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米粒細長,光澤瑩亮,口感軟韌,咀嚼帶有清香……日前,來自浙江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以最高分獲秈米組金獎。
「華浙優261」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團隊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歷時8年合作選育而成,不僅好吃,而且生育期早、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稻區試種效果很好,市場潛力大。
作為國家級水稻研究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近年來潛心選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撐「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超級早稻品種「中嘉早17」在全國累計推廣近7000萬畝,增產稻穀25億公斤、農民增收60億元,為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介紹,「中嘉早17」打破了傳統水稻無法同時具備膠稠度長和直鏈澱粉含量高兩種優良性狀的瓶頸,真正實現早秈稻用途多樣化,堪稱南方秈稻中的「當家花旦」。
堅持創新引領,中國水稻研究所不斷衝擊水稻育種前沿。固定雜交水稻品種優勢,是國內外科學家長期攻關的一大難題。20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得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種優勢固定「從0到1」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
中國水稻研究所十分重視創新成果推廣轉化,推動浙江水稻生產轉型升級。創新研發出水稻疊盤育供秧模式及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工廠化育秧,並在全省範圍內指導建設了一大批疊盤育供秧中心,有效解決了育秧環節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齊及爛種爛秧等難題。中國水稻研究所與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出一條「育—繁—推」一體化科企合作模式,大大加快成果推廣應用,助力浙江水稻種業「走出去」。
水稻育種重在持之以恆。下一步,中國水稻研究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保障糧食安全,並在此基礎上選育更多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