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品牌,對於很多想創業開店又經驗不是很足的年輕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首選。
但是,要小心有可能被玩成非法集資,割你韭菜沒商量。
創新和陷阱,有時候只是一件事的兩種說法而已。
01
神操作!發停業函
北京連鎖便利龍頭、知名連鎖機構全時便利店昨天搞了一般神操作。
不過,這則推文僅「存活」了10分鐘便被發布者刪除。官宣停業後又秒撤回,是要死要活呀?
當天就有記者實地探訪了多個全時便利店,貨架被搶購一空,店員稱清倉後門店關停。餓了麼平臺查詢,多數門店處於休息中。
近幾年,電商無孔不入,讓大型商超日漸衰落,而24小時便利店因面積小、品種集中,可提供更多的即時消費體驗而一枝獨秀,成為掌握著「最後一公裡」的決勝武器,被眾多資本熱捧。
風口之下,京東、蘇寧紛紛試水,老牌連鎖商7-11、羅森、有家等也加快跑馬圈地的節奏,但一直沒有出現真正的便利店寡頭。
《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在此背景下,2011年,富有浪漫情懷的、學美術出身的關廣雨在日本溜達一圈回來,開始對標7-11做起來全時便利店,早起主打北京市場。
02
步子邁的太大,扯著了
剛開始的全時便利店穩紮穩打,後來遇到的風口,步子走著走就就飄了。
2015年,全時提出"年內千店,5年萬店"的計劃;
2017年11月,全時發布"百城百萬計劃",未來五年,全時集團將投入百億資金,實現"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之戰略目標,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大的便利連鎖企業,成就中國民族品牌之驕傲。
截至2018年7月,全時已經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長沙、成都、重慶、杭州、蘇州、武漢、廊坊等10個城市,門店數量將近800家。
全時便利店的母公司北京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復華商業」)前高管曾經復盤說:剛開始老闆還是一家一家店的做,前幾年,七、八年才拓展到100多家,到了2018年,一年就拓店拓了有100家。
2018年6月份,全時在北京就有經營店280多家,算上加盟店有350多家,在北京當之無愧Number 1!一時風光無限好。
一口氣吃個大胖子,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心臟的造型能力明顯跟不上的。但是在當時準備入股全時的一流基金鼓吹「便利店可以複製,是最像網際網路的一個實體經濟。哪還管得了更多。
錢不夠,P2P來從,實在不行還可以創新個「金融加盟」,薅羊毛。
03
全時謎之金融局
為了配合融資,全時的關聯公司復華控股一邊用P2P平臺海象理財、瀚亞資本融資圈錢,一邊用這些錢給旗下是實體商業和地產輸血,比如全時便利店業務。
而在此之前,復華控股、海象理財早已出現危機。
先撇開是不是自融不說,我納悶的是這帳算的過來嗎?
便利店的毛利多在20%~30%,做的最好的淨利率也很難超5%。即使7-11這類國際便利連鎖品牌,從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直到2017年才彌補了累計虧損,進入盈利狀態。
而全時從海象融來的錢成本是6%,再加上各種手續費,保守估計也得8%。便利店的行業淨利潤才剛3%-5%,卻要借成本在8%以上資金,是腦子秀逗了嘛?
更何況你巔峰狀態也只是三分之一的門店盈利或持平。也許是真的相信,風口上的豬,只要規模大,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不用理會嘛?
P2P來錢太單一,加盟商自然也不能放過。
曾有鳳凰財經記者以加盟諮詢者的身份臥底調查,全時的加盟類型除了官網顯示的A型(特許加盟)和C型(合作加盟),還存在「內部加盟」、「金融加盟」。
內部加盟指的是加盟者先以加盟商身份來全時工作,從基礎員工做到店長後,會收到總部的加盟申請書,填寫提交,總部審核通過的話,將會成功加盟;內部加盟年限合約期一般為三年,三年之後續約,不需要保證金,且加盟費會便宜很多。如對於北京地區加盟費是30萬,而內部加盟僅需18萬,便宜了12萬,可為加盟者的前期投資省一大筆錢。
但是去年8月爆發衝突和問題的是B型(委託經營)和F型加盟,北京全時內部統稱「金融加盟」,據悉B型加盟60戶,F型加盟9戶,共計69戶,涉及資金5,000餘萬元。
查遍羅森、全家、7-11三家知名便利店的加盟模式,也搞不明白全時「金融加盟」的B型(委託經營)和F型加盟商到底是怎麼個搞法,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全時門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便利店盈利模型)
便利店這門生意,看似小而美,容易理解、現金流穩定,門檻也不高,供應產品大多雷同,可以標準化複製,只要套用盈利模型就能賺錢,實則裡面的曲曲拐拐,門道多了去了。
拼成本,拼房租、人工,你幹不過傳統小百貨、雜貨鋪、夫妻店。
鮮食佔比高,想以餐食區別與一般小雜貨鋪,但是奈何各種早餐攤、快餐店太多、太便利,疊加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便利店的加熱食品優勢大打折扣。
全時的主陣地——北京,維度高,冬天寒冷,只能做「半天」生意;如果遇到各種會議、管制繁多,就只能做「半年」生意;若是在遇到馬路寬的,護欄隔絕人流,就只能做「半條路」生意。這也是長江以北的便利店市場很難深圳等南方城市相比較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對門店盈利佔很重要因素的選址,和網際網路邏輯完全不同。
全時主打商圈店,客群主要是白領,單店的盈利潛力也甩主打社區店的好鄰居好幾條街,幹得好,收入能頂一個超市。但問題的關鍵是,優質門店地址是不可複製資源,你在這開一個點,別人就要開一個店,否則大家都虧掉褲衩,挨的太近大家都沒飯吃。
所以,便利店的拓店,是個藝術,盈利要靠養人氣,網際網路0邊際成本、0時間成本、標準化全國複製的邏輯是行不通的。
全時便利店創始人關廣雨沒想明白、盲目地擴張,全時的"新東家"、廈門銀鷺集團的創始股東蔡學彥不懂便利店,最後落得風口過後遍地都是摔死的豬。
風停了,當初飛得越高,長得越胖的豬摔得也最血肉模糊。
A股有大動作,外資的水龍頭徹底放開了!
2239萬貸款從天而降壓垮創業者!華夏銀行為何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