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麼?臺灣包種茶「源起」安溪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源起見證兩岸一家親

 

  南港舊莊茶山是臺灣包種茶的故鄉,這裡的茶園、茶莊、葉製造示範場可讓人體驗制茶、品茶的樂趣。(中評社 倪鴻祥攝)

  包種茶起源於福建安溪縣,後來卻變成臺灣著名代表茶種之一,尤其文山包種茶名聞遐邇,但很多人不知道,南港舊莊茶山才是包種茶的發源地

  臺北有兩個地方產包種茶,一個在文山地區,以木柵貓空名號最響亮,另一個在南港舊莊的山區,過去整座山都種茶,所以有南港舊莊茶山之稱,而文山地區的包㮔茶多是源於南港。

  南港舊莊茶山位處偏鄉,從舊莊街一段向前深入山區,原本道路狹窄,天色微暗,但到了舊莊街二段時便豁然開朗,不但有健康步道、餘氏古厝、桂花吊橋、觀景臺、百年樟樹,尤其茶園、茶莊散布在山林裡,茶葉製造示範場還可讓人體驗制茶樂趣,很適合周休假日健行休閒,若想了解歷史,現在起到11月底也有白色恐怖時期發生的鹿窟事件特展可憑弔。

  茶葉製造示範場不但告訴你包種茶的歷史,也有體驗制茶、品茶樂趣。(中評社 倪鴻祥攝)

  臺灣在清朝時期以外銷烏龍茶為主,1873年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四大洋行停止購買臺灣茶葉,導致臺灣茶葉過剩。部份茶商,將茶葉運往福建福州,進行加工,改制成包種茶,因為獨特的香氣,當時稱為花香茶。

  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認為由臺灣將茶葉運至福建製造運輸成本太高,於是帶著制茶師到臺灣,在臺北產地直接加工,將包種茶的製法傳入臺灣。

  1885年,福建安溪茶商王水錦、魏靜到臺灣,在臺北南港大坑(即現在的南港舊莊茶山)一帶購地,引進福建安溪茶樹進行種植,並採包種茶製法,開辦講習會,指導當地茶農種植及製作包種茶,從此包種茶在臺灣北部開始盛行,產地也由南港擴大到文山地區,包括石碇、坪林、深坑、新店、木柵、景美等地區。南港舊莊的山區便成為臺灣包種茶的故鄉。(中評社)

關於臺灣包種茶

  臺灣包種茶在烏龍茶中別具一格,它的發酵程度在烏龍茶類中為最輕,兒茶素氧化程度在7.5%~19%之間,以文山包種為代表。優良品質的包種茶條索卷縐曲而稍粗長,外觀深綠色,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幹茶具有蘭花清香。衝泡後,茶香芬芳撲鼻,湯色黃綠清澈。茶湯滋味有過喉圓滑甘潤之感,回甘力強。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

  臺灣包種為150餘年前福建安溪縣王義程氏所創製,因茶用方紙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而得名。1881年福建省同安縣茶商吳福源在臺北設源隆號,專事製造包種茶,同時還有安溪縣商人王安定與張古魁合夥設建成號經營包種,此為臺灣包種茶之起源。

  製造包種茶所用鮮葉原料的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最近推廣的臺茶2號(又名金萱,為臺農8號與硬枝紅心雜交一代)和武夷、水仙、鐵觀音、臺茶13號、枝蘭(臺農101號),制茶品質優良。此外還有黃心烏龍、臺茶5號、青心大15、紅心大15、大葉烏龍、紅心烏龍、硬枝紅心等品種。相傳清鹹豐年間(公元1855年),林鳳池氏從福建引入青心烏龍植於凍頂山,是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有張氏兄弟從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在木柵漳湖區種植成功,是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包種茶之採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3月中旬—5月上旬為春茶,5月下旬-8月中旬為夏茶,8月中旬—10月下旬為秋茶,10月下旬—11月中旬為冬茶,其中以春茶、秋茶及早期冬茶品質較佳。鮮葉採摘標準為與新梢頂芽開面採二、三葉。不同品種、不同時間採的鮮葉,應分開製作。臺灣包種茶的初制工藝依次為分日光(或室內加溫)萎凋、室內萎凋(靜置與攪拌)、炒青、揉捻、初幹、焙乾等工序。如制「明德茶」,初幹後要經過再揉捻才焙乾。凍頂烏龍茶、松柏長青茶、鐵觀音茶及萱茶還要經過三次熱團揉再焙乾。

  包種茶是目前臺灣生產的烏龍茶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因其具有清香、舒暢的風韻,所以又稱其為「清茶」。(人民政協報 莊任) 

編輯策劃:李昕

相關焦點

  • 「 烏龍茶 」文山包種
    文山包種亦稱「清茶」,是主產臺灣省新北市坪林、石碇、新店、汐止、深坑等地的臺灣包種,發酵程度約20%。條形,輕發酵,香氣清揚,是文山包種茶的特徵。坪林人制茶堅持手工採摘、製作,發酵程度的拿捏,火候的控制,全靠的是制茶師傅的經驗。包種茶獨留古老制茶之風韻,那種入口清香、蘭香、桂香化口的品質,使它成了臺茶個性鮮明的一大茶類。
  • 林先生的茶|啥叫文山包種茶
    作者 | 林木包種茶,是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烏龍茶,發酵度10%左右,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風味接近綠茶,盛產於中國臺灣北部,尤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制的茶葉最優質。所以,許多人一說到包種茶,就會想到臺灣文山包種茶。
  • 好喝的臺灣文山包種茶
    臺灣茶界早有「北包種、南凍頂」之說,指的是坪林文山包種茶與南投鹿谷的凍頂烏龍茶,二者皆為臺灣茶的翹楚;其中坪林更因擁有全球最專業的茶業博物館,坪林有臺灣
  • 文山包種:發酵最輕的烏龍茶
    今年春茶,委託祥泰老茶行第四代少掌柜懷謹,幫我們挑選發酵透一點,不追求綠茶化清香,偏傳統的。茶一寄到,立刻在庫房煮水試茶。來幫忙的何姐說:這茶好喝,喝完嘴裡是甜的。學茶的時候,老師就教過,發酵最輕的茶,是臺灣茶中的文山包種。在臺灣,烏龍茶有「鐵觀音」、「包種茶」、「烏龍茶」、「白毫烏龍」等多種類別稱呼。其實,包種茶,就是指條索形臺灣烏龍茶。
  • 安溪鐵觀音的百年「變身記」,這三種鐵觀音茶你喝過嗎?
    原創 | 義芳君說茶1.說起鐵觀音茶,人們立馬就會想到安溪。安溪鐵觀音以獨特的「蝌蚪形、蜻蜓頭、青蛙腿、蘭花香、觀音韻」獨步茶林,成為世所公認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但,如果大家以為只有安溪才有鐵觀音茶的話,那就未免太孤陋寡聞了。安溪是鐵觀音的「祖庭」,「香火」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 關於臺灣烏龍,你知道多少?
    其實臺灣烏龍在內地相對比較有名的只有五種:包種烏龍、凍頂烏龍、白毫烏龍、高山烏龍和木柵鐵觀音。臺灣烏龍茶樹種最常見的是青心烏龍。講閩南語的茶農們,稱呼它為「種仔」。以青心烏龍品種製作的條形烏龍茶,用白色紙包成正方形的一包,一兩、二兩、四兩都有,這就叫「包種」。所以,包種烏龍就是青心烏龍樹種做的條形烏龍茶。
  • 帶你認識凍頂烏龍茶與安溪鐵觀音
    烏龍茶香氣濃醇而馥鬱,滋味醇厚,鮮爽回甘,烏龍茶又閩南閩北之分,臺灣凍頂烏龍屬「閩北烏龍」,而福建鐵觀音屬「閩南烏龍」,這兩者又有什麼異同呢?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鐵觀音是出自福建安溪的烏龍茶,是烏龍茶裡比較優秀的品種。烏龍茶的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有綠茶的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烏龍茶滋味醇厚回甘,衝泡之後,有一股濃鬱如梅似蘭的幽香。
  • 【茶學】烏龍茶的生產地,你知道幾個?
    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於咖啡鹼隨著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此茶衝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安溪黃金桂:又名「透天香」,以奇異高香而得名。永春佛手:主產永春縣,是福建烏龍茶中具有獨特風味的名茶之一。
  • 安溪和臺灣茶緣深厚 共同把中華茶推廣成世界茶
    原標題:安溪和臺灣茶緣深厚 共同把中華茶推廣成世界茶  安溪和臺灣茶緣深厚,兩地民間茶人的交流亦日益深入。不少民間人士期盼,通過多形式、高層次、寬渠道的交流合作,共同把中華茶推廣成世界茶——   一位臺灣茶商的選擇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安溪龍涓鄉舉溪村海拔1000多米的茶葉基地,清新的涼風迎面撲來,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茶山連綿起伏,一棵棵茶樹鬱鬱蔥蔥,猶如站在風景畫前。
  • 聽茶 | 「露凝香」—文山包種
    文山包種,屬烏龍茶。產地:臺灣省北部臺北市和桃園等縣。 包種茶,是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烏龍茶,發酵度10%左右,介於綠茶與凍頂烏龍,風味接近綠茶,盛產於中國臺灣北部,尤以臺北文山地區所產制的茶葉最優質。所以,許多人一說到包種茶,就會想到臺灣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不是球形的烏龍茶,外形反倒如武夷巖茶一般,是條形。
  • 安溪茶葉史話
    《建甌縣誌》記載:烏龍茶葉厚而色濃,味重而遠,凡高曠之地,種植皆宜,其種傳自泉州安溪縣;《崇安縣誌》記載:崇安之烏龍於道光年間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甌再移往者。《泉州府志》記載的阮文錫一首茶歌——《安溪茶歌》:「安溪之山鬱嵯峨,其陰長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為價甚賤供萬家。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後焙不爭差。
  • 臺灣烏龍茶小傳
    在公元18世紀70年代,臺灣臺北木柵山區的丘陵地,因其優異的自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吸引一批福建人帶著烏龍茶樹種到此開墾定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福建商人柯朝氏將閩茶種引入臺灣,種植於魚坑(今瑞芳區),大部分人認為此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由此沿淡水河上遊及其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溪之丘陵地帶廣種茶樹,而農民多以制茶為副業。
  • 茶知識:烏龍茶之文山包種茶(清茶)
    今天這一期我們繼續講解臺灣的烏龍茶。上期我們講到臺灣烏龍茶的發酵程度,今天我們從發酵程度比較低的烏龍茶開始。今天我們講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茶,為輕度半發酵烏龍茶,也叫清茶。文山包種茶是臺灣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烏龍茶。
  • 訪茶之旅 | 臺灣文山包種 & 紅玉紅茶
    臺灣茶,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說,這次臺灣訪茶之旅,也去文山包種產地坪林走了走。
  • 一杯臺灣好茶背後的苦與甘
    今天食帖君想分享一部有關臺灣茶葉的紀錄片,《臺灣食堂》之「臺灣好茶」,一起感受臺灣同胞的做茶信仰。福建包種茶,原稱為「包裝茶」,是包給皇帝喝的茶。由於福建方言發音的原因,時間長了,包裝茶就以包種茶的叫法流傳至今。
  • 二馬茶文化 | 文山包種,有腔調的臺灣茶
    關於「包種茶」名稱的由來,有這樣的說法:相傳在距今150餘年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仿武夷茶的製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製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四兩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的毛邊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或"包種茶",後來輾轉傳到臺灣的南港、文山等地。近年來很多綠茶也有用牛皮紙包成四四方方的包裝。
  • 臺灣烏龍茶與安溪鐵觀音有什麼不同?
    閩南烏龍茶主產於福建安溪一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的鐵觀音。鐵觀音工藝流程:鮮葉-涼青-曬青-搖青-涼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乾燥-毛茶;品質特徵:顆粒捲曲、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葉錶帶白霜,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稠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具有一種特有的觀音韻,香氣如梅似蘭,馥鬱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美譽。
  • 臺灣烏龍茶系列之古韻猶存的文山包種茶
    坪林千島湖文山——古地名,外形古雅,風味古典這都是得益於文山包種茶的遵古精製。文山地區歷來是臺灣四大茶區之一,經歷百年風雨,依然生機旺盛,不失有一些傳奇色彩。文山包種茶為什麼叫「包種」?關於這個名稱,你到茶產區,每個人可能都會給您說上一個不同版本的由來,今天在這裡為您介紹三種名稱的由來,都很有趣,看看您喜歡哪個,相信哪個。1、在早年間,包茶葉的材料並不像現在這樣的豐富,多是採用四方形的毛邊紙兩張來包茶葉,一般四兩為一包,再蓋上商家的朱印,便於區別以及廣告。
  • 臺北景美仙跡巖,安溪移民的茶與神明
    安溪人到哪,茶到哪,神明到哪話說在臺北開拓史上,景美地區當年是福建安溪人士聚居較多之地,不少安溪移民到臺北盆地種茶;
  • 安溪鐵觀音到底是什麼茶?為何沒品嘗過的人一喝就「愛不釋手」呢
    安溪鐵觀音到底是什麼茶?為何沒品嘗過的人一喝就「愛不釋手」呢?下面小編就簡單來介紹一下下安溪鐵觀音的來龍去脈吧!安溪鐵觀音雖是青茶,但也可以被稱之為烏龍茶,是六大茶類之一。安溪鐵觀音的成品是綠葉紅邊的,而且其香味也是非常獨特芳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