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林接受幹細胞採集
雲南網訊(記者 李星佺 通訊員 明軍 劉明久)「醫生,快開始吧,我準備好了。」面對即將開始的造血幹細胞採集,在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血液科採集室裡李俊林顯得迫不及待,他告訴記者,自己非常珍惜這次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機會,「無損身體,但可以救人一命,何樂不為呢。」
李俊林來自雲南省昆明市石林縣,是彝族撒尼人,今年26歲。2013年7月從西南大學會計專業畢業的他目前在家鄉創業,養了100多頭羊。除此以外,李俊林還有另一重身份,雲南省2015年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雲南省第11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彝族撒尼人首例、中華骨髓庫第4683例捐獻者。
2012年,李俊林到雲南師範大學呈貢校區和同學聚會的時候,相約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入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大家庭的一員。
2014年11月底,在家創業的李俊林接到雲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分庫通知,自己的白細胞抗原與廣東中山市人民醫院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醫生告訴我這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太難得了。」他告訴記者,自己初中時候的一位女同學,就因為身患白血病不幸離世的,這讓他觸動很大,如今有機會幫助白血病患者恢復健康,他當即語氣堅決地表示願意為捐獻造血幹細胞。
然而,李俊林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卻遭到了家人的堅決反對。「爸媽認為,捐獻造血幹細胞對身體傷害肯定很大,死活不願意讓我捐獻。」 李俊林告訴記者,父母對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不了解,所以堅決反對。然而,家人的阻撓並沒有讓李俊林放棄,向父母解釋無果後,李俊林借著到昆明考駕照的時機,進行造血幹細胞的捐獻。
2015年1月1日,李俊林孤身一人來到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進行捐獻前的相關準備。造血幹細胞的採集需要通過注射「動員劑」,使位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轉移到外周血中,注射三天後,李俊林出現腹瀉、脊柱酸痛等反應,這是藥物的短暫作用,他都堅持下來了。並且期間還堅持進行了路考,於1月4日如願拿到了駕照。他說:「比起拿駕照,捐獻幹細胞更讓我開心,畢竟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
1月5日早上10點到下午3點,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血液科,在志願者和雲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伴下,正式開始進行造血幹細胞的採集,採集過程中,李俊林始終微笑著,不時與旁邊的人談笑風生。1月5日下午5點10分,成功採集的造血幹細胞由志願者乘坐飛機送至中山市人民醫院,為35歲的男患者進行移植。李俊林說:「配型成功是一種緣分,希望受捐的叔叔可以早日恢復健康,獲得新生。」
「捐獻造血幹細胞無損捐獻者身體健康,但是可以挽救別人的生命,我呼籲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血液科劉林醫生告訴筆者,許多人對捐獻造血幹細胞存在誤解,認為對身體傷害很大,即使已經配型成功的,也有因為個人原因或家庭阻力而悔捐的現象。希望大眾走出誤區,參與到造血幹細胞捐獻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