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分揀雞蛋
近年來,七星關區深入貫徹中央、省委、市委關於推進農業合作化、現代化系列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畢節市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運行管理辦法(試行)》,積極探索區級總社「包產銷」、鄉級聯社「包服務」、村級分社「領頭幹」的「兩包一幹」模式,著力破解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中的發展難題,不斷推動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健康發展,為鞏固脫貧成效、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區級總社包產銷 破解「兩端難題」
區委高度重視,精心謀劃布署,依託區屬國有企業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七星關區村集體合作社總社,通過統籌產業選擇、資金籌措、市場銷售,著力破解村集體合作社產業發展中的生產端與銷售端難題。
統籌產業選擇。針對部分合作社發展產業規模體量較小、競爭力不強、未能形成集中連片的規模效應等問題,區級總社圍繞全區「532」農業產業布局和「211」生態畜牧業工程,以村集體合作社為主體,共規劃種植刺梨50萬畝、茶葉30萬畝、蔬菜20萬畝,養殖肉牛20萬頭、家禽1000萬羽,生豬年出欄100萬頭。
統籌資源資金。針對部分合作社資源資產盤活利用不到位,資金籌措能力不足,「支點」作用發揮不好等問題,由區級總社指導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改革,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調動群眾積極性,將各類資源資產折股量化,明晰股權,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經營。同時,整合各類零散資金,提高資金集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發揮資金資源優勢。目前,累計為村集體合作社整合投入涉農資金、專項扶貧資金、村集體積累資金、社員入股資金、銀行貸款資金、社會閒散資金共5.6億元。
統籌市場營銷。針對部分合作社產銷對接不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等突出問題,由區級總社牽頭,採取「網絡直播帶貨」「農校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方式,鞏固市內、區內市場。抓住東西部協作機遇,利用「黔貨出山」通道、電商平臺及各類推薦會、展銷會,打通省內、國內市場,推動農產品在走俏省內市場的同時,加快走向省外市場。目前,已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個、產品配送中心1個。國外市場開拓也取得新進展,區內生產的大白蘿蔔等農特產品已開始進入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朱昌鎮宋伍社區慈倫雞養殖場
鄉級聯社包服務 強化「兩個支撐」
為解決部分村集體合作社管理不規範、單打獨鬥等問題,依託區級總社,在鄉鎮(街道)建立鄉級聯社,強化管理服務、技術服務兩個支撐,幫助轄區內村集體合作社推進規範管理、協作聯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合力做大產業實體。
強化管理服務。針對部分合作社組織架構、入股方式、收益分配等制度不健全、管理運行不順暢等問題,充分發揮鄉級聯社示範引路作用,指導和幫助各村完善合作社的章程、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健全利益聯結和財務管理等機制,確保合作社規範高效運行。如鴨池鎮聯社指導轄區內河壩社區黨支部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通過召開社員大會,及時修訂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每年淨收益「217」比例的切塊分配和利益聯結機制,並嚴格按相關規定製定合作社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及時公示財務收支情況,接受監事會和社員監督,保障資金安全和合作社依法依規運營。
強化技術服務。針對部分合作社技術支撐不力、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鄉級聯社整合人才扶貧工程、農民技能大培訓、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等資源,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同時,整合鄉鎮農技人才,推動優秀農技幹部充實到「三農」戰線,將村級黨組織書記納入「大人才」體系,建立鄉級人才培訓資源庫,協調各類技術人才針對村集體合作社的產業類型及技術盲點開展培訓指導,提升入社勞動力在種植養殖、食品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技能水平。採取深挖本土人才和引進外來人才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技術入股等吸納業務對口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支持村集體合作社,為合作社發展產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目前,共引進涉農專業技術人才76名,吸納優秀農技專家156名,指導和幫助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蠶桑、刺梨等產業25個,解決技術難題77個。
村級分社領頭幹 實現「兩個效益」
針對貧困群眾小農思想頑固、抱團發展意識不強等問題,充分發揮村集體合作社示範帶動作用,組織貧困戶全部入社,發動群眾出資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地上附著物等折價入股,支部帶著群眾幹,共同走好農業合作化路子,確保本村村民入社率不低於10%,持股佔比不低於40%,農民成員佔比不低於80%,全力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
增加農民收入。明確每個村級黨組織領辦的村集體合作社至少發展1個規模化實體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如朱昌鎮宋伍社區,在鎮聯社指導下,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在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多次組織召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專題會議,研究產業發展思路和辦法。2019年,該社區在發展馬鈴薯500畝、茶葉500畝、蔬菜100畝的基礎上,選擇發展跑山雞養殖項目,引進三黃雞5000羽、烏黑雞5000羽、慈倫雞5000羽,實現產值30萬元,帶動新增就業600餘人。
壯大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整合集體土地、集體資產、集體資金、幫扶項目等資源,採取單一或組合方式入股合作社,確保村集體持股佔比不低於20%,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如亮巖鎮太極村藉助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太極古茶」品牌優勢,創辦千畝古茶種植和加工基地,並由幸福茶農黨支部領辦,成立「太極茶葉種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註冊了「七星太極」品牌商標。2019年以來,合作社組織群眾種植茶葉2000畝,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突破50萬元。(康聖鴻 雷越 楊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