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卡-古羅馬的王者之廳

2020-12-12 設計獵夫

古羅馬建築給西方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萬神廟、鬥獸場、古希臘柱式等等,當然還包括本文要介紹的巴西利卡。

維琴察巴西利卡

隨著歷史變遷,巴西利卡的語義已經變得不再單純。在古羅馬時代,巴西利卡是一種公共建築,比如法庭、會議廳以及交易市場等,巴西利卡整體外觀呈長方體,周邊有柱廊環繞,屋頂由條形拱券構成。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教堂的設計也沿襲了巴西利卡的形制。現在我們更傾向於把巴西利卡作為一種建築風格,因為不管它作為建築的功能屬性如何變化,它的設計風格總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能夠把它抽象出來研究的基礎。

古羅馬廣場

古羅馬是巴西利卡最盛行的時期,其中有兩座比較著名的分布在羅馬廣場。其中一座是埃米利亞巴西利卡,採用木質屋頂,建於公元前179年。另一座是朱利亞巴西利卡,最早建於凱撒時期,公元前12年毀於火災,奧古斯都在廢墟原址採用混凝土重建了這座巴西利卡。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剖面結構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交叉拱

3世紀中期,古羅馬政權四分五裂,群雄並立,直至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全境。君士坦丁在羅馬城的前任統治者馬克森的基礎上,繼續推動他的遺留工程-完全混凝土覆蓋的巴西利卡,也就是在公元313年竣工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這也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巴西利卡。你可能已經發現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與前面介紹的有很大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屋頂,君士坦丁的屋頂採用的交叉拱,這是古羅馬建築上的一次突破性創造。

特裡爾的巴西利卡

其實早在310年,君士坦丁統一全國之前,他為自己的母親修建了一座宮殿-特裡爾的巴西利卡,後來他母親把它捐獻為紀念聖彼得的教堂,大概從這時起基督教開始接受巴西利卡式的教堂。這裡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基督教為什麼能為羅馬國教了,連帝國皇帝的母親都是基督教徒,這種號召力可想而知。

巴西利卡宏大,莊嚴,在帝王和教廷眼中是權利和榮耀的象徵。古羅馬之後歐洲不少建築依然延續或者借鑑了巴西利卡的風格,比如文藝復興時期沉迷於古典建築的大師帕拉弟奧也在維琴察修建了一座巴西利卡,集眾多藝術大師心血於一身,象徵教堂建築巔峰之作的聖彼得大教堂採用了巴西利卡式的大門。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巴西利卡式大門

歷來建築師對巴西利卡式褒貶不一,其中最嚴厲的當屬柯布西埃,他認為米開朗基羅之時聖彼得大教堂是完美的,而馬德爾諾的宏大的巴西利卡式的大門殺死了聖彼得大教堂。也許他抨擊的並非是巴西利卡,因為那些作為獨立主體存在的巴西利卡並未受到他的批判,他真正不滿的是草率的拼湊導致真正的藝術美感被削弱。

相關焦點

  • 古羅馬的象徵,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競技場)位於羅馬市中心,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君士坦丁凱旋門集合了眾多不同時代的羅馬雕塑,平衡了眾多風格的雕塑風格,在靜態中展現了自己的恢宏氣質,據說當年拿破崙·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讚賞,將其作為建造法國巴黎凱旋門的藍本。
  •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鬥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
  • 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功能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寺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 西方藝術史:古羅馬建築【9】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裡的陶管,散發熱量。《第度凱旋門》羅馬第度凱旋門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
  • 解決用水問題的是引水渡槽,解決公共大空間建築形式的是巴西利卡
    卡拉卡拉與巴西利卡的關係是什麼呢?大型浴場需要大的建築空間,卡拉卡拉浴場最大的大廳跨度達到35米,這個大廳採用的建築形式就是巴西利卡。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是指兩側柱廊圍繞著高聳的中殿這樣一種形式,這種建築是長方形的,至少三塊,中間一塊的高度要高一些,高出的部分牆體開窗採光。
  • 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是什麼
    【學員問題】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是什麼?  【解答】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 【外美史】03 古羅馬建築
    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萬神廟(Pantheon)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此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後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
  • 外國建築史丨古羅馬建築
    進門是120m×90m的廣場,兩側敞廊在中央各有一個直徑45m的半圓廳,形成廣場的橫軸線,它使這個寬闊的廣場免除了單調之感。在縱橫軸線的交點上,立著圖拉真的鍍金的騎馬青銅像。軸線給銅像以確定的、不可遊移的位置。     這個廣場的底部橫放著圖拉真家族的烏爾比亞巴西利卡,20mx60m,這是古羅馬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 兩千年前這裡曾是世界的中心,戀上永恆之城的鐵血黃沙
    在這座「永恆之城」裡,路邊的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可能動輒就有上千年的歷史,為世人無聲地講述著昔日帝國的輝煌。兩千年前,這裡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建築。古羅馬徵服了希臘,在藝術上卻被希臘徵服,今天再看到這裡,依然可以想像到當年古羅馬帝國的強大。
  • 一級建築師備考指導: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材料及拱券技術
    古羅馬建築的特徵、材料及拱券技術  1.古代羅馬建築的特徵  古羅馬建築直接繼承並大大發揚了古希臘建築成就,開拓了新的建築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在建築型制、技術和藝術方面的廣泛成就達到了奴隸制時代建築的最高峰,表現為建築類型多樣,型制發達,樣式手法豐富,結構水平高,初步建立科學的建築理論
  • 古羅馬建築的藝術特點
    直到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使用的仍是當地容易得到的石頭,屋頂鋪著陶瓦。對於大面積的建築外表和臺階,建築者開始使用一種砂粒和灰漿混合物,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在羅馬的建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
  • 新書|「永恆之城」:從羅馬追尋西方文明的起源
    我們現在對古羅馬廣場古蹟的了解遠比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知道的要多,其實元老院並不在布拉喬利尼以為的地方,愷撒也根本不是在古羅馬廣場被殺害的。但有一點從未改變:世界上還是很難找到第二個如此濃縮歷史的地方。同時我們需要意識到,愷撒和西塞羅(更別說羅慕路斯)當年的所見,在今日的古羅馬廣場是看不到的(更準確地說,它們是被深深地掩埋在了地下)。在最樂觀的情形中,這裡的最古老遺蹟會是那些帝國晚期的建築。
  • 西方經典建築風格(三)古羅馬建築
    羅馬柱式起源於希臘柱式,是希臘三柱式的延續和發展。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拱券的發明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最大的貢獻。半圓形的拱券是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徵和明顯符號,羅馬最有名的鬥獸場,可以看到大量拱券和柱式結合的應用。
  • 小亞細亞古羅馬城市之三:西戴,面朝大海的阿波羅神廟
    這些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之前的遠古時代,但現存的城址主要是公元2世紀至3世紀古羅馬時期,那是古羅馬一個強盛而比較穩定的年代。逐漸敗落和被棄的原因也大多類似:頻繁的戰爭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小亞細亞是人類最早發現並定居的宜居之地之一,也是幾千年裡各方爭奪不休、戰亂不斷的戰場。西戴(Side)古城和周圍的城鎮是一個獨立的度假區。
  • 古羅馬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教堂建築?它們的特點有哪些?
    他的皇宮集富麗與奢侈之大成,牆壁和地板全用大理石飾面,天花板上布滿色彩明豔的繪畫,畫的是他的功績。基督教的儀式要求信徒一起聚集在室內,所以早期教堂形制都採用古羅馬流行的容量比較大的多功能大廳,叫做巴西利卡(Basilica).這種大廳是長方形的,由縱向幾排柱子支承木質屋架,結構比較簡單。早期基督教堂的柱子多從古羅馬遺留下來的大量舊建築上拆來,有些甚至連粗細大小都不一樣,鋸掉一截取齊。
  • 歐洲古典建築賞析4:中世紀之羅馬式建築
    建築的特徵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早期基督教建築是同拜佔廷建築同時發展起來的。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正式進入封建社會。這時的建築除基督教堂外,還有封建城堡與教會修道院等。其規模遠不及古羅馬建築,設計施工也較粗糙,但建築材料大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築藝術上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故稱為羅馬風建築。
  • 古羅馬建築藝術賞析——壯麗輝煌的萬神廟與角鬥場
    古羅馬時期的社會觀念已向滿足世俗化和享樂主義方向發展,對軍事化和君權主義的推崇,使古羅馬建築藝術在繼承希臘古典傳統的基礎上更多地追求宏偉、壯麗的美學效果,以巨大的尺度和厚重的結構形態,在顯赫的氣氛中表現帝國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