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任翀) 昨天,繼永和大王后,又一家陷入「豆漿品質事件」的企業永和豆漿正式回應稱:雖然採用了豆漿粉衝調工藝,但銷售的豆漿在食品安全和營養價值上,都不輸於現磨豆漿,生產成本也不低於現磨豆漿。而在消費者關注的「為何不公示豆漿加工工藝」的問題上,永和豆漿的負責人坦言,目前直營門店採用豆漿粉衝泡工藝,加盟門店中仍有一些採取現磨工藝,工藝還不統一,但「承諾儘快公示加工方法」。
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表示,豆漿粉衝調工藝在質量管控上比現磨豆漿有優勢,所以目前,永和豆漿的直營店及部分加盟店都已開始採用豆漿粉衝調工藝,最終將在所有門店推廣。他還強調說,永和豆漿使用的豆漿粉為自有工廠生產,原料可靠,也沒有進行非法添加,特別是沒有添加防腐劑,所以衝調得到的豆漿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在營養價值方面,永和豆漿粉的生產工藝參考了國家標準《速溶豆粉和豆奶粉》,並將國標中規定的每100克豆粉內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8克的規定,提高到了實際產品中的不低於19克。
據了解,永和豆漿門店使用的豆漿粉在超市賣場中也有銷售,每袋350克,售價在13元左右,可以衝泡12杯200毫升的豆漿。而在永和豆漿門店中,豆漿產品的容量約為每杯450毫升,售價為5元。永和豆漿認為用豆漿粉生產豆漿,不是為了壓縮成本,只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品質。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快餐業一杯450毫升左右的現磨豆漿,需要大豆原材料約50克;同等規格的衝調豆漿,需豆漿粉約60克,如果豆漿粉來自純大豆,則需要大豆原料100克以上。該人士稱:「如果企業使用的豆漿粉質量可靠、不用添加劑、衝泡的豆漿濃度也合適,就不能說用豆漿粉衝調豆漿能比現磨豆漿節省成本。」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郭順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磨豆漿和豆漿粉衝泡工藝是豆漿生產的兩大工藝,能從不同角度滿足消費者需求,很難說孰優孰劣。但由於目前缺乏衝調豆漿的標準,因此豆漿在衝調濃度上會存在差異,最終會對口味或營養價值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儘快建立標準,明確豆漿衝調各種指標很有必要,不僅有助於消費者了解新的生產工藝,也有助於監管部門進行監督檢查。
(責任編輯: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