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盈利了

2020-12-18 虎嗅APP

出品|虎嗅大商業組

作者|房煜 虎嗅主筆

如果你經常刷朋友圈,一定對於「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這一系列的文章非常熟悉,它往往生動的描繪了一個缺乏便利店的超大城市是如何讓你感覺到生活的不便利,特別是和上海這樣的城市相對比。

不過,就在這個「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它的門店已經盈利了。今天有消息稱便利蜂完成新一輪融資,便利蜂方面在回復媒體消息時提到,便利蜂北京門店去年已經實現盈利。

放下融資消息,我們可以先看看盈利這件事。截至發稿時,便利蜂在北京的門店總數超過500家 ,全國門店的總數超過1500家 ,加上好鄰居便利店的300多家門店,以及全家、羅森、711的北京門店,包括停止讓你薅羊毛的北京全時維持營運的上百家門店,知名品牌門店總數肯定超過1000家。北京的便利店供給還有缺口,市場尚未飽和,但是也不能算少了。說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至少和我們走在街上的直覺不符 。

更重要的是,諸如「北京是便利店荒漠」這樣的認知,可能會讓你對於便利店這個業態的前景產生誤解。

便利蜂的玩法

便利蜂究竟是如何盈利的?便利蜂公司對此並未給出更多細節。不過,我們可以先看看便利蜂有何特點,它又是如何在「荒漠」裡生根發芽的。

便利蜂在北京的便利店圈是個另類存在。從2017年開始創業至今,不僅開店速度驚人,三年北京一座城市達到了500多家門店。而且公司採用全直營的模式。這兩點做法都是打破常規的。

在便利店圈內,便利蜂是公認比較接近日系風格的,比如熱餐島這個做法,就是北京7-11的首創。但是,日系便利店特別是7-11賴以成名的加盟制,便利蜂卻沒有繼承。

在便利店過去的邏輯裡,加盟制與開店速度相輔相成,這也符合商業一般規律。在中國的快遞市場也是如此,直營的順豐,網點覆蓋能力其實不如三通一達,但是產品溢價可以做得高一點。

7-11被認為是便利店代名詞,其厲害之處在於,它在日本既做到了網點廣泛覆蓋(加盟),同時又靠製造型零售獲得了商品的高溢價。

而便利蜂的真正難度,在於一個由零到一的品牌,如何同時兼顧高速發展與品質感的平衡。

便利蜂是數位化的堅定信徒,從一出生,便利蜂就高舉數位化的大旗改造門店(關於便利蜂的數位化改造,虎嗅隨後也會有深度案例分析奉上)。

這種改造其實在業內看來也存在不少爭議。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前期投入過大,而算法的迭代未必能夠跟上現實的需求,便利店其實是個非常商圈化、社區化的模型,決策的信息顆粒度比較小,進而容錯率很低。

但是這些爭議並不能阻擋便利蜂的進化。便利蜂方面認為,正是因為數位化的分析工具,才能降低門店的人工決策難度,使得便利蜂可以迅速開出更多門店,且水準整齊。

不過,便利蜂的數位化還是獲得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支持。它引發的關注甚至已經出圈到整個零售業領域。一位生鮮行業的高管對虎嗅表示,從零售業的基本要素看,無非是房租(物業)成本,人力成本,以及供應鏈的成本三大要素。日本7-11的厲害,在於超強的製造型供應鏈加上共生型的物流配送體系,把供應鏈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解決了三者中的最後一項。但是,對於人力和房租成本,特別是北京市場高到嚇人的房租,7-11的辦法就是死扛。

打個比方,這就像酒桌上拼酒,別人多少都還有一點酒桌技巧。7-11拼的是,我不會划拳,一划拳就輸,但是我就是比你能喝。正因此,所以7-11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才會對媒體表示,北京的門店7年可以盈利,未來在其他城市,3年即可盈利。而最近一年,7-11也進入了多個中部和南部城市(參考虎嗅《711羅森便利店「履新」忙》)。

這位高管認為,但是便利蜂的玩法又不一樣,便利蜂著眼解決的是第二項,也就是人力成本,通過算法,降低決策成本,大幅度提高人效。特別是在便利蜂大量快速開店的情況下,傳統模式為什麼不可能,因為按照傳統模式,光是店長的培養周期,也不可能有這麼快,但是如果你的門店決策更多放到「中臺」裡,那麼快速開店並不是不可能。

而人力這一成本的大幅降低,也會帶來盈利空間的提升。

現在肉眼可見的是,北京便利蜂門店已經普遍採用了無人收銀結帳,這只是門店「少人化」的一個縮影。不過,便利蜂方面對虎嗅表示,便利蜂從來不認為門店應該無人化,也不會走向無人便利店。

事實上從門店的感知來看,除了少人化,熱餐島、電子價籤這些特點。便利蜂的另一個風格特點是有時尚化的臉孔。這也說明從本源上,便利蜂仍舊堅持了便利店的立足之本,做年輕人的生意。

荒漠與飛輪效應

其實,關於對北京是便利店荒漠的探討中,有不少確實切中了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的要害,比如著名的三個半理論,特別是「北京便利店只做半條街生意」的說法。

從便利店的邏輯看,便利店就是個三公裡甚至1公裡的生意,而且是典型的線下場景,受網際網路衝擊比較小。但是從另外一個邏輯看,便利店的出現,是由於城市人口密集所帶來的城市生活不便利問題,導出的必然解決方案之一。地理位置只是一個制約因素,且不是絕對的。

對於半條街生意的說法,最好的回答應該是,為什麼你不在馬路對面再開一個店?是人口密度不夠,還是無法做到差異化門店?

從生鮮等本地生活服務的崛起看,其實半小時達和一小時達正在漸漸模糊三公裡內的距離差異,過不過馬路不是問題,手機下單讓對方送過來不好嗎?關鍵問題在於,便利店如何一方面利用好網際網路工具,另一方面又能夠不丟掉「就近、方便」這個最大的優勢。便利店的未來,絕不是變成一個前置倉模樣的自提點,那是南轅北轍。

其實便利店除了「就近、方便」,另一大優勢是社區型的網絡效應。如果說大賣場超市是把一座城市看成一個網絡節點,那麼便利店的望遠鏡裡目標要小得多,一個商圈,一個社區,就是一個節點。

這個方面的覺悟和探索,業內早已有之。好鄰居總經理陶冶過去在演講中,早就提出過便利店的價值在服務屬性和網絡效應的疊加,「便利店是一個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流通業。便利店的存在就是為了獲取顧客和客流,在為顧客提供基本便利性購物的同時,同時滿足他們的周邊生活需求,從而獲得較高的服務溢價。」他進一步指出:「這個行業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銷售商品的通路,更重要的能夠獲取用戶並長期持續的為顧客提供與時俱進的高性價比服務,並形成網絡效應。」

這個表述未免抽象,前全時北京便利店總經理楊波甚至借用了亞馬遜的飛輪理論,提出便利店也可以有」飛輪效應「。簡單說,過去很多死於第一輪O2O的便民服務,單獨做頻次太低,但是疊加到便利店的網絡中,就可以產生附加價值,這就是便利店的「飛輪效應」。

細心的人可能發現了,雖然經營壓力巨大,但是「便利店+」在北京市場一直存在,無論是好鄰居便利店+生鮮,全家便利店+電子商城(集享聯盟),都是利用便利店的網絡效應做文章。而在全國範圍看,行業龍頭美宜佳也開始試水電商項目了,而南方的一些便利店品牌則在+社區團購。

如果你打開便利蜂的手機APP ,你會發現在移動端,這種「便利店+」的想像空間更大。如果你想自己做飯,可以用便利蜂的一元菜場,也就是用次日達的方式配送常見的蔬菜食材;如果你還是想吃便利蜂的盒飯,利用APP下單送到家加熱即可;現在還可以直接購買午餐的「半成品料包」,回到家再DIY;如果你想吃熱乎乎的肉餅餡餅,也可以直接下單,最近的門店送達到家,便利蜂的小哥會等到你接單才離開,肉餅帶回家打開包裝還是熱乎的;當然,配備了座椅的便利蜂,外食理論上也是可以的,只是疫情期間比較特殊。

以上一段文字不是給便利蜂打廣告。如果你了解便利店行業應該讀出來了,以上內容可以說覆蓋了所謂」外食、中食、內食」的三種消費場景,一個便利店都可以解決。而傳統意義上,便利店更多是中食的生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完成新一輪融資的便利蜂,會是中國零售業市場上一個強勁的對手。

至於「北京是便利店荒漠」這樣的論調,理應成為歷史。

相關焦點

  • 在「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盈利了-虎嗅網
    不過,就在這個「便利店的荒漠」,便利蜂宣布它的門店已經盈利了。今天有消息稱便利蜂完成新一輪融資,便利蜂方面在回復媒體消息時提到,便利蜂北京門店去年已經實現盈利。 放下融資消息,我們可以先看看盈利這件事。
  • 便利蜂便利店盈利靠的是什麼?
    目前連鎖便利店行業,引人注意的就是便利蜂宣布正式盈利的新聞了,便利蜂連鎖便利店誕生三年多,憑何在這麼短的時間獲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歸根到底還是他們的新零售轉型之路布局的順利。提供智能化運營,大大減少人力成本首先,便利蜂的成功轉型,就在於它的智能化運營,他們所涉及到門店運營工作,除了顧客服務、商品上架、衛生打掃都是無人模式,顧客進入門店,從選購,到結帳都沒有員工參與。
  • 便利蜂宣布盈利的真實目的
    來源:「零售老闆參考」(ID:lslb168),作者:趙小米,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誕生三年多,便利蜂一路狂奔,現在已在全國的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就在前天(5月25日),36氪報導來自便利蜂方面的消息,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已實現整體盈利。注意這個措辭,整體盈利,而非部分單店或運營層面的盈利。
  • 便利蜂突圍 好鄰居放開加盟,北京便利店格局要變
    9月25日,北京老牌便利店「好鄰居」舉辦首次加盟大會,預計將門店的加盟比例由30%逐步提升至80%,加快擴張速度。同日,便利蜂召開2020年策略供應夥伴交流會,宣布其在全國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預計未來三年將開店10000家。
  • 便利店與好生意之間,或許只差了一個便利蜂!
    但實際上,還沒到5月20日,北京地區不少全時便利店已經關門;部分門店裡的產品也在進行打折出售。而同樣深耕便利店領域的便利蜂卻是另外一番境遇。有消息稱,便利蜂已於近日完成新一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在門店數佔比最大的北京地區,便利蜂在運營兩年後已實現門店層面盈利。因此,也有消息稱,便利蜂或將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門店營運層面的季度盈利。總之,比起其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的日子似乎好過不少。
  • 算法「淘汰」便利店店長,便利蜂正在殺死「解憂雜貨鋪」?
    在受疫情衝擊的市場大背景下,便利蜂超市北京地區的500多家門店被媒體曝出實現整體盈利的消息。3年多的時間,便利蜂就可以實現盈利。這種速度超越了傳統便利店7年盈利的行業定律。不管是便利蜂自身也好,外界對它的評價也罷。
  • 便利蜂變革便利店,新國潮如何「乘風破浪」?
    而在零售行業,以便利蜂為代表的中國便利店,同樣成為了消費者的寵兒。作為線下零售行業不折不扣的新生代品牌,創立不滿4年的便利蜂並沒有向前輩7-11一樣選擇謹慎保守,而是憑藉著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洞悉,衝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國潮之路。
  • 網紅便利店頻遭「山寨」,西安現冒牌便利蜂
    近日,有網友向便利蜂方面投訴,在西安市灞橋區潘騫路上出現了一家「山寨」便利蜂,門頭和便利蜂幾乎一模一樣,但店內的商品、服務卻和正規便利蜂差很遠。如果沒有體驗過真正的便利蜂,首次進店的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假。便利蜂方面表示,將就灞橋區的這起侵權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舉報投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公司還提醒,目前便利蜂在西安並沒有門店,消費者應注意分辨,不要上當受騙。自從便利蜂成立以來,這家科技範兒十足的新生品牌儼然成了便利店行業最頂流的「網紅」。
  • 便利蜂「猜想」
    不過,如果碓井誠來到中國,看到便利蜂,可能也會有幾分驚訝。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便利蜂的做事風格大膽、激進、另類。一位便利店行業大佬最近公開表態說:便利蜂的數位化,讓他感動,但是他也很「同情」便利蜂。便利蜂靠數據選址、選品,指揮人幹活。即使是同樣崇尚數位化的同行,也認為便利蜂走的太遠了。
  • 便利蜂累計完成15億美元融資,年內全國範圍實現門店季度盈利
    對此第一財經向便利蜂方面求證,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屬實,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目前北京地區已實現盈利。便利蜂是以24小時新型便利店為主體,自2017年2月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目前在全國有1500多家門店。
  • 便利蜂逆勢擴招2000人 便利店抗風險能力凸現
    便利蜂近日宣布,今年將向全國應屆大學生開放2000個工作崗位,較去年增長逾16倍。這次招聘計劃覆蓋人工智慧、門店運營、食品研發等多個崗位,食品研發相關崗位是首次納入該公司校招重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便利店行業平均增速達18%,無論從銷售額還是門店量看,都是零售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的業態。在這次疫情中,便利店成為各地民生保供的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凸顯。疫情衝擊下,便利蜂逆勢擴招,體現出便利店行業整體的市場需求。
  • 便利蜂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關注被忽視的便利店食用油安全
    6月中,便利蜂的收銀小票上多了幾行字:「本店熱餐食材優選,均使用金龍魚非轉基因一級大豆油。」自此,便利蜂成為國內第一家採用金龍魚油製作熱餐的連鎖便利店。面對便利蜂的逼宮,原以為全家、711等傳統便利店會陸續表態,結果卻集體沉默。「許多便利店熱餐用的是餐飲專用食用油,成分中多了棕櫚液油。
  • 便利蜂首次公布融資:3年15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國門店可實現盈利
    5月25日,便利蜂首次向外公布融資和門店盈利情況,相關負責人稱:「便利蜂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但對於融資更多細節,該負責人表示暫不便透露。2017年初,自定義為智能便利店的便利蜂開出第一家門店,並隨後推出共享單車、蜂小櫃等業務。公開資料顯示,3億美元啟動資金全部來自創始人莊辰超旗下的斑馬資本,因為莊辰超有意嘗試「控股型投資」,他認為這個領域「需要持續五年以上的投入才可能產生顯見增長」。
  • 便利蜂「反脆弱」:逆勢擴招2000人 便利店抗風險能力凸現
    便利蜂近日宣布,今年將向全國應屆大學生開放2000個工作崗位,較去年增長逾16倍。這次招聘計劃覆蓋人工智慧、門店運營、食品研發等多個崗位,食品研發相關崗位是首次納入該公司校招重點。疫情衝擊下,便利蜂反而逆勢擴招,是其「反脆弱」能力的體現。
  • 便利蜂用年終獎再次證明:便利店能穿越周期
    戎馬財經4月16日訊 今天,便利蜂員工再次等來了好消息。最新發布的內部郵件透露,便利蜂將上調高績效員工的年終獎係數,根據個人績效將獎金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5-2.75倍,最多可以拿到5.5薪。加上半年獎,便利蜂員工最多可以一年拿到20.5倍的基本薪資。對職場人來說,獎金怎麼分是考驗一家公司對待員工態度的試金石。便利蜂的態度很明確,「讓有成長有付出、能打硬仗能拿結果的人得到更多回報」,年終獎將繼續向高績效、高能力、高價值觀的員工傾斜。
  • 便利蜂便利店為什麼會成功?商業模式分析
    便利蜂連鎖便利店通過三年的時間,目前已經在全國20個城市開出了上千的門店,擴張速度相當的同時,在商業模式上有著很領先的優勢。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雪糕品牌鍾薛高「網紅雪糕」,通過便利蜂連鎖便利店,為電商產品「網紅雪糕」打造線下零售渠道,實現引流到店的同時,也給產品提升了銷售渠道,可謂是互利互惠。下面就來具體來看看下是怎麼做的吧!細分市場,有針對性的選品這一點是便利蜂不同於其他連鎖便利店的特色,這也是鍾薛高在這麼多便利店品牌中選擇便利蜂的原因。
  • 在天津建最大生鮮基地 便利蜂才是便利店獨角獸
    疫情讓大消費承壓,飯店、大型商超關門歇業,獨火了社區便利店。便利店體量小,不會大量積聚人群。鮮食比例高、東西全,缺啥都可以去買。位置好,深入居民小區、商務區,有較大客群。正是基於自身優勢,也為保障社區生活物資供應,疫情期間便利蜂仍在堅持營業。
  • 揭秘便利蜂:燒15億美元,用算法革命711們
    2016年,成立便利蜂。便利蜂品牌,走過不少彎路。比如做共享單車、無人貨架,都失敗了。只有便利店項目,勢頭正勁。一位便利蜂店長對《銳問》頗為得意地說,「全家開到2000家用了七年,便利蜂兩年多時間就開了1600家,不是一個打法。」
  • 便利蜂IP合作新玩法:把便利店開到《誅仙》手遊裡
    近日,熱門《誅仙》手遊登陸國內新銳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不僅落地相關主題店,聯名推出多個產品及包裝,而且便利蜂「便利店」和掛飾還將於10月29日在《誅仙》手遊上線,屆時,用戶可以在遊戲裡「邂逅」便利蜂。記者在《誅仙》手遊的彈窗和活動公告看到:10月29日,遊戲內上線激萌掛飾「便利蜂」。為此,《誅仙》手遊在場景中打造了一間便利蜂「便利店」,玩家到這裡完成指定任務後可獲得小蜜蜂掛飾。
  • 全時便利店遭遇「敦刻爾克」 便利蜂、7-11和蘇寧小店誰能殺出重圍
    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在全時便利店宣布5月底前關閉京津門店,並努力澄清資金鍊斷裂消息之際,誰能接手其京津店鋪也在業內引發熱議。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全時退出北京市場後,便利蜂或將收下部分店鋪藉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