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羅馬式、哥特、巴洛克 、洛可可、維多利亞」
帶你了解歐洲歷史建築風格
拜佔庭藝術(Byzantine)
「拜佔庭」拜佔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佔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拜佔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佔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世紀鼎盛的拜佔庭帝國
拜佔庭建築的發展周期較長,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堡)。該堂圓頂直徑達33米,由4根支柱和4個大圓拱支持,圓頂下面為一圈通光窗口,使堂內光線達到一種奇特的效果。
中期(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佔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著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上的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強烈的拜佔庭風格,相傳是用來供奉福音作者聖馬可的教堂;聖馬可是威尼斯的守護神,標誌物是獅子,因此,獅子也是威尼斯的標誌物。
聖馬可大教堂兩旁的新舊行政官邸,一樓現在大多用做咖啡館;最著名的是弗洛裡安咖啡館,據說海明威、拜倫經常在這裡流連;當然,這裡的咖啡也是全義大利最昂貴的。
後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徵使拜年佔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
拜佔庭建築的風格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
這種風格是從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佔庭)為中心的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其思想內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揚基督教神學,為鞏固貴族階級的統治服務。其風格特點是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葙結合,有濃厚的東方色彩。中央圓頂形的結構及其內部金碧輝煌的裝飾,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統治的權威。在基督教神像學體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舊形式為基督教宣傳服務等方面,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
拜佔庭藝術之雕刻作品因受726至843年的聖像破壞運動的影響而所剩無幾,多為反映宗教生活的淺浮雕與人物頭像。而其繪畫藝術,在西方美術史上則有著重大的意義。拜佔庭風格的鑲嵌畫獨樹一幟,它色彩明快,造型生動,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堪稱鑲嵌畫中的一絕。其典型作品有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聖母子與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大帝》,拉文納聖維塔裡教堂中的《查士丁尼及其隨從》,新港聖阿波利納教堂的《殉教女聖徒之行列》和《殉教男聖徒之行列》,舊港聖阿波利納教堂中飾有金星十字架、飛翼天使和12隻羔羊的《聖阿波利納之祝福圖》與《基督變容圖》。在拜佔庭式繪畫中,還有不少細密畫和溼壁畫作品,但總的成就尚不及鑲嵌畫。如溼壁畫與之有著幾乎相同的內容和風格,但色澤上卻稍遜一籌。其特點則在於它可用暈染的方法來把握畫面的濃淡變化,達到一種立體感效果。
聖母子與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大帝
從總體上來看,拜佔庭式藝術風格與東正教的發展變遷密切相關。隨著東正教傳入東歐的斯拉夫各民族,拜佔庭藝術與羅馬式風格相結合,從而逐漸演化出新的斯拉夫式藝術風格。
羅馬式教堂(Romanesaue)建築藝術
自公元1096年開始的十字軍東侵,使歐洲興起宗教的熱潮,封建主對宗教的狂熱達到如醉如痴境地,他們全力為自己領地興建規模壯觀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而這個時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塑、繪畫等都成為與教堂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因此在美術史上統稱為「羅馬式」。
羅馬式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
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設一採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教堂內光線幽暗,給人一種神秘宗教氣氛和肅穆感及壓迫感。
教堂內部裝飾主要使用壁畫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都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時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但又不同於古代的寫實風格,這是因為「蠻族」藝術摻入的影響。這些被變形的形象在濃厚的宗教氣氛下產生一種陰鬱和怪異感,具有解釋教義的意義,體現中世紀人的世觀。
公元12世紀羅馬式建築樣式遍及全歐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又有其獨特的表現。在法國有各種地方學派;德國以形式質樸為特色;英國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國羅馬式的;義大利的羅馬式發展對西歐建築樣式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修道院都採用這樣的風格,比如法國的塞南克修道院。嚴肅的建築邊上種植著浪漫的薰衣草,真是奇妙的組合。
塞南克修道院 Abbaye de Sénanque
塞南克修道院也叫塞南克聖母院(Notre-Dame de Sénanque),初建於1148年。修道院坐落在戈爾德鎮西北3公裡的一處山谷裡,環境清幽而靜謐,是一個靜修的好地方。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周圍已經被不同時期的建築圍繞。
修道院的花田是該區最著名的薰衣草觀賞地,號稱全法國最美麗的山谷之一。塞南克修道院前方有一大片的薰衣草花田,是由院裡的修道士栽種的,濃鬱的愛情氣息非常適合新婚情侶。
哥德式(Gothic)教堂建築藝術
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展的產物——哥德式藝術。「哥特」是指野蠻人,哥特藝術是野蠻藝術之義,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是正統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築形式就被貶為「哥特」了。
第一個哥德式建築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後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響。哥德式有人專指建築,哥德式雕刻最初附屬於建築,公元13世紀後與建築分離;哥德式繪畫。
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哥德式教堂建築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徵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Cologne Cathedral
科隆大教堂這座典型的哥德式大教堂是科隆城的象徵,歷時600多年方始建成的這座建築,是歐洲塔尖最高的教堂。始建於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後竣工。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
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考古發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聳立的地方,曾存在過一座羅馬的神殿,圍繞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於公元320年,當時的洗禮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內還可以看到。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誌。
History
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佔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模的教堂。之後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
整個建造工程前後跨越六個多世紀,它是德國中世紀哥德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紀的復古風席捲歐洲,那麼這棟哥德式的經典之作恐怕永無完工之日。經過了七個世紀,它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而且絕對忠誠於原定計劃。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其建築期長達632年,堪稱世界之最。1248年,法國建築家凱爾哈裡特受邀設計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區主教康拉德·馮·霍施塔登在聖母升天節這天為大教堂動工舉行了奠基儀式,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2.5萬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時刻到來了,在這個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裡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家貢獻智慧,統治者全力支持。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那麼哥德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築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築則是天堂裡的神宮。
哥德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衝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築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德式建築表現出一種人的意念的衝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現一絲現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徵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由於它是玻璃畫能依靠光線的穿透而生豔,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德式雕塑是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裡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德式建築上多採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德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德式風格。晚期的哥德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從建築技術上講,哥德式建築與「尖拱技術」同步發展,使用兩圓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較小,有利於減輕結構體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廳內部的高度。哥德式教堂內部,可以看到從柱墩上散射出來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於高高的拱券尖頂。高聳入雲的塔尖,色彩繽紛的彩色玻璃嵌畫,玲瓏矯健的飛券是輕快的哥德式教堂的風格。
著名的哥德式建築還有:
巴黎聖母院
坐落在Cite西提島上的巴黎聖母院(英:Notre Dame Cathedral,法:Notre-Dame de Paris)亦譯「巴黎聖母大堂」,高32.5米,尖塔高90米;是早期哥特建築最後也是最完整的著名作品。由於高度,高室內較暗,一道巨大的、採光明亮的通廊通過三心拱朝向中廳。是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它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中的城島東端,為歐洲早期哥德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聖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聖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夏特爾教堂高36.5米,它的南塔高107米;
韓斯主教堂高38.1米,不計尖頂高101米;
亞眠主教堂高42米;
科隆大教堂高48米;雙塔高150餘米;
烏爾姆主教堂的尖塔尖高161米;
米蘭大教堂有135個尖塔, 像一片尖塔的森林。最高的尖塔離地有100多米,上立著一座4.2米高的聖母像。
米蘭主教大教堂
(Duomo di Milano) 雄偉壯觀的哥德式建築,為世界第二大教堂,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紛繁複雜的塔尖,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獨特華麗的設計,或許這座教堂正式米蘭時尚精神的源泉。這座教堂曾舉行過拿破崙的加冕禮,也讓達文西為其苦思冥想,擁有者無比的力量。更有甚者,為了這座教堂,達文西還發明了電梯。如今,這座教堂已經不僅僅是宗教精神的象徵,更是時尚的象徵,獨特的象徵,義大利的象徵。來到義大利的米蘭,不妨來參觀一下這個宏偉的教堂,給身體和心靈一次震撼的洗禮。
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上半部分是哥德式的尖塔,據統計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達108米,頂端有一尊4.2米的聖母瑪麗亞像,上鍍黃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米蘭大教堂在裝飾及設計方面,也顯得相當細膩,極富藝術色彩,整個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教堂大門內的日晷是1786年建造的,陽光自堂頂射入時,隨著地球的旋轉,陽光的移動,聖人雕像一年四季均可準確指出每天的中午時刻。
教堂內外牆等處均點綴著聖人、聖女雕像,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教堂頂有135個尖塔,每一塔頂立一塑像,另有150個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裝飾有浮雕。最大的尖塔居於堂頂正中,高達108.5米,上面是一座高4.16米的鍍金聖母雕像,這一大教堂最初的正式名稱為「聖母誕生大教堂」。正面大門下半部為巴洛克式,上半部為哥德式。教堂有6座石梯(共920級臺階)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全市風光。
History
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最大的哥德式主教堂,有「米蘭的象徵」之美稱。
主教堂始建於1386年,由米蘭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1805年拿破崙曾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
1386年,在米蘭的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慫恿下,這座教堂開始興建,各國工程師紛紛設計方案。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希望這一舉措能感動上帝.賜他一個男性繼承人。上帝施恩於他,可就在15世紀早期,維斯孔蒂的後代——殘暴的喬瓦尼•馬裡亞在上臺後不久就遭暗殺。
這一建築工程持續了約5個世紀,完工前的裝飾潤色是於1809年根據拿破崙的命令完成的。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築,開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參拜。1897年最後完工。
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德式」的風格。教堂建成後,內部又陸續增建了不少附屬物,直到19世紀末才最後定型。不久,維修工程也開始進行,1935年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二戰後對1943年遭受轟炸的損毀處進行了修建,此後又更換了地板,維修了堂內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後完成維修工程。米蘭大教堂的建造歷經五個多世紀才完工,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又稱巴洛克式。
最世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群之一英國國會大廈。
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國國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哥特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建築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裡長的走廊。儘管今天的宮殿基本上由19世紀重修而來,但依然保留了初建時的許多歷史遺蹟,如威斯敏斯特廳(可追溯至1097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慶典儀式,如國葬前的陳列等。
在Westminster Bridge附近區域還有很多地標建築:
大本鐘,BIG BEN,現稱伊莉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英國倫敦著名古鐘,即威斯敏斯特宮報時鐘。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鐘樓,建於1859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鐘樓上,鐘樓四面的圓形鐘盤,直徑為6.7米,是倫敦的傳統地標。2012年6月,英國宣布將把倫敦著名地標「大本鐘」的鐘樓改名為「伊莉莎白塔」。
巴洛克 (Baroque)藝術
巴洛克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變形的珍珠」(奇怪的意思),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其主要特色有:
1. 動感、不規則
2. 不重實用性
3. 富宗教與貴族之威嚴
4. 色彩鮮豔
5. 放棄古典形式
6. 空間深度大
巴洛克風格盛行於17世紀到18世紀初,為歐洲各國教會或宮廷中的貴族式藝術造形。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字,可能是來自葡萄牙文的barroco,原先的意思是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也有一種說法是來自畫家F.Barocci或Baroccio之名。巴洛克原先意指「怪異的」,「格調變壞了的」,「加了太多的渦形裝飾的」等等。在美術上,藝術家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以及誇張的裝飾來強化他們的作品,布克哈爾德(Jacob Burckhardt)認為十七世紀的建築與繪畫表現的是降格的文藝復興風格。然而,這種看法在西元1900年左右被佛爾富林(Heinrich Wolfflin)修改,他是第一個指出巴羅克藝術的積極貢獻與偉大藝術本質的人,他洗刷了「巴洛克」一詞中的低劣涵義。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簷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另外這種風格還被用在皇宮的建築上,比如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其內部裝飾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
凡爾賽(Versailles)
原來是王室狩獵的地方,路易十四開始(168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王宮,這也是所有到巴黎的人必到的地方,王宮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御花園。
凡爾賽宮(英:Palace of Versailles,法:Chateau de Versailles)位於巴黎以西20公裡,由路易十四建造,以其奢華富麗和充滿想像力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建築群總長580米,包括皇宮城堡、花園、特裡亞農宮等。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立面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闢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人民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梵蒂岡城
(Cittàdel Vaticano)的Piazza San Pietro聖彼得廣場上有一座宏偉的大教堂,羅馬教皇的教廷以其宏偉的建築與精美的油畫聞名於世,這座世界第一大教堂成為了歐洲天主教堂的朝聖地。這就是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的雕像。聖彼得大教堂俯視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油畫等。聖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History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西元326年落成,為巴西利卡式建築。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為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屬世界最大的教堂。
兩千年前的簡單墓地,四百年後修建了一座長方形會堂,後來毀於戰亂,一千年後尼古拉五世頒發重建命令,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住持設計施工,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琪羅來了,德拉•波爾塔來了,卡洛•馬泰爾也來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臉肅穆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禮。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音樂也有巴洛克風格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大致由西元1600年開始,而隨著1750年巴哈的去世而結束,進入了古典時期,也有人把巴洛克時期歸為古典時期的開始。巴洛克時期也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是一種指示低音符號的和聲方法,用數字指示主要的音程與和弦,這種速記法在巴洛克時期被普遍的使用著,也是巴洛克音樂的主要特點。簡單的解釋,可以先想像一下時下年輕人唱歌時用吉他伴奏的情形。或許有人曾注意到,在他們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簡譜外,還有一些供吉他彈奏的和弦記號,這些記號的運用和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在概念上是一樣的。由數字低音導致曲子的結構上兩個主要的輪廓,即旋律與低音,並留下一些間隙的空位,可以插入即興的和聲。但是在德國,不但維持著與這種結構相對照的另一個結構「複音音樂」而且在巴哈的音樂中還達到了完美的頂峰。
巴洛克時性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調性系統的產生。數字低音的應用在音樂上引起了新和聲的觀念,這個新的和聲概念取代了以往複音音樂以對位法為基礎的聲部結合效果,這也就是說以和聲理論為基礎的大、小調音階系統,在巴洛克時期逐漸成了音樂創作的主流。
另外,器樂曲的主要發展也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時期歌劇和神劇等戲劇音樂的發達有關。因為歌劇和神劇的演出都必須運用到大鍵琴、風琴或管弦樂器,作曲家在創作歌劇與神劇時,無形中提升了對各種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這個難得的經驗,使他們在寫作器樂曲時更加得手;原因之二則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劉北部克列莫納這個地方,出現了諸如阿瑪娣、瓜奈裡及史特拉第瓦裡等等的制琴家族,他們製造了大批優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升了弦樂器的表現力。好的樂器加上當時一些優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樂於去譜寫器樂曲。巴洛克風格另一個原則是「對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這個原則表現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變化,在「大協奏曲」中「獨奏-齊奏」的交替,以及聲樂與風琴音樂的回聲效果。早期巴洛克音樂,在其歌曲與觸技曲,特別顯露著驚人的任性、豐盈與不規則特徵,而較後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與柯賴裡(Corelli),則代表了一種傾向,趨向比較自製與規則的風格。
洛可可風格(Rococo)
這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豔。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複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洛可可是致力於各人快樂的尋求,更加徹底現實化的。畫家擅長描寫輕浮而逸樂的貴族生活。主要畫家有華陀、布雪、弗雷哥納爾。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豔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凡爾賽宮,王后居室
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形成於18世紀的維多利亞風格,在藝術上影響深遠,具體到室內設計而言,它的色彩絢麗、用色大膽、色彩對比強烈。黑、白、灰等中性色與褐色和金色結合突出了豪華和大氣。星級酒店和豪華住宅常採用這種風格。它的造型細膩、空間分割精巧、層次豐富、裝飾美與自然美完美結合。維多利亞是唯美主義的真實體現,大量的細部造型元素至今為行業經典。這種風格的設計和施工工藝成為追求豪華與異域風情者的首選。
可以說維多利亞風格是國際設計史上重要的一筆,對於中世紀歌德風格的推崇和流行,使得設計表現上更多的體現了皇室的藝術需要。視覺設計上的矯揉造作,繁瑣裝飾,異國風氣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維多利亞風格帶來的是視覺上的絕對華麗與分割取捨,人類對於自然和裝飾的唯美體現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因此,在現代設計中,它不但沒有消失,更有了新時代的發展。
維多利亞風格的工藝品、家具、建築裝潢有著如下明顯可辨特徵:
1.造型龐大,飽滿,裝潢不拘一格。
2.從各種復古風格中衍生的母體,比如羅可可渦卷紋、哥特風格的尖塔紋、文藝復興式的絞纏紋等等,常常混用。
3.開始使用多種新的工藝技術製造家具、工藝品,多層版膠合板,電鍍等等。
4.裝潢中的走獸、飛禽、花卉果實以寫實風格呈現
搜索victorian style,你會發現這個詞語已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名,地名,家具,時裝,器皿等,乃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這個最具英國氣息的詞彙包容的豈止是殖民地奢華、裝飾、絢麗等特徵,可以說,它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1837——1901年)形成的藝術復闢的風格,它重新詮釋了古典的意義,揚棄機械理性的美學,開始了人類生活中一種全新的對藝術價值的定義,這就是「維多利亞風格」。
對於19世紀這個政治、經濟、社會皆飛速變化的時代來說,其最顯著的結果就是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劇增。財富的擁有及身份的提升喚起了中產階級改變居住環境和室內裝飾樣式的意識,他們急於在住宅建築上明確和標榜他們的成就。於是,以裝飾為主的「維多利亞風格」應運而生。工業革命使得批量生產成為可能,那麼「安樣式」設計製造便成為一種方便、廉價、普遍的標準,這為喜歡對所有樣式的裝飾元素進行自由組合的維多利亞式風格帶來了最簡便的機會,並使之最終擊敗了其他各種樣式。事實上,你很難對維多利亞樣式進行準確的分類,它其實包括了各種裝飾元素,樣式的混合和沒有明顯樣式基礎的創新裝飾的運用,是當時家具和其它用品設計的典型特徵。
在建築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歷史上各種建築式樣的復興在整個維多利亞時期形成一種風尚。哥特復興樣式在英國首先備受推崇,新興的富商、資產階級渴望與貴族有同等的生活,他們對風格的準確性沒有興趣,因此經常隨機地使用幾種風格的元素:文藝復興式、羅曼式、都鐸式、伊莉莎白式或義大利風格。只是,維多利亞時期對這些風格的重新演繹並非只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加入了更多現代的元素,並運用了新的建築材料,改進了原有的建造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原有風格進行了完善,是對多種風格所作的融合。毫無疑問,以當時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響,美國以及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印度等地也開始風行維多利亞風格。不一樣的是,他們都採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製作工藝,並按當地不同的氣候條件來適時改造住宅的式樣。例如,在美國,這個時期至少形成了八種不同的風格,如一開始的哥特復興式和義大利風格,接下來的粘貼式風格,19世紀後期的美國安妮女王風格、理察森羅曼式、屋頂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等,同時,埃及和東方特徵也融入其中,這些風格在時間上相互重疊,沒有特別明顯的開始和結束,多數的住宅都是混合風格,個人化的演繹非常豐富。
維多利亞時期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物品的種類面目一新,膠合板、鐵與黃銅管都能製造出簡單而實用的物件,也適用於裝飾設計,他們使得裝飾變得豐富起來。大部分的維多利亞式的設計是裝飾性的,家具採用曲線的形式,凸出的裝飾和複雜雕飾的框架,用機器複製裝飾細部。室內的家具既要舒適,又要顯得華麗,墊子於木框匹配,傾向於厚和突出,有些褶皺和束卷,墊子裡的彈簧用以支撐柔軟而飽滿的表面,帶有精製而豔麗的編織圖案是其外部覆蓋材料的標準。這些家具都有大的尺度和過分的裝飾,它是展示身份的象徵。在維多利亞時期,裝飾性的頂棚深受人們喜歡,大型住宅中的頂棚為石膏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石膏的玫瑰、圓形大浮雕從新古典的時代一直持續下來,在各種不同復興風格中被廣泛使用。精細的垂花、肋狀物和花卉以及結彩。如同簷口的圖案一樣,都充分表現出他們的本質特徵。淺浮雕廣泛流行,它是一種壓縮的輕質帶有線腳的牆紙,用在平淡的頂棚上增加質感。牆紙也是特別流行的牆壁處理方式,可用在木牆板上或樸素的粉牆上,其圖案也許是幾何形的,花卉的,甚至風景,牆紙邊緣設計一蛋箭或希臘線腳來收頭,以創造出合適的構圖。在一些樸素的住宅中,一般使用平松木地板,並用地毯覆蓋,然後用蜂蠟和松脂對其分色和磨光,用小塊不同著色的硬木鋪設成幾何圖案,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廳通常採用有裝飾的油彩的瓷磚,鋪設成幾何圖案。花飾瓷磚提供了一個耐久且易清洗的表面,在過廳及浴室中都很流行,豐富的色彩和肌理市的地面色彩紛呈。
維多利亞式的四柱床有了強烈的哥德式細節——拱形的雕刻裝飾運用到了床的本身。在這個鄉村氣息濃鬱的臥室,四柱床佔主導地位,擁有強烈的早期維多利亞的特徵。紫色和黃色的主題在當時的美國臥室內非常流行。精緻的聯邦式大床、帝國式的裝飾櫃、頂上帶有鷹圖案的的鏡子,以及相對簡單的窗簾和織物,都是早期美國維多利亞風格的典型特徵。
維多利亞時期服裝特色
維多利亞風格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聲明:本文僅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原郷澀谷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需註明出處!
(本文來自於網絡整理,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
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