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鹿」在日語裡本來是形容某人有愛犯渾之類毛病的意思,一度曾成了屬於日本明治維新大英雄西鄉隆盛的專用詞——這是坂本龍馬對他的形容,說西鄉是個「大馬鹿」,你敲他敲得輕,他就稍稍動一下,敲他敲得重,他就稍大地動一下,總之是屬蠟燭的,不點不亮。
西鄉隆盛去世後很多年,到了1971年,又有一個日本武人被他的幾名前輩稱為「大馬鹿村岡」,此人就是時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事務局理事的村岡久平。
▲ 村岡久平在中日建交過程中參與甚多,被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創立的日本民間組織,當時原來由日共主導的「中日友好協會」由於文革導致兩黨決裂而名存實亡,日本親華人士因此組織了交流協會來代替它發揮作用。
在這個協會中,村岡久平是一名重要幹部。他在1955年21歲時便隨片山哲前首相(時任右派社會黨最高顧問)訪華,對中國深有感情。
他秉性剛直,忠心耿耿,做事不辭辛勞,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堅定信仰的人物,為協會理事長中島健藏所賞識,與另一名事務局幹事白土吾夫一文一武,並稱為中島的左膀右臂,對建交前拓展兩國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
▲ 楚圖南向與村岡齊名的白土吾夫贈字
這樣一位有豪俠之風的好漢,為何被稱為「大馬鹿」了呢?原來,問題出在中美建交的一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
桌球外交是一個偶然又順理成章的事情。在越南戰爭泥沼化,50萬美軍陷入印度支那半島難以自拔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盟友的美國急於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中國也因為珍寶島事件等引發的北方邊境危機而頭疼於蘇聯的威脅。雙方都有尋求接近的意願,但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的到來是偶然的。
1971年3月21日,中國桌球代表團到日本名古屋參加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其間美國代表團隊員科恩誤上中國隊的大巴,頗有頭腦的中國運動員莊則棟靈機一動,送了他一幅杭州織錦做禮物,後來引發了中美從體育交流開始的外交突破,便是所謂的「桌球外交」。
▲ 也是莊則棟名氣大,科恩認識他,倆人才能聊得起來。也幸而莊則棟是哈同(上海猶太大亨)名義上的外孫,對歐美文化有一定的熟悉,不然這交流也沒法進行
那麼,這件事和村岡久平先生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莊則棟等的訪日,本身就是村岡等奔走促成的。事實上由於反對國際體育界當時有些人試圖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政策,加上國內的動亂,中國此前已經缺席了兩屆桌球世界錦標賽的賽事。
這一次,也是直到比賽報名截止日期前十天,中國才最後確定了參賽的決定。這其中,時任國際乒聯副主席,日本桌球協會主席的後藤鉀二起了重要作用。
▲ 後藤鉀二,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名古屋電氣工業學院(今天的愛知工業大學)理事長,也是日本當時桌球運動的重要推動者
中國隊當時是公認的桌球世界第一強隊,後藤認為如果中國不參加,在名古屋舉行的第31屆桌球世界錦標賽便黯然無光。因此,他專門趕到中國,聯絡中國隊的參賽事宜。
陪同他的便是當時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事務局副局長的村岡——村岡從五十年代便從事中日民間外交,在中國人脈深厚,富有影響力。
最終,在後藤將於亞洲乒聯堅決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下,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與,促成了中國桌球隊的赴日參賽。
▲ 因為促成中國隊參賽而歡欣鼓舞的後藤
當時估計誰都沒有想到,賽前的這段跌宕起伏,本身就為桌球外交奠定了基礎——正因為中國隊到日本參賽,本身就是一個新聞,所以中國隊所到之處,鼻子如同獵犬一般敏銳的日本記者便會跟到哪裡。
結果,中國隊一下車,裡面鑽出個美國人來,而且手裡還提著禮物——圍在外面的記者們立即感到其中大有玄機,紛紛報導,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新聞效應。
想一想,改善關係的推動如果採用暗送秋波的方式,這種秋波能不能為對方注意到很成問題,輿論上的循序漸進也是必須的,而莊則棟與科恩的交往,一下子讓「秋波」成了萬人矚目的事情,成了清晰的外交信號。
美國隨即接招,立即讓正在名古屋帶隊參賽的美國乒協國際部主席哈裡遜與中國代表團團長趙正洪聯繫,提出要中國邀請沒國桌球隊訪華。其實是藉此探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機會。
▲ 桌球外交就此進入實質階段
到此為止,中美雙方的接近都是一件富有傳奇性的事情,而且對當時的世界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對日本來說,裡面卻出了點兒問題——中美的接近發生在日本,但日本政界卻遲鈍地沒有做出及時的判斷和反映,政要們是從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的,這問題便和村岡有關。
原來,面對哈裡遜的聯絡,中方最初的反應是十分審慎的,外交部上報周恩來總理,擬的意見是:「由於美國支持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在亞乒聯搞『兩個中國』的陰謀,因此美國桌球隊此時提出訪華是不合時宜的。」
這顯然是個政治上完全沒毛病的建議。
周恩來總理一貫是做實事的,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只是對這一意見做了一定的調整,讓對方留下通訊地址,並要求對美方說明一個中國的立場——即便不成,也得讓對方知道死在哪裡對不對?這是一個穩妥的處理方法,為下一步交往打了鋪墊。
這個決定上報毛公批准,也算確定下來了。
莊則棟與科恩見面是4月4日,哈裡遜來訪是4月6日,當天下午中方的回覆便到達日本,由於當時中日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體制,作為東道主的日本,比美國更早知道了中方這一立場,便沒有把這件事再跟進下去。
然而,第二天中午,日本著名的親華派政治家西園寺公一正和後藤鉀二商量事情,忽見哈裡遜興衝衝地從兩人身邊跑過,直奔中國桌球隊負責人宋中,口中還大喊:「Song Chong,Song Chong !」
▲ 西園寺公一也是中日建交中的重要人物
西園寺是個敏感的政治家,當時便覺得哈裡遜有些不對頭,但後藤鉀二卻告訴他沒有什麼事兒——在這次桌球賽期間,他是中日之間交流的準官方渠道,中方並沒有告訴他什麼,說明不會有突破性進展。
然而,當晚便有採訪過宋中的日本記者在晚報上等出了消息——美國桌球隊即將訪華。
後藤鉀二聞訊大驚,感到自己被蒙在了鼓裡,想不明白中國朋友怎麼會瞞著他。
後來才知道,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中方本來擬定了婉拒美國隊的訪華要求,但當天晚上毛公從《參考消息》上看到了對於莊則棟和科恩交流的報導,感到機遇難得(所謂「我的小莊爺爺呀」據說就是這個時候叫出來的),隨即改變了策略,連夜通知前方同意美方訪華要求,這才有了第二天宋中和哈裡遜迅即的互動。
▲ 桌球外交因此名傳史冊
問題是,中方並沒有瞞著日方的意思,此前已經向日方做了通報。
那麼,後藤鉀二為什麼沒有收到消息呢?
原來,中方是把同意美國隊訪華的消息告訴了村岡久平,並請他轉告後藤。然而,身為武人的村岡沒有那麼強的政治敏感性,覺得一個體育比賽沒什麼了不起,並沒有急著轉達,結果,後藤就悲劇了……
中美走近這麼大的事兒,作為東道主的日本竟然不知道,十分被動,日本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難怪,村岡要挨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