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便利蜂變身小企業食堂,透視中國便利店熱餐演變史

2020-12-20 砍柴網

「只要我還是CEO一天,咱們就不會有公共食堂」,某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創始人曾公開表示。

霎時間,一語捲起千層浪,建食堂還是給飯補,在加班等話題催生下逐漸覺醒的員工意識,使得這一討論在網上被放大。不久前,知乎上一個同樣的問題下,被回答了78個答案,食堂黨、飯補黨各有擁躉。但不管是哪種方法,都無法迴避建食堂人力成本高、發飯補不夠吃,叫送餐難以保證食品安全的尷尬,對於人員總數少於80人的小公司來說更是進退維谷。

在一個答案中,一個40人小企業的老闆提供了一種解決方式——他把自己公司員工午餐問題包給了樓下的便利蜂。公司出錢建帳戶,員工在便利蜂裡消費購買熱餐,既得到了與集體食堂相同的菜品與服務,又把食品安全問題交給了更專業的機構保障。

7月9日中午12時37分,北京朝陽門便利蜂門店內,36個座位坐滿了正在用餐的白領們;在熱食櫥窗前,還有十多個人在排隊等候購餐。

餐飲無疑是一個城市的表徵之一。在城鎮化後,一輪現代城市改造正在來臨,其中又以北京等為代表。承接原本的溫情,兼具現代的標準化,在這輪改造中,便利店這一半日常、半餐飲的業態成為載體之一;便利店熱食,同樣也成為了城市食堂的第三選項。

01 | 便當時代

上海的街頭,舞臺上5個年輕人隨著快節奏的音樂,比賽著吃便當。這是一家臺資便當公司舉辦的「大胃王」快食大賽,三家便利店公司為了推廣,獎勵獲勝者2000元和所在公司全部職員一個月免費的便當午餐。

二十年前,中國還沒有便當,它的出現伴隨著的是日趨激烈的便利店之爭。

2004年,上海首次出現了連鎖便利店倒閉的案例,業內有人把這一時期稱作是便利店的戰國時代,在這個時代稱雄的是羅森等日式便利店——甚至後來,711、羅森、全家等在上海隨處可見。

它們的利器是便當。當年,羅森前中國區總經理落合勇親自主持便當的新品開發,在新品牛排便當上市的第一天,他親自到門店去觀察銷售情況:「40分鐘50份牛排便當全部售光,從來沒有賣的這麼好過。」。

「40年前,我無意間在美國進入的7-Eleven店內,陳列著三明治和熱狗等當地居民每天的主食。」將真正的現代便利店帶入日本並將其推向全世界的鈴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學》中回憶道,當時他想到的是能否在店內做飯糰、便當和三明治,將「便利店」和「為三餐購物」相結合。

結果顯而易見,後來,哪怕到現在,便當已經成為便利店的標配。有一項數據顯示,便當所在鮮食品類佔銷售額比例約40%,60%-70%的消費者走進便利店是衝著鮮食。

「承包你的一日三餐!」2017年,全家便利店進入南京,並在宣傳中如是強調。全家便當在推出時對便當的定位是「讓人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薪來吃一頓飯」,因此,即使是15年後的今天,它依然在主推8塊8的低價便當,高檔位的也只15元左右。

吸引消費者購買的當然不僅是低價。

羅森曾發現,一款新品牛排便當有著很明顯的銷售周期:發售第一天售賣數量為2201,一周後為1207,一個月後減少到620,兩個月後只賣了332份。「都是微波食品的味道」,一位消費者如是評價,而這也正是消費者們越來越不買帳的原因。

正如鈴木敏文所說,便當、飯糰和麵包這類顧客每天都會購買的經典款,在口味上必須嚴加要求,不斷推陳出新。羅森便當曾在上海上市半年的時間內,推出了迎合上海百姓口味的70種產品,其中的大部分在3個月內被新便當取代而退出市場。

02 | 轉機來了

根據當地口味推出產品已成為便利店的基本法則,正如7-ELEVEn在日本是關東煮、油炸小吃、便當、飯糰和壽司,到了美國就要換成熱狗、三明治、薯條;羅森在上海半年推70款產品。而便利店真正將便當融入中國的是熱食。

同樣是2004年,在奧運會開幕前,北京市東城區的東直門區域,出現了第一家7-Eleven門店,也是第一家提供熱食的便利店。

當時,北京市場已有便利店出現,比如2001年倍順好鄰居在北京中軸路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在上海發展的快客也來到了北京。但其發展並不順,業態也並不像現在這麼豐富,雖然好鄰居在2003年也嘗試添加盒飯、麵包等速食,但受制於產業環境、人口、選址等因素髮展並不好。

「除了7-Eleven,沒有任何一家便利店能直接在店內烹飪熱乎乎的中式料理」,鈴木敏文後來在回憶北京第一家門店時說。在進入北京前,7-Eleven調研了當地居民的飲食風格,「掌握到他們習慣吃熱乎乎的現煮食物」,這就是這家門店帶入北京乃至中國的「現場烹飪」服務。

2017年,在新零售之風下,便利店也獲得了大量關注。阿里研究院與德勤在一份名為《便利店的下一站》的報告中發現,FF(Fast Food)在7-Eleven的商品銷售額中佔比最高,為42.9%,毛利貢獻也達到了46.6%。

同時,7-Eleven一份對於中國消費者購物行為的調查顯示,店內料理是消費者首要的目標商品,佔比在12.1%,高於飯糰壽司(8.5%)、包子(6.5%)、三明治漢堡(4.8%)、冷餐盒飯(4.1%)等其他鮮食品類。

同樣是在新零售下,便利店在獲得來自資本、創業者的更多青睞的同時,自身業態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對包括熱食在內的鮮食業態的重視上——這也成為便利蜂等新式便利店突圍的方向之一。

2017年2月,便利蜂首批門店於北京中關村開店。雲啟資本高級投資經理王新曾在2月10日試營業的當天走訪位於中關村創業園周邊的門店,發現其商品主要分為兩類,「自取式貨架陳列商品(包括自動咖啡機機打飲料)和需要人力幫助獲取的熱食」,後者正類似7-Eleven的「現場烹飪」。

一點財經走訪發現,通過便利店的熱食櫥窗,7-Eleven、便利蜂等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熱食,比如在午餐時會提供菜品+免費米飯。

政策開放也成為便利店熱食發展的原因之一。

2004年開北京第一家門店時,7-Eleven遇到了難題,鈴木敏文回憶道:「要取得使用明火的經營許可證非常困難」,最終的方案是「由專用工廠的中央廚房統一將切好的食材和調味品配送到各家店鋪,便利店只需在小廚房內完成加熱操作即可」。

與冷藏便當、飯糰等不同,便利店熱食麵臨監管問題,比如要求便利店經營加熱型食品時,如關東煮、便當時,需要向食藥監局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北京甚至在食品流通許可證的同時要求有餐飲服務許可證,要求熱食售賣區域要全封閉式隔離。

受監管影響,在北京發展起來的熱食在向其他城市發展時並不順利,比如7-Eleven曾在幾年前嘗試將熱食引入上海,但由於「分餐、銷售區域和其他貨品未隔開,容易交叉汙染」被上海市食藥監局叫停。

最早的轉機出現在2015年。當年年底,新的《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國家食藥監總局17號令)規定,食品流通許可證和餐飲服務許可證二證合一為食品經營許可證。2016年,北京進一步放寬,認可便利店申請經營熱食的資格。

2018年4月,北京市推進「一區一照」,豐臺區為便利蜂光彩路店發放了第一張食品經營許可證。同樣,另一城市上海也出臺相關政策規範、鼓勵便利店熱食經營。

一個是出生於新時代、新監管的「新物種」,從頭開始就是新的;一個是舊環境、舊監管下的成熟門店,升級與改造需要成本與精力。無疑,改造與升級需要考慮物業、成本等問題的熱食,成為便利蜂們突圍便利店行業的利器。

03 | 城市食堂

曾經,面對「全年無休真方便」的7-Eleven,消費者將拗口的便利店改稱為「深夜超市」;曾經,在日本羅森的一支電視廣告中,左手拿著蔥的女主強調:羅森「不是便利商店」,「是支撐你生活的商店」。

便利店這一最早從美國開始,引入日本並推向全世界的業態,已經成為當代社會與生活的一部分。在日本,便利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意象,出現在日劇、動畫、小說中,甚至有一部小說以便利店為切口觀察人世百態(《便利店人間》)。

隨著便利店在中國城市的遍地開花,中國社會也正在經歷著日本社會便利店早期所經歷的一切:一線城市的家庭單位正在日益小型化,大量的單身青年單獨或者租房居住,生活相對獨立,越來越忙碌的年輕人不再有時間在家裡做飯,於他們,便利店成為選擇之一,甚至開始扮演起「城市食堂」的角色。

所謂城市食堂,非某個人群獨有,而是開放性地為城市各個人群提供普惠、乾淨、便捷的餐飲服務。

以北京朝陽門某地為例,以辦公區為主,在1公裡半徑內有不下4家便利店,7-Eleven一家、羅森兩家、便利蜂一家。每日的早午餐時段,是這些便利店的銷售高峰,在熱食窗口,排隊成為常態之一,有時排隊人數甚至不下20人;以熱食為重心的便利蜂甚至在門店中配備了餐飲區,該店提供的餐飲座位有36個。

「城市食堂」的出現,一與便利店的便利性,即地域分布有關,二與自身業態選擇與價格優勢有關。其中,連鎖經營的大規模特性,在原材料採購上為便利店帶來了優勢。

全家的一組數字是,每日便當需要10噸大米,做成4萬斤米飯,每天銷售30萬個盒飯。大規模採購,在給便利店更大毛利空間的同時,也為便利店熱食的品質提供了保障。

比如便利蜂,其熱食小票上一個特別的說明,「本店熱餐食材優選,均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而非轉基因價格幾乎是轉基因的兩倍,「出於成本考慮,使用非轉基因食用油是很多平價餐飲做不到的」,便利蜂相關負責人表示。

便利、平價、品質保障,便利店鮮食的這一特性,使它在「城市食堂」中的重要性提升。以於近年崛起的外賣來說,食品安全問題頻出,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價格優勢也不再明顯;以外出吃飯來說,無法保障便利性,有的地方也許周邊一公裡內只有兩三家飯館。

近年來,在城鎮化後,現代城市改造正在來臨,比如北京7月起要求小雜食店不得從事食品現場製售。已成為現代城市標配的便利店,無疑可能成為這場城市改造的最大受益者——以便利店為「食堂」的年輕人,同樣也是受益者之一。

04 | 結語

正如便利店的發展進程反應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便利店從便當再到熱食的興起,也對應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不斷地進化。

隨著便利店業態的進一步演進,人們會越來越習慣甚至依賴便利店來滿足生活的各種需求,在快節奏的大城市,便利店就是每個人最好的朋友。

曲家瑞曾經在某一期《康熙來了》裡說過:「雖然一個人很孤獨,但看見還有人24小時微笑著等待自己,就覺得如果沒有便利店,真是不敢單身那麼久哦...」

相信往後,很多人會感受到:「如果沒有便利店,自己的一日三餐該怎麼解決。」

一點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便利蜂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關注被忽視的便利店食用油安全
    記者 | 方園婧5月初,便利蜂在華東地區發起便當買一送一活動。幾天後,全家推出低價便當積極回應,而羅森雖然沒有「迎戰」,但其中國高層仍不忘隔岸點評,刷了一波參與感,讓外人見識了便利店市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便利蜂堅持規範用油
    近日,在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的「第十一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便利蜂憑藉其智能作業系統在便利店食品安全管理升級的探索與嘗試,斬獲「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創新技術」稱號。同時,便利蜂還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保障生產及銷售的食品的安全性,作為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首批決策之一,便利蜂表示,將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
  • 滬上便利店早餐哪家強?便利蜂上榜佔比近4成
    (曉青年·上海訊)近日,"上海發布"公布了2019年上海市連鎖便利早餐示範點名單,全市8個品牌共50家便利店上榜。便利店新銳便利蜂19家門店上榜,佔比近4成,超過滬上老牌便利店全家、羅森等,成為上榜家數最多的連鎖便利店。
  • 便利蜂發布復工期10大熱銷商品榜單:熱餐、早餐、便當排前三
    便利蜂發布復工期10大熱銷商品榜單:熱餐、早餐、便當排前三 來源:TechWeb • 2020-03-24 11:05:13
  • 「我被便利蜂控制了!」
    斜土路便利蜂位於繁忙的徐家匯,樓上是一家24小時營業的網吧。周圍有健身房、寫字樓、住宅小區和小學,對面就是麥當勞和星巴克。朱葉萍每天早上7點半到店後會檢查貨架上商品的有效期,看看夜班的同事有無遺漏,確保過期商品都已經下架。忙完早餐高峰,就要開始準備中午要賣的熱餐。熱餐銷售是便利店每日重頭戲。
  • 全家和711為何遲遲不迎戰便利蜂?
    幾天後,全家推出低價便當積極回應,而羅森雖然沒有「迎戰」,但其中國高層仍不忘隔岸點評,刷了一波參與感,讓外人見識了便利店市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6月中,便利蜂的收銀小票上多了幾行字:「本店熱餐食材優選,均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自此,便利蜂成為國內第一家採用金龍魚油製作熱餐的連鎖便利店。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便利店成為品牌新窗口
    延續去年的榜單風格,便利蜂評選出十大熱餐、十大牛奶、十大零食、十大甜品等10個品類,共百款人氣單品,既有眾多知名品牌,也不乏優質但小眾的產品,如口罩、蜂質選等(完整榜單在文末附上)。「這是一份將年輕人消費行為具象化的榜單。」
  • 在「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盈利了
    不過,就在這個「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它的門店已經盈利了。今天有消息稱便利蜂完成新一輪融資,便利蜂方面在回復媒體消息時提到,便利蜂北京門店去年已經實現盈利。放下融資消息,我們可以先看看盈利這件事。更重要的是,諸如「北京是便利店荒漠」這樣的認知,可能會讓你對於便利店這個業態的前景產生誤解。 便利蜂的玩法便利蜂究竟是如何盈利的?便利蜂公司對此並未給出更多細節。不過,我們可以先看看便利蜂有何特點,它又是如何在「荒漠」裡生根發芽的。
  • 便利蜂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自產熱餐全線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
    擁有700家連鎖便利店的便利蜂日前宣布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同時宣布在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以保障便利蜂所生產及銷售的食品的安全性。餐飲企業食用油消耗量較大,為節約成本引發的問題不斷。記者了解到,便利蜂此次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公司高管出任委員會重要職務,進行監督。自產熱餐中全線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大豆油,就是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首批決策之一。「食品安全是我們的起點和底線,別的一切都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便利蜂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程緬表示。除了金龍魚油,便利蜂製作熱餐的鮮肉、蔬菜等原材料均是採購自中糧、順鑫、福成五豐等品牌企業。
  • 在「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盈利了-虎嗅網
    不過,就在這個「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它的門店已經盈利了。今天有消息稱便利蜂完成新一輪融資,便利蜂方面在回復媒體消息時提到,便利蜂北京門店去年已經實現盈利。 放下融資消息,我們可以先看看盈利這件事。
  • 便利蜂便利店盈利靠的是什麼?
    目前連鎖便利店行業,引人注意的就是便利蜂宣布正式盈利的新聞了,便利蜂連鎖便利店誕生三年多,憑何在這麼短的時間獲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歸根到底還是他們的新零售轉型之路布局的順利。提供智能化運營,大大減少人力成本首先,便利蜂的成功轉型,就在於它的智能化運營,他們所涉及到門店運營工作,除了顧客服務、商品上架、衛生打掃都是無人模式,顧客進入門店,從選購,到結帳都沒有員工參與。
  • 便利店與好生意之間,或許只差了一個便利蜂!
    但實際上,還沒到5月20日,北京地區不少全時便利店已經關門;部分門店裡的產品也在進行打折出售。而同樣深耕便利店領域的便利蜂卻是另外一番境遇。有消息稱,便利蜂已於近日完成新一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在門店數佔比最大的北京地區,便利蜂在運營兩年後已實現門店層面盈利。因此,也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門店營運層面的季度盈利。總之,比起其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日子似乎好過不少。
  • 便利蜂變革便利店,新國潮如何「乘風破浪」?
    而在零售行業,以便利蜂為代表的中國便利店,同樣成為了消費者的寵兒。作為線下零售行業不折不扣的新生代品牌,創立不滿4年的便利蜂並沒有向前輩7-11一樣選擇謹慎保守,而是憑藉著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洞悉,衝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國潮之路。
  • 便利店盒飯價格戰一觸即發?便利蜂迎戰全家便利店盒飯價格下調
    甚至,在上海、華東便利店鮮食市場似乎有引發價格戰的可能。便利蜂目前的情況似乎就是要應戰了,其推出了」買一送一「的促銷活動。便利蜂「迎戰」而從便利蜂官網披露的華東區域市場門店信息看,便利蜂當下在華東的門店數量並不多,密度相對有限,總計165家門店,分布於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五個城市,其中,上海已開設的門店數量為78家。
  • 便利蜂推多款春季新菜 迎接「復工潮」
    記者走訪便利蜂門店發現,其熱餐菜單近期每周都有換新,多款春季新菜成為主打,深受復工白領歡迎。便利蜂新菜中出現的芹菜、尖椒都對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據便利蜂日配食品研發經理周洲介紹,便利蜂的鮮食研發體系會根據不同季節選定不同主基調。
  • 便利蜂推多款春季新菜,迎接「復工潮」
    記者走訪便利蜂門店發現,其熱餐菜單近期每周都有換新,多款春季新菜成為主打,深受復工白領歡迎。在北京一家便利蜂門店,恆溫櫃裡擺著雙幹芹菜、地三鮮、尖椒土豆絲等適合春季享用的家常菜,不到11點,便陸續有顧客前來購買。研究表明,由於冷暖換季,人們在春天容易犯困,食欲不振,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新鮮蔬菜有助於提神醒胃、緩解疲勞感。
  • 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 佟大為現場點評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熱餐是便利蜂當前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作為現代數位化便利店代表,便利蜂將系統驅動、大數據、AI算法等融入全鏈條,讓熱餐實現標準化。同時,便利蜂對熱餐品類不斷創新,適時推出川菜樟茶鴨腿、河南胡辣湯等「家鄉菜」,滿足消費者的胃。
  • 獨角獸便利蜂入鄭爭奪小店經濟「蛋糕」
    在核心優勢上,便利蜂的供應鏈由自主研發的鮮食、包裝食品和日用品,以及國內外優秀消費品企業生產的高品質商品組成。便利蜂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新型便利店模式,可以準確描述顧客畫像。「通過線上App和線下門店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購物需求。」便利蜂方表示。
  • 佟大為點讚的這家便利店熱餐,為啥沒有我們蘇幫菜?!
    佟大為點讚的這家便利店熱餐,為啥沒有我們蘇幫菜?! 難怪連知名演員佟大為都連連稱讚 快來便利蜂get明星點讚同款熱餐吧!
  • 獨角獸便利蜂入鄭 爭奪小店經濟「蛋糕」
    打開便利蜂 App,可以看到已為新進入地區留好了接口便利蜂方面期待鄭州首店儘快與市民見面 ( 資料圖 ) 在盒馬、7-11、上海百聯等一線便利店及新零售巨頭謀劃爭相進入中原之際,該行列又添一員。河南商報記者獲悉,目前便利蜂在鄭州的店面尚未正式確定下來,但有本土零售觀察人士認為,之前河南本土有便利店品牌採用過這種辦法,受到該品牌門店迅速下滑影響,鄭州消費者對會員制有了一定抵抗性,這對便利蜂在鄭開啟預付會員制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