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北京老牌便利店「好鄰居」舉辦首次加盟大會,預計將門店的加盟比例由30%逐步提升至80%,加快擴張速度。
同日,便利蜂召開2020年策略供應夥伴交流會,宣布其在全國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預計未來三年將開店10000家。
與好鄰居一樣,北京也是便利蜂的大本營,不過,北京的便利店飽和度一直落後於上海、廣州、深圳,2018年多個便利店品牌更是在北京宣布停業,此番好鄰居的蓄勢待發和便利蜂的突圍,是否將引發北京便利店格局的新變化?
好鄰居急了?
混雜在北京老式居民樓的蒼蠅小館和修車鋪中間,總能看到一家紅色招牌的便利店,負責收銀的一般是上了年紀的大媽大叔,店面不大,但物種齊全。
這家便利店就是好鄰居。2001年,好鄰居在北京開出首家門店。好鄰居早期的店面都不大,主要在80-100平方米之間,不過,也得益於這種「選址不嫌小」的策略,好鄰居反而深入大街小巷,得到較快擴張。
好鄰居本是隸屬於北京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的品牌,2012年12月,控股的港資企業中國金融投資管理(H.K. 00605)作價1億元將好鄰居72%的股份出售給摩根史坦利。2017年10月,好鄰居再次易主,綠城與鮮生活、安鮮達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China CVS與摩根史坦利籤署交易協議,以8400萬美元全資收購好鄰居。
除了紅色招牌的店型,好鄰居還開設了社區全渠道會員店——綠標店,今年6月,綠標店實行改造,擴大門店營業面積,引入生鮮商品。
自開店以來,好鄰居門店數量在北京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根據其最新公開的數據,好鄰居在北京開設的門店數量逾300家,不過與其它城市的連鎖便利店相比,它的擴張速度並不算快。
圖片來源:unsplash
9月25日,好鄰居舉辦首次加盟大會,宣布將加盟的比例由現在的30%提高到80%,同時放寬加盟條件,僅需2萬元(3年)加盟費和2萬元保證金即可加盟,加盟方還可自主經營部分特需商品品類。好鄰居預計在2020年底將新開加盟門店約200家。
著名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告訴時代財經,好鄰居現在放開加盟的主要原因是便利店的競爭在加劇,市場空間非常巨大。對於便利店而言,加盟和直營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管控好,在市場上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就在好鄰居啟動加速裝置的同時,創立31個月的便利蜂宣布在全國開下1000家門店。其中,根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在北京開下461家門店,從門店數量的角度來看,未滿3歲的便利蜂已經把18歲的好鄰居甩在了身後。
便利蜂再次提速
與好鄰居的運營模式不同,便利蜂採用的是直營模式。直營模式重資產,不利於迅速擴張,便利蜂選擇這種模式則是對「數位化管理」的自信。
便利蜂標準大小的店鋪通常只有一個店員,店員的主要職責是加工油炸食品和副食,而顧客結帳則交由自助收銀機負責。自助結算只是便利蜂「數位化」的一個方面,在門店選址、商品陳列及銷售、貨物訂購和管理、後臺運營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便利蜂也實現了數位化管理。
便利蜂表示,通過全鏈路數位化,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便利店日常經營決策中人的不確定因素,實現「系統管店」,由此實現門店的快速擴張。
圖片來源:unsplash
創辦便利蜂的是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2015年10月,攜程宣布與去哪兒合併,莊辰超隨後離職,他把目光轉向了便利店,在他看來,「這個產業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驅動的,而在中國根本沒有做到的。」
除了數位化管理外,便利蜂還有很多新鮮的嘗試,今年9月初,便利蜂推出桂花糕、貴州白酒、麻辣火鍋等「奇葩」口味的咖啡,上線後就引發熱議。此外,便利蜂還推出列印、洗衣等增殖服務,上線「蜂超市」,挖掘線上增量。
資深零售業觀察人士、靈獸傳媒創始人陳嶽峰告訴時代財經,便利蜂在商品經營上有很紮實的基礎,成長非常快,不過,零售業利潤微薄,便利蜂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去開拓市場,未來如何盈利將是一個問題,並且,隨著開店速度的加快,便利蜂的人力、資金、商品供應儲備都將面臨著更高的挑戰。
目前,便利蜂的門店在全國範圍內開出1000家店,主要分布於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8個城市,未來將繼續加速全國開店步伐,預計未來三年將開出10000萬家門店。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零售商業分析師雲陽子告訴時代財經,便利蜂創立之初就是要重新定義便利店。作為一種新型業態,便利蜂更強調數量,傳統便利店更強調單店盈利,打法不一樣。
按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數據,便利蜂的開店總數已經擠進了全國21強,而在北京,便利蜂的門店數量更是遙遙領先同行。
難啃的骨頭
與便利蜂的攻城掠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系便利店三巨頭在北京顯得十分低調。2004年4月,北京首家全球連鎖品牌便利店7-11開業,如今15年過去了,7-11在京的便利店也只有280多家。而2012年進入北京市場的全家便利店只有50多家門店。2013年進入北京的羅森便利店只有100多家門店。
與東莞、深圳、廣州、上海等南方城市相比,北京便利店的飽和度遠遠落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東莞每944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飽和度位列全國第一;深圳則是2158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的這一數字為3005;上海則為3192;北京則是每9864個人擁有1家便利店。
不少便利店都在北京遭遇了滑鐵盧。受資金鍊斷裂影響,曾佔據北京市場份額第一的全時便利店於2018年11月關閉近90家門店,剩餘門店被北京山海藍圖商業有限公司收購,改名為「OurHours全時便利店」;2018年8月,在京開店168家的鄰裡便利店突然宣布停業,同年9月,131便利店停業。
在問答社區「知乎」上,「北京的24小時便利店為什麼比上海少很多」曾經引發網友熱議,其中最高「贊」的回答指出,受北京所處的緯度以及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影響,北京的便利店營業時間短,輻射範圍小,盈利較難。
圖片來源:pixabay
便利店的飽和度較低也意味著北京的市場空間巨大。《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一線城市上海、廣州、深圳的便利店市場發展已趨於飽和,開店難度在不斷增加。一方面開店的成本在不斷增加,另一面門店資源也面臨著來自同業和異業競爭對手的爭奪,門店資源的稀缺在不斷擠壓便利店的發展空間。不過,一線城市中,北京仍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增長率達到30.2%,位列全國第三。
為了推動北京便利店的發展,2018年10月,北京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使全市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6000家以上,實現每個社區有2個連鎖便利店的目標。
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便利蜂率先在北京開出461家門店,好鄰居通過放開加盟加速擴張,北京便利店加速發展的態勢明顯。不過,在陳嶽峰看來,開店數量只是一個方面,信息、IT技術、供應鏈、商品的投放和研發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才是考驗門店能否長期維繫下去的重點,而這些能力,目前國內便利店都是比較欠缺的。
與此同時,多位零售業專家告訴時代財經,由於氣候、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習慣的不同,北京便利店的存量市場空間巨大,但是未來在北京發展的便利店能否順利進一步拓展和盈利,仍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