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景美仙跡巖,安溪移民的茶與神明

2021-02-14 鷺客社

安溪人到哪,茶到哪,神明到哪

話說在臺北開拓史上,景美地區當年是福建安溪人士聚居較多之地,不少安溪移民到臺北盆地種茶;隨著社會變遷,除了有信仰原鄉的保儀尊王等神明之外,媽祖也是祭祀的重要神祇。


一個周末午後,朋友相約到景美仙巖跡登山。其實,這只是臺北盆地南邊一座海拔僅144米的"小山",不過周邊視野景觀好,交通便利,成為臺北人休閒好去處。
上了登山步道,一小方墓碑吸引了注意;碑上刻載著光緒年間的"清溪"人林媽陳氏之墓。根據過去採訪新聞時的記憶,當年景美有不少福建安溪人前來墾殖種茶,這"清溪"是否就是安溪?立馬通過微信請教研究院安溪的同事。"對,清溪就是安溪!"
到了山頂上這座仙巖廟裡,供奉呂洞賓為主神;昔日傳說,呂洞賓曾在此地留下了腳印,也是仙跡巖之名的由來。而位於主神右側的第二副神為媽祖婆。
信奉媽祖婆的朋友非常虔誠地膜拜,他說自己每來必拜,甚至介紹,下山到登山口的平地民居附近,也有3座媽祖廟:代天宮、南聖堂與慈聖堂。隨後跟著朋友繼而轉往,但由於時間不多,先留下影像再說。
腦海中乍現這疑問:一個小小地方,又不是靠海為生的族群,而且多為安溪籍移民聚居之地,為什麼這麼多媽祖廟?於是又致電請教臺灣研究民間信仰的黃文博校長。
他的說明是,臺灣廟宇形成原因最多的是移民隨祀,其次是感應迎祀,第三種如:夢境、撿拾、寄祀等;很可能當年安溪人到臺北盆地是二次移民,亦即到寶島後,先在沿海祭祀媽祖,移居臺北後再把神明請到景美來。
此說法亦印證了前人研究結果,從移民社會轉入定居社會的過程,還會有島內的再移民現象,此亦成為島內民系流動與融合的基礎。
當然,若要確切了解仙跡巖一帶安溪籍移民與媽祖信仰的關係,得從建廟時間先後、建廟者地緣關係等,探討時空維度和信眾面在當地建構怎樣的神聖空間。這些可以作為下回再去調研的議題。


仙巖廟主神呂洞賓。


仙巖廟副神媽祖婆。


景美仙跡巖,一個記載安溪人(舊名清溪)的墓碑矗立在登山步道上。



仙跡巖一處登山口附近,代天宮、南聖堂與慈聖堂等媽祖廟,見證安溪籍後裔的信仰。


同一地區的集應廟為臺北文物保護點,主神為保儀尊王,雖非供奉媽祖,卻是當年安溪高氏移民的保護神廟,也是臺灣開拓史上最早以單姓氏為主的地方廟宇。


作者簡介: 施沛琳,筆名孟孟,臺灣臺南人,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曾任臺灣《聯合報》記者。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

相關焦點

  • 【發現安溪】景美集應廟與木柵鐵觀音
    清康熙年間,福建安溪大坪村的高、張、林三姓先民開始移民臺北,因在福建原鄉世代種茶,故移居臺灣後,他們選擇同是丘陵地的文山來種茶謀生,同時奉請大坪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保儀大夫隨行佑護,三姓輪流奉祀。移居臺北的安溪大坪先民,由淡水河口登陸開始發展,至乾隆十九年(1754),三姓已共同開發臺北市大安文山地區,時北投、淡水、文山、大安、新店、深坑、石碇等地,祖籍安溪的移民越來越多,當然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座集應廟自然拓展成三座,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武功小學附近的林氏集應廟和木柵中學對面的張氏集應廟。
  • 【人文】景美集應廟與木柵鐵觀音
    清康熙年間,福建安溪大坪村的高、張、林三姓先民開始移民臺北,因在福建原鄉世代種茶,故移居臺灣後,他們選擇同是丘陵地的文山來種茶謀生,同時奉請大坪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保儀大夫隨行佑護,三姓輪流奉祀。移居臺北的安溪大坪先民,由淡水河口登陸開始發展,至乾隆十九年(1754),三姓已共同開發臺北市大安文山地區,時北投、淡水、文山、大安、新店、深坑、石碇等地,祖籍安溪的移民越來越多,當然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座集應廟自然拓展成三座,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武功小學附近的林氏集應廟和木柵中學對面的張氏集應廟。
  • 臺灣包種茶「源起」安溪
    臺北有兩個地方產包種茶,一個在文山地區,以木柵貓空名號最響亮,另一個在南港舊莊的山區,過去整座山都種茶,所以有南港舊莊茶山之稱,而文山地區的包㮔茶多是源於南港。  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認為由臺灣將茶葉運至福建製造運輸成本太高,於是帶著制茶師到臺灣,在臺北產地直接加工,將包種茶的製法傳入臺灣。
  • 安溪鐵觀音的百年「變身記」,這三種鐵觀音茶你喝過嗎?
    原創 | 義芳君說茶1.說起鐵觀音茶,人們立馬就會想到安溪。安溪鐵觀音以獨特的「蝌蚪形、蜻蜓頭、青蛙腿、蘭花香、觀音韻」獨步茶林,成為世所公認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但,如果大家以為只有安溪才有鐵觀音茶的話,那就未免太孤陋寡聞了。安溪是鐵觀音的「祖庭」,「香火」早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 臺北尋茶
    木柵鐵觀音 百年閩臺緣  位於臺北木柵茶區的貓空是臺北的後花園,少為人知的是,木柵茶區還是臺灣保留百年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種和制茶工藝最完整的地方。  位於臺北木柵茶區的貓空是臺北的後花園,少為人知的是,木柵茶區還是臺灣保留百年前福建安溪鐵觀音茶種和制茶工藝最完整的地方。位於臺北文山區的木柵茶區以出產鐵觀音茶聞名。圖為木柵茶園一景。
  • 安溪茶葉史話
    安溪是鐵觀音、本山、黃金桂、毛蟹、佛手等名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產茶歷史悠久。很多人認為,安溪茶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其實還可以更早。距安溪僅幾十公裡的豐州古鎮蓮花峰石上,發現東晉時期(公元376年)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 安溪|鐵觀音的原產地,地理位置氣候和海拔,是出好茶的條件
    安溪和鐵觀音,在世界茶人中如雷貫耳,註定是密不可分的。天然的嬌貴嫵媚,無與倫比的自然環境,安溪鐵觀音的出現讓這片富饒多情的土地奉獻出了最動人的大地禮物。只有安溪,才可以用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為鐵觀音提供一個天然的溫床。
  • 「一杯獻給世界的中國好茶」2020安溪開茶節今日開啟
    2020安溪開茶節啟幕臺海網4月28日訊(駐福州記者 林芹 文/圖)28日,主題為「一杯獻給世界的中國好茶」的2020安溪開茶節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正式開啟。敬茶祖祈茶福 一杯清茶敬天地神人有別於其它茶類,安溪鐵觀音總趕在春天的尾巴,姍姍開茶,似乎要用更多的時間孕育最好的茶韻,不負了盛名。從2019年「茶者匠心 國飲飄香」的開茶節主題,到如今「一杯獻給世界的中國好茶」,安溪鐵觀音立足中國,將眼光放向世界,力圖讓世界人民也感受感受到中國國粹茗茶鐵觀音的獨特魅力。一場精彩的鑼鼓表演拉開了開茶節的序幕。
  • 「仙之人兮列如麻」,福州緣何是全國「神明」最多的城市?
    有名有姓甚至有廟的神仙達1000多位,10平米以上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共25102座,可謂是「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福州尤甚,被許多人稱為神明最多的城市。這些千姿百態的神明居所,構成了福州最隱秘的風景。中原移民聚集之地秦漢以前,福州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少有人煙。東晉「永嘉之亂」,中原人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中原大族來到福州, 這是中原地區民眾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 「鐵觀音發源地杯」鐵觀音茶王賽暨廣州市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節羊城...
    「鐵觀音發源地杯」鐵觀音茶王賽暨廣州市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節羊城圓滿落幕2019年12月13日,2019年秋季「鐵觀音發源地杯」鐵觀音茶王賽暨廣州市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節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隆重舉行,眾多安溪鐵觀音愛好者聞香而來,與安溪縣相關領導、各行業協會嘉賓、安溪茶葉協會會員、茶商、眾多媒體代表匯聚一堂,共品安溪鐵觀音茶韻芳香,共同見證此次大賽的盛況。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據臺灣學者林衡道先生的介紹,今臺北市、臺北縣、新竹市、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高雄縣和澎湖縣等漢族居民原籍以泉州為主;在苗慄、臺中、彰化、雲林、嘉義等縣的沿海鄉鎮,泉州籍移民也佔了多數;就連號稱漳州人天下的宜蘭縣,也有泉州安溪移民蘇土尾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開發的蘇澳鎮。
  • 揭秘安溪風格獨特的「山頭茶」
    在建設茶行,記者看到一罐罐標註採集地、時間等要素的土壤。為了全面了解土壤對鐵觀音茶質的影響,連建設深入到安溪各個鄉鎮,採集土壤樣本進行研究。他還採集來自不同產茶區的石頭,巖石同樣也是他研究的重點。
  • 安溪鐵觀音蜜茶引領健康潮
    鐵觀音茶文化 微信號tieguanyin0595中國茶葉第一微信公眾號:專注提供最權威最全面最及時的安溪鐵觀音資訊
  • 春茶即將上市 安溪茶配套搶先機
    而包裝僅僅只是安溪茶配套產業中的一部分,從中可以看出,安溪茶配套市場的空間有多大。  這幾年,安溪的茶配套市場發生了巨變,不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品質都得到了極大提升。每年,各地的茶商來到安溪,既是為了這裡的名茶安溪鐵觀音,也是為了這裡日趨成熟的茶配套市場。  眼下,春茶即將開始上市,眾多的茶配套企業已經開始搶佔商機。
  • 「安溪好茶·香飄膠東」2020安溪鐵觀音品鑑會盛大舉辦
    12月17日下午,「安溪好茶·香飄膠東」2020年福建安溪鐵觀音品鑑會在煙臺大成門酒店盛大舉辦。煙臺市工商聯副主席 於巖君致辭安溪縣政協副主席 陳清芳女士致辭此次品鑑會通過播放《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宣傳片,讓現場嘉賓對安溪鐵觀音有了新的認知和了解,進一步提升了安溪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展示了安溪魅力與風採
  • 匠心獨具 安溪茶王 專訪安溪茶王——周愛佳 德利茶廠創始人
    在千百年的薪火相傳、繁複積澱中,安溪鐵觀音憑藉珍稀的茶樹良種、獨創的短穗扦插法、科學的栽培管護、精湛的半發酵技藝、多樣的茶園生態圈等,融合衍生形成了完整齊全、獨樹一幟的茶文化系統。安溪「八山一水一分田」,在3057平方公裡縣域中,千米高山近3000座,山巒疊翠、巖峰林立、雲霧繚繞,形成了梯田式茶園的獨特風貌,也孕育了「高山雲霧出好茶」的生態觀。
  • 頂下郊拼,1853年臺北泉州移民的大規模群體鬥毆
    拼,這個詞在中國南方地區的一些方言中有著「衝突」,「爭鬥」之意,於是,南方一些身份的地方史之中,經常會出現帶有此字眼的特殊方言型地方術語,而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1853年,發生在臺灣臺北的一些大規模鬥毆——「頂下郊拼」。
  • 名泉配好茶 安溪鐵觀音飄香泉城
    11月21日,2020年秋季「鐵觀音發源地杯」濃香型安溪鐵觀音茶王賽暨濟南系列茶文化宣傳活動在泉城山東濟南舉辦。名泉與佳茗交融,美麗的泉城,瀰漫安溪鐵觀音的醇厚韻味。而安溪的茶王賽,最早從西坪鎮興起,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就不間斷地舉辦各類茶王賽,挖掘「民間茶王」,制茶能手「遍地開花」,湧現出一批批安溪鐵觀音茶王。本次茶王賽初賽於11月15日在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鎮舉行,由國家高級評茶師領銜的評審團對這些參賽茶樣進行了專業品鑑和審評。
  • 安溪:兩岸「雲」上交流清水祖師文化
    泉州網12月10日訊 日前,福建安溪清水巖祖庭和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50餘名代表,通過網絡視頻連線「雲」方式,就兩岸清水祖師文化展開交流研討。這場雲交流活動分為安溪清水巖和臺灣臺中龍泉巖兩個會場。研討會上,安溪清水巖祖庭代表向臺灣同胞介紹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幫助廣大臺胞臺商緊緊抓住祖國大陸「十四五」規劃蘊含的兩岸交流合作的巨大機遇,積極融入福建「第一家園」建設,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目前兩地無法互相參訪,但能運用科技搭建的平臺,讓祖師文化交流活動得以持續,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 安溪連續四年百萬元重獎鐵觀音制茶大師
    安溪全縣範圍內的2126名制茶能手巧匠報名參賽,經過鄉鎮選拔、複賽(茶園管理、烘焙、評茶、茶文化基礎考試、講茶)、決賽(自採青制茶和統採青制茶)的全方位選拔,從而決出能夠代表安溪鐵觀音,甚至帶領安溪鐵觀音制茶技藝提高的大師與名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