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內地在世界十大港口排名中未有一席,榜上無名。貨櫃碼頭也屈指可數。而如今,全球的頂級港口,基本上都被中國所承包。
不久前,英國勞氏新聞發布了《世界貨櫃港口100強》榜單,全球的十大港口中,中國就獨佔7席!
尤其是上海港,再次將曾是世界霸主的新加坡港碾壓,榮登首位,或許,這意味著屬於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終於來臨了。
新加坡稱霸未穩遭碾壓 上海港將其拉下馬
1960年開始,貨櫃運輸在世界上逐漸興起。
新加坡抓住機遇,開始大力興建貨櫃專用泊位,首個泊位於1972年投入運營。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水域寬廣少有風暴,港口設備先進完善,加之新加坡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重要。新加坡港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
在2006年,新加坡港以2480萬標箱(TEU)高居全球貨櫃港口榜首,稱霸航運領域。
但是,霸主地位還沒坐幾年,就遭遇了碾壓。
2011年,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個貨櫃吞吐量超過3000萬標準箱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保持全球雙第一地位。全球排名前20家班輪公司都有分支機構入駐上海,上海港和新加坡港間的差距開始了加速拉大。
2014年之前,兩者差距不過百萬標箱數,而從2015年開始,佔據「自貿區」之利和多項措施,上海港已經超過新加坡港500多萬的標箱。上海港當之無愧的坐穩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
上海港成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走出去的標杆
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夜景\資料圖片
據報導,目前上海港貨櫃吞吐量已連續六年位居全球第一,國內首個全自動化貨櫃碼頭已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開工建設,到2017年建成時,年吞吐量將突破4000萬標準箱。
那麼,中國為什麼要建立上海港呢?
長江流域示意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貨櫃運輸大型化的發展,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開始形成眾多跨洋運輸的貨櫃集散地,作為中國長江黃金水道和東部海岸線的交叉點,上海是貨物轉運的最佳之選。
然而,由於上海沒有深水碼頭,只能淪為一個餵給港。佔據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成為從亞洲到美洲、歐洲的貨櫃編組港的領軍港。這就使中國大陸80%的進口石油,都要經過馬六甲。對中國來說,它直接扼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大動脈與咽喉。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貨櫃越來越多,加強對中國能源運輸的管制,使得上海深水港這件事變得更加迫切。
果然,上海洋山深水港建成之後,極大削減了中國依賴其他貨櫃編組港的現狀,從2001年到2015年,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降外,上海港的吞吐量呈上升趨勢。而在未來二三十年來,上海港貨櫃吞吐量仍將持續增長。
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示意圖
7月14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6)》在上海發布。綜合評價結果顯示,中國在航運服務上正取得不斷進步,藉助「一帶一路」東風,中國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中表現積極,海絲港航連接程度穩中有升。
這不僅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推崇。上海港成為了走出去的標杆代表。
藉助「一帶一路」進行海外合作 重繪「世界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