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一直以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各大影視作品的創作寶庫和靈感。近日,一部聚焦京劇藝術、講述梨園傳奇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成為當下影視作品傳承京劇文化的有益探索。有網友評論道,「只以為流行歌曲好聽,殊不知京劇戲曲原來這麼讓人上頭。這樣的劇能讓年輕人發現京劇之美,使京劇有傳下去的機會。」
被譽為「國粹」的京劇,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年輕人只熱衷于欣賞歌劇等舶來藝術,殊不知京劇才是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凝結而成的文化結晶。幾經歲月流轉,幾多故事吟唱。如今,仍在各大劇院登臺上演的京劇,大部分只輻射到了老一輩觀眾群體。大多數年輕人聽不懂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的京劇,更不了解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曲高和寡的京劇乃至戲曲藝術的生存空間正在收縮,其與年輕受眾的距離漸行漸遠,甚至還被賦予「老年人才喜歡京劇」的刻板印象。
如何讓年輕人也領略到二十世紀的梨園盛況和京劇藝術的美感之源?以年輕人為核心受眾群體的電影、劇作等文藝作品,其敘事語言和視聽手法都符合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因此,讓京劇文化內核搭配影視表現形式,不但能夠實現「1+1>2」的傳播效果,促成古老藝術向影視藝術的升級轉變,而且也是影視作品助力京劇文化傳承的職責和功能體現。從《穆桂英掛帥》《趙氏孤兒》《謝瑤環》三部將經典劇目搬上銀幕的京劇電影,到《霸王別姬》《梅蘭芳》《青衣》等堪稱時代絕唱的影視佳作,京劇文化搭載影視作品之翼吸引了一批年輕人的關注和熱議。除卻對戲曲知識和文化細節的大量展現,程蝶衣和段小樓半個世紀的離合悲歡引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思考,京劇大師梅蘭芳現身講述藝術傳承路上「真正的好戲是人打破規矩」,「人戲不分」的筱燕秋執著詮釋對京劇的由衷熱愛……這些依託現代影視藝術的文藝作品對扮相眼神與動作步法的驚豔呈現、人物故事經歷與京劇文化隱喻的敘事融合,讓京劇文化深入年輕觀眾內心,也引領著京劇主題影視作品的創作。
近年來,為了打破京劇藝術的受眾隔閡,不少綜藝節目、動漫作品等謀求給予京劇文化年輕化、大眾化的藝術表達。例如,節目《角兒來了》邀請戲曲名家訴說自己和戲曲的情緣,讓「故事」成為戲曲文化的有力載體;節目《傳承中國》在老藝術家真教真演、演員明星真學真練的過程中,道出京劇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與文化內涵;動漫《戲隱江湖》承襲國粹京劇角色設定,以跨次元形式打造中華傳統文化新符號等。如今,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近期播出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加之與其同步上線的綜藝節目《瑜你臺上見》,弘揚傳承京劇文化的影視作品庫又多了一點分量。緊貼劇集劇情,餘派第四代傳人王珮瑜以「脫口秀+表演」的形式,在故事講述中娓娓道來茶餘飯後的梨園掌故、臺上臺下的規矩講究、戲裡戲外的人情冷暖。這種電視劇集搭配衍生綜藝同步推出的創新實踐,硬核輸出劇中經典劇目、社會背景、人物角色以及京劇常識,讓京劇文化進一步走向年輕人。
如何實現原汁原味呈現戲曲藝術精髓與年輕觀眾能夠看懂且樂於觀看的雙贏,是很多以國粹文化為底色的影視劇面臨的創作難題。這其中涉及的京劇藝術呈現、戲曲知識普及等問題,我們可以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找到經驗。例如,在《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涉及的京劇劇目多達二十餘部,包含旦角的八九個流派。主角商細蕊的戲曲造型從包頭勒頭、化妝貼片到梳頭戴頭面精緻完整,拋水袖、蹺功、扇子功等表演形象專業。這些令人驚嘆的藝術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助推年輕觀眾了解並愛上京劇。由此觀之,從流派紛呈的經典唱腔,到人頭攢動的瓦舍勾欄;從千人千面的生旦淨末醜,到一招一式的手眼身法步,唯有將環境情境、戲曲知識、藝術精華等做到全面、落到實處,京劇主題影視劇才具備傳承文化的底氣和能力。
回歸到傳承京劇藝術的影視作品創作,未來可以在文化普及、人物塑造、情節敘事等方向上繼續探索,在知識性與故事性、文化美感與年輕表達等層面的融合創新上持續深耕。京劇看似是高臺教化的陽春白雪,追本溯源則產生於緊接地氣的大眾生活。讓戲曲文化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觀眾產生共鳴共情雖屬不易,但是從當下文藝作品產生的積極影響來看,藉助影視藝術毫無疑問是一種有力實踐。因此,影視作品應發揮保護國粹的獨特作用,積極尋找與傳統文化的審美嫁接點。當京劇主題影視作品兼具百科全書式的厚重感和現代潮流化的親近感時,它才能讓年輕受眾在特定的對話空間中耳濡目染學會「聽京劇」,才能讓戲曲這一民族藝術瑰寶在現代社會迸發出新活力。
(作者:聞學,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琪,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