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見證兩岸一家親
南港舊莊茶山是臺灣包種茶的故鄉,這裡的茶園、茶莊、葉製造示範場可讓人體驗制茶、品茶的樂趣。(中評社 倪鴻祥攝)
包種茶起源於福建安溪縣,後來卻變成臺灣著名代表茶種之一,尤其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但很多人不知道,南港舊莊茶山才是包種茶的發源地。
臺北有兩個地方產包種茶,一個在文山地區,以木柵貓空名號最響亮,另一個在南港舊莊的山區,過去整座山都種茶,所以有南港舊莊茶山之稱,而文山地區的包㮔茶多是源於南港。
南港舊莊茶山位處偏鄉,從舊莊街一段向前深入山區,原本道路狹窄,天色微暗,但到了舊莊街二段時便豁然開朗,不但有健康步道、餘氏古厝、桂花吊橋、觀景臺、百年樟樹,尤其茶園、茶莊散布在山林裡,茶葉製造示範場還可讓人體驗制茶樂趣,很適合周休假日健行休閒,若想了解歷史,現在起到11月底也有白色恐怖時期發生的鹿窟事件特展可憑弔。
茶葉製造示範場不但告訴你包種茶的歷史,也有體驗制茶、品茶樂趣。(中評社 倪鴻祥攝)
臺灣在清朝時期以外銷烏龍茶為主,1873年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四大洋行停止購買臺灣茶葉,導致臺灣茶葉過剩。部份茶商,將茶葉運往福建福州,進行加工,改制成包種茶,因為獨特的香氣,當時稱為花香茶。
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認為由臺灣將茶葉運至福建製造運輸成本太高,於是帶著制茶師到臺灣,在臺北產地直接加工,將包種茶的製法傳入臺灣。
1885年,福建安溪茶商王水錦、魏靜到臺灣,在臺北南港大坑(即現在的南港舊莊茶山)一帶購地,引進福建安溪茶樹進行種植,並採包種茶製法,開辦講習會,指導當地茶農種植及製作包種茶,從此包種茶在臺灣北部開始盛行,產地也由南港擴大到文山地區,包括石碇、坪林、深坑、新店、木柵、景美等地區。南港舊莊的山區便成為臺灣包種茶的故鄉。(中評社)
關於臺灣包種茶
臺灣包種茶在烏龍茶中別具一格,它的發酵程度在烏龍茶類中為最輕,兒茶素氧化程度在7.5%~19%之間,以文山包種為代表。優良品質的包種茶條索卷縐曲而稍粗長,外觀深綠色,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幹茶具有蘭花清香。衝泡後,茶香芬芳撲鼻,湯色黃綠清澈。茶湯滋味有過喉圓滑甘潤之感,回甘力強。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
臺灣包種為150餘年前福建安溪縣王義程氏所創製,因茶用方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而得名。1881年福建省同安縣茶商吳福源在臺北設源隆號,專事製造包種茶,同時還有安溪縣商人王安定與張古魁合夥設建成號經營包種,此為臺灣包種茶之起源。
製造包種茶所用鮮葉原料的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最近推廣的臺茶2號(又名金萱,為臺農8號與硬枝紅心雜交一代)和武夷、水仙、鐵觀音、臺茶13號、枝蘭(臺農101號),制茶品質優良。此外還有黃心烏龍、臺茶5號、青心大15、紅心大15、大葉烏龍、紅心烏龍、硬枝紅心等品種。相傳清鹹豐年間(公元1855年),林鳳池氏從福建引入青心烏龍植於凍頂山,是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有張氏兄弟從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在木柵漳湖區種植成功,是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包種茶之採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3月中旬—5月上旬為春茶,5月下旬-8月中旬為夏茶,8月中旬—10月下旬為秋茶,10月下旬—11月中旬為冬茶,其中以春茶、秋茶及早期冬茶品質較佳。鮮葉採摘標準為與新梢頂芽開面採二、三葉。不同品種、不同時間採的鮮葉,應分開製作。臺灣包種茶的初制工藝依次為分日光(或室內加溫)萎凋、室內萎凋(靜置與攪拌)、炒青、揉捻、初幹、焙乾等工序。如制「明德茶」,初幹後要經過再揉捻才焙乾。凍頂烏龍茶、松柏長青茶、鐵觀音茶及萱茶還要經過三次熱團揉再焙乾。
包種茶是目前臺灣生產的烏龍茶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因其具有清香、舒暢的風韻,所以又稱其為「清茶」。(人民政協報 莊任)
編輯策劃: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