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1950年11月,在長津湖四十度的低溫酷寒環境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與美軍第十軍頑強鬥爭,成功的殲滅了武器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6.5萬餘人,收復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被稱為「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蹟之一」。
在長津湖戰役中,湧現了很多英雄,他們有的是在戰場上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戰鬥英雄,也有在敵後默默付出的戰地醫護人員,他們不畏生死,每天都在槍林彈雨中穿梭徘徊。當年一名美軍士兵看到這一幕時,曾經發出過斷言:「我們參加了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長津湖是位於朝鮮北部的一個湖泊,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譚裡和下碣隅裡之間,最終注入鴨綠江,形成的一個湖泊。這裡是朝鮮北部最為嚴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間,長年低溫嚴寒,而志願軍來到長津湖作戰的時候,正是這裡最冷的一個嚴冬,氣溫已經降低到了零下四十攝氏度。
根據志願軍九兵團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回憶,當時他們的部隊正在山東曲阜集訓,沒過多久就接到了赴朝鮮作戰的任務,大家不知道朝鮮會有那麼冷,連基本的禦寒裝備都沒帶就出發了。到了長津湖他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寒冷的天氣,當時很多戰士包括首長都說:「就是長徵也沒遇到過這麼冷的天氣。」
1950年11月,古土裡和真興裡的美國陸軍戰隊第一師第一團,在步兵營和坦克營以及三十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向志願軍第20軍60師駐守的復盛裡、小民泰裡陣地發動總攻,企圖打通與下碣隅裡和柳潭裡美軍之間的聯繫。
對於志願軍來說,美軍這一次發動進攻,就意味著他們離開了固守陣地,開始移動作戰,這樣移動的美軍自然比固守不動的美軍好打的多。到了11月28日,在志願軍的攻擊之下,陸軍一師敗局已定,師長史密斯命令英軍中校德賴斯代爾組成一支特遣隊,打通通往下碣隅裡的道路。
守衛復盛裡的第20軍179團,向代號「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發動了總攻,切斷了這支派遣隊和下碣隅裡與柳潭裡的聯繫。一番激戰過後,特遣隊只剩下了240多人,被志願軍重重包圍,志願軍限令他們五分鐘內必須投降。面對絕境特遣隊毫無辦法,在麥克勞林少校的率領之下,他們垂頭喪氣地向20軍投降,這是在長津湖戰役中乃至整個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第一次讓美軍的一個建制部隊向他們投降。
在長津湖戰役中有一位著名的英雄,他的名字叫楊根思。1950年11月29日,美陸戰一師向下碣隅裡志願軍駐守的1071.1高地發動猛攻,負責駐守此地的正是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楊根思少年時就參加革命,抗美援朝戰場上只有28歲的他,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兵,他還是軍中著名的爆破英雄和戰鬥典範。
敵人有飛機大炮和坦克,楊根思帶領的3連裝備簡陋,他們只有以血肉之軀和敵人硬拼,在打退了敵人8次進攻之後,戰場上只剩下了楊根思和兩名傷員,增援部隊還在趕來的路上。
此時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敵人很快發起了第九次衝鋒,眼看著敵人陸陸續續向陣地湧來,楊根思命令兩位傷員帶著他最珍愛的重機槍撤退,把機槍交給增援部隊。等到傷員撤退之後,楊根思拿起身邊的炸藥包衝進了敵人之中,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之後,陣地上沒有了任何聲音,楊根思用生命保全了陣地,換取了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中的又一次勝利。
除了楊根思這樣的戰鬥英雄,志願軍的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就是戰地中的醫護人員,《第二十軍衛生志》中記載過很多敵後醫生的故事。172團衛生隊副隊長陳國均,他在包紮所所在的上坪裡地區負責救治傷員,因為敵人與下碣隅裡的瘋狂進攻,導致很多傷員無法被送到包紮所,陳國均聽後心急如焚,冒著敵人的炮火來到下碣隅裡地區救治傷員。
敵人的攻擊過於猛烈,還有很多傷員沒辦法行動,陳國均索性拿起戰士的槍,一面在山坡上巡邏敵情,一面救治重傷員,他曾經一個人就搭建起了很多的「戰地救治所」,一個晚上救治了99名傷員,直到累的沒有任何力氣才休息。
175團衛生隊保健幹事陳良,他在長津湖戰役的敵後戰場救治傷員,在一個晚上冒著零下四十多度的酷寒,徒手搭建了三十多個救治所,等到建成時他的腳早已經凍得沒有知覺,差一點就落下了終身殘疾。在834高地戰役中,他帶領醫護人員挖了18個防空洞,在工具簡陋的情況下,硬是把已經凍得像石頭一樣硬的土壤砸開,挖成了防空洞,讓160名傷員有了棲身之處,讓他們避免了在美軍的炮火中死於非命,日後還能拿起槍與敵人作戰。
我們的戰士缺衣少食,救援的條件也是如此簡陋,可美軍士兵卻個個有鴨絨被,還有隨身攜帶的巧克力補充能量,他們的士兵一旦受傷,還有汽車和直升飛機將其轉運到後方治療。可就算是在佔盡了優勢的情況下,美軍士兵的死亡率還是略高於我軍,因為他們背後沒有能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槍林彈雨到達傷員身邊的戰地醫生,他們的士兵沒有經過包紮救治,就算是坐著火箭去後方,也很快就會死在路上。志願軍之所以能打勝仗,就是因為參戰的所有人都以保家衛國為己任,將生死置之度外,這一點是美國侵略者永遠無法理解的。
在零下四十度的長津湖戰場上,為了不讓敵人的偵察機發現自己,志願軍戰士們穿著白色的風衣臥在雪地裡,他們一動不動,以至於美軍的偵察機從他們的頭頂飛過,都未曾發現過他們的痕跡。他們就是這樣在冰天雪地中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伏擊圈,讓敵人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卻又時刻面臨死亡的威脅。當美軍第10軍向東線鴨綠江進犯時,這支他們從未見過的志願軍第九兵團從天而降,將敵人一舉擊潰。
在李鋼林所著的《原木在移動》一書中,有一個片段以美國老兵約翰的口吻,講述志願軍從天而降的故事。約翰說到:「我通過鴨絨被堵住的窗戶往外看,外面是很多披著白布的志願軍,他們頂著我們的炮火,像一群僵硬的原木在移動著。天氣冷得讓人害怕,他們跑得很慢,褲腿都被冰凍住了,很多人像僵硬的原木一樣倒下,可前面的人仍然緩慢地跑著,不斷的湧出來,不斷的衝過河去。那一刻我知道了,我們的隊伍裡沒有這樣的士兵。他們對死亡怕得要命,可中國人對死亡只是付之一笑,從那時起我就知道我們贏不了了,這場戰爭我們毫無希望。」
約翰所說句句屬實,這就是當年志願軍的真實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中沒有「神兵天降」,我們的神兵如果能夠從天而降,那麼也不用付出這麼慘重的代價。真正的「神兵」,是在雪地裡被凍得瑟瑟發抖,甚至喪失了知覺,還在堅持的人,還有那些默默無聞的戰地醫生,他們也是冒著被凍殘廢的危險,把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這才是中國人的「神兵」,一群不畏生死、捨己為國的戰士,讓敵人都肅然起敬的勇士。一年後,當宋時輪將軍率領第9兵團回國休整的時候,他在鴨綠江邊朝著長津湖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第9兵團在那裡付出了太多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