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發祥於狹長的三面環海的一個靴形半島-義大利半島,古羅馬的時代區分與古代其他文明不同,上文我們講過古埃及是以王朝更替來區分,西亞是以民族交替來區分,古希臘是以文明發展來區分,而古羅馬則以其政治形態的變遷進行時代劃分。可分為:
一:王政時期,這是古羅馬從原始公社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
二:奴隸制共和國時期,這時羅馬羅馬已經在義大利地區處於領導地位,而後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到屋大維當政時羅馬進入到元首政治時期,共和國瓦解。
三:帝國時代,奴隸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羅馬進入鼎盛時期。但隨著奴隸主與奴隸、平民矛盾的激化,公元3世紀奴隸制出現危機。
四:君主立憲制,雖然在君士坦丁在位時皇權得以加強,統治中心東移到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但隨著奴隸制危機的加深和反抗運動的廣泛開展,公元395年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日趨衰落,終於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民族滅亡。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則在整個中世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直延續到1453年。
從文化形態上看,希臘人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而羅馬人只不過是對希臘文化的繼承。但羅馬人卻發展了這種文化,取得了希臘所不曾有的成就。如果說希臘的文化特性是「藝術性和多樣性」,那麼羅馬的服裝文化則可以說是「社會性和統一性」,兩者具有同樣的價值。
古羅馬服飾的風格特點及成因 :
1、以懸垂的線條來表現人體的自然美
古羅馬的服飾在穿用時,只須將長方形布折成兩折, 頭、手伸出,前後搭在肩上,然後用扣環和飾針等加以固 定,讓其自然下垂形成松坦的衣褶,完全不用裁剪,這樣 的衣服一旦離開人體,僅是一塊布而已,造型上簡練樸素, 追求自然。因此美是屬於人的,必須通過人體而成型。人 體美通過服裝得到了更好的顯現,古羅馬的服裝正是以其 優美懸垂的線條來表現人體的自然美。託加的衣褶沉重而 有深度,尤其羅馬男子穿著,更顯出他們的威武和高傲。 這一特點受到當地哲學思想的影響。從古希臘哲學開始, 西方哲學就習慣於把主觀和客觀相分開,明確提出「主觀」 為我,「客觀」為物,「物」「我」是相互對立的。這種以自 然為本追求外界以獲得真理和法則的觀念,以及追求外界 自然的傳統,表現在藝術上則是對客觀實在的美以及自然 規律的承認和探求。服裝作為一種藝術,就自然地會表現 出對人體美、客觀形式美的追求。
2、在穿著方式上以「貫頭型」和「掛覆型」為主
在穿著方式上,古羅馬主要盛行「貫頭型」和「掛覆型」。所謂的貫頭型就是在一塊布的前後左右的中央剪出一個洞,從頭上套進,使布垂於身體的胸前背後,如佩奴拉。掛覆型就是以肩為支點,用布披掛於身體上,羅馬的各種、鬥篷,披肩等就屬於這種類型。這是兩種比較簡單的穿著 方式,它的出現是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較低相適應的,此後就一直被沿用。
3、身份地位的象徵
古羅馬的服飾是身份、地位、等級的象徵,不同等級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嚴格規定,並以顏色上的變化作為標誌。託加袍只有羅馬的公民才能穿,奴隸和外邦人不能穿。普通成年公民所穿的託加袍,是簡樸而沒有裝飾的,是天然羊毛樣的顏色,平民的服色多為深灰、淺灰或褐色,只有參加選舉的候選人才穿著純白色的託加袍,以便在集會場中更加顯眼。古羅馬貴族們的服色多為深紅、鮮紅或乳白,高級行省官員、議員和上層社會 16 歲以上的男子可穿鑲有紫紅邊的託加袍,獲勝的將軍穿飾有金黃色邊的紫色託加袍,元老們穿著一種寬大的紫色條紅的託加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全紫色的衣服。
服裝的顏色還反映著裝者的不同職業和寄託某種象徵意義,如哲學家身穿藍色的長衣,象徵他們的學識像海洋、宇宙那樣深邃淵博;佔卜者、星象家身穿白色的長衣,表示他們誠實可靠,從不欺騙別人,因為白色是純潔正直的象徵;神學家身穿黑色的長衣,告訴信徒他們作為上帝的使者,是莊嚴、公正、值得依賴的;醫生身穿綠色長衣,寓意病危的人會轉危為安等等。
這一風格特點的成因與古羅馬的社會政治是相關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公元前509年羅馬由王政時期進入共和時期,真正的大權由貴族控制,實質是貴族共和國。公元前 27年由共和時期進入帝國時期,這時實行元首政治,它實質上是一種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這一時期一切都要為政治服務,藝術亦不例外,服飾更多地表現了貴族的愛好。
古羅馬還是一個等級界限非常嚴格的社會。它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兩類,公民又分為貴族和平民,非公民是奴隸、外邦人。公民享有特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參加政治選舉和其他社會活動;奴隸的處境則更悲慘,他們被用於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這一社會現實影響了羅馬的服飾,使其刻上了等級、地位的象徵意義。
4、注重審美性和實用性的統一
義大利半島雖然三面臨海,但海岸平直,良港很少,航海業和跨海貿易不發達,但半島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這一特殊的地理特徵,使羅馬成為一個農業民族,而且他們在很長的時間內都保持著重實用、務實的品質,這一品質對其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它的服飾。
古羅馬優良的道路為羅馬人出外旅遊提供了便利,為了舒適羅馬人在旅行時會隨身帶有各種各樣的鬥篷,這種旅行鬥篷身前中央有一開口,上端有一頂凸出的罩帽,遇到惡劣天氣,帶上罩帽可以起到防寒、擋雨、保護身體的作用,又豐富了旅行鬥篷的外形上的層次感和形式感,從而實現了審美和實用的統一。
古羅馬服飾受到伊達拉裡亞和古希臘服飾的影響,後來亦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但它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它們,而是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地理環境、審美意識等因素,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飾風格和類型,羅馬服飾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羅馬的興衰,從對其成因的分析中,透視出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現實狀況。古羅馬服飾因其特有的魅力,並沒有隨著古羅馬的滅亡而銷聲匿跡,而將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甚至是以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