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第四師團是日本最「古老」的軍隊!
明治維新的軍制改革中,日本陸軍採取地區自主募兵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6個鎮臺。並以此建立了6大師團。第四師團便是以大阪鎮臺為基礎所建立的部隊,是日本新式陸軍最早的六個師團之一。
可是這支部隊名聲不太好
陸軍弱旅、「軟蛋」師團,窩囊、戰五渣……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阪第四師團似乎就成了弱雞的代名詞!
但事實上,這支部隊戰鬥力並不弱,作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陸軍六大師團,以及後來軍國化的17個甲種師團之一,大阪第四師團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精銳標準打造,從始至終都是日本陸軍的主力。
其參加了從甲午戰爭到二戰,日本近代幾乎所有的戰爭,戰績也是非常顯赫!
首先甲午戰爭(日清戰爭)中,大阪師團確實是乏善可陳,這不能怪他們。是清軍太弱了,他們根本沒有經歷到惡戰,特別是登陸遼東之後,那基本就是乾乾警備的活兒。
不過後來的日俄戰爭,他們可是為自己正名了,當時大阪師團在小川又次帶領下,猛得不行。在攻取南山陣地一役中,面對第一師團久攻不下的馬克沁絞肉場。
接替上陣的第四師團一上來就建立奇功,將其拿下,打通了大連和旅順,為後面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雖然這裡面有著撿漏的成分,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大阪師團打下來的!
當年李雲龍打山崎大隊,不也是撿了程瞎子的漏嘛。
所以在日俄戰爭,大阪師團的表現是不錯的。
而在二戰中,出場較少的大阪師團也有著亮眼的表現,在菲律賓群島上與美軍進行的巴丹半島戰役,大阪師團打出了自己的特點。
戰役前期,面對固若金湯的巴丹要塞,擔任主攻任務的日本第16師團,採用「硬剛」的方式蠻幹,結果損失慘重。
於是和南山戰役一樣,第四師團又接替上陣。雖然同為甲種師團,但第四師團顯然要比16師團聰明。他們上來之後並不著急著萬歲衝鋒,而是先在叢林中穿梭偵察。最後找到了美菲聯軍薄弱的左翼為突破口,一擊必中。撕開防線之後,他們像靈活的猴子一樣在敵軍的陣地之間穿插遊走,打得美國人找不著北。
最終,第4師團成功拿下巴丹要塞。傷亡僅600餘人。而美菲聯軍傷亡達到了5000人,六萬人成了俘虜。
這次戰役被稱為二戰時日軍唯一一次用腦子擊敗美軍的戰役。
而後面對火力更為強大的科雷吉多爾要塞,第四師團圍而不攻,採取攻心戰術,最終登陸只用一晚上便將其拿下。
這兩戰不可謂不漂亮!
至於第四師團為何後來名聲那麼差,主要還是源於他們死得人太少了。據了解,戰爭結束之後,第四師團是日本所有甲種師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軍隊,當年投降之時,就數他們最積極。
這樣的表現,在許多日本軍人眼中是無法理解的。
於是許多純為了黑而黑的段子就被拿了出來。
比如諾門坎戰役,第四師團純屬背鍋。
當時諾門坎戰役失利,日軍第23師團幾乎全滅,損失在7層以上。消息傳到國內,一片譁然,軍部需要找人出來背鍋。
找誰呢?
日本其實也有地域黑,日本關東人一向看不慣喜歡經商,向歐美看齊,貪圖享樂的關西人
當時把控日本陸軍的是長州藩集團,他們大都是右翼的關東人,他們肯定要找戰國時代就傳下來的世仇,關西集團下手了。
而關西出身的大阪第四師團恰好當時就在關東軍的戰鬥序列中,於是就被拿出來擋了槍。
一篇《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的報導,讓第23師團成了英雄,讓第四師團成了懦夫。
可憐第四師團,人家在後方駐屯好好的,都沒上去打,結果就被拿出來當了典型,成為了諾夫。
拿筆的人,惹不起!
至於長沙會戰逃跑,那也是不屬實的!
他們是在接到了撤退命令後撤退的,只不過撤得比較迅速,結果導致友軍暴露在敵軍得炮火之下,損失慘重。
當然了,話說回啦,第四師團這戰鬥意志是真的不行,商販出身的他們遠沒有礦工和山民第二師團這些部隊那般不要命。他們很惜命,不會去做無謂的犧牲,像什麼為了天皇自殺式衝鋒這種事兒他們是幹不出來的。
但是,基本的戰鬥任務他們是完成了的,而且論戰鬥力和戰績那也是非常不錯,遠沒有大家傳聞中的那般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