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歐之:羅馬風建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由於歐洲的皇帝必須與羅馬帝國有承襲關係,否則只能叫國王,因此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上,皇帝的崗位一直空缺,直到公元800年,查理曼才在羅馬教會的批准下登上帝位。從查理曼開始,歐洲的皇帝都要由教皇加冕才有效,查理曼的帝國在他死後被三個孫子瓜分,成為後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史學家們把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這一千多年的歷史稱作中世紀,這一時期人類文明處於「緩滯和黑暗」的時代,但建築相對來說反而非常活躍,尤其是中世紀晚期。9世紀之後,教權超越了皇權,在建築上,則表現出歐洲建築是基督教建築的天下。
在中世紀的歐洲,世俗社會沒有文化教育,文化的延續掌握在修道院手中,清心寡欲的修道士作為建築師登上了建築舞臺。這一時期西歐的建築經歷了兩個階段:
一、10-12世紀以教堂為代表的「羅馬風」建築
二、12-15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的哥德式建築
羅馬風建築
公元9-12世紀,西歐盛行的建築風格。羅馬風建築也被稱為羅馬式或羅曼式建築,是對9-12世紀之間歐洲建築(即哥德式風格之前)的歸納,這些建築大多數是基督教堂。建築的特徵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早期基督教建築是同拜佔廷建築同時發展起來的。公元9世紀左右西歐正式進入封建社會。這時的建築除基督教堂外,還有封建城堡與教會修道院等。其規模遠不及古羅馬建築,設計施工也較粗糙,但建築材料大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築藝術上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故稱為羅馬風建築。
羅馬風建築代表作: 德國美因茨主教堂、德國科布倫茨聖卡其託教堂、義大利比薩教堂群。羅馬式建築綜合了巴西利卡、柱式、拱券等特點,被認為是哥德式的前身。
德國美因茨主教堂:
德國美因茨主教堂(始建於公元975年),是著名的羅馬風風格建築,被譽為古典美和成熟美的經典。
美因茨主教堂外觀樸實,不像羅馬建築和拜佔庭建築那麼富麗堂皇,因其只是一個地區的宗教中心。教堂採用了巴西利卡的形式,中殿是交叉拱頂,牆垛上有附牆裝飾柱,外立面有圓拱窗或圓拱假窗,這些都是古羅馬建築的語言。
美因茨主教堂前後兩面都有塔樓,共有6座。塔樓最早起著瞭望和城市消防觀察的作用,在早期基督教建築中開始用作鐘樓,最初獨立於建築之外,而美因茨主教堂的塔樓是與建築融為一體的。高高聳立的塔樓導引視覺向上,使建築的立面富有韻律和動感,是中世紀建築很重要的特色。
德國科布倫茨聖卡其託教堂
這座羅馬式教堂建於836年,位於德意志之角附近的萊茵河和摩澤爾河的匯流處,是科布倫茨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最古老的教堂。 843年,查理曼三個後代的使臣,在這裡經過842次外交談判,籤訂了瓜分法蘭克帝國的「凡爾登」條約,建立東,中,西法蘭克王國,形成德,意,法三國的雛形。
教堂的塔樓簡潔精緻,縱向的彩色大理石豐富了立面色調,整個建築都有典型的羅馬式拱窗、拱門。
教堂中殿同樣採用交叉拱頂,立柱形式體現出束柱的特徵:
義大利比薩教堂群:
比薩大教堂是一組建築群,包括主教堂、洗禮堂、鐘樓和墓園,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整個建築群用了近三百年時間建造。
比薩屬於義大利沿海城市,中世紀時靠海上貿易和十字軍東徵賺取了財富,到11世紀中葉,其經濟力量和海軍力量都很強大。1062年,比薩海軍打敗了阿拉伯人的艦隊並奪回了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比薩大教堂即為紀念這場勝利而建造。
比薩城不大,人口僅有十幾萬,整個城市高層建築不多。教堂建築群被附近的老舊房子、圍牆所環繞,因此當走過圍牆,眼前豁然開朗,看到大片綠草地上座落著一組宏偉的白色大理石建築,會感受到很強的視覺衝擊效果。
與同時期德國簡樸的羅馬風建築顯著不同,比薩大教堂裝飾華麗、質感高貴,整個建築都用白色大理石鑲嵌,間或飾以彩色大理石。這體現了財力,也是由於比薩附近有著得天獨厚的白色大理石礦。白色的外觀削弱了大體量建築的沉悶厚重感,使得建築輕盈浪漫。
比薩教堂也採用巴西利卡式,外牆首層是羅馬風格的附牆柱與拱券,正面首層之上是四層由短柱支撐的連續拱廊,牆身後退,厚重的牆體似乎通透;頂部裝飾精緻華美,展現出中世紀比薩人精湛的施工工藝。教堂內部:
洗禮堂建造於1153-1265年,比主教堂晚了約1個世紀。此時哥德式建築已開始興起,因此洗禮堂二層拱券柱廊上部的拱尖裝飾,融入了哥德式建築的風格。
著名的比薩斜塔始建於1174年,斜塔直徑16m,高54.5m,底部牆體厚達4m,上部牆體也有2m厚。全塔用大理石砌築,外牆與主教堂一樣是華美的拱券柱廊,共8層213個拱券。斜塔在1185年建造第三層時發生了地基不均勻沉降開始傾斜,被迫停工100多年,1275年開始直至1350年完工,始終未能解決傾斜問題。斜塔剛竣工時頂部偏離豎軸2.1m,如今已達4.4m,斜而不倒成為奇觀。
比薩大教堂還有一處墓園,也是羅馬風的建築,靜穆簡潔,但常為遊人忽略。優酷的《局部》之《死亡的勝利》中,陳丹青談到他在義大利的一次「無知的遊歷」:去比薩斜塔邊上的聖墓園尋找戈佐裡的溼壁畫,卻意外地撞見布法馬可的兩幅大畫《死亡的勝利》和《地獄》,當場「魂飛魄散」,頗長見識。
以下平面圖中上部矩形「Cemetery」部分即為墓園,除以上兩幅壁畫外還有一副《最後的審判》。
羅馬式建築的典型特點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門窗多用圓券;巴西利卡形式使得橫廳寬闊,中殿縱深,由於窗口窄小,內部空間形成明顯的明暗對照,凸顯了教堂的神秘氣氛。羅馬式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把鐘樓引入教堂,從這時起在西方無論是市鎮還是鄉村,鐘塔都是當地最顯著的建築
隨著羅馬式建築的發展,中廳越來越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角的橫向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才創造出了哥德式建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羅馬式建築可以看作是哥德式建築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