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數位化轉型中的工藝創新

2020-12-14 中國輕工業網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委員

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朱森第

 

我今天的話題是要講一下智能製造當中工藝創新的問題。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我們現在智能製造當中還沒有得到很多人重視的一個問題。智能製造的大力推進和深入發展,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數字經濟這幾年可以說在中國是蓬勃發展,2018年,佔GDP的比例已經到了34.8%。

 

一般來說數字經濟都用兩部分來構成:一個是數字產業化,一個是產業數位化。其中,我們產業數位化佔了數字經濟的80%,數字產業化佔了數字經濟的20%。更突出的問題在於數字經濟在一、二、三產業當中的比重,在服務業當中數字經濟佔35.9%,在工業中佔18.3%。如果從另外一個結構來分析,數字經濟當中,平臺基礎層的比重大,而應用到各行各業當中的比重,2020年預計到37%,從這個結構的分析來也看得出來,數字經濟的重點是我們現有的產業如何實現數位化。

 

 

抓住智能製造當中的五個關鍵

由此,我們在大力推進智能製造,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當中,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推動智能製造?所以我特別強調,智能製造是我們的一個目標,而推進到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通過製造業的智能化來逐漸逼近智能製造這樣一個目標和方向。這樣我們製造業當中的大量企業都有事情可做了,否則95%的中小企業覺得智能製造離他們太遠了。而我認為並不遠,你可以實現製造智能化,然後你就有可能做到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已經持續推進七年,已經實現了432個數位化車間項目,這些項目中多數是成功的,但是也提出一個突出的問題,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來推進位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我想不外乎是,不要忘了我們推進智能製造的初衷,抓住推進當中的關鍵問題,一定要強調市場主導,要兩頭髮力。

 

推進智能製造無非就是我們要做到更高、更低、更好、更快、更少、更小、更強、更美,所以歸結起來,我們實踐智能製造就是要實現這八個「更」。實現這八個「更」,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做法,不可能一刀切,不可能一個模式用到幾萬家企業身上。我們在推進當中抓住關鍵,抓什麼關鍵?我覺得有五個關鍵:

 

第一個是每個企業在構建智能製造系統的時候,要做一個比較好的系統設計;第二個是各行各業的製造工藝是不一樣的,首先就要解決你自己的製造工藝的問題;第三個是應該有一個好的網絡環境,現在有工業網際網路,要上雲,又有5G,不同的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實現你的一個好的網絡環境;第四個是精益生產,精益化是我們推進智能製造的基礎,沒有精益化談不上智能、數位化轉型;第五個是智能裝備。

 

這五個關鍵,每一個字拼起來都是SMILE,所以說抓住了這五個關鍵。

 

強調市場主導,主要在於我們要著眼市場,要因地制宜,抓準痛點。我們要把握方向,分析市場。我們要敏捷柔性,響應市場,不要寄希望於我做了智能製造以後十年八年可以一成不變。最後一條,要未雨綢繆,創新市場,因為你要貼近用戶,永續發展。這是我根據很多企業推進智能製造當中沒有取得應有的效益所提出來的。我關注到很多企業他並不注重市場的變化,實施智能製造就沒有得到他原來預想的效果。

 

最後是要兩頭髮力。因為中國的製造企業95%是中小企業,因此要把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作為我們推進智能製造的一個重點。同時我們要抓智能製造的關鍵技術和智能製造的賦能技術,這樣才有可能有效的推進。其中關鍵的是我提到工藝的問題,製造工藝大家知道就是把物件怎麼做出來,怎麼做得更好的一種技術,所以沒有工藝,就做不出來東西、做不好東西。工藝是製造業的核心技術,去年科技日報發了35個卡脖子的技術,這35個不是技術,35個是產品,產品的背後和核心是工藝,所以工藝是我們的核心技術,是製造企業的看家本領和商業秘密。

   

 

工藝創新至關重要

我們講到機械製造工藝無非就是成型、加工、改性,如果要做到淨成型,你就要做到更輕、更薄。我們看製造工藝當中流程工藝是至關重要的。拿冶金工藝舉例,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工藝比較長,50年代工藝縮短了,到了80年代工藝更短了,所以叫短流程。由於有了短流程,使得冶金生產的過程大大的縮短,軋鋼的系統簡化了,企業得到明顯的經濟效益。我們如果工藝不改,你去搞智能製造,我想會事倍功半。

 

我們所有的鋼材都要經過各種工藝才能變成製件,拿焊接來講,工業發達國家,鋼材用量60%左右通過焊接工藝而成為製品的,我們國家為40%。我這裡舉了一個熱壁加氫反應器,早幾年是沒有焊縫的這麼一個環,才能承受高的壓力。現在這個熱壁加氫反應器在各種各樣的化工裡是一個關鍵部件。我們現在焊接的鋼板越來越厚,因此要有一個大厚度的窄間隙埋弧焊機,要有八萬噸模鍛壓機主油缸。過去的焊接,現在我們跟雷射複合。我們現在總講,航空工業沒有心臟,心臟就是發動機,航空發動機和重型燃氣電機要單晶葉片,這個工藝非常的複雜,我去成都工廠看到的,大的工序14道,還有很多小的工序,最終保證做出來焊割的單晶葉片。大家知道3D列印可以打出來很多原型,現在3D列印要打出來可以用的實物元件,我們有了在雷射成型當中微區超常冶金技術和大型構件雷射成形製造技術,通過這樣一種技術,我們就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雷射成形件,做出來以後不但質量小得多,而且性能比鍛件更好。

 

另外,我們很多原來冷加工的件,比較注重它的精度和尺寸,現在有很多零件尺寸精度固然重要,有很多特殊的性能跟尺寸精度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些件又是我們這些裝備裡頭的關鍵件,沒有這些關鍵件,我們的裝備做不出來。因此這些關鍵件的形狀、尺寸、精度和性能兩者之間是否有某種關聯度,我們就可以通過質量、性能和尺寸精度找到關係,既解決了它的精度,也解決了它的性能。於是提出了高性能製造的這樣一種技術,通過零件的性能和材料、幾何特性參數的相容性和敏度分析。

 

我們很多電子的器件裡要用到電感器,電感器當中的鐵氧體磁環線圈自動繞制工藝是電子基礎元件電感實現智能製造的前提。這樣一來,研發周期從8天縮短到3天,交貨期從35天縮短到7天,人員從70人減少到7人,可見首先要解決製造工藝的問題,然後再推進智能化製造。

 

我們在推進智能製造過程當中,如何把現在的技術賦能給工藝創新,讓工藝創新與我們智能製造能夠平行齊步地前進。我最近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跟幾個院士交談,工藝創新在智能製造當中的意義;第二,我們分析了2018年一等獎、特等獎獲獎項目當中它的工藝對這個項目的重要性,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現在很多技術應該賦能我們的工藝創新,哪些方面賦能?我覺得可以在參數的優化、在反饋的補償上、在智能迭代、工藝仿真、數值模擬、方案比較、複合工藝、工藝裝備,這幾個方面可以賦能工藝創新,我們的工藝也趁著現在新一代的技術翅膀,能夠更好地前進。我們現在的工藝已經步入到集成計算材料工程這樣的技術,可以通過計算機工藝仿真預知到未來的技術。

 

因此我預計我們有了這樣一些技術賦能工藝創新,我們就有可能把原來工藝問題十年磨一劍,縮短到五年磨一劍。我前面講的我跟很多院士交談,他們都是差不多用了十年時間最終得出這個結論,為什麼?因為工藝非常複雜,要不斷實驗優化,還要常年的數據積累,所以工藝的問題就是要十年磨一劍。但是我們現在有了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在推進智能製造中,我們就有可能把原來工藝創新的十年磨一劍,縮短為五年磨一劍,能夠更好地加快發展我們國家的數字經濟。

 

 

(根據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委員、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朱森第的最新演講整理而成,未經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賦能高級研修班」在宜興遠東控股集團開班
    央廣網南京8月17日消息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與遠東控股集團聯合主辦的「遠東大講堂——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賦能高級研修班」開班儀式15日在宜興舉行。立足趨勢前瞻,直擊行業痛點,來自政府部門和企業界的頂級專家學者、實踐標杆企業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製造業數位化轉型之道。
  • 【一手乾貨】西電集團王鋒:從信息化到數位化—製造業轉型過程中的...
    現在數位化講究全連接,全打通,要求效率高,響應快。 第三,數據的應用。之前數據都是獨立分散的,每個系統都有獨立的資料庫,即便做BI,做一個東西,把數據抽出來放到獨立的系統裡面,除了做決策,或者一些報表、展示,並沒有把價值發揮出來。現在說數位化轉型,是把數據整合到一起,進行數據價值的深度挖掘,驅動創新。 第四,思維的轉變。
  • 百年東芝的數位化轉型與創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芝逐漸轉型,把發展重心轉向數字通信、IT技術、核電等領域,為即將到來的數位化時代做長遠鋪設。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競爭壓力下,東芝再次進行轉型,著重發展新能源、IoT(物聯網)、AI(人工智慧)、功率原件等業務,逐漸從一家傳統製造業企業,轉型為一家以技術為導向的多元數位化公司。
  • 2019第三屆全球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與首席數字官峰會即將召開!
    定於3月11-12日於成都棕櫚泉費爾蒙酒店由國際策展公司BanYan Wisdom主辦、e-works數位化企業網支持的第三屆全球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與首席數字官峰會2019 / 成都費爾蒙酒店 / 3月11日-12日,來自於全球創新製造企業全球首席數字官及企業高管高層代表促進研發合作並共同聚焦於
  • 新基建浪潮下,霍尼韋爾引領數位化創新
    新基建的本質就是信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能幫助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實現轉型發展。新基建是繁榮數字經濟的基石,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科技與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加速推進位造業向數位化、智能化變革,而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以數位化為核心的 「新基建」 為製造業的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 如何看待智能製造與風電製造業的轉型?
    這期間,中國製造業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中國製造業高速發展,社會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開始活躍;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裝備現代化大大提升生產效率,規模化經濟開始發展,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轉變;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設計、工藝、管理模式創新開始帶動製造業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改變著製造業從底層控制到高層管理的方方面面
  • 1688永嘉超級產地節:看傳統製造業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原標題:1688永嘉超級產地節:看傳統製造業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 破解製造業數位化人才瓶頸,蜂巢雲學堂正式上線
    2020年3月蜂巢製造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不僅快速上線了口罩機3D模型、2D圖紙、產品樣本、技術資料等資源的下載與瀏覽,還通過蜂巢製造雲「技術視頻庫」中的學習資源幫助製造業從業者在疫情期間提升職業綜合能力,收穫了製造業企業與從業者大量的讚譽。
  • 傳統製造企業如何攜手IBM Garage破解數位化轉型難題
    IBM Garage又對新昇電業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有哪些助力?什麼是IBM Garage在了解IBM Garage對新昇電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起到哪些助力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IBM Garage,這樣可能很多問題就會更容易理解。
  • 錨定四新經濟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
    所謂「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 IBM Garage創新方法論:日豐企業數位化轉型「最優解」
    傳統產業的企業數位化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實現業務應用的智能化,還要在頂層設計、決策管理和運營服務上,做好迎接數字變革的準備。隨著雲計算、5G、邊緣計算、AI等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融合得愈發緊密,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先進的IT工具和創新思維,積極投身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之中。
  • IBM Garage創新方法論:日豐企業集團的數位化轉型「最優解」
    IBM Garage(車庫創新)為日豐企業集團提供了一個智慧轉型的契機。2019年,中國首個IBM Garage物理空間落戶佛山市三水區,依託這一製造業重鎮,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高質量的創新活力。日豐企業集團就是首批5家深度孵化企業之一。
  • 加快數位化轉型 中核集團召開數位化轉型工作推進會
    12月8日,中核集團在京組織召開集團公司數位化轉型工作推進會,會議就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決策部署
  • 汽車金融創新數位化轉型模式
    他認為,當下汽車產業正處於深度的市場調整周期中。作為一家汽車金融公司,使命是服務主機廠和經銷商夥伴、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汽車信貸產品幫助其早日實現購車夢想。汽車金融在汽車流通領域的驅動力作用日益凸顯,新車金融及二手車金融的滲透率持續快速提升。
  • 「創新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浙江寧波舉行
    他在致辭中表示,製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係到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寧波始終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市產業的重要抓手,並提出了推進「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將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位造業的數位化轉型。
  • 企業數位化之路痛點明顯!藍卓supOS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飛象網訊(易歡/文)當前,工業正由數位化向網絡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工業網際網路從概念普及進入實踐深耕的新階段。製造業在生產過程數位化、供應鏈數位化、產業協同數位化的過程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驅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  對此,浙江藍卓工業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偉感受深刻。
  • 全國政協委員武鋼:裝備製造數位化支撐能源結構轉型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孫廣見)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他的兩會提案《關於推動我國裝備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的提案》中提到,裝備製造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是能源轉型的基本依託
  • 朱宏任:攜手共進聚資源 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
    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率先走出疫情的陰霾。  聚合產業轉型動力,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人是第一位的要素  隨著產業發展和世界製造業格局改變,數字經濟不僅改變了生產和管理過程,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科技創新、產業格局重構、中小企業發展、人才培養、社會治理、全球信任合作等方面,也蘊含了更大的機遇。
  • 蘇州市印發工作方案 加快智能化改造數位化轉型
    蘇報訊(記者張帥)「蘇州製造」亟待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昨天,蘇州市工信局制訂並印發了《加快推動全市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工作方案》,引領製造業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項目。《方案》提出,全市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從2021年起,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市11000家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全覆蓋,其中,2021年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項目5000個,2022年完成3500個,2023年完成2500個;到2022年,完成大市範圍5G基站全覆蓋,其中,2021年累計建成5G基站27000個,2022
  • 中小企業如何把握數位化轉型機遇
    目前,中小微企業佔我國全部企業數量的99%以上,貢獻了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是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如何有效地引導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抓住機遇,實現數位化轉型,是我們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所謂數位化轉型,對於企業而言,就是利用數位技術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改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