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人到哪,茶到哪,神明到哪
話說在臺北開拓史上,景美地區當年是福建安溪人士聚居較多之地,不少安溪移民到臺北盆地種茶;隨著社會變遷,除了有信仰原鄉的保儀尊王等神明之外,媽祖也是祭祀的重要神祇。
一個周末午後,朋友相約到景美仙巖跡登山。其實,這只是臺北盆地南邊一座海拔僅144米的"小山",不過周邊視野景觀好,交通便利,成為臺北人休閒好去處。
上了登山步道,一小方墓碑吸引了注意;碑上刻載著光緒年間的"清溪"人林媽陳氏之墓。根據過去採訪新聞時的記憶,當年景美有不少福建安溪人前來墾殖種茶,這"清溪"是否就是安溪?立馬通過微信請教研究院安溪的同事。"對,清溪就是安溪!"
到了山頂上這座仙巖廟裡,供奉呂洞賓為主神;昔日傳說,呂洞賓曾在此地留下了腳印,也是仙跡巖之名的由來。而位於主神右側的第二副神為媽祖婆。
信奉媽祖婆的朋友非常虔誠地膜拜,他說自己每來必拜,甚至介紹,下山到登山口的平地民居附近,也有3座媽祖廟:代天宮、南聖堂與慈聖堂。隨後跟著朋友繼而轉往,但由於時間不多,先留下影像再說。
腦海中乍現這疑問:一個小小地方,又不是靠海為生的族群,而且多為安溪籍移民聚居之地,為什麼這麼多媽祖廟?於是又致電請教臺灣研究民間信仰的黃文博校長。
他的說明是,臺灣廟宇形成原因最多的是移民隨祀,其次是感應迎祀,第三種如:夢境、撿拾、寄祀等;很可能當年安溪人到臺北盆地是二次移民,亦即到寶島後,先在沿海祭祀媽祖,移居臺北後再把神明請到景美來。
此說法亦印證了前人研究結果,從移民社會轉入定居社會的過程,還會有島內的再移民現象,此亦成為島內民系流動與融合的基礎。
當然,若要確切了解仙跡巖一帶安溪籍移民與媽祖信仰的關係,得從建廟時間先後、建廟者地緣關係等,探討時空維度和信眾面在當地建構怎樣的神聖空間。這些可以作為下回再去調研的議題。
仙巖廟主神呂洞賓。
仙巖廟副神媽祖婆。
景美仙跡巖,一個記載安溪人(舊名清溪)的墓碑矗立在登山步道上。
仙跡巖一處登山口附近,代天宮、南聖堂與慈聖堂等媽祖廟,見證安溪籍後裔的信仰。
同一地區的集應廟為臺北文物保護點,主神為保儀尊王,雖非供奉媽祖,卻是當年安溪高氏移民的保護神廟,也是臺灣開拓史上最早以單姓氏為主的地方廟宇。
作者簡介: 施沛琳,筆名孟孟,臺灣臺南人,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曾任臺灣《聯合報》記者。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