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霞編織的作品《蘇母教子》
「哇,還能用毛線編織蘇東坡的媽媽?」「快看快看,這些玫瑰、向日葵也是用線編出來的。」
7月21日,回想一個月前,青神縣蘇母藝術工坊在四川眉山市萬達廣場上開展推廣活動的情景,45歲的馮燕霞臉上的笑容又出來了:當天「蘇母藝術工坊」帶去了由毛線編織的青神椪柑、青神螢火蟲、青神竹蜻蜓等主題的文創產品,很受消費者喜愛,3個小時共賣出1800元。
很難想像,這些用毛線編織的文創產品是出自於一位癌症患者及其學員之手。
有著「手工編織達人」之稱的馮燕霞,用一枚小小的鉤針巧手編織出精美的毛線手工藝品,並在眉山市青神縣婦聯等部門的幫助下通過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銷售,帶動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培訓學員上千名。
2018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後,她一度有過心理包袱。今年3月,在尚未痊癒的情況下,她又重拾夢想,將工作室延伸到鄉村,在青神縣婦聯、青神縣鄉村婦兒促進會等修建的「蘇母藝術工坊」裡,主動免費教授當地婦女們編織技術,今年以來已免費培訓70餘人。
馮燕霞給婦女們傳授技術
【身份1:手工編織達人】
用毛線編織孫悟空、羋月等人物
她在網上打開銷路月入上萬
7月16日,四川省青神縣百家池村的「蘇母藝術工坊」內,幾名四五十歲的婦女圍坐一起,馮燕霞忙個不停,一會兒起身指點編織技術,一會兒又幫助學員在鵝卵石上作畫。百餘平方米的工坊內,不時響起「馮老師」的呼喚聲。
被稱為「馮老師」的馮燕霞,其實是青神縣高臺鎮的一名農村婦女,她成為「老師」之路,也基本上靠自學:從小受母親織毛衣的影響,初中畢業後,馮燕霞對織毛衣更是情有獨鍾。
2013年馮燕霞萌發了在網上賣自己產品的想法,開起了屬於自己的「燕窩編織手工坊」淘寶小店,銷售自己織的毛線手工產品,並接客戶的訂單。
一開始,她的淘寶店並沒有迎來期待中火爆的銷售,面對機織產品的激勵競爭,她的產品在網上並沒有打開銷路。馮燕霞意識到要打開銷路,就要創作出與眾不同,別具風格的作品。
創作什麼作品呢?馮燕霞陷入到困惑之中。一天,馮燕霞在觀看3D動畫片《粉墨寶貝》時,看到片中穿插崑曲的生、旦、淨、末、醜各個行當的傳統文化精髓,很受感染,萌發了用毛線編織人物的想法。於是在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費了不少心血,她創作了中國風崑曲娃娃生、旦、淨、末、醜。
中國風崑曲娃娃「生、旦、淨、末、醜」的編織成功,馮燕霞並沒有止步不前。她又編織了齊天大聖孫悟空,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羋月傳》熱播時,她用毛線織「羋月」。這些作品在網上也倍受關注,得到讚賞,被網友稱為「手工編織達人」。
靠這一雙靈巧的手,馮燕霞實現了月收入上萬元。
青神縣蘇母藝術工坊內,馮燕霞(右一)在傳授技術
【身份2:致富不忘鄉鄰的好老師】
婦聯幫助成立工作室
她免費教授居家婦女編織技術
漸漸地,馮燕霞毛線編織的名氣越傳越遠,周圍不少婦女和附近區縣的婦女們也慕名前來學習編織技術,致富不忘鄉鄰的馮燕霞對前來學習毛線編織技術的婦女們實行免費教學。
2013年11月,在青神縣婦聯的支持和幫助下,把鎮上閒置的倉庫改造為工作室,馮燕霞將工作室取名為「燕窩編織手工坊」。
在這個40平米的工作室裡,每天擠滿了帶娃娃學習鉤織的婦女們,不僅學到了技術,而且織出了漂亮的產品,不出家門還能賺到錢。
馮燕霞的手工編織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相當適用,2017年,雅安市婦聯曾邀請馮燕霞到雅安,為「雅安婦女居家靈活就業手工編織技能培訓」去授課。
在雅安給村民們上課,馮燕霞一天往返兩個縣,中午也顧不上休息,但她毫無怨言。40個初學者,有些連怎麼拿鉤針都不會,她就手把手地教,耐心給她們講解示範,一節課下來,常常口乾舌燥。就連下課短暫的休息時間,都被學員們圍著問這問那給佔用了。馮燕霞說,只要她們願意學,我苦點累點都不算什麼。
雅安市漢源縣的王劍瓊,是一位殘疾人,腳走路不方便。她想學會毛線編織技術開個網店,在網上賣漢源的土特產和自己編織的毛線產品。
上課時,為了多學習,王劍瓊帶個饃饃當午飯,馮燕霞對王劍瓊特別關注,不但手把手地教她學毛線編織技術,還建議她用毛線編織漢源櫻桃、花椒、雪梨,葫蘆盆栽等當地的特產,在網上銷售。
回家後的馮燕霞,不管王劍瓊問她什麼問題,她都一一解答,還幫她設計,並給她發圖解。
靠著免費學到的技術,王劍瓊編織出來的產品變成了收益,這讓王劍瓊打心底有了底氣:我們殘疾人,一樣可以靠手藝養活自己和家人。
青神縣蘇母藝術工坊內,馮燕霞(居中)在傳授技術
【身份3:重拾夢想的癌症患者】
帶病堅持傳藝
盼望痊癒後和她們一起編織幸福
豈料,好景不長。2018年6月,身體不適的馮燕霞到醫院一檢查,結果如晴天霹靂:乳腺癌。一開始,她接受不了,2018年12月份做了手術後,馮燕霞一度有過心理包袱,考慮到手沒有以前那樣靈活,除了每個月都要去幾次醫院,她暫時離開了編織,住在了距離成都更近的眉山,丈夫則守著家裡在高臺鎮的商店。
今年3月,青神縣婦聯、青神縣鄉村婦兒促進會在工商登記註冊「蘇母藝術工坊」商標,在高臺鎮建設了一個百餘平方的「蘇母藝術工坊」,發展手工編織產業。
青神縣婦聯找到了馮燕霞,一番勸說之後,尚在恢復期的她決定重拾夢想,入駐「蘇母藝術工坊」,與文青等組成的文創組,將工作室延伸到村上,針對因照料家庭不便外出創收的居家婦女、殘疾人等特殊貧困人群開展婦女居家靈活就業手工技能培訓,青神縣婦聯與有意願且合格學員籤訂產品訂單。
高臺鎮傅塘村彝族婦女阿支布哈就是馮燕霞的學員之一,受限於繁重農活以及自身腳部殘疾,她錯過了縣婦聯組織的集中培訓,今年3月青神縣婦聯採取了「送教上門」的辦法,讓馮燕霞手把手教導。
馮燕霞耐心地向阿支布哈講授針法,並將課程錄製成視頻發給她。阿支布哈的家距離培訓地點步行需要半小時,馮燕霞經常開車去接她,阿支布哈也十分珍惜這次機會,每次學習早早就到,不懂就問,有時還會錄下自己編制的過程發給馮燕霞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阿支布哈技藝大增,今年6月,阿支布哈自製的螢火蟲口金包、螢火蟲頭箍不僅創造了經濟收入,更在螢光音樂會和蘇母藝術工坊地推活動中大放異彩。
馮燕霞(左一)教授阿支布哈(左二)技術
如今,僅在青神縣已有70餘名農村婦女接受免費培訓,看著學員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增加收入時,馮燕霞心裡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仿佛成了恢復身體的良藥。
生病後,身體大不如以前,不能像以前熬夜、加班培訓、設計產品等,馮燕霞盼望著,自己的身體能早日痊癒,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婦女朋友一起,編織屬於自己的幸福。
蘭婷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攝影報導
編輯 包程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