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水滸傳裡豹子頭林衝的刺配流放之地。正是在這裡,林衝手刃仇敵,雪夜上梁山。但最近,說起此地,首先印入人們腦海的不再是水滸英雄,而是公安英烈——薛永清、袁帥。
6月8日深夜至9日晨,滄州市肅寧縣付佐鄉西石堡村發生一起特大槍擊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劉雙瑞持獵槍先後打死同村村民2人、打傷3人。6月9日,滄州市肅寧縣公安局政委薛永清、輔警袁帥在抓捕嫌犯過程中英勇犧牲。
一槍未平,一槍又起。僅僅過了11天,滄州又發生一起槍擊案。
6月20日13時20分,滄州市運河區貽成路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四名犯罪嫌疑人在一美髮店門口將龔某槍擊致死後駕車逃逸。滄州市公安局初步認定該案是有人持械尋仇。6月22日,滄州市公安局通報稱,經公安機關全力工作,主要犯罪嫌疑人張某已經歸案,作案槍枝、刀具和交通工具已全部繳獲。
在中國這個嚴格控槍的國家,卻在同一城市連續發生了兩起槍案,這讓人有點匪夷所思。根據公開報導,肅寧槍擊案嫌犯劉雙瑞使用的是一把雙管獵槍,一名犧牲民警身中60餘顆彈丸,可見這槍威力不小。
這支槍從何而來,答案尚待官方調查,不過說起民間「黑槍」,難免讓人想到「化隆造」這個名字。
「化隆造」源自馬步芳
要說「化隆造」,咱們先從牛肉拉麵說起。
愛吃牛肉拉麵的人很多,但多數人恐怕不知道,遍布全國各地大小角落的拉麵館大多是化隆人開的。化隆是青海省一個回族自治縣,人口不算太多。不過化隆有兩大特產,一是牛肉拉麵,二是槍。有經驗的刑偵人員發現來源不明的槍枝時,他們首先要問的就是,這是不是來自化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槍枝交易的黑市上,「化隆造」幾乎就是高質量黑槍的代名詞。化隆造槍技術直接來自「青海王」馬步芳的傳說更為此增加了不少傳奇色彩。
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族軍閥。由於其首領皆為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也稱「西北群馬」。而「西北群馬」中實力最強的,當屬「寧夏王」馬鴻逵和「青海王」馬步芳兩家。
說到馬步芳,一般人能想起來的好象沒有什么正面事跡。其實,在抗戰大後方的甘肅、青海,對抗日戰爭中發揮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時任青海省主席的馬步芳配合國民政府遏止了西藏噶廈政府親英勢力分裂西藏的陰謀,配合其兄馬步青修建了抗日軍火運送生命線——甘新公路甘肅段。在抗戰期間,儘管他統治的青海省遠離日本軍隊,也遠離抗日前線,但面對日本一步步侵略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他以青海省(代)主席、八二軍軍長身份,從思想上、軍事上處處防禦日本、加強省內抗日宣傳,並奉「國民政府」命令派出兩師騎兵開赴抗日前線,轉戰十幾省,歷時八年之久。
楊有林記得,2005年,西寧市公安局城西分局從一輛蘭州到西寧的貨運車上查獲了可以組裝150支半自動步槍的配件,共10箱。案件審查之後發現,犯罪分子是甘肅岷山機械廠的職工,他和一些內部人員勾結後,先後幾次從岷山機械廠、石家莊3302廠等購買「五六」式衝鋒鎗、「五六」式零部件兩萬餘件,其中一大半流向青海。
值得注意的是,化隆縣最早發現黑槍是在上世紀90年代,而在此之前的幾十年中,儘管當地牧民也有防身的需要,但並沒有發展到自製槍枝的地步。而到了90年代,機械廠等國企正是由於生產不景氣,一些企業就倒閉了,工廠內的工件物料和設施設備被閒置,而這些物料和設備也往往容易成為地下槍枝製造的零部件和加工設備。
2003年底,河南警方在審訊倒賣「化隆造」的犯罪嫌疑人申虎時獲得一個令他們大為吃驚的線索。申虎本是河南焦作中州機械廠下崗工人,懂得制槍工藝,他利用廠裡的一些邊角料,在自己家裡就造出了3677根槍管。
所以,化隆與其說是一個制槍基地,還不如說是一個槍枝組裝和集散基地。由於缺少大型工業企業支持,槍枝所需的零部件需要來自外地,裝配完成後再經特殊渠道流入黑市。
據警方介紹,裝配一支「化隆造」,成本只要一百來塊錢,賣給西寧第一道收槍人三五百,市價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可見,受益最多、動力最大的,同樣不是化隆人。
「後起之秀」:土炮手雷齊上陣
不過,中國地大物博,能人輩出,能製造黑槍的當然不僅僅是化隆。貴州松桃和廣西合浦也不落下風,同樣是黑槍製造的兩個重要「據點」。這三地被合稱為我國的三大「黑槍製造基地」。
松桃苗族自治縣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成立於1956年,是國務院批准成立最早的自治縣之一。和化隆一樣,松桃也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
2013年,松桃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2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05元。而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5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相比全國平均水平,松桃縣仍然是落後地區,收入水平不高。於是,有人鋌而走險,「造槍致富」。
由於黑槍的「致富示範效應」,在松桃縣製造黑槍的村寨由當初的幾個迅速發展至幾十個。在大興鎮的毛溪村,最嚴重時期,22戶人家中竟然有21戶人家都在造槍。
不過和化隆不同的是,該地不僅會造槍枝,還會製造殺傷力更大的槍炮。據媒體報導,1992年至1996年,松桃警方收繳各種非法槍枝8772支,其中仿五四式481支,仿六四式492支,微衝6支,仿左輪12支,土炮18門。
同樣,另外一個黑槍基地,廣西合浦也擁有制槍造炮的能力。在1994年,合浦縣公館鎮與近鄰且同樣宗族勢力很強的博白縣發生了一次械鬥。當時朱、彭兩姓因為墳地糾紛,引發幾萬人規模的械鬥,雙方不僅裝備了大量槍枝和手雷,還有土炮近10門,後來,各級政府調集了1000名武警戰士,整頓了一個多月時間,這次小規模戰爭才算結束。
馬步芳是青海化隆人氏,化隆是其主要兵源地之一。而當代化隆制槍技術來自馬家軍的說法,也得到了官方的證實。2006年,央視記者採訪青海省公安廳長何再貴。何再貴向記者透露,青海省最早發現製販槍枝是在1991年。經過警方偵查 ,造槍的人正是來自化隆,其父親原先是馬步芳部隊中的軍械師。
工業實力從哪來?
那麼,讓「五十多歲老漢」端起槍的,是否就是青海王馬步芳?或者說,如今的黑槍問題,是否是馬步芳的歷史遺留?
專業人士會對此提出質疑。造槍所需的材料,顯然不是在自家院子支個高爐就能煉出來的。槍枝製造最主要的是槍管,槍管需要能夠承受巨大的熱量。因此,槍管制造必須要用特殊材料,否則槍的精確度和殺傷力就會減弱,甚至會發生槍管爆裂的危險。
除了槍管要用特殊的材料,製造槍枝還要用車床、銑床等設備和工具。槍管制造需要從一個整體的鋼筋上打出槍洞來,然後從裡面打出膛線。
2010年,西寧市公安局緝槍大隊大隊長楊有林曾向記者透露,「2005年以前,槍枝精度一直在走上坡路。到最後,發展成用制式部件來造槍,尤其是槍管,很多是制式的。」
顯然,缺少現代技術的化隆制槍者,背後有「高人」。
不過,土炮雖然殺傷力大,但製造技術上卻比槍枝略微簡單些。一般用於械鬥的自製土炮,不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設備和原材料,只要有足夠牢固的鋼管,再稍微懂一點製作技術,村民們就能夠製造出可使用的土炮。
對於合浦來講,造炮又有一定的傳統。因為合浦有兩百多年的製造爆竹和煙花的歷史。所以製造槍枝土炮對於合浦人來講,並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然而,這兩個更靠近珠三角工業基地的地區,比「化隆造」起步還晚,顯然不只是傳統所能解釋的。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商小平教授認為,我國當下管控黑槍存在三個難點:首先,製造、私藏、買賣和使用槍枝的隱秘性很強,不容易被發現、舉報;其次,我國的物流越來越通暢,形式越來越繁多,警方很難對每一個快遞貨物進行檢查。所以,不法分子把槍枝偽裝成各種形狀的物品,很快就可以完成快捷流通;第三,當前一些暴力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青少年犯罪群體中,有些人甚至把擁有槍枝視為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