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建築給西方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萬神廟、鬥獸場、古希臘柱式等等,當然還包括本文要介紹的巴西利卡。

隨著歷史變遷,巴西利卡的語義已經變得不再單純。在古羅馬時代,巴西利卡是一種公共建築,比如法庭、會議廳以及交易市場等,巴西利卡整體外觀呈長方體,周邊有柱廊環繞,屋頂由條形拱券構成。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教堂的設計也沿襲了巴西利卡的形制。現在我們更傾向於把巴西利卡作為一種建築風格,因為不管它作為建築的功能屬性如何變化,它的設計風格總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能夠把它抽象出來研究的基礎。

古羅馬是巴西利卡最盛行的時期,其中有兩座比較著名的分布在羅馬廣場。其中一座是埃米利亞巴西利卡,採用木質屋頂,建於公元前179年。另一座是朱利亞巴西利卡,最早建於凱撒時期,公元前12年毀於火災,奧古斯都在廢墟原址採用混凝土重建了這座巴西利卡。



3世紀中期,古羅馬政權四分五裂,群雄並立,直至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全境。君士坦丁在羅馬城的前任統治者馬克森的基礎上,繼續推動他的遺留工程-完全混凝土覆蓋的巴西利卡,也就是在公元313年竣工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這也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巴西利卡。你可能已經發現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與前面介紹的有很大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屋頂,君士坦丁的屋頂採用的交叉拱,這是古羅馬建築上的一次突破性創造。

其實早在310年,君士坦丁統一全國之前,他為自己的母親修建了一座宮殿-特裡爾的巴西利卡,後來他母親把它捐獻為紀念聖彼得的教堂,大概從這時起基督教開始接受巴西利卡式的教堂。這裡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基督教為什麼能為羅馬國教了,連帝國皇帝的母親都是基督教徒,這種號召力可想而知。
巴西利卡宏大,莊嚴,在帝王和教廷眼中是權利和榮耀的象徵。古羅馬之後歐洲不少建築依然延續或者借鑑了巴西利卡的風格,比如文藝復興時期沉迷於古典建築的大師帕拉弟奧也在維琴察修建了一座巴西利卡,集眾多藝術大師心血於一身,象徵教堂建築巔峰之作的聖彼得大教堂採用了巴西利卡式的大門。

歷來建築師對巴西利卡式褒貶不一,其中最嚴厲的當屬柯布西埃,他認為米開朗基羅之時聖彼得大教堂是完美的,而馬德爾諾的宏大的巴西利卡式的大門殺死了聖彼得大教堂。也許他抨擊的並非是巴西利卡,因為那些作為獨立主體存在的巴西利卡並未受到他的批判,他真正不滿的是草率的拼湊導致真正的藝術美感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