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煤火爐子是改革開放的印痕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作者供圖)

  深沉的眷戀,溫暖的回憶,浸染了歲月,飽滿了時光。父母已經年過六旬,經過兩年的適應,也慢慢地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中。這幾天,母親給在老家的舅舅打完電話,然後就不停地慨嘆在城市裡生活是多麼方便。待聽到母親說再也不用燒柴禾做飯時,突然思緒飄飛。

  腦海中最早的記憶,是那黑黑的「鍋頭」(有的地方也叫灶火)。兩間土房子,一個用土盤成的「鍋頭」,「承包」了童年的住和吃。這樣的「鍋頭」,燒火需要柴禾。像落下的樹葉,以及那些曬乾了的樹枝等等,都是燒火的材料。但這燒火也是門技術,印象中我經常把火燒滅,要不就是濃煙滾滾。

  最難受的是夏天,因為在燒火的時候常常都會滿頭大汗。每次看到母親做完飯不停地拿毛巾擦臉,我們兄妹三個心裡都很不是滋味。冬天還好,「鍋頭」旁邊是最溫暖的地方,我們三個搶著在旁邊烤火。這個時候,在「鍋頭」裡面塞兩個地瓜,烤兩個紅薯,那種香味,至今還饞的我們直流口水。

  再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鄉親們生活也慢慢地有了改善。除了這種「鍋頭」外,煤火爐子也逐漸開始普及。小小的爐子,裝上幾個煤塊,就能燒水做飯,著實方便了鄉親們。只是燒煤火雖然方便,但卻並不安全。印象中就曾聽鄰居說過,縣城裡有人燒煤火二氧化碳中毒,被送進了縣醫院搶救。

  上了初中後,一些人家用上電磁爐了。但那個時候電費並不便宜,能用上電磁爐的鄉親們畢竟是少數。以至於母親常常念叨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也在家裡用上電磁爐。當然,這個願望很快便實現了,父親在工地上幹小工,月底攢了點錢,就買回來了一臺電磁爐。那一天,恰好是母親的生日。

  念叨歸念叨,待電磁爐買回來後,母親又不捨得用電。「電磁爐做出來的飯不好吃,不如燒火做出來的香」,母親這句話「騙」了我們很多年。當然,這往後人們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電磁爐和液化氣越來越普及。那種冒著黑煙擦汗生火的景象,也越來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品人生。也不僅僅是「鍋頭」和煤火爐子慢慢在退出歷史的舞臺,原先的架子車、扁擔、木犁等等也都隨著時代發展而實現了進化升級。機械化播種和收割,讓鄉親們再也不用那麼地勞累和辛苦;網際網路不斷普及,讓更多農產品可以藉助網絡走出大山奔向世界。

  回頭望去,滿滿的儘是甜蜜。改革開放40年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變化都是日新月異,獲得感更是實實在在。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精誠團結、共同奮鬥,相信老百姓的生活會更加幸福更加甜蜜。(楊飛)

相關焦點

  • 老北京人的火爐子還有這種妙用 烤白薯烤饅頭噴兒香
    爐臺兒上的白薯和饅頭老北京人管煤爐叫火爐子,以前住平房的北京人都使用過。我見到過的火爐子有三種:一種是燒原煤的,用於冬季取暖,這種火爐子體積大,煤塊燃燒起來火力很足,一般在較大的房間如工廠車間、學校教室使用,現在已經被暖氣取代。
  • 煤炭爐子圖片 - 京東
    新款柴火爐 烤火爐子 農村家用取暖柴火爐煤炭兩用多帶桌面迴風爐柴火爐子柴煤節能取暖爐無煙採暖 1.2米雙面版柴爐  【正常發貨】柴火爐子家用農村室內取暖爐柴煤兩用多功能迴風爐節能煤炭烤火爐 【柴煤雙膽】【圓形單面板0.8米】  冬季新款農村取暖爐 家用柴火爐 煤炭蜂窩煤室內柴煤兩用多功能迴風爐室內戶外使用烤火爐子
  • 如果農村實現了集中供暖,灶臺跟煤爐子,農家還會繼續使用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電器有了天然氣,農村很難再見到嫋嫋炊煙,但是灶臺並麼有隨之消失。如今部分農村,開始集中供暖使用天然氣,如同城市一樣,享受清潔能源,但是也還有很多農村,由於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集體供暖,而實現集體供暖的地方,農村常見的灶臺跟煤爐子,還是會使用,只是比原來使用的時間跟頻率少了。
  • 生火爐子
    說起火爐子,如今的中老年人都不陌生,火爐子的形狀雖然各異大小有別,但結構完全相同,都是用生鐵鑄成的,狀若水桶。上方的爐蓋子一般都是一大一小,都是環形的,大的與火爐子鑄在一起,小一點的套在大的裡面,它再支撐著中間圓形的小爐蓋。爐蓋下方有凸出的圓形出煙口,與它對面的下方是進空氣和掏爐灰的大豁口,火爐底部有3條短腿兒支撐著,爐膛內有爐箅子。
  • 雄安舊時風物之八十九 搪爐子
    記的小的時候,非得天氣冷的不行了,人們才捨得籠爐子(也叫籠火,即生火、生爐子)。搪爐子最關鍵的一步是將和好的泥,均勻地抹在爐膛裡,這需要技術,一是抹得要均勻,無縫隙,保證幹了不開裂;二是要掌握好爐子的內膛空間,爐子內膛得下大上小,有肚子,這樣爐子才好燒,不易滅。但爐膛也不能太大,太大了費煤,燒不起呀。這就要求搪爐子的人得把尺度掌握好,既要好燒還得省煤,既要好又要巧啊。搪得好的爐子,燒一段時間,膠泥就都陶化了,又硬又結實,用一冬沒問題。
  • 溥儀婚後不會生爐子,他只用三秒鐘便讓爐子著火,讓溥儀深深汗然
    可是這開門七件事,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火。溥儀1962年4月30日和李淑賢正式登記結婚後,他就結束了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的單身窘境。他以前吃飯靠政協食堂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了。溥儀和李淑賢在單位領、導的關心之下,安了一個新家。他們同院有一個鄰居趙大爺,趙大爺人非常熱心,有時候他看溥儀和李淑賢下班晚,就幫忙給他們將做飯燒水的爐子生好。
  • 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 使用地暖有什麼樣的好處
    大家在安裝保暖設備的時候,可以關心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以及使用地暖有什麼樣的好處,然後綜合對比,選擇優質的保暖措施。煤球爐子怎麼封火不滅晚飯期間,將爐體填滿煤塊,將溫控器溫度適當調低。臨睡前,就要進行封火操作了。
  • 當年北京人是這樣過冬的,關於「火炕」「爐子」你還記得多少?
    阜成門原名平則門,是直線距離門頭溝最近的一座城門,故而得「煤門」從來貨運不暢,必然導致價高,康熙二十二年的《宛平縣誌》有「煤值與金等」之句,可想而知除非達官顯貴,尋常百姓斷斷捨不得燒煤取暖,直到清末,一方面機械化採煤使煤炭的產量激增,另一方面隨著火車、汽車的逐漸開通,方便了京西的煤運輸進城,至此燒煤才逐漸成為了京城百姓首選的取暖方法
  • 能把煤燒好燒淨的爐子,多半有過人之處
    ▲豐喜泉稷二代水煤漿水冷壁晉華爐日前,由陽煤集團、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水煤漿水冷壁廢鍋氣化爐」(以下簡稱「晉華爐」)獲2018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從理論上講,煤氣化比直接燃燒更容易實現汙染物控制,還可以解決多煤種的選用問題,但當時並沒有好的技術路線,不能將煤燒好燒淨。」張建勝回憶道。面對難題,2001年,他毅然從循環流化床燃燒領域轉到現代煤氣化技術領域。
  • 告別幾十年的「煤爐子」 家裡暖和又乾淨
    「每次燒完煤弄得一身黑也倒罷了,關鍵是家裡也弄得很髒:牆壁上、鞋上、身上全是黑色粉塵。燒煤爐不光麻煩還弄得屋裡很嗆,對大氣環境也不好。」石新寬說屋裡溫度剛剛好,穿著羊毛衫一點都不冷。記者 周亞彬 攝去年冬天,這個擁有1300多戶村民的村莊首次實現了天然氣清潔供暖,大家終於告別了使用了幾十年的「煤爐子」。
  • 取暖季到了,回憶老北京搖煤球、捅爐子的日子,有張圖看了讓人想哭
    在暖氣尚未普及的時代,這個季節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山貨店裡顧客盈門,熱賣火爐和鋥光瓦亮的鐵皮煙筒;家家戶戶忙著安爐子、裝煙筒、試火,冒出濃煙滾滾;煤鋪門前排著買煤的長隊,大街小巷到處跑著送煤的平板三輪。煤鋪工人把煤末子摻上黃土之後,平鋪在地上,用剁子剁成小方塊,再搖成煤球。取暖,尤其在北方,是一冬的頭等大事,《燕京歲時記》載:「添火:京師居人例於十月初一日添設煤火」。
  • 明清時北京「家裡有礦」是常事,阜成門又為何有了「煤門」之名?
    ,另一方面隨著火車、汽車的逐漸開通,方便了京西的煤運輸進城,至此燒煤才逐漸成為了京城百姓首選的取暖方法。《光緒順天府志》寫「京師之室,瓦上無窗以透明者,如室南向,則於南北牆具做牖,牖去地僅二尺餘,臥室土炕即作於牖下,牖與炕相去無咫尺」,這種土炕用土坯砌成,內有孔道,但沒有煙囪,謂之「死炕」,在炕沿的中間處或一側凹進去,做成一個「膛」,然後把一個用土或陶燒成的「鍋腔子」放進去,這個鍋腔子其實就是個土爐子,裡面有煤,點著了火,熱量便通過孔道散發,烘熱了整個土炕,再往後,鍋腔子就換成了煤爐子,只是因為這種土炕沒有煙囪的緣故
  • 小鎮的記憶碎片66:風箱、火叉、掏火耙
    風箱拉動了,爐膛裡的火也更旺了。  補鍋人挑著的擔子中要有個小風箱的。  我們家河對面收廢品的李大爺家女婿就是一個補鍋的。他的小風箱,我拉過。不怎麼費力氣。劉補鍋的小小風箱,用得久了,兩根拉杆都磨勩(讀yì,音同「異」,器物用得多了逐漸磨損)掉了。  用了煤球之後,風箱逐漸從家庭中消失了;鼓風機的出現,打鐵人的風箱淘也汰掉了。
  • 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村莊逐漸在變化
    【網絡媒體走轉改】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村莊逐漸在變化  中新網安徽鳳陽1月15日電 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改革開放40年,這個村莊漸漸發生著變化  記者 李雨昕  1978年冬天,為了能吃飽肚子,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嚴金昌和另外17人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實施了農業「大包幹」,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 陽煤集團:全面推行契約化管理改革
    (原標題:陽煤集團:全面推行契約化管理改革)
  • 歲月印痕走進即將消失的古村城子
    從古城臨安的朝陽暮鼓,到盧江煙柳的雙龍夕照;從慢搖時光的百年寸軌;從斑駁記憶的歲月芳華,到碧色茵黃的法式浪漫;從夜色琉璃的南湖之畔到印滿歲月滄桑記憶的城子古村,我就如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旅者行走在七彩雲滇的秘境之地,用鏡頭記錄著那些原始的古樸和滄桑,記錄著那些即將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記憶,慢慢的我便沉醉於這種浪漫而愜意的旅行;在紅土秘境裡尋找歲月時光中那些曾經的記憶和美好;尋找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的芳華,尋找那些散落在古村
  • 九成以上村民用炭爐子過冬
    另外,畢玉華家裡並不富裕,她根本不捨得買煤取暖。聽說記者可以反映自家的取暖狀況,畢玉華就放下手中的活把記者帶到了自家的廚房,指著可以放一大一小兩口鍋的灶臺說,這是家裡唯一的可以取暖的地方,要是遇到很冷的時候多穿點就行了。走出廚房,畢玉華又指著廚房門前的一堆柴火小聲告訴記者:「這是過冬燒的柴火,擔心被偷前幾天才搬到家裡來的。」
  • 晉煤集團煤化工:吹響進軍高端化的號角邁向新徵程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能源革命浪潮的推進,大型加壓煤氣化技術不斷發展,加快了煤化工企業常壓間歇固定床氣化工藝淘汰進程,無煙塊煤的優勢逐漸削弱,市場受到極大衝擊。 2018年,晉煤集團積極構建「一主三輔」產業布局,明確「二次轉型」發展戰略的階段性目標任務,2019年響亮提出「帶著爐子去賣煤、帶著爐子去賣氣」的口號,積極尋求無煙塊煤替代市場的合作契機,走出了一條煤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久違了,柴油爐!
    後來,存了點錢,升級了個蜂窩煤爐子。這個柴油爐就被我拿回了農村老家,一下子轟動了全村,因為,這是村民們從來沒見過的,一下子,就成了村裡最時髦的東西。 燒柴做飯,這在農村幾千年沒變,即使是改革開放最初的幾年,也是如此。現在,突然出現個柴油爐,好多村民問我是從哪裡買的,他們也想買。改革開放後的農民,辛勤勞作,辛苦存下一點錢,買來柴油爐,是用來炫耀的,只有客人來才拿出來用。
  • 農村用碳和柴火燒爐子煮飯、燒水、取暖需要偷偷進行嗎?
    農村燒爐子煮飯、燒水、燒炕取暖還需要偷偷嗎?我個人感覺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們老家陝西南部山區,村民一年四季都在燒樹枝木棒柴火做飯、取暖。大冬天,大家把柴火燒得很旺,圍坐火爐旁烤火、聊天,而這些都是正大光明的,不違法也無需偷偷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