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決定太平洋戰爭進程的瓜納爾卡納爾戰役(簡稱瓜島戰役)已進行2個月。美、日兩軍圍繞著該島進行著海、陸、空「三位一體」的角逐,儘管美軍略佔上風,但要說誰能最終擁有瓜島的控制權還為時尚早。雙方的爭奪更加激烈。
已打退日軍兩次大規模進攻的美國海軍陸戰一師,也面臨著補給嚴重不足的問題。即使每天只提供2餐,也只能再堅持7天,師長範德格裡夫特只得向戰區司令戈姆利和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求援。眼看著瓜島形勢嚴峻,尼米茲該怎麼辦呢?
在他看來,瓜島守軍必須堅持下去。
隨著美國進入戰時體制,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全部投入到戰艦、坦克和槍炮的生產中去,美國儼然成了「反法西斯陣營的兵工廠」。為了更快、更多地生產武器裝備,羅斯福多次巡視各大重要的軍工企業,造船廠更是他關注和催促的重點。
更多的政府訂單也引發了造船業的一場技術革命,與一開始鋪設龍骨,再在其周圍和上方通過鉚接建造船隻的傳統製造方法不同,而是類似「模塊化」生產,將各部件實現預製好,然後直接焊接起來,造一艘萬噸輪由過去的半年壓縮至一個月。
這意味著困擾太平洋艦隊艦船不足的危機開始逐漸緩和,但尼米茲卻高興不起來。原來,儘管國內要求向太平洋戰區提供更多飛機和艦船的呼聲很高,以及金上將、麥克阿瑟等人極力爭取,但一切為了「火炬行動」,成了壓倒性的政策。
也就是說,羅斯福、馬歇爾等人為了「先歐後亞」戰略,決定將數不清的武器裝備用來支持蒙哥馬利反擊隆美爾,即使瓜島和紐幾內亞雙雙告急,太平洋戰場依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但為平復眾人情緒,羅斯福還是派代表到太平洋戰區考察。
這就是美國陸軍副參謀長阿諾德中將,他與尼米茲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們一致認為,日本人為奪回瓜島集中了幾乎全部的力量,更加說明增援瓜島美軍的必要性;只要陸戰一師再堅持一段時間,憑藉美國的雄厚實力,形勢改觀是完全可能的。
阿諾德表示儘量說服參謀長聯席會議支援瓜島,但前提是陸戰一師必須守住瓜島。讓尼米茲高興的是,「蠻牛」哈爾西出院了,當即決定讓他繼續擔任第16特混艦隊司令,率領修復好的「企業號」航母去南太平洋戰區,支援瓜島海域的防禦。
而他當務之急,需要親臨瓜島,為守軍打氣。
1942年9月,登上瓜島的美國海軍陸戰一師可謂是打出了頑強作風,他們不僅打退了日軍兩次大規模的進攻,而且憑藉亨德森機場,對增援的日軍進行不間斷地打擊。然而,遲遲運不上來的補給,讓守軍出現了糧荒,剩下的口糧僅夠7天。
師長範德格裡夫特最看重的陸戰7團,因運輸不力一直沒有歸建。面對「缺糧少兵」的現狀,他雖然對南太平洋戰區司令戈姆利的指揮能力有很大意見,讓陸戰一師陷入危機的境地,但他也顧不上罵娘了,頻頻地向戈姆利和尼米茲求援。
好在不久運輸船隊衝破阻力,將陸戰7團的4200名官兵,以及大量的補給和燃油送上瓜島,解了範德格裡夫特的燃眉之急。在他看來,經過戰鬥洗禮的陸戰一師士氣正旺,戰鬥力明顯提高;再加上精銳的7團歸建,他有信心守住瓜島機場。
但在海上,美軍的航母編隊既不敢靠前作戰,又屢遭重創。「黃蜂號」航母被擊沉的現實,讓戈姆利憂心忡忡,更讓前線官兵對這位戰區司令怨聲載道。隨著日軍加強對瓜島的爭奪,不放心的尼米茲決定親臨前線,給守軍鼓鼓勁、打打氣。
然而,在聽取戈姆利的匯報時,他所聽到的卻是疲於應付、毫無進攻意識的悲觀情緒,以及「我的上帝,這就叫我該怎麼辦」而不知所措。尼米茲感到在戈姆利的指揮下,瓜島很可能因悲觀情緒而守不住,他第一次對戰局的發展有些擔憂。
讓尼米茲放心的是,陸戰一師的官兵們儘管飽受日軍的轟炸,以及瘧疾的折磨,但依然作戰頑強、鬥志高昂。在談及瓜島能否守住的問題上,範德格裡夫特毫不隱晦表示:守軍有能力守住,但需要海軍艦炮的支援,以及對日軍基地的打擊。
說到激動處,範德格裡夫特吐槽道:「我們太多的艦長不願拿艦船冒險,縮手縮腳、『怕』字當頭;反觀日本的『東京快車』則勇敢許多,關鍵在於戰區司令部的悲觀態度」。尼米茲並沒有立刻表態,他只是返回後,要求戈姆利火速增援瓜島。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