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三國」時期,「三頭同盟」的形成,蘊藏強烈的分裂趨勢

2020-12-06 史學先驅

古羅馬的政治體系經過三段變化

古羅馬曆經三個社會政治組織形體,分別是早期的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以及帝國時代,這三個時期雖然都是以奴隸制經濟核心基礎的。

但是無論是政權組織形式、管理機構還是在經濟文化上,都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而且每兩個社會政治形勢更替之時,也就是王政時代轉向共和國時代,共和國時代轉向帝國時代。

這兩個關鍵時期,古羅馬社會經常會出現非常深刻的變革,從王政時代向共和國時期轉變之時,就已經出現了非常激烈的社會階級鬥爭。

平民由於不滿這種極其專制的貴族政治,主動與奴隸階層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貴族勢力,並連續發動了平民撤離運動。

就此使得貴族勢力不得不選擇妥協,最終在政權組織形式上,給予了羅馬平民官、保民官的位置,這也是羅馬進入到共和國時期的重要標誌,影響非常深遠。

不過隨著社會階級矛盾的再度尖銳,特別是奴隸階級和羅馬奴隸主之間的關係愈發惡化,此前繁榮的羅馬社會,實際上促進了人本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而在這種思潮下,羅馬奴隸主對於奴隸的態度卻愈發惡劣,將其視為"會說話的工具",這直接導致了雙方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到了共和國中後期,奴隸起義的接連不斷,成為了社會主體。

三頭同盟時期的羅馬,表現出了分裂的趨勢

奴隸頻繁起義實際上對於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穩定,造成了巨大衝擊,與之相適應的便是羅馬共和制度,在奴隸起義戰爭的衝擊下,也逐漸走向了接替。

雖然在共和國後期相繼出現了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但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最終在斯巴達克起義運動的衝擊下,共和國末期的古羅馬,進入到了不倫不類的三頭同盟政治時代。

為什麼說其是不倫不類呢?三頭同盟政治模式的醞釀、出現以及發展、確立,都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背景的,可以說其是當時特殊歷史時代、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特殊產物。

而且三頭同盟政治體制的確立,標誌著古羅馬共和時代的結束,從而開啟了下一個新的政治體制,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帝國時代。

因此,可以將羅馬共和國晚期的三頭同盟時代,被認為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古羅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出現了非常顯著和深遠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一方面推動了共和國的羅馬走向滅亡,一方面帶領羅馬人迎接了一個全新帝國時代的到來。

有人說羅馬三頭同盟,實際上是也屬於共和體制,畢竟有三大軍政勢力相互牽制,避免了寡頭政治的出現。

針對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這樣的三頭同盟體制再出現之後,確實對於挽救羅馬共和國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這種所謂相互牽制政治局面的背後,實際上卻蘊藏著更強烈的分裂趨勢。

也就是說,三巨頭是不會出現妥協退讓之意願的,他們各自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對於羅馬政權的掌控。

三頭政治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開始了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從內部穩固政權體制,全力發展奴隸制經濟,再到外部不斷發動軍事擴張戰爭,逐漸奠定了在地中海周邊以及歐洲地區的霸主地位。

從經濟上的富足,到政治上的穩定,再到共和國的繁榮發展,在整個共和國前中期,羅馬可以說一直是舒舒服服的過日子,由此稱其為羅馬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也不過分。

古羅馬的三巨頭政治,在今天也是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從其產生的根源來看,雖然是元老院長期把持政治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但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始終無法成功解決,特別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愈發激烈,最終使得軍事力量的崛起。

三巨頭政治的出現,其實也代表了古羅馬邁向帝國時代的重要標誌。因為三巨頭雖然從其人生背景來看,都屬於當時的大奴隸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奴隸主身份的背後,其更是通過軍功崛起的軍事貴族集團。

軍事貴族的出現,一方面證明了共和國晚期社會動亂頻繁發生,另一方面也證明軍事貴族,正作為一個及極其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現在羅馬的歷史舞臺之上。

這為後來羅馬人進入帝國時代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統治條件,因此三巨頭政治有其產生的必要條件和時代要求,也有其最終的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羅馬共和國日薄西山,政治局勢逐漸混亂,「三頭同盟」多次出現
    因此,共和國後期的元老院,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匯點,無論是平民勢力,還是當時的一些軍事首領,似乎都看不慣元老院的一家獨大,由此產生了三巨頭的政治模式,這在前三頭同盟時代最突出。然而前三頭同盟對元老院的打壓,使得元老院的權力急轉直下,這就又使得當時的共和國政治出現了另外一種局面,那就是個人獨裁趨勢的加強。三巨頭雖然能夠互相牽制,相互談判,並在合約精神的推動下,維持共和國的穩定和平衡,但這種穩定的局面實際上只是暫時的假象而已。
  • 冷知識;義大利分裂時間長達1500年、義大利人愛喝咖啡
    一,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 查理曼帝國的興盛與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個國家
    它後來分裂為哪三個部分?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要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還必須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談起。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和奴隸起義的浪潮中覆亡了。 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西歐標誌著奴隸社會的終結和封建社會的開始,是古代和中世紀的分界線。
  • 世界古代文明——古羅馬文明
    1、歷史(1)古羅馬通常指從前9世紀初至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 變為封建制國家,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 西方哲學史七講:從古羅馬時期到中世紀(試讀)
    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前323)後,他的將軍之間紛爭四起,但是無一人能夠服眾,於是帝國分崩離析,分裂為一系列王國。公元前2 世紀至前1 世紀之間,從馬其頓帝國中誕生的王國受到羅馬人擴張的衝擊,在埃及被屋大維吞併(前30)後,希臘化時代落下帷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希臘化時代新意盎然,別開生面。
  • 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封建復闢時期,浪漫主義思潮泛濫
    1815年到19世紀40年代,普魯士的發展進入異常曲折的時期,新文化和新精神在同舊精神和舊傳統的激烈鬥爭中,發展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特別是民主主義。海涅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和旗幟。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了封建復闢時期。
  • 馬賽克鑲嵌畫的黃金階段竟然在古羅馬時期
    任何一種藝術成就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形成都有前因後果。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前因後果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在古羅馬早期,義大利地區發展出一種特有的文化——伊魯裡亞藝術。但這種文化並不完全是自身形成的文化,而是一種將自身文化風格與古埃及、古希臘時期,甚至是後來的古羅馬文化相融合而發展而成的獨特文化。它的獨特性在棺槨上的表現特別典型。比如在棺槨上,只有義大利特有的這種文化,才會將逝者生前的形象建在其上。古羅馬人對古希臘雕塑的崇拜幾乎到了無所不在的程度。我們可以從雕塑作品中看出他們對古希臘雕塑的深入模仿。
  • 德意日三國同盟拉蘇聯加入,蘇聯如何做?結果證明它是個謀略大國
    蘇、德條約的籤訂,讓日本很意外,也對德國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可是,畢竟都是理性的大國,明白對錯要讓位於利益的原則,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勢如破竹,日本的處境卻日益艱難,凸顯出三個方面的問題讓日本不得不和德國結盟:l 日本急於從深陷的中國戰場脫身
  • 古羅馬共和制時期的教育體系
    古羅馬文化是古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因此古羅馬的教育體系也深受古希臘教育的影響。不過在集納古希臘教育文化的同時,羅馬人也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璀璨的古羅馬文明。也是西方自古希臘時期後,生命力最為旺盛的文明。
  • 義大利籤訂了三國同盟條約,為何開戰沒一年就倒戈叛變?
    一戰前,世界局勢風雲變幻,歐洲分裂為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奧意為首的同盟國。義大利作為同盟國的一員,與德國、奧匈帝國籤訂了互相援助的三國同盟條約。但一戰開戰還沒一年,義大利就投敵叛變,加入了協約國的一方,狠狠的坑了盟友一把。那麼義大利為何那麼快就叛變倒戈了?這就要從一戰前的局勢說起。19世紀80年代,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義大利作為列強的一員同樣加入了殖民地的爭奪。
  • 反美三國同盟浮出水面!大批要員聚集該國首都,俄警告擁有核武器
    據俄塔斯社1月12日報導,近日巴庫的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亞塞拜然、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三國將在巴基斯坦首都舉行會談。除了舉行三邊會談外,13日三個國家還將分別進行雙邊會談。三個國家可能會以土耳其為中心形成一個同盟,通過應對可能存在的敵人。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現今的東北歐地區有著三個並不起眼的小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又被合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別看這三個國家現在的領土面積不大,但是在受到俄羅斯帝國的影響之前,它們在東北歐地區的影響力都十分強大,特別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立陶宛大公國,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歐洲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
  • 古羅馬服裝史
    古羅馬發祥於狹長的三面環海的一個靴形半島-義大利半島,古羅馬的時代區分與古代其他文明不同,上文我們講過古埃及是以王朝更替來區分,西亞是以民族交替來區分,古希臘是以文明發展來區分,而古羅馬則以其政治形態的變遷進行時代劃分。
  • 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爆發起義,坎寧給梅特涅和神聖同盟的最後一擊
    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爆發起義,坎寧給梅特涅和神聖同盟的最後一擊坎寧給梅特涅和神聖同盟的最後一擊是希臘問題。1821年3月,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爆發了反對土耳其素丹統治的起義。同年年底,希臘大部分地區已獲得解放。
  • 西方國家分裂成十數個國家,而中國卻始終統一,這是為什麼?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在這漫長的歷史上,以中華文明為根基的中國人民不斷的發展壯大,並形成了今天統一的強大國家,不過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中國各個歷史朝代也不乏分裂的時候,不過按照三國的一句老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來看,無論任何分裂的朝代,最終都會歸於一統。
  • 三國時期的民間百姓,都愛吃什麼食物?聊聊三國飲食文化那些事
    三國時期的飲食文化探析「三國」是一個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階段。因為在三國之前是東漢王朝,而在其消亡之後又被晉朝取代。很多歷史學家都喜歡將「三國」,與兩晉南北朝結合在一起。這主要是因為「三國」並未形成系統,只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朝廷而已。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德國還學習了法國的技術學院體系和行業培訓制度,並將大學教育的重點放在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上,讓德國在這一時期開始包攬諾貝爾獎,在多個技術領域超越英國位居世界領先地位。儘管德國在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但是其強橫的實力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崛起的成功模式也一再被後世所效仿。
  • 戰爭前的輿論,檄文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動亂、群雄割據、政權林立、戰爭頻繁,檄文在這個動蕩的年代,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公文大家,同時對後世公文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檄文在三國時期的發展狀況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這裡就不在贅述,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
  • 德意志帝國的雛形——德意志關稅同盟
    確實,德國的崛起過程相當令人驚異,在19世紀初期,普魯士王國還是個農業佔主導地位、農奴制仍未消除的落後封建國家,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的表現是英、法、俄、奧、普這歐陸五強中最差的,其國力也是最為衰落的,遠沒有腓特烈大帝時期的威風。
  • 聊一聊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演變過程,管理創新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有人覺得是戴克利先,有人覺得是君士坦丁,我們索性宏觀的從古羅馬帝國皇帝中,提出與分裂有關的來對照一下,你就知道這個分裂傳統的由來和其演化過程。首先古羅馬是分成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有國王的階段,也就是古羅馬王國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廢除國王之後的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第三個階段是自凱撒被刺,其養子屋大維崛起,並被元老院封為奧古斯都,古羅馬才正式進入帝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