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到這裡,終成地上懸河

2021-01-21 遊蹤處處

黃河一直是我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遊覽開封,捨棄城區很多名勝古蹟,我為這條河留了大把的時間。從鐵塔公園前坐公交車一路向北到達黃河遊覽區,下車後穿過一片樹林和一片灘涂,便能見到黃河了。

黃河落日

八月底,黃河豐水期已過,但河面仍十分廣闊,浩大而有點渾濁的河水一言不發,默默向著東方輸送、傳遞。向對岸望去只看見一條直線,那些低矮的樹木庇護著身後的土地。大地、長河、遠天,都在無窮延伸,看不到盡頭,這同南方許多群山護送的河流迥然不同。泥沙遍布的河岸仿佛剛剛與河水脫離,在我的腳下顯出慵懶的姿態。河邊的沙細膩如粉,超乎我的想像,簡直就像是水化成的一樣。岸邊並不算熱鬧,然而也有不少人,有遊泳者,有垂釣者,有野營者,岸邊還泊著幾隻遊船,隨河水的流動而輕輕搖晃。

壯美黃河
壯美黃河

黃河可謂開封的保護者與滋育者,在古代,它是防禦契丹的屏障;在當代,它是開封城市用水的水源,開封至今百分之三十的用水都取自黃河。同黃河邊的蘭州、洛陽、鄭州、濟南一樣,開封汲取了來自這條河的不盡恩惠。

黃河大橋

黃河,既是開封的哺育者,又是開封的毀滅者。地理上的「地上懸河」就在開封這一段,從黃土高原上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此不斷淤積,導致河床年年抬高,直到今天,黃河仍比開封市區高出了十米,一旦大堤不保或水量猛增,恐怖的黃河水流下來直撲近在咫尺的開封,就會造成水淹城毀的悲劇。考古發掘表明了這一點:如今的開封地下三米處是清代開封城遺址,五米處是明代的開封城遺址,八到十米處是宋代的汴梁城遺址,十二米以下則是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城遺址,那被王賁決黃河而毀壞了的。

被黃河滋育的平原

一個王朝倒下,另一個王朝興起,在這樣的歷史輪替中,開封的地下磚堆磚,城疊城,昔日的繁華深掩地下,數千年珍貴的寶藏和古老的文明靜靜沉睡……

這一切,皆因開封頭上懸著的這條河。

相關焦點

  • 關注黃河 地上懸河是如何形成的?
    知識點: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到了下遊河道變寬,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太高,成為「地上河」,洪水威脅嚴重,水汙染加重。
  • 黃河中上遊出現「地上懸河」河底高比屋頂
    據新華社電 提起黃河,家住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市防汛辦副主任王墨田憂心忡忡:「現在的黃河河床已『懸』在我家的房頂上了,說『黃河之水房上流』一點也不過分。」據沿線水文站監測,黃河內蒙古河段在過去十年中「躥」高了兩米多,已成為繼下遊河南、山東段後又一「地上懸河」。
  • 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10月30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地上河。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地區,大概是從桃花峪到入海口之間的流域,大概有768公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河南地區。歷史上黃河成懸河,而且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年年花錢加固加高大堤,更頭疼的問題就是,越是加高大堤,黃河越是危險,來年還要花更多的錢加高加固,簡直是無解死題。黃河要是堤壩塌了,後果很嚴重,幾個省遭殃,幾千萬人民無家可歸。
  • 作為地上「懸河」的黃河,多年沉積的泥沙怎麼不清理?說了你不信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黃河,一直以來都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一路向東奔流直到匯入大海。黃河奔流途中會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攜帶了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因此在下遊地區呈現出很渾濁的樣貌。
  • 自駕好去處,黃河大壩賞地上懸河另類美
    黃河,像大地的母親的乳汁,養育著我們華夏民族,促進了經濟與民生的繁榮。作為母親河,黃河豈會聽命於她兒孫的安排,每年七八月份,借著天氣的喜怒無常,耍一耍脾氣,也情有可原。摸透母親河的脾氣,順應其勢加以治理,成為一代又一代沿黃流域的民眾孜孜不倦的事業。
  • 面對「地上懸河」的對策
    面對「地上懸河」的對策
  • 黃河已成「懸河」,為何國家還不出手搶救?專家給出的答案很扎心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河,黃河生著無數中國孩子,但是,由於泥沙不斷堆積,黃河一直有「地上之川」的稱號,現在更是「懸河」了,黃河已經成了「懸河」,為什麼國家還不出手救助呢?專家們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很多人都表示懷疑,黃河的狀況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損失,為什麼國家不出手救助呢?要去處理堆積的沙子嗎?
  • 黃河已成懸河,國家為什麼不「搶救」?專家對此很無奈
    文/玉濁清黃河已成懸河,國家為什麼不「搶救」?專家對此很無奈黃河,中國人的母親河,她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五長河。黃河孕育了無數的炎黃子孫,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黃河都有著存在的身影。
  • 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為何不清理河裡沉積的泥沙?說了你別不信
    久而久之,黃河的河道便不斷抬高,以至今日下遊的河床高度竟然比兩岸的許多人工建築都高。以開封為例,該處的河床比開封市高出三到十米,而黃河水面最高時更是比開封高出75米左右。 隨著黃河從中遊攜帶的大量泥沙,到了水流平緩的開封地區不斷沉積,黃河的河道也不斷抬升,時至今日,開封地區的河床已經高出開封市10米,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
  • 濟南黃河隧道實現單線貫通 成功穿越地上「懸河」
    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30日電 (沙見龍 丁翔)隨著位於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10月30日率先貫通,成功穿越地上「懸河」。圖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過河通道現狀及規劃示意圖。
  • 確保「地上懸河」永不泛濫的奇思妙想
    到明代,黃河下遊兩岸的河堤就基本建設完成。隨著時間延長,黃河河河堤的不斷提高和河床的不斷上升,使得桃花峪到入海口,全程768公裡的黃河,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在河南開封,地上懸河的河床竟高出地面10米。新鄉市地上懸河的河床高出地面30米。新中國成立以後,偉大領袖毛主席非常關注黃河那段「地上懸河」的安全,非常關心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 為什麼黃河已成懸河,卻不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漲知識了
    為什麼黃河已成懸河,卻不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漲知識了漲知識隨著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問題的加重,黃河在某些流域變成了懸河。那麼,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首先,要考慮到經濟因素。黃河的懸河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大概有七百多公裡長。
  • 中國3生命河面臨環境危機 黃河成懸河嚴重汙染
    一化纖廠的漿帛分廠,每天有7000噸腐蝕性極強的汙水,通過地下管道直接排放到鄱陽湖中。鄱陽湖區的周遭,究竟有多少個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向湖裡排汙,這還是個謎。白鰭豚和江豚,還有白鶴之類的瀕危物種,還能在鄱陽湖存活多久?這也是個謎。連風景名勝之地廬山也會遭遇汙染,一片蔥蘢之中大煞風景地冒出一根根煙囪……  湘江是流貫湖南全省的一條大江,是魚米之鄉。
  • 黃河懸河段高出地面許多,為什麼不挖低一點呢?答案沒那麼簡單!
    黃河懸河段高出地面許多,為什麼不挖低一點呢?答案沒那麼簡單!黃河自古以來,養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人,作為中國歷史和人類的發源地的黃河,我們都稱她為母親河,因為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就是沒有黃河就沒有華夏民族,黃河創造並哺育了中華民族。
  • 黃河現在成為「懸河」,國家為何不清理泥沙呢?原因你可能不信!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也是對我國意義深重的一條河。黃河為什麼會這麼黃?相信大家讀書時期都有了解過,就是因為流經黃土高原的時候把泥沙一起帶走了,故而黃河很黃,也因此得了這個名字。黃河現在成為「懸河」,國家為何不清理泥沙呢?原因你可能不信!
  • 守「地上懸河」 護「入海生態」 封面新聞探訪山東黃河治理保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黃河治理保護工作重心正在從防洪、興利逐步過渡到生態優先。」山東黃河河務局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周曉黎這樣向記者描述。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展開。一年來,在各部門努力下,山東黃河段呈現新面貌。近日,記者跟隨水利部採訪團走進黃河山東段,探訪當地防洪、生態保護等情況。從菏澤東明縣開始,到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黃河在山東流經9市25縣(市、區),河道全長628公裡,佔整個下遊河道80%。這裡「地上懸河」防洪形勢嚴峻,同時,入海口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 日本一半島海拔低於海平面,河流成地上懸河,新地下王國誕生了?
    最終,通過日本和世界各國的努力,炸毀了歐亞板塊被俯衝到地下的板塊,日本沉沒進度也因此被阻止,但日本列島已經分崩離析,亟需災後重建。   雖然這只是一部虛構的災難電影,但是這部電影卻透露出日本對大自然與生俱來的敏銳的危機意識,畢竟日本本身就地處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邊緣地帶,地質活動非常的頻繁。
  • 【中國夢•黃河情】懸河安瀾繪新貌
    這裡是河南省黃河小浪底工程,巍然聳立於豫西山地的最後一段峽谷,處在控制黃河中下遊水沙的關鍵部位。多年來,當地大力推進水沙治理工作,下遊的防洪標準從不足百年一遇陡然提高到千年一遇。  「水沙關係是治理黃河的關鍵要素。
  • 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首線貫通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0日訊 今天上午,位於濟南市天橋區的濼口浮橋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首次穿越地上「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