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資料!清代手繪浙江11府76縣全貌

2020-12-26 正廣文化

此《浙江全圖》作者不詳,約繪於清康熙(1662-1722)初期,距今約360年。

共含青綠山水地圖88幅,畫心尺寸:37.2X48.4釐米。

描繪清代浙江省全圖及州縣地圖(浙省全圖、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嚴州府、溫州府、處州府等),標記境內:山脈、河流、湖泊、府衙、海岸、島嶼等。

地圖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四邊有位置距離標記及地圖名。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青綠山水,又稱青碧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形式,主要特徵為工筆、重彩。其青綠的顏料是來自呈色穩固的礦物如石青、石綠。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東臨東海,北連長江三角洲,與江蘇省接壤,太湖位於兩省之間,東北一角鄰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連福建省。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

省會為杭州市。 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杭州府是元朝末年,由朱元璋政權設置的一個府。

清代轄:錢塘(縣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小營、湖濱、清波街道及紫陽街道北部)、仁和(縣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武林、慶春、天水、長慶、潮鳴街道)、富陽(今浙江省富陽市)、餘杭(縣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臨安(今浙江省臨安市)、於潛(縣治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於潛鎮)、新城(縣治在今浙江省富陽市新登鎮)、昌化(縣治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昌化鎮)共8縣;海寧(州治在今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1散州。1913年,杭州府廢除。

嘉興府:元至元13年(1276年)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明初復為嘉興府。明宣德5年(1430年),分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東北境為嘉善縣;分海鹽縣置平湖縣;分崇德縣置桐鄉縣。府治嘉興、秀水(在今浙江省嘉興市)。

下轄:嘉興(縣治在今浙江省嘉興市北部)、秀水(縣治在今浙江省嘉興市南部)、嘉善(今浙江省嘉善縣)、海鹽(今浙江省海鹽縣)、石門(縣治在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市)、桐鄉(今浙江省桐鄉市)共7縣。1913年廢。

湖州府:隋置州,因地濱太湖得名。元元貞6年(1295年),廢州置湖州路;至正26年(1366年),改湖州府。

清代轄歸安(縣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東南部)、烏程(縣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部)、長興(今浙江省長興縣)、德清(縣治在今浙江省德清縣德清鎮)、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安吉(縣治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安城鎮)、孝豐(縣治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共7縣。府治歸安、烏程二縣。

寧波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為避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意為海定則波寧,這是寧波定名之始。

清初轄鄞縣、慈谿縣、定海縣、奉化縣、象山縣,府治鄞縣。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臺道,駐寧波。

民國初年廢府置道,撤銷寧波、紹興、台州三個府合併成會稽道(俗稱寧紹臺道),道治設在鄞縣(寧波城)。

紹興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駐蹕越州,以「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次年改為紹興元年,升越州為紹興府。府治所在地山陰、會稽兩縣同城而治,領會稽、山陰、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

明為紹興府,治所屬縣不變。清繼明制,民國二年(1912年)廢府。山陰會稽合併為紹興縣。1983年設地級紹興市。

台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

清沿明制,府治臨海縣,下轄臨海(縣治在今浙江省臨海市區)、黃巖(縣治在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仙居(今浙江省仙居縣)、寧海(今浙江省寧海縣)、太平(今浙江省溫嶺市)共6縣。

金華府: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婺州路名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改為金華府。

明成化七年(1471)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8縣,府治金華縣,故有「八婺」之稱。

衢州府:元至正26年(1366年),改龍遊府為衢州府,治西安(在今浙江省衢州市區)。清代沿襲明制,西安縣仍為府治。

下轄:西安縣(在今浙江省柯城區和衢江區)、龍遊(今浙江省龍遊縣)、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常山(今浙江省常山縣)、開化(今浙江省開化縣)共5縣。1913年廢府。

嚴州府:明、清兩代隸浙江省治,轄區相當於今天的杭州市西南部。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改建德府為嚴州府。下轄6個縣:建德縣、桐廬縣、淳安縣、分水縣、遂安縣、壽昌縣。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廢。

昔日府城為今建德市梅城鎮。

溫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路置府。

清初沿明制。府治永嘉(在今浙江省溫州市區)。下轄:永嘉(縣治在今浙江省溫州市區)、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市)、樂清(今浙江省樂清市)、平陽(今浙江省平陽縣)、泰順(今浙江省泰順縣)共5縣。

處州府:隋唐時代行政區劃名。括州、處州兩名擇一使用,更迭頗繁。

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為處州路,至正十三年(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

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龍泉、景寧10縣。治麗水縣(麗水市蓮都區),1911年辛亥革命後設立處州軍政分府。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處州軍政分府,先後由甌海道和、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區管轄,1949年5月解放,10月設麗水專區。

全套分縣圖見今日頭條同名文章。

分縣圖例如下:「杭州府錢塘縣」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清代中葉浙江全省11府及各府所轄行政區域範圍總圖《浙江全圖》
    《浙江全圖》描繪了浙江全省11府及各府所轄行政區域範圍總圖。圖中方位註記於圖沿四周,採南方為上。城池用不同顏色塗繪表示浙江境內11府所屬各縣。各區之間,連接紅線表示道路,紅線上則註記兩地間的道路裡程。錢塘江兩旁繪有海塘堤堰,沿海岸島嶼分別註記。
  • 福建現清初海防長卷《福建海岸全圖》 專家:珍貴文獻史料
    蔣濱建 供圖   中新網寧德4月11日電 (記者 葉茂)「《福建海岸全圖》具有豐富的福建海岸軍事地理的歷史元素,是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地區的軍事防衛及海絲之路的珍貴權威的文獻史料。」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蔣濱建11日如是對中新網記者說。
  • 138年前溫州府手繪地圖再現清代溫州海上絲路貿易
    在其到來之際,甌海博物館入藏了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經專家初步鑑定,為溫州古地圖的新發現,在研究清代溫州地理、軍事、歷史及賦稅等方面均有較高價值,且為正名溫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 浙江學子獻禮國慶遊 手繪浙江11地市111個紅色景點地圖
    校方提供中新網杭州10月2日電 (牛妍 方媛)現正值國慶黃金周,許多在浙江想要遊玩紅色景點的遊客是否苦於不知可以去哪玩呢?來自浙江理工大學(下稱「浙理工」)的大學生創意手繪了浙江11個地市111個紅色景點地圖,幫助廣大出行旅客出行遊玩。今年,國慶和中秋假期雙節疊加形成八天「超級黃金周」,浙江依然是全國出行旅遊的人氣之選。
  • 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
    筆者也曾在十幾年前撰文討論客家人在贛南及贛北山區的活動[1];又在數年前撰文討論移民氏族人口增長時,涉及過浙江山區的移民問題」[2]。然而,至今為止,對於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活動,歷史學界知之甚少。
  • 金門振興券方案外洩,縣府:「收回」方案純屬謠言
    華夏經緯網6月2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金門1+1振興券」發放尚未定案,但研議資料卻已外流,連日來引起鄉親熱烈討論,網絡還傳出縣府將「收回」原定方案。縣府今(22)日澄清純屬謠言,強調大方向已敲定,只有執行細節尚需協調,一定會依照原方案執行。
  • 徐永明主編:《清代浙江集部總目》
    所以,永明先生做清代浙人集部書目,也為研究清代浙江文人的知識結構提供了可能。《元曲選》插圖戲曲方面,浙江曲家的貢獻甚大,長興臧懋循編的《元曲選》是研究元代雜劇最主要的文獻資料。具體包括:(1)清代浙人自撰的著述。(2)清代浙人整理(箋注、編選、評點等)外省人士的歷代集部著述。(3)清代浙人整理(箋注、編選、評點等)本省前代浙人集部的著述。(4)雖非浙籍人士,但寓居浙江,且其著述在浙江撰寫完成之著作。如鮑廷博,祖籍安徽歙縣,但寓居浙江桐鄉,且其著述主要在浙江完成,故予以著錄。
  • 它是清代織繡工藝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故宮博物院藏唯一一件吉服袍
    孔雀羽串珠彩繡雲龍紋吉服袍,清代用鋪翠工藝繡制的吉服袍僅存的珍品,是清代織繡工藝珍貴的實物資料,在織繡文物研究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深入研究清代冠服制度的重要史料。清代葉夢珠《閱世編》:「今有孔雀毛織入緞內,名曰毛錦,華更華麗,……」名著《紅樓夢》中「晴雯夜補孔雀裘」詳細描述。實物可見的是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的「孔雀羽織金妝花紗龍袍料」、「黃無極靈芝紋地織金孔雀羽妝花四團龍緞袍料」、「紅如意雲紋地織金孔雀妝花八團龍緞袍料」等。
  • 清代四川21州府與如今21市州對比:幾家逆襲幾家淪落?
    (清代四川分府圖,來自網絡,該圖有個別錯誤之處,如「夔州」誤為「燮州」,還漏了敘州府)清代,四川省一共轄12府、9直隸州(以清朝後期的行政區劃為準),府和直隸州,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地級行政區。這裡要給大家科普一下,明清兩代的「州」分兩種,一種是直隸州,一種是散州。散州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除了名字好聽點、長官的級別略高一點,和縣區別不大。
  • 清代海防及海峽珍貴資料,省級文物,福建石獅蚶江對渡碑
    蚶江海防官署碑記,位於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前埯村清代海防官署內院。俗稱「蚶江對渡碑」,蚶江地處泉州灣,唐、宋時期港口貿易十分興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蚶江被指定為泉州與臺灣鹿港之間互為對渡的重要港口。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蚶江對渡碑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三,慶遠府行政區劃範圍
    最後也正是這個原因,趙禥登基後,這裡就改升為慶遠府,也是慶遠府這個名稱的由來了。改名為慶遠府後,也只領五縣:龍水(宜山),天河,忻城,思恩,河池。當時周邊還有十幾個羈縻州建置,只不過行政隸屬關係還不在一起。
  • 河源和平支援湖北抗疫醫護人員向縣檔案館捐贈珍貴檔案資料
    9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檔案資料捐贈儀式在和平縣檔案館舉行,和平縣2名支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務人員張琳、朱小恩向縣檔案館捐贈感動石首人物獎盃、湖北戰疫紀實相冊、個人抗疫日記等檔案資料,縣檔案館向捐贈者頒發了捐贈證書。
  • 泰國縮影-古城76府
    古 城76府(The Ancient City),它是泰國的一個縮影,是全世界最大的戶外博物館,裡面很大,擁有全泰國各地的建築、紀念碑、和廟宇的縮小複製模型等等,你能一次瀏覽泰國所有的特色,是來到泰國旅遊不可不去的地方。
  • 懋勤軒三迤掌故:清代保甲制度的珍貴實證嘉慶循環簿
    清代的鄉裡組織主要為保甲。是滿清政府在基層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主要承擔戶政、治安與賦役,其中治安又為重中之重,即所謂「保甲之設,所以彌盜安民」。其步聚大致為:先由各州縣官將「循字簿」和「環字薄」二冊及門牌紙交予保正,保正交予牌長,牌長發給各戶門牌紙,令其將戶口詳情填記而張貼門上。牌冊由各戶填記交予甲長,甲長將十牌名冊彙編而製成循環兩冊,由保正轉呈縣府。縣府對照之後,將循冊保存,環冊則發還甲長保存。若戶口變動時,牌長應改填環冊,定期(約每季一次)將修改的環冊由保正轉縣,同時將循冊帶回。循冊改正送縣後再將環冊攜回,如此循環應用。
  • 清代地圖見證安徽省境變遷:洪澤湖曾是安徽第一大湖泊(圖)
    這份地圖上顯示,從清代康熙年間安徽建省到清代末年,安徽的版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但在過去的一百年的時間裡,周邊的縣歷經了數次劃分,不僅徽州少了徽州文化濃鬱的婺源縣,大部分湖面位於安徽的洪澤湖,也被劃給了江蘇省。 地圖上第一次 精確顯現安徽全貌 這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印刷的比例地圖,詳細記錄了清代末年,安徽的行政區劃。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在廣西這片土地的歷史上,曾同時存在過兩個以「思恩」為名的區域,一是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的文章《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中介紹的思恩縣;再一個就是本文所說的「思恩府」。兩個以「思恩」為名的區域,都自唐代開始,共存了千年。一個偏北,唐時為縣,如今為鎮;一個偏南,唐時為州,明清為府,如今已消失於史。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1、秦朝確立郡縣制。
  • 泰國76府舉行地方選舉
    泰國76府府級地方行政管理議會議長和議員選舉(除了曼谷)20日同步舉行,各地選民從早上8時開始陸續前往就近的投票站投票。中選會主席易提蓬指出,此次76府府級地方行政管理議會議長和議員選舉,共有8521名候選人,分為議長候選人33人、議員候選人8186人,候選人最多的府治是武裡南府352人,包括議長候選人8人、議員候選人344人,而候選人最少的府治是碧差汶府34人,包括議長候選人1人、議員候選人33人。
  • 描繪清代浙江省行政區劃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浙江全圖》
    《浙江全圖》地圖描繪了浙江省所轄11府、1直隸廳、1廳、1州、75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諸島嶼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圖右下方附圖說,敘述境內若干府、州道路裡程及省會杭州府與京師順天府(北京)的方位、距離、裡程。
  • [分享]蘇式園林手繪資料下載
    蘇式園林手繪專題為您提供蘇式園林手繪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蘇式園林手繪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美化裝飾在屋足夠堅固以庇護之後,便成為人們對於居所的下一步追求,也是精神文化上的滿足。這種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園林建築中更加不可或缺。 由於清代適用於彩畫的顏料不斷豐富,美術領域的空前活躍和統治者追求生活環境更加富麗堂皇,促使了官式彩畫的飛速發展。[2]因此彩畫的種類也在這一時期豐富了很多。又因現存的傳統建築以清時期為最多,適用的等級範圍也更系統、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