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爆發激戰,關東軍下令第四師團火速增援。
第四師團接到命令後遲遲不動,原因是動員令下達後軍營中患病者一夜激增。日軍聯隊長在狂怒之下,親自坐鎮醫務室參加診斷,才勉強組織好部隊向前線進發。從海拉爾到諾門坎,他們整整走了8天,比其他師團多走了4天。待其先遣隊到達前線時,蘇日正好宣布停戰。第四師團的官兵卻紛紛「抱怨」沒機會打上一仗。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軍
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販子組成,是日軍中資格最老的部隊之一。然而該師團除了資格老之外沒啥值得誇耀的地方,戰鬥力更是他們的短板,尤其是他們的核心部隊第八聯隊,在日俄戰爭中屢戰屢敗,為第四師團贏得了「皇軍中第一窩囊廢師團」的雅號。
在侵華戰場,第四師團表現平平,據說曾被戰鬥力並不強的中國軍隊譏諷為「大阪的日本兵不會打仗」。以第三次長沙會戰為例,十一軍下達撤退命令後,第四師團撤得最快,以至於側翼暴露,差點讓友鄰部隊陷入滅頂之災。第四師團拙劣的表現讓侵華日軍各師團都不願和這樣的「豬隊友」為伍,於是只好轉戰東南亞去了。
日本投降後,與其他痛不欲生的日軍不同,第四師團投降的十分痛快,簡直就是彈冠相慶,面色紅潤的他們和其他骨瘦如柴的日本兵形成鮮明的對比。美軍對這個師團的評價是「愛好和平」。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感嘆,如果日本軍隊都像第四師團這樣,也許中日戰爭就不會爆發了。
在兇殘變態的日本軍隊中,第四師團可謂一朵奇葩、一股清流。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了第四師團的與眾不同。
大阪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市民多數世代經商,重利輕義的信條是其從娘胎裡就帶來的。和其它地方農民依附諸侯,諸侯依附天皇的社會結構不同,大阪商販不僅對諸侯的依附十分有限,而且世世代代變著花樣和諸侯鬥智鬥勇,「忠心」二字在他們眼裡都是浮雲。這樣一來,「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在大阪人身上根本不存在,因此儘管第四師團也在不停地接受軍國主義的洗腦,但大阪人卻不會和其他日本人一樣以「為天皇而死」為榮。那種動不動就頭纏白布條發動自殺式衝鋒的行為在大阪人看來實在可笑。
不過,凡事都不可絕對,把第四師團說得一無是處也是某些人故意黑化的結果。第四師團打的仗少是事實,但絕非不會打仗。在太平洋戰場的巴丹半島戰役中,該師團接替損失慘重的十六師團攻打固若金湯的巴丹要塞,在做好充分的偵查準備後敏銳地找到了守軍陣地的薄弱點並一舉突破。隨後面對火力更為強大的科雷吉多爾要塞,第四師團只用一個晚上便拿下,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事後才知道,科雷吉多爾要塞這麼快就陷落並不是因為大阪師團作戰勇猛,而是因為要塞裡失去補給的守軍早已餓得奄奄一息。打這之後,第四師團就再也沒有參加過大的戰鬥了。
據統計,二戰結束時,第四師團的傷亡數字是日本所有甲種師團中最小的。作為軍人,這一數據並不光彩,可也反應出了另一個事實——他們多少還是保留了一點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