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廣幫菜一直被業界公認為最新潮菜。來自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以及新雅、杏花樓等知名粵菜餐飲企業的消息:海派廣幫菜經過30多年變遷,如今進入復古時代,經過悄悄演變的最新一代3.0版海派廣幫菜,以最新潮的方式製作傳統、經典菜品,大受消費者青睞,其中推出的新奇特色廣幫菜,俘獲了眾多吃貨的味蕾而成爆款。
最早廣幫菜流行蔥油雞、蠔油牛肉最熱
「我國菜系林立,菜餚幫派眾多,包括本幫、淮揚、寧波、京幫、廣幫等等。」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前輩段福根總結道,在流傳滬上的各幫派菜系中,廣幫菜趕潮頭,是最早流行滬上的時髦菜。在改革開發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數上海寧以消費廣幫菜為時尚。
「記得那個時候,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商業街最先向市場洞開大門,從廣東、福建批發入滬的各式新潮服裝進入這些全國知名商業街,經銷新潮服飾的老闆們忙完一天,大把錢進帳後,開始過起夜生活,而夜生活則以餐飲消費為開始。」
段福根回憶,當時滬上新開的餐飲店以廣幫餐館最多。每晚9點之後,南京東路商業街上的店門關閉後,沿線的餐館開始火起來。那時西藏中路上就開設了不少廣幫餐館,每晚八九點之後,老闆們魚貫而入,吃宵夜就是從那時開始流行的。當時的廣幫菜,最流行吃蔥油雞、蔥油鯧魚、蠔油牛肉。
上圖:黃任康正在研究菜餚
1.0版海派廣幫菜「生猛海鮮」唱主角
黃任康,於1979年進入新雅粵菜館廚師,被評為資深級國家烹飪大師,現任新雅粵菜館行政總廚,是現今依舊活躍在烹飪崗位上的最老一代廣幫菜。黃任康於1994年開始掌勺新雅粵菜館,是目前少有的海派廣幫菜傳承人。
黃任康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物質匱乏、運輸不便等原因,上海經營的廣幫菜大都照搬廣東當地傳統菜,但隨著人員交流的頻繁、市場的擴大,以及交通運輸的發達,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廣幫鮮活海鮮被逐漸引入。
「廣幫菜的最大特點在於鮮、活、爽,而其代表作就是鮮活海鮮。進入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廣幫菜主料鮑魚、石斑魚、膏蟹等源源不斷進入上海市場。第一代海派廣幫菜採用廣東鮮活海鮮,調料既採用廣幫菜常規調料,又根據上海寧口味特點進行改良。」
當時,上海街頭開設最多的餐館是廣幫餐館,乍浦路餐飲街,包括之後發展起來的黃河路餐飲街,七八成餐飲酒店是廣幫餐館。而餐飲消費最熱的詞是「生猛海鮮」,去最熱的乍浦路餐飲街,買單、點單最多的是海鮮。為了迎合消費需求,南京東路上的新雅粵菜館二樓也放置了大漁缸,裡面放的是從廣東空運過來的活蟹、活蝦、活魚,一時間「生猛海鮮」成了廣幫菜的代名詞。
10年前,進口海鮮成為海派廣幫菜代表作
年近七旬、在上海餐飲界工作了50多年的徐老先生是海派廣幫菜發展的見證者之一。「我當時非常關注廣幫菜,海派廣幫菜的發展,一與上海改革開放同步,二與廣東餐飲發展步調一致。」
2010年前後,來自澳洲、美洲等地的進口海鮮不斷入市,海派廣幫菜逐漸轉至進口鮮活海鮮的製作、加工上,雖然傳統的鮑魚、石斑魚等仍然佔相當市場份額,但最流行、最熱銷的卻是澳洲龍蝦、三文魚、象鼻蚌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廣幫餐館開始製作進口牛排、進口調料菜餚。
「當時海鮮最流行吃法之一是生吃,即龍蝦、三文魚、象鼻蚌等刺身。端上餐桌最多之一是澳洲龍蝦三吃,即先做刺身,然後做焗油龍蝦,最後做龍蝦泡飯。當時有的餐館『澳龍三吃』的點單率高達1/3以上。」
3.0版海派廣幫菜進入復古和新奇特時代
近兩年上海餐飲消費逐漸步入多元消費時代,三四十年前廣幫菜一統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廣幫菜依然是滬上餐飲市場的消費主流。而最新一代3.0版海派廣幫菜,正是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在餐飲市場流行開來。
杏花樓等知名廣幫餐館大廚透露,新近流行的3.0版海派廣幫菜,突出在口味略微加重,調料(包括鹽)用多,有時會使用麻辣等調料,以及搬出了早前的看家、復古廣幫菜上。新雅粵菜館近期搬出的黃燜花膠焗鮮鮑、真味鮑撈雞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看家菜,之後沉寂了一段時間,但近期被重新搬上餐桌,由於採用的原料、輔料和製作方式等都有所改進,因此重回餐桌後,回頭率非常之高。
與此同時,最新版海派廣幫菜推出的新奇特色菜也大受寵幸。新雅製作的大肉粽,採用鮮香無比的希臘進口肉,製作的肉粽一個重達6兩,平均一天的預定量超過500隻。而該店推出的4000元一條6斤重蔥油大鯧魚,居然被多位吃貨預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