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古地圖裡 探尋「廣州與世界」
花城
文藝風景線
地圖幾乎是每個人出遊的必備之物。我們通過那張印著密密麻麻街道、建築的圖紙,在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之地,邁出探索的步伐。雖然技術的進步,令地圖已經可以輕鬆地裝入手機,但其重要性卻隨著我們走得更遠,而愈加增強。
每年有無數的遊客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到廣州。這不禁令我們好奇,在更早的歷史中,我們所居住、生活、熟知的這座廣州城,在地圖裡,是什麼樣子?
12月16日,「全球地圖中的廣州」展覽在廣州圖書館開幕。80多件古地圖,為我們解開這個問題的答案。
已知最早國人所繪廣州府圖
見於1535年
此次展覽由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與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主辦,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協辦,將持續到12月30日。80餘件珍貴古地圖中,有60多件來自於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收藏。主辦方介紹,展覽通過豐富的古地圖,以全新的視角來詮釋廣州的歷史,突顯廣州在中西交通、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廣州與澳門之間「相生相伴」的密切聯繫。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通志初稿》成書。當中有一幅「廣州府」圖,是目前所見漢文史料中最早的廣州府圖;之後又有萬曆三十年(1602年)郭棐《廣東通志》所繪的「廣東省城圖」。
清康熙二年(1663年)蘇州人王君甫以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曹君義《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為底本,重新刊印了一張《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它實際上是當時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圖中不僅記載了明代全國山川地貌、府州縣治和各地古今人物的情況,還繪製和註記了歐洲、非洲、美洲許多國名,展現出明清之際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例如,地圖左上角的「譜厄利亞」(「譜」為「諳」字誤記)即為「英格蘭」拉丁文形式「Anglia」的漢語對音。「廣州府」被標示在地圖下方靠近正中的一個大方框中,上有文字題「古曰羊城」,其下注有「一州十五縣」。其右下方一個大島上用橢圓形標示「香山」縣,記有文字「香山屬廣州府,文天祥過零竹(丁)洋即此」。
《廣東通省水道圖》表現了清代後期廣東全省的水道地形、軍事駐地和工事。繪圖者用誇張的比例把廣州城畫在地圖的中心位置,詳細記錄了廣州城內外的街道和重要地名,表現出它作為廣東省城在全省水路交通和海防禦寇的重要作用。澳門半島也被用誇張的比例畫在廣州城下方偏左的香山縣南,城市以藍色粗線表示關閘和澳門城牆,繪有葡人的重要炮臺等軍事設施,並繪記了位於澳門望廈村管理澳門事務的香山「縣丞署」,以及駐紮在「前山寨」的廣州府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司署。
展出的這些古地圖,雖然並不像今天的地圖那樣有著嚴格的比例、精準的測量,但都是早期國人著作中,有關廣州的珍貴圖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廣州府治下的州縣地理山川形勢、道路,以及廣州府城內部的城市形態。
1512年的「中國之城」
是西方人最早繪製的廣州城圖
那麼在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廣州最早的形象是怎樣的呢?
廣州圖書館的專家介紹,根據金國平、索薩等學者的考證,西方人最早繪製的廣州城圖是1512年羅德裡傑斯航海書中的「中國之城」,這也是葡萄牙人最早繪製的關於中國的地圖。
現存於梵蒂岡圖書館的1529年裡貝羅世界地圖中,在珠江口位置的東側標記了「廣東(省城)」(「cantam」,粵語「廣東」二字的葡語對音),這是早期葡萄牙地圖中對廣州的書寫形式之一。本次展覽的一張由葡萄牙製圖師1570年繪製的航海圖中,也標出了廣州城;這張圖也是目前已知史上第一次以「macao」這個書寫形式註記澳門的地圖。早期西方地圖中往往把澳門標註在珠江口的東岸,這是因為當時西方人從澳門進入廣州是通過澳門西側的磨刀門河道。該河道因為淤泥沉積逐漸讓位給今天澳門東側的虎門水道。澳門在古地圖中珠江口的位置,反映出澳門與廣州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及這兩個城市在中西交往中的地位。
展品中,1584年的《東印度及周邊島嶼圖》繪製了西方傳統意義上的東印度區域,包括了今天的印度、東南亞、東亞和太平洋的一部分。圖中繪有珠江三角洲,其頂部岸邊有一個被標記為「Cantan」的城市就是廣州。該圖來自尼德蘭(今比利時)製圖師奧特裡烏斯1584年版的地圖集《萬國圖志》。同樣在這套《萬國圖志》地圖集裡,還出版了目前所知歐洲人最早繪製的單幅中國地圖——葡萄牙製圖師巴爾布達所繪的《中國新圖》。該圖首次完整地標註出了明代中國兩京十三省的名稱,當中用大寫的「CANTAM」標示廣東省,在珠江口的東岸上標出了澳門,卻把廣州城繪製和標記在了珠江口的西岸。
據介紹,16世紀初葡萄牙人對廣州的註記有多種書寫形式,較常見的是把「廣東省城」記為「cidade de Cantam」,同時把「廣東省」稱為「CANTAM」。在後來的使用中,代指城市時又常常省略做「Cantam」。荷蘭人則將「Cantam」書寫為「Canton」,這一形式又被後來的法國人、英國人廣為使用,「Canton」從而成為西方人註記「廣州城」最常用的書寫形式。儘管依舊有許多細節上的謬誤,西方人對廣州的理解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
在全球海上航線圖中
廣州是重要的節點城市
荷蘭人林斯霍頓於1596年繪製的《中國局部及周邊航海圖》是一幅著名的航海圖。林斯霍頓曾擔任葡萄牙果阿總主教的秘書,於1596年公開出版的著作《航海日記》,打破了16世紀葡萄牙對東方貿易航線的壟斷,為荷蘭以及之後的英法等國開啟了通往東亞的通道,影響巨大。該圖以上東下西、左北右南為方位。中國在地圖的左側部分,廣東省(「CANTAM」)被標記在地圖左側的中心「廣州河」兩側。廣州城(「Cantao」)被註記在河口頂部偏西的位置。
奧特裡烏斯《萬國圖志》地圖集裡的《太平洋及周邊航海圖》是最早的太平洋地圖,圖中標出了麥哲倫海峽,且在右下方畫出了1519-1522麥哲倫環球航行中唯一成功返回西班牙的「維多利亞」號帆船。此地圖綜合了歐洲人關於太平洋的新知識,展示了太平洋西部密集的島嶼。圖中對中國著墨不多,僅用示意的方式繪製出中國長城,並標記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最重要的城市,其中就在珠江口標註了廣州(「Cantao」),還在表現城市的符號上用紅色墨水醒目標記出來,反映了16世紀大航海時代廣州在西方人眼中在海上航線中的重要作用。
1784年《從珠江口到加利福尼亞及墨西哥航海圖》以手抄形式描繪自中國廣州經馬尼拉到阿卡普科的航線。此圖所記錄的航線也是著名的中國大帆船貿易航線。自1565年到1815年間,每年自阿卡普科載滿南美黃金和白銀的船隊便會駛向馬尼拉,再從那裡前往澳門,最後抵達廣州出售黃金白銀以換取絲綢、瓷器和奢侈品。這條航線是全球貿易的第一條太平洋航線。由於航線時長、載貨量大,故而西班牙為此製作出著名的軍商兩用蓋倫帆船。
明清時期,中國政府禁止西方人從海路直接進入北京,無論歐洲來訪使團還是入華傳教士大都只能從澳門和廣州出發,沿北江通過水路深入中國腹地,前往北京。展品中多幅地圖表現了這一路線。1668年荷蘭製圖師芬彭士所繪《從廣州到北京內河航線圖》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圖。路線以廣州(「Canton」)為內陸的起點,經過三水沿北江一路而上到達南雄,在那裡翻越唯一一段約七十華裡的大庾嶺山路後進入江西贛江,沿贛江順流而下經鄱陽湖入長江,經江南(今安徽、江蘇兩省)從揚州轉入京杭大運河北上直抵北京。從明末到鴉片戰爭以前,大多數西方來華使團和傳教士都是以澳門和廣州為起點,沿著這條內河航線前往北京或深入中國內地,他們帶來的西方知識、技術和貿易品也沿著這條路線向中國腹地擴散。主辦方指出:「這條路是16至19世紀一條最為重要的中西貿易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之路,而廣州不只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也是內接全國各地的重要節點城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