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一部「千紅一窟」「萬豔同杯」的悲劇,從判詞中看,金陵十二釵裡這些青春美好的聲明,雖然曾經如鮮花一樣盛放,卻沒有一個有圓滿的結局,最終都會早早地像春天的花朵一樣,在無情的風刀霜劍的摧殘下紛紛凋零。
而作為金陵十二釵之首的林黛玉,是全書的核心人物,由於《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沒有寫完,關於黛玉的最終結局一直是一個謎,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就是黛玉最終會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紅顏早逝。
有爭議的是,黛玉究竟是怎麼死的?如高鶚續書裡面寫的,黛玉是在寶玉和寶釵的新婚之夜一病而亡。
高鶚續書裡面這一段雖然寫的很悽美,但很多人也不認可這一情節的安排,因為這場掉包計的主使者竟然是曾經那麼疼愛黛玉的賈母,這樣的前後態度180度大轉彎,這讓許多人都難以接受。
那麼,從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線索來看,黛玉究竟是因何而亡呢?根據書中的一些線索,很多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1、玉帶林中掛
在黛玉和寶釵的判詞裡,曹雪芹寫的是「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通過這個描寫,有人推斷黛玉是在林中上吊自盡。因為「玉帶林中掛」一句中含了一個林黛玉的「林」字和一個「玉」字,「玉帶」又是一般人用於上吊自盡的白綾,而林中掛很像是一個人上吊自盡後掛在那裡飄飄蕩蕩的樣子。
2、冷月葬花魂
黛玉和湘雲在中秋節凹晶館的聯詩中,有一句經典名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這一句一說出口,實在太不吉利,妙玉趕緊出來阻止了二人繼續往下聯句。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句詩歌是預示著黛玉和湘雲之後的命運。
黛玉就是在寒塘中沉湖而亡,只有一輪冷月的清輝映照著她的花魂。而這種說法還有一個支撐的理由,就是黛玉住在瀟湘館,探春給她取的外號是瀟湘妃子,因為黛玉最愛哭,每天迎風灑淚,將庭前的竹子上都撒滿了淚痕,成了斑竹。
瀟湘妃子本來是帝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的稱呼,舜至南方巡視,死於蒼梧。二妃往尋,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淚染青竹,稱為「瀟湘竹」或「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濤滾滾的湘江,化為湘江女神,人稱湘君(舜)、湘妃(娥皇、女英)或湘夫人。
曹雪芹送給黛玉「瀟湘妃子」的稱號,是因為她愛哭,她是絳珠仙子下凡,來給神瑛侍者寶玉還淚的,一生都在為愛流淚,直到最後淚盡而亡。而通過娥皇女英投水自盡的傳說,也有人由此推斷說黛玉是為了愛情投湖自盡。
3、一抔淨土掩風流
關於曹雪芹對黛玉的態度,一般都認為黛玉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對寶釵作者都時不時地透露一些諷刺之意,但對黛玉卻是自始至終的偏愛。
在《葬花吟》中,黛玉通過對落花的吟唱也唱出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在賈府寄人籬下的日子裡,她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今天自己在這裡埋葬落花,他年不知道誰會來埋葬自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才十幾歲的黛玉已經看到了自己以後的命運,一曲《葬花吟》,更可以說是寫給黛玉的讖語詩。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從《葬花吟》中我們可以讀出黛玉的看法。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這一句寫出了黛玉是乾乾淨淨的來到了這個世界,離開的時候也是乾乾淨淨的女兒之身,從未和寶玉有過任何出格之事。曹雪芹對黛玉的偏愛,在於從來不讓她經歷各種骯髒的場景,秦可卿的葬禮,黛玉回了揚州,而賈府抄家之前,黛玉早已經魂歸離恨天。
黛玉對於落花的處理方式,是用錦囊收了落花的豔骨,用一抔淨土埋葬一生的風流,這樣才是真正的「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會陷於汙淖渠溝之中。這種想法,在寶玉準備將落花拋到水中的時候,黛玉也提出來了。
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
從這幾點看,黛玉的沉湖之說是不攻自破,而在晴雯死後,寶玉寫的《芙蓉女兒誄》裡,其實已經寫到了黛玉,「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說明黛玉是如同晴雯一樣病歿的,最終是黃土壟中,一抔淨土掩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