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傳承京劇文化圈粉年輕人

2021-01-07 光明日報

【見仁見智】

一直以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各大影視作品的創作寶庫和靈感。近日,一部聚焦京劇藝術、講述梨園傳奇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成為當下影視作品傳承京劇文化的有益探索。有網友評論道,「只以為流行歌曲好聽,殊不知京劇戲曲原來這麼讓人上頭。這樣的劇能讓年輕人發現京劇之美,使京劇有傳下去的機會。」

被譽為「國粹」的京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年輕人只熱衷于欣賞歌劇等舶來藝術,殊不知京劇才是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凝結而成的文化結晶。幾經歲月流轉,幾多故事吟唱。如今,仍在各大劇院登臺上演的京劇,大部分只輻射到了老一輩觀眾群體。大多數年輕人聽不懂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的京劇,更不了解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曲高和寡的京劇乃至戲曲藝術的生存空間正在收縮,其與年輕受眾的距離漸行漸遠,甚至還被賦予「老年人才喜歡京劇」的刻板印象。

如何讓年輕人也領略到二十世紀的梨園盛況和京劇藝術的美感之源?以年輕人為核心受眾群體的電影、劇作等文藝作品,其敘事語言和視聽手法都符合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因此,讓京劇文化內核搭配影視表現形式,不但能夠實現「1+1>2」的傳播效果,促成古老藝術向影視藝術的升級轉變,而且也是影視作品助力京劇文化傳承的職責和功能體現。從《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謝瑤環》三部將經典劇目搬上銀幕的京劇電影,到《霸王別姬》《梅蘭芳》《青衣》等堪稱時代絕唱的影視佳作,京劇文化搭載影視作品之翼吸引了一批年輕人的關注和熱議。除卻對戲曲知識和文化細節的大量展現,程蝶衣和段小樓半個世紀的離合悲歡引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京劇大師梅蘭芳現身講述藝術傳承路上「真正的好戲是人打破規矩」,「人戲不分」的筱燕秋執著詮釋對京劇的由衷熱愛……這些依託現代影視藝術的文藝作品對扮相眼神與動作步法的驚豔呈現、人物故事經歷與京劇文化隱喻的敘事融合,讓京劇文化深入年輕觀眾內心,也引領著京劇主題影視作品的創作。

近年來,為了打破京劇藝術的受眾隔閡,不少綜藝節目、動漫作品等謀求給予京劇文化年輕化、大眾化的藝術表達。例如,節目《角兒來了》邀請戲曲名家訴說自己和戲曲的情緣,讓「故事」成為戲曲文化的有力載體;節目《傳承中國》在老藝術家真教真演、演員明星真學真練的過程中,道出京劇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與文化內涵;動漫《戲隱江湖》承襲國粹京劇角色設定,以跨次元形式打造中華傳統文化新符號等。如今,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近期播出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加之與其同步上線的綜藝節目《瑜你臺上見》,弘揚傳承京劇文化的影視作品庫又多了一點分量。緊貼劇集劇情,餘派第四代傳人王珮瑜以「脫口秀+表演」的形式,在故事講述中娓娓道來茶餘飯後的梨園掌故、臺上臺下的規矩講究、戲裡戲外的人情冷暖。這種電視劇集搭配衍生綜藝同步推出的創新實踐,硬核輸出劇中經典劇目、社會背景、人物角色以及京劇常識,讓京劇文化進一步走向年輕人。

如何實現原汁原味呈現戲曲藝術精髓與年輕觀眾能夠看懂且樂於觀看的雙贏,是很多以國粹文化為底色的影視劇面臨的創作難題。這其中涉及的京劇藝術呈現、戲曲知識普及等問題,我們可以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找到經驗。例如,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涉及的京劇劇目多達二十餘部,包含旦角的八九個流派。主角商細蕊的戲曲造型從包頭勒頭、化妝貼片到梳頭戴頭面精緻完整,拋水袖、蹺功、扇子功等表演形象專業。這些令人驚嘆的藝術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助推年輕觀眾了解並愛上京劇。由此觀之,從流派紛呈的經典唱腔,到人頭攢動的瓦舍勾欄;從千人千面的生旦淨末醜,到一招一式的手眼身法步,唯有將環境情境、戲曲知識、藝術精華等做到全面、落到實處,京劇主題影視劇才具備傳承文化的底氣和能力。

回歸到傳承京劇藝術的影視作品創作,未來可以在文化普及、人物塑造、情節敘事等方向上繼續探索,在知識性與故事性、文化美感與年輕表達等層面的融合創新上持續深耕。京劇看似是高臺教化的陽春白雪,追本溯源則產生於緊接地氣的大眾生活。讓戲曲文化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共情雖屬不易,但是從當下文藝作品產生的積極影響來看,藉助影視藝術毫無疑問是一種有力實踐。因此,影視作品應發揮保護國粹的獨特作用,積極尋找與傳統文化的審美嫁接點。當京劇主題影視作品兼具百科全書式的厚重感和現代潮流化的親近感時,它才能讓年輕受眾在特定的對話空間中耳濡目染學會「聽京劇」,才能讓戲曲這一民族藝術瑰寶在現代社會迸發出新活力。

(作者:聞學,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琪,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漸漸消失在年輕人文化圈當中的傳統文化,應該如何補救?
    網絡文化圈的形成,由年輕人當中的製造者和觀看者、體驗者共同組成,發展到如今已經是一個結構完整有源有本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圈的感染力、吸納力非常強,少中老稍一接觸便會融入其中成為圈子中的一員,不過受限於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對科技事物的理解掌控能力,網絡文化圈中的大年齡層人數佔比還是非常少的,主要還是以年輕人為主導。
  • 讀《京劇史照(增訂版)》,品國粹傳承,細數京劇點滴
    譚正巖的這張彩色照片和譚鑫培的那張黑白照片兩相對比,戲沒有變,還是那出經典的《定軍山》,戲中人物也沒有變,還是那老當益壯的黃忠,扮演黃忠的人由譚鑫培變成了譚正巖,我們從這變與不變中既看到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又看到了京劇傳承的源遠流長。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家族傳承是京劇傳承的一大特點。
  • 傳承國粹、弘揚文化,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石破天驚
    鬧瑤池、盜金丹、八卦爐內煉就火眼金睛……本月18號,京劇電影《大鬧天宮》揭開神秘面紗,於北京金雞百花影城舉行首映儀式。作為國家「京劇電影工程」項目中的唯一一部武戲,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福建電影製片廠、福建京劇院、首都京胡藝術研究會共同出品,從啟動之初就吸引了廣大戲迷、影迷以及業內人士的關注。
  • 我市學校開展多樣化體育美育課程 武術醒獅入校園 京劇影視進課堂
    日前,小編走訪了我市多所學校,看到了武術、醒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內蓬勃開展,京劇、影視等美育課程走進課堂,在深化和拓展體育、美育的內涵上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實踐。該校學生黃文俊說,選擇學習武術醒獅,一方面是傳承武術醒獅文化,另一方面是可以強身健體。「醒獅表演比玩手機、打遊戲好玩多了,希望有更多的小夥伴加入進來。」「橫戈百獸,推獅為首」。武術和舞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
  • 《鬢邊》《瑜你》創新京劇文化傳承,愛奇藝探索劇綜聯動新觸點
    如今《鬢邊不是海棠紅》與《瑜你臺上見》則是以京劇文化為紐帶,二者在內容、價值維度實現聯通,亦是愛奇藝針對劇綜聯動這一內容營銷打法的新實驗。此番《鬢邊不是海棠紅》與《瑜你臺上見》成功聯動,在傳統京劇文化傳承、京劇KOL的塑造以及內容營銷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作用。
  • 京劇演員宋秀波:傳承國粹近十七年 弟子登上星光大道
    京劇有「國劇」之稱,是中國的「國粹」。為使它傳承下去,牡丹江市京劇團著名刀馬花旦演員宋秀波不惜花資金,自己辦學習班,免費教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學京劇。前不久,她指導的10名學生憑藉京劇名段《穆桂英掛帥》登上央視星光大道,為第三代京劇梅派藝術的傳人董飛伴舞。
  • 京劇電影《貞觀盛事》靠什麼捧得金雞獎
    古典的東方戲曲藝術和先進的影視技術能否找到最佳結合點?這一次,「上海出品」的《貞觀盛事》以經典劇目的別樣重生,讓人們再度將目光聚焦戲曲電影,審視戲曲藝術與電影藝術在新時代的對話。&nbsp&nbsp&nbsp&nbsp2018年7月,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在上海松江車墩影視基地拍攝期間,記者曾前往探班。主創團隊介紹,舞臺上的看點,成了電影改編的難點。比如舞臺版《貞觀盛事》有兩個半小時多,電影版要壓縮在120分鐘左右,如何縮短時長又不影響劇情?為此,主創團隊充分吸收專家們的意見,將人物與情節明晰化,突出重點。
  • 梅蘭芳大劇院:老牌劇院的京劇新傳承
    自成立至今,梅蘭芳大劇院努力打造國粹精品演出場所的第一品牌,劇院中的每一處附屬設施都帶有京劇演出元素,為觀眾展現京劇傳承的魅力。而在停演期間,梅蘭芳大劇院也發揮線上新媒體的作用,積極擁抱新傳播形式當好京劇傳承者。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在福建福州首映
    當日,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建勇,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廣敏,福建省關工委主任劉群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陳立華,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總經理莊志松,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總工會、共青團福建省委員會、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福建省電影家協會、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福建京劇院、福建電影製片廠等單位領導,藝術指導專家李幼斌、楊少春、張四全
  • 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看經典藝術如何對話與傳承
    7月22日下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下簡稱「人美社」)「一百零八上苑」草坪上高朋滿座,「國粹——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 在此開幕,展覽是有關「京劇」與「連環畫」的對話和傳承,簡短的開幕儀式上,除了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史依弘外,「人美社」的老畫家、89歲的汪觀清等也來到展覽現場,回憶當年畫家與京劇之間的往事。
  • 梨園世家英秀堂譚:傳承七代的京劇世家為何至今屹立不倒?
    許多人應該都知道「梨園」這個詞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在京劇的代代傳承中,就有了所謂的梨園世家,以前的人們將京劇界從業人員稱為梨園行,京劇界的後輩兒孫被叫做梨園子弟。在京劇最繁華的一百多年裡,誕生出了無數的梨園世家,他們薪火相傳,創造了京劇的不朽與輝煌。
  • 《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京劇 弘揚國粹
    圖片來源:人民網    一直以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各大影視作品的創作寶庫和靈感。近日,一部聚焦京劇藝術、講述梨園傳奇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成為當下影視作品傳承京劇文化的有益探索。《鬢邊不是海棠紅》作為少有的以京劇為主題的影視劇,傳承並弘揚傳統文化戲曲藝術,收穫了不少網友好評。許多網友在看劇過後評論「希望這不是最後一部以京劇為主題的劇」,「京劇是我們的民族瑰寶,我們有責任要把它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為鬢邊點讚!喜歡這部劇的原因就是弘揚了我們的國粹!」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在閩開拍 大銀幕上還原國粹
    京劇電影工程是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由福建省承擔的京劇電影《大鬧天宮》項目,承載著弘揚國粹藝術、振興京劇武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項目將力爭打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名片」、京劇電影創新發展的高峰之作、振興京劇武戲的經典劇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華策旗下克頓傳媒牽手韓國CJ 跨文化圈開發大IP
    協議內容表明,未來克頓傳媒與韓國CJ將基於電視劇合作拍攝製作、音樂等創新產業模式展開一系列的合作,今年雙方至少開發兩部電視劇合作項目,中韓各選擇一個大IP項目實現跨文化圈合作開發。而克頓傳媒作為國內影視娛樂龍頭華策影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在電視劇的大數據研究、策劃、製作和發行方面具有領先優勢,是國內領先的精品電視劇內容提供商。克頓與CJ以往製作的電視劇都是以年輕、時尚、富有新意和製作精良著稱。華策克頓旗下劇酷傳播出品的電視劇《何以笙簫默》一經播出便引發爆炸式反響,衛視收視與網絡點擊雙雙飄紅。近日更獲得了加拿大班夫國際電視節的提名,並被韓國電視臺引進發行。
  •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特輯曝光 風雨梨園好戲開演
    3月18日報導今日,由愛奇藝出品,歡娛影視、句墨影視聯合出品,戴瑩、於正擔任總製片人,王曉輝、楊樂任總監製,惠楷棟執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畢谷雲擔任戲曲顧問,知名京劇演員尹俊、牟元笛任戲曲指導,知名實力演員黃曉明、尹正、佘詩曼領銜主演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今日公布京劇特輯
  • 京劇進校園目的能達到嗎
    我看京劇進校園   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10個省區市試點,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教學內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將京劇納入義務教育課程,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京劇之美,培養他們對京劇的鑑賞力。但是京劇進校園並沒有那麼簡單。
  • 「梨園芳華—煙臺京劇藝術展暨京劇雅集」在京啟幕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表示: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到煙臺演出,煙臺人愛戲、懂戲,2016年到2018年期間,我先後三次到煙臺演出,深刻感受到煙臺市重視京劇藝術傳承發展的力度,我今天來參加活動就是想表達對煙臺建設京劇之城的支持,我願意盡我的能力在培養藝術人才、深入基層普及京劇藝術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 京劇演員碰上藝術面雕的雙曲面
    放眼望去,很多人都是矛盾與統一的結合體,國家二級京劇演員李俊博也是如此,他體內住著兩個面,一面為京劇而活,一面為自己而活。   多面「小生」雙面李俊博  他是貴州京劇院京劇小生  他在電視劇《英雄曹操》《胭脂霸王》裡有精彩演出  他曾獲CCTV第7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獎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國粹經典 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粹戲曲經典。近日,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盛大的傳統文化盛宴。本次演唱會以現代京劇為主,向新時代青年學生普及國粹經典戲劇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弘揚愛國精神、樹立報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 著名京劇演員擔憂花臉行當傳承:目前人才奇缺
    說起京劇花臉人才培養問題,他顯得多少有些擔心。舒桐演出劇照。受訪者供圖在戲曲界,舒桐是一位很有名氣的花臉演員,曾得到過多位名家指點,獲得過「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就在前不久,他又拜京劇大家尚長榮為師,開啟一段新的學藝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