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經典裡的「三苦」是哪三苦?

2020-12-07 w運j空

佛教經典常提到三苦,究竟是哪三苦呢?第一個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而苦苦中又有八苦,要知道,八苦就是三苦裡頭的苦苦。八苦中頭四個苦就是生老病死,生苦,出生的苦我們每一個人都忘掉了,出生那個苦忘掉了。坐胎那個苦忘掉了,十個月住在母親娘胎胞裡面一一子宮,就是子住的宮殿。

佛家講叫胎獄,不是宮殿,住在那裡不好受。母親喝一杯涼水,子就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口熱茶,子就像在八熱地獄,母親的情緒對胎兒影響很大。為什麼小孩一出生就哇哇大哭,因為他在娘胎裡一定受了很大的苦,九死一生,這就是生苦。

老苦,現今社會不贍養老人的現象很普遍,很多的老人很可憐,有很多不孝順老人的兒女還打罵老人,更談不上養老了。無兒無女的老人也很多,他們孤獨、孤單,有病的時候沒有人照顧,任痛苦折磨自己。這是老苦。

病苦,現在的疾病很複雜,有許多不治之症,得了此病後難以醫治,只能痛苦折磨折磨而死,如癌症、愛滋病。還有很多疾病困擾著人們,如腦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等,條件好的只能維持現狀,條件差的只能等死。這就是病苦。

死苦,死了更苦,為什麼?大多數進了三惡道了,去善道到極樂世界的沒有幾個,到三惡道的受的苦那就無窮無盡了

三苦中第二個苦,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有句古話叫樂極生悲,人間常事,但是壞苦在色界天那裡體現的比較多,他們快樂一生,只有最後七天才開始老化,才知將要離開這個世界,這七天是最痛苦的時候,快樂的事情很快就過去了,像做了一場夢。

"行苦",行者,遷流之義,由一切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什麼意思?你不能永久保持,隨著時間你在天天變化,青春逝去,這叫行苦。人的衰老過程在很短的時間裡看不出來,而老化卻時刻進行著。

人生無常,我們應該警惕。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擺脫三苦,出六道,只有念佛這一殊勝法門,才能放下一切,去煩惱、業障,才能明心見性。一生證悟,成就無上妙道。從而徹底離三苦。

相關焦點

  • 尉氏三中組織開展「三苦」精神代表巡迴宣講活動
    為加強我校師風師德建設成效,大力弘揚「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三苦精神,深入學習、交流分享「三苦」精神代表的感人事跡,9月21日至24日,尉氏三中組織開展「三苦」精神代表巡迴宣講活動。尉氏三中黨委書記王毓傑,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培兵,校領導卜喜軍、王學東、婁淵中、李克鋮出席活動,全體教職工參加活動。
  • 佛學經典取名:100個佛學有禪意,簡單有深意的寶寶名字大全!
    用佛學經典取名,不僅有心「靜」的作用,而且還能心「定」,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一生,甚至改運。江南易林結合佛學著名的經典為寶寶取名,譬如《金剛經》,《心經》,《楞伽經》等書籍。喜歡讀詩詞的朋友想必對納蘭性德不陌生,納蘭性德號楞伽山人,出自佛學經典的《楞伽經》,還有唐代大詩人王維,其名字就來自佛學典籍。摩詰,意為"淨"或"無垢塵",來自《維摩經》。名「維」,字「摩詰」,合起來就是「維摩詰」。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江南易林就不一一舉例了,下面分享佛學經典取名的思路和參考。
  • 主動吃三苦,早當人上人
    我們大部分人生來都是普通人,沒有顯赫的家庭,沒有強大的背景,也很少人有貴人相助,更多時候靠自己拼博,為了積累經驗,學習知識,我們需要忍受一些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方能取得有所成就。主動吃三苦,早當人上人:PART1、學習之苦奇奇剛進這個公司的時候,是作為質檢員招進來的,質檢員其實就是車間的一個普通員工,不需要多高的學歷,也不需要多少工作經驗,當然這個職位也沒有多少發展前途。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傳說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
    接續上篇《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苦諦,何為三苦?》,繼續討論苦諦中的八苦。對凡夫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苦苦,對壞苦和行苦,常人難以覺察到它是一種苦。菩薩在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需要所緣境,所謂悲能拔苦,故而需要苦的對境。
  • 當一滴水遇到另一滴水,你所不知道的佛學經典!
    很多人認為佛學是迷信,這其實是錯的,如果是迷信不可能跨越種族,跨越國家,穿越多個世紀依然能引領潮流。當然,前提是你要真正理解佛學,而不是道聽途說地拜佛燒香而已。1、 最小顆粒「極微」的相斥性如果要在佛學中尋找上面問題的答案,就必須參考一本佛學「科教全書」式的經典《大毗婆沙經》,據說這本經書的出現就是佛教中的高級知識分子為了探索世界和辯論用的。佛家的起源地印度是一個諸多教會林立的國家,佛教能殺出重圍,脫穎而出,肯定是尤其獨特思維邏輯的。
  • 佛學:人為什麼會痛苦?怎樣才能不痛苦?
    什麼是苦?佛學中,對於苦的觀念的說明,可以總結出人世間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取蘊。生、老、病、死,是我們最熟悉的四種苦的形態和現象。痛苦與快樂我們都希望能脫離痛苦,得到快樂,然而這世上哪一個人不痛苦?又有多少人真正得到了快樂?甚至大多數人仍然搞不清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夏天到了,很多人覺得吃雪糕就會很快樂,但是如果讓他一直吃一直吃,從早吃到晚,他還會覺得快樂嗎?他會痛苦得求饒!此時,樂已變成了苦。
  • 從中國臺灣看佛學,薦三本書,讓你快速了解佛教!
    在從臺灣看佛學教育,推薦三本書,讓你快速了解佛教!從80年代開始,中國臺灣的佛教就開始盛行,如臺灣的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和中臺禪寺等,都是規模盛大的道場。除了盛大道場,最重要的他們的創新,以教育來教導眾生,如何應用佛陀的教導來落實當下,落實於人們生活中,成為了他們創新的一種精神。
  • 學佛三書(正信的佛教、佛學入門、學佛群疑)
    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為輔仁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辦多種雜誌,在亞、美、歐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種。其中《正信的佛教》發行近四百萬冊,《信心銘》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 梁啓超晚年的佛學研究——李喜所
    專集》第34,第73頁)梁氏在戊戌政變後精神沮喪,讀佛經後拍案叫絕,大肆鼓吹;晚年他政治上接連失敗,無法實施其改造中國的方案,又對「五四」之後的社會現狀極端不滿,心中之積苦不可言狀,於是便用較多的時間鑽研起佛學。梁啓超本身的悲劇命運決定了其在佛教的海洋裡出沒尋覓。梁氏之信佛是從理念上去尋找一種精神寄託,具有較多的哲理性和研究性。
  • 「佛學·拾伍」-慧遠法師的「量變引起質變」
    在中國古代也正是這樣,無論是哪一家,哪一派,要成為高級知識分子其實都是三教通,儒釋道三家的經典都必須滾瓜爛熟。所以慧遠法師的解釋非常有中國特色,他答覆桓玄的內容後來被編入了文集,題目叫做《答桓南郡明報應論》,簡稱《明報應論》。他首先肯定了桓玄的疑問很有道理,然後用「文殊按劍」的故事來幫助桓玄理解這個問題。
  • 龍山佛學苑舉辦佛學系列講座 推廣大眾閱藏
    3月20日至22日,大傑寺龍山佛學苑進行了閱藏念佛實修班借開學典禮之際,舉辦了系列的佛學講座,大眾閱藏倡導服務網導師、佛教義學研究會理事元聞法師與河北佛學院教務主任、大眾閱藏倡導服務網主任楊新宇居士,通過三天的講座,推廣大眾閱藏,取得圓滿成功,大眾法喜充滿! 3月20日上午,元聞法師講授「正聞薰習的理論與實踐」。
  • 老曼峨真不算「苦」,普洱茶裡的三苦,你未必知道
    一提及哪兒的普洱茶是最苦的,大多數茶友會不約而同的說「老曼峨」!多數是因為它的名氣大,要說普洱茶裡最苦的它還是「弟弟」。
  • 佛學裡對佛的定義是什麼?佛與人一樣是否都是虛幻
    佛為正遍知,為唯我獨尊,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能善分別十方一切諸法,智慧圓滿。所以佛是最能分別的。那麼佛有執著嗎?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為其執著不動之真如是"我″,佛學中稱法身。雖感其他一切相亦是"我″,但不執著痴迷真如妄動所化的一切相,佛學裡稱化身。依實相般若從而成就萬德莊嚴智慧圓滿的佛果,佛學裡稱報身。所以佛才是最善分別最會執著的,只是跟人不一樣。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AUV【漫話佛學】全部文章都在這了!(2018年3月19日更新)
    你每天都在佛法裡,還要去哪找?請克制你的優越感!有一種愛叫做一輩子一位活佛的愛情觀256個字的你!256個字的愛!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很多人都被這句話害苦了過去,值得回憶,不值得在意......在朋友圈裡的修行你也在試圖成為別人嗎?
  • 佛學三大基礎概念「因果」、「輪迴」、「時間」,應該如何理解?
    今天我們開始佛學第四講,之前的三講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緣起性空」、「相」與「破相」等概念,因為內容較多,不能逐一複習,如果您有所疑惑,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佛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業報」與「輪迴」。這幾期內容,基本都是在介紹一些簡單的佛學概念,我們學佛,只有把這些概念理清了,才能組建起一個完整的佛學系統。
  • 170.格義佛學-格佛致知,共盡經要
    這個圖畫風詭異,完全符合了現代人啥都喜歡酷炫的潮流和傾向,不過,這個圖,很顯然,表達的是王陽明格竹子北方佛教它在學術上實際是有源流的,前面的課講過,在上個世紀裡,北方曾經有三個佛學中心:長安竺法護老師串來串去、在三個佛學中心裡串來串去地講學、譯經,在長安地區,曾經法護學派就達幾千人。但是,經過胡族軍隊的混戰與洗劫,法護學派已經沒了,不見蹤影了。佛圖澄的弟子們他們顯然不是受到法護學派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佛圖澄的弟子們,這些後世的諸大師:道安也好、(竺)法汰也好、(康)法朗也好、(竺)法雅也好,他們是怎麼樣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就無師自通了呢?
  • 「佛學·拾捌」-兇手與日月星辰,「常見、我見、空見」
    在「佛學·拾柒」中我們知道了:被害者被殺害,歸根結底也是因果業報中的一環;同時人因為「四狂」放下的殺生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減輕,希望您還記得「四狂」的具體是涵義是哪些。今天我們進入「佛學·拾捌」的內容,同樣是從一個問題開始。
  • 佛學如何在人迷茫脆弱的時候給人以鼓勵和啟發?藏人精神愉悅之源
    古龍喜歡劍走偏峰,表面越「名門正派」背地裡就越壞,所以就不論了。金庸的小說仔細回憶了一下,少林寺好的人多、壞的人少,大喇嘛壞的人多、好的人少。金庸先生當然不是在貶低大喇嘛,而是跟他小說的時代背景相關的多是宋元明清的時代,國內的民族衝突是比較嚴重的,佛教裡面的喇嘛教是維護元、清的官方國教,跟民間反抗官方的俠義之輩自然會衝突不斷。金庸先生曾經坦言自己是很喜歡佛學思想的。
  • 佛法、佛教、佛學、學佛
    現在有所謂佛法、佛教、佛學、與學佛,四者之範圍雖差不許多,可是其中多少是有些不同的。  何謂佛法?曰佛者具足雲佛陀耶,譯雲覺道。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亦曰知覺、覺悟。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而又有道;在迷淪的眾生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覺非其道,則為妄覺、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