自己。而如何守住瓜島?成了範德格裡夫特面對的最大問題。
首先,他十分清楚未來戰役的成敗取決於制海權,而制海權又取決於制空權。然而在沒有航母支援的情況下,亨德森機場將成為最關鍵的因素。於是,在卸載物資的時候,他特別要求先緊著大型施工機械卸載,以便以最快速度發揮機場作用。
好在日軍的施工大隊逃跑時留下一些設備,並且亨德森機場已完工了800米跑道,美軍工兵晝夜奮戰,僅用一周就將剩下的400米完成。這一天,第一批31架戰機到達瓜島,這讓一直愁眉不展的範德格裡夫特,終於對防守瓜島充滿了信心。
其次,圍繞亨德森機場的防守,他在東、西、南三面修建環形工事,同時將為數不多的坦克和火炮部署在中央位置,可以隨時對各個方向提供炮火支援。同時,為了做好長期戰鬥下去的準備,他將所有的物資和彈藥放置在結實的地下工事內。
更重要的是,範德格裡夫特堅持「以守為攻」的戰術原則。他了解自己的部隊,雖然該部組建較早,但隨著戰爭爆發,大部分骨幹被抽調組建新的陸戰師。上島的隊員大多是沒有經驗的新兵,只能在防守中積累經驗,在防守中提升戰鬥力。
事後證明,範德格裡夫特的防禦策略是正確的。因為他知道部下面對兇狠的日軍,最缺的就是戰鬥經驗,以及不善夜戰、近戰的能力。唯有「以守為攻」,以優勢火力彌補自己的「短板」,不斷地消耗對手,只要能堅持拼下去,日軍必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