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在歐洲列強船堅炮利的衝擊之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不得不開啟閉關鎖國的大門,並將目光投向一望無際的海洋。為了避免一味的被動挨打,清政府試圖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籌建自己的近代海軍,投入巨資購買和仿製各類軍艦。
清朝海軍剛剛興起就遭遇滅頂之災
1867年,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江南製造總局,先後造成10餘艘船艦;擔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也在福建設立福州船政局,建成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船艦修造廠,至1884年已先後修造大小船艦30餘艘。加上清政府從國外訂購的數十艘軍艦,北洋、南洋、福建水師相繼建立,分別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和閩浙總督指揮。
然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造的大清海軍卻不堪重用。先是福建水師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遭到法國艦隊偷襲,11艘戰艦或沉或傷,造船廠及大量岸防設施悉數遭到炮擊而毀壞;10年後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實力最強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艦隊主要基地旅順港也被日軍攻佔。從此,清朝海軍陷入了十數年的沉寂期。
清朝滅亡後,殘餘海軍勢力一分為三
1907年,清政府決意重振海軍,在陸軍部設立了海軍處,1910年又改為海軍部,並籌集1.6億兩白銀專門向列強購買軍艦。但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剛剛起步的海軍建設再次戛然而止,剩餘的艦艇由於沒有固定的地盤,只能依附於不同的軍閥勢力,逐漸劃分成了3個派系:一是依附於張作霖奉系的東北海軍,二是歸屬孫中山廣州革命政府的粵系海軍,三是勢力最強的中央海軍,直接聽命於北洋軍閥勢力把持的北京政府。
其中,東北海軍建立之初,艦艇多是張作霖憑藉雄厚財力自行購買或改建的,但其主力仍是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俘虜收編的直系渤海艦隊,因此其也是北洋軍閥勢力繼承清末海軍的衣缽。粵系海軍也是從北洋軍閥海軍中分裂出來的,1917年護法戰爭中,時任海軍總長的程璧光響應孫中山先生「護法」號召,率領部分艦艇南下廣州組建而成。
勢力最強的中央海軍長期駐紮福建沿海
中央海軍雖然聽命於北京,但其主力並不在北方駐紮。由於其源頭為福州船政學堂,與福建淵源極深,因此中央海軍主力第一艦隊長期駐泊於福建馬尾港和長門、廈門等要塞,其艦隊司令陳季良還同時代行閩廈警備司令職務。此外,其第二艦隊由於負責保護長江水道,因此長期駐紮南京。海軍總司令部則設在上海,總司令楊樹莊親自坐鎮高昌廟總司令部擔任指揮。
北伐之初,中央海軍聽命於吳佩孚、孫傳芳,但由於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吳、孫兩部軍隊則一潰千裡,長江中下遊及東南沿海已經盡數易手,中央海軍的高層眼見北洋軍閥勢力已經朝不保夕,也開始為自己尋找出路。總司令楊樹莊在上海觀察了全盤形勢之後,認為中央海軍唯有反戈一擊才有生存的可能,遂決定全員歸附北伐軍。
蔣介石重金收買北洋軍閥海軍
同時,北伐軍在長江沿岸作戰期間,時時刻刻感到水面遊弋的艦艇威脅,但廣州國民政府下轄的粵系海軍偏偏力量弱小,僅「中山」「飛鷹」兩艦尚有一定戰力,其餘皆老舊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因此,精於權謀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對中央海軍採取了拉攏的策略。
中央海軍願意歸附,蔣介石有意拉攏,雙方想法不謀而合,很快開始了派員聯絡、對面談判的階段。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中央海軍與1927年3月24日宣布易幟,全部加入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則在其易幟後每月定期支付50萬元薪餉經費;同時,成立福建省政府,由楊樹莊擔任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