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刀耕火種到現代化農業,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時間。也就是說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可以說如果沒有農業,就沒有璀璨的文明。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的貢獻非常大,他們不僅要根據四時春種秋收,而且還會飼養「六畜」。「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豕,《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的說法。
在「六畜」中雞、犬、豕為日常肉食,也就是說各家各戶,都會飼養這三種動物,然後以備日常飲食之需。
俗語「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說的就是與雞有關的事情,是農村人才懂的俗語。
第一、雞是千日蟲
如果說雞身上都是寶,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反對。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吃的雞蛋、雞肉等,就都是由雞為人類提供的重要食物資源。
雞頭、雞腿、雞爪、雞翅等,都可以烹製成不同口味的美食,尤其是炸雞,更是令很多人垂涎三尺。
但為什麼會有「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的說法呢?相信大家都知道,普通家庭飼養的小雞,最晚的出欄時間也不會高於60天。
也就是說從出生到成熟,只需要兩個月,無論是吃肉還是下蛋都是最佳的時期。如果小雞飼養的時間過長,不僅肉不好吃而且也不會再下蛋,這樣就會白白浪費糧食。
「雞是千日蟲」說的是,如果一隻雞飼養了三年的時間,不僅會變得皮糙肉厚,而且在這三年間還會浪費很多飼料。
古代人飼養家禽的主要目的,除了可以供一家人吃蛋之外,最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家禽創收。
曾經飼養過小雞的人都應該知道,母雞並不是任何時間都可以下蛋。一般情況下飼養1-2年的母雞,正是下蛋的黃金階段。
但如果超過了三年,就過了產蛋的時期,如果在這種前提下,繼續飼養這些母雞。不僅會浪費大量的飼料,而且也會大幅度降低經濟收入。
這主要是因為母雞如果下了很多蛋,那麼這些蛋不僅可以給家裡人補充營養,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去集市上賣雞蛋,在這種前提下就會有一些額外收入。
反之如果母雞不下蛋,並且總是吃食,不僅會降低收入,而且還形成了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第二、再養就會窮
要是母雞不下蛋,其實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因為一個飼養了千日的母雞,其實已經變成了一隻老母雞,就算是殺了吃肉口感也會非常差。
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吃老母雞。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快刀斬亂麻,在母雞不能下蛋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賣掉或殺掉。
雖然這樣說會給人一種特別殘忍的感覺,但是一個沒有利用價值的母雞,其實留下來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還不如將多餘的飼料餵養給小雞,這樣等到小母雞長大之後又可以下蛋了,這樣周而復始才能讓家庭生活逐漸富裕起來。
如果特別捨不得那些不下蛋的母雞,或者說一直飼養了三年多的時間,這樣做其實就是在給自己找麻煩。
尤其是對於家庭比較貧困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比較沉重的負擔。所以才會有「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的說法。
但是對於一些唉富裕家庭來說,一般都喜歡吃一些比較嫩的小雞,所以根本不可能會讓一直下蛋的母雞,變成一個「千日蟲」進而禍害家庭。
所以一定要記住,該出手時就出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及時止損,才不會讓家庭生活受到不利的影響。
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不僅會買雞蛋,而且也會將不下蛋的母雞或公雞,拿到集市上去,進行售賣。
一般當年的雞蛋和小雞,都能賣上比較高的價格,相反一個養了三年的老母雞,根本不可能賣上高價,或者說能賣出去就已經很不錯了。
結 語
俗語「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所表達的含義其實非常簡單。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平時在飼養家禽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方法。
母雞雖然可以下蛋增加收入,但是在它不在下蛋的時候,就一定要及時處理,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家庭越來越窮。
雖然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是特別相信,這主要是因為沒有經歷過這種生活。雖然飼養家禽,並不是特別難的事情,但如果不掌握一些方法最後也會越過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