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說一些網絡熱詞一樣,農村的老人也有他們喜歡的「熱詞」——農村俗語。相比於現在的網絡熱詞,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是充滿了智慧。短短幾個字,就能把複雜的事情描述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包含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農夫就再來和大家分享幾句經典的農村俗語。
家有萬擔糧,不養脖子長!
如果不理解「脖子長」的話,這句話從字面意思是根本看不出來其說的是什麼。這裡的脖子長指的是鵝、鴨這兩種動物。意思是說家裡就算糧食很富足,哪怕是存下了一萬擔糧食了,也堅決不能養鴨子、鵝這些家禽。因為這兩種動物的食量實在是太大,這一點養過鴨子、鵝的朋友們應該最清楚了。在以前,農民自己都吃不飽,還有餵鴨子、鵝這些動物,那肯定有壓力,所以古人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三斤半的鴨子,兩斤半的嘴!
這句話相信不少人應該聽說過,也明白其意思。其本意是說一隻三斤半重量的鴨子,其中鴨嘴巴就佔用了兩斤半,強調的是鴨子的嘴巴很沉。不過,後來引申的意思也變了,常常用來諷刺那些話非常多的人。暗指這類人太能說了,光是嘴就佔了身體大部分的重量。
雞是千日蟲,再養就受窮!
古人這話是在告訴我們,養雞不能超過三年,超過三年的雞在繼續飼養的話,就會吃虧了。古人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雞這種動物超過三年了,那其下蛋量就會大大減少,而農民養雞大多數也是為了吃蛋。
豬吃百樣草,煮熟效更高。
以前在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會養豬,因為養豬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筆重要的收入。有經驗的農民就知道,要想讓豬長得快,就得給豬餵食不同的食物,因為不同的草可以補充不同的營養,而且在煮豬食的時候要必須要謹記一點,那就是豬食一定要煮熟了,這樣會更有利於吸收和消化。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計算家庭的財產時,像豬馬牛羊雞鴨鵝狗等這些帶毛的家畜家禽是不能計算在內的,因為這些東西就算是資產再多,也不是固定的,很可能會一夜之間都化為烏有,比如災害或者偷盜。這句話也從一方面透漏出養殖業的風險很大,容易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擔憂。
在農村裡這樣的俗語還有很多,類似「山羊怕交九,綿羊怕打春」、「驢老牙長,馬老牙黃」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如果大家有類似的經典俗語,也請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