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累計推廣7000萬畝 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這個水稻好厲害

2020-12-23 浙報融媒體

圖片來源:新華社

米粒細長,光澤瑩亮,口感軟韌,咀嚼帶有清香……日前,來自浙江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以最高分獲秈米組金獎。

「華浙優261」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團隊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歷時8年合作選育而成,不僅好吃,而且生育期早、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稻區試種效果很好,市場潛力大。

作為國家級水稻研究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近年來潛心選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支撐「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超級早稻品種「中嘉早17」在全國累計推廣近7000萬畝,增產稻穀25億公斤、農民增收60億元,為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介紹,「中嘉早17」打破了傳統水稻無法同時具備膠稠度長和直鏈澱粉含量高兩種優良性狀的瓶頸,真正實現早秈稻用途多樣化,堪稱南方秈稻中的「當家花旦」。

堅持創新引領,中國水稻研究所不斷衝擊水稻育種前沿。固定雜交水稻品種優勢,是國內外科學家長期攻關的一大難題。20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得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實現了雜種優勢固定「從0到1」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

中國水稻研究所十分重視創新成果推廣轉化,推動浙江水稻生產轉型升級。創新研發出水稻疊盤育供秧模式及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工廠化育秧,並在全省範圍內指導建設了一大批疊盤育供秧中心,有效解決了育秧環節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齊及爛種爛秧等難題。中國水稻研究所與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出一條「育—繁—推」一體化科企合作模式,大大加快成果推廣應用,助力浙江水稻種業「走出去」。

水稻育種重在持之以恆。下一步,中國水稻研究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保障糧食安全,並在此基礎上選育更多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

相關焦點

  • 嘉興農業的「晶片」,市農科院優質稻選育再獲全國金獎
    恰逢「十四五」開局之時,這次會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部署了明年要抓好八大重點任務,「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其中之一。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持創新。在這方面,嘉興一直走在前列。12月20日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2020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行。
  • 水稻「減肥」農民增收 吉林省推廣水稻耕作新技術
    「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施肥最耗時費力,一季水稻一般要施肥三四次。除了機械投施底肥和飛機播撒葉面肥,返青分櫱肥、穗肥需要人工。」英臺農業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任治國說。該項目技術首席專家、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侯立剛介紹,吉林省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瓶頸就在施肥環節,這項技術如果推廣好,可以直接提高機械化率。
  • 吉林省農科院水稻品種連獲五個金獎,獲獎數全國最高
    12月21日,記者從吉林省農科院獲悉,該院選育的水稻品種「吉粳528」,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活動獲得金獎。 據了解,2018年至2020年,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指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中國水稻所)連續三年聯合主辦「國家優質稻品種食味鑑評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把水稻研究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產|貴州省農科院水稻...
    我叫王際鳳,是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研究員(三級),也是一名中共黨員。於2001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自1986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和制種技術研究。
  • 上海市農科院已成功轉讓6個雜交粳稻...
    2016年,「花優14」以259.7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使用權給一家民營種業公司,成為本市水稻品種權轉讓的第一單。到目前為止,該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逾300萬畝,是當前主推粳型雜交稻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之一,也使上海郊區雜交粳稻種植比例提高40%左右。之後的幾年裡,市農科院又先後轉讓了5個雜交粳稻新品種使用權,價格在幾十萬、數百萬元不等。
  • 「十二五」期間推廣1000萬畝,實現節水14億立方米,相當於14座大型...
    今年她種的270畝水稻將全部採用節水控制灌溉技術並帶動周邊稻農也採取節水控制灌溉技術。」小小的合作社雖然只有七人,但卻透露出農民對水稻控灌技術的認可與依賴,他們不僅要通過聽講座獲取技術還要用自己的辦法推廣這項技術,足見控制灌溉已經成為老百姓心中興水惠農的好技術。
  • 瞭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多出來的50.1%,幫這個曾為吃飽肚子愁了千年的東方古國,養活了數億人——近年來,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50%以上;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以上,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相當於兩個黑龍江省。 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認為,雜交水稻是中國人戰勝飢餓的重要方法。
  • 袁隆平稱全國海水稻將擴大至10萬畝,鹽鹼地改造100萬畝
    2020年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於當日在山東青島、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四地同時啟動。袁隆平通過視頻致辭表示,今年全國海水稻的推廣面積將擴大至10萬畝,團隊同時開展鹽鹼地改造100萬畝,力爭在全國布局1000萬畝的鹽鹼地改造項目,為帶動全國改造1億畝打下堅實基礎。
  • 網紅大米和彩色油菜花他們「造」,四川農科院去年斬獲3個省科技...
    以及近年來推廣面積刷新歷史記錄,品質堪比泰國優質大米的川優6203大米嗎?它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四川省農業科學院。4月1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召開2019年科技成果新聞發布會上,濃墨重彩介紹了這個四川農業科技天團去年斬獲的重要科技成果。
  • 浙江新品稻米喜獲全國金獎
    今年,這個品種計劃種1000畝,這兩天正忙著浸種、播種呢。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大米飯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江南一帶也歷來是中國的稻米產區。錢江晚報記者從浙江省農業廳獲悉,嘉豐優2號是浙江可得豐種業公司和嘉興市農科院合作育成的單季秈粳雜交水稻(偏秈型)新品種,2017年才剛剛通過浙江省審定。這次獲得全國金獎,標誌著我省優質水稻品種選育水平處於全國先進行列。嘉豐優2號大米顏值很高,它米粒修長,晶瑩剔透,比外觀更贊的是口感。
  • 灌南: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喜獲豐收
    我縣58萬畝優質水稻陸續收割,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水稻收割期間,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委託,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安排專家對我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核心示範方進行了實產抽測,結果顯示,我縣主打品種「南粳5718」的畝產為738.4千克/畝,「甬優2640」的畝產為771.8千克/畝,全縣平均畝產為771.8千克/畝,幾項數據均為全市第一。
  • 十年九旱滴水貴如油的地方能種水稻了,萬畝水稻豐收場景實在感人
    這個地方有個說法,就是寧肯叫你吃一個饃,不肯讓你喝一口水。說明這裡的水是何等的金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縣城的幹部、職工、居民是憑票供應水的。這就足以說明水在萬榮縣是非常奇缺、珍貴的。圖為萬榮縣飛雲樓。當地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玉米,農民非常想吃大米。前多年,也嘗試在黃河灘種植水稻,但是都失敗了。但是從2017年開始,這裡種植水稻成功了,去年黃河灘涂種植了3萬畝水稻,今年種植面積更大。
  • 開創水稻矮化育種 引領「第一次綠色革命」
    促成這一突破的是來自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黃耀祥帶領的團隊——開創水稻矮化育種,引領「第一次綠色革命」。  如今,水稻矮化育種剛滿60年。60年來,省農科院的「水稻人」,繼承和發揚黃耀祥等老一輩科學家為國為民、兼濟天下的安國精神和嚴謹務實、開拓創新的科研精神,從育種到水稻栽培技術,從理論研究到應用技術推廣,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為廣東乃至全國的水稻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 「我的脫貧故事」稻田裡的綠色脫貧夢丨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科技...
    2020年3月,我帶著一腔熱情來到了貴州安順平壩區的白雲鎮,這裡是個水稻壩區的所在地,大部分農民,靠著這遼闊的稻田艱難的維持著生計。作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走出來的科特派人員,我首先聯繫到當地大米企業昊禹米業,與企業負責人楊勇進行了深入交談,了解到現在周邊稻田主要都流轉給公司作總體規劃種植水稻,而貧困戶大部分作為企業的僱傭工人來提高收入,企業存在缺乏資金及缺少水稻種植技術指導的難處。
  • 上海市農科院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說,農業科技創新在服務好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更要主動服務市民高品質美好生活新需求,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創新力量、科技資源,賦能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級來突破上海「小農業」的空間限制,將上海的農業創新成果推向全國、邁向全球,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帶動作用。
  • 黔西南:科技助力糧食生產 水稻畝產最高達1081公斤
    (同期聲: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所長 張發麗:採取了機械化的收割,這樣效率提高了)(同期聲: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水稻專家 黃宗洪:我們這個試驗田是栽了好幾個品種,每個品種今天都要進行測產)這片280多畝的水稻超高產試驗示範田,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與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於2013年開始試驗種植,根據水稻不同階段的生長特性進行施肥和間歇式灌溉
  • 推廣「糧食+」綠色高效模式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水稻產業提升成效顯著2016年省政府印發《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2016-2020)》,以品種、模式、布局「三優化」和品牌提升為重點,強力推進水稻全產業鏈升級。一是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圍繞蝦稻、再生稻、富硒稻等引進篩選示範推廣了58個優質特色適宜品種,不斷由高產向優質高效轉換。
  • 2020年海水稻「十百千」工程啟動,全國各地聯合插秧,推廣面積達十...
    ,拉開了2020年海水稻十萬畝示範種植與產業化推廣序幕。「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拓荒人計劃」發起者袁隆平院士視頻致辭,袁隆平院士表示,「海水稻從青島起航,今年在青島、濰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全國總計推廣海水稻10萬畝,開展鹽鹼地改造100萬畝,力爭在全國布局1000萬畝的鹽鹼地改造項目,為帶動全國改造一億畝打下堅實的基礎。」」2020年中華拓荒人海水稻插秧開始!
  • 中國農科院8年間派出科研人員12000多人次科技扶貧
    在全國各個貧困縣,類似劍河縣這樣的科技服務還有很多,據介紹,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為貧困地區制定規劃、開展諮詢3000多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000多次。在陝西、四川、雲南、河北、甘肅等地的近百個貧困縣,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農科院專家還在各地開展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多萬人次。
  • 無錫38萬畝小麥收割全面結束 水稻種植面積達58.3萬畝新增6000畝
    昨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上周隨著38萬畝小麥收割全面結束,水稻進入插秧期。無錫市水稻面積多年來縮減的態勢今年扭轉,預計較去年增加6000畝,達58.3萬畝。在錫山區東港鎮東南村,今年新增的400多畝水稻田約80%已種上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