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曾給了海參崴一切,但卻鮮為人知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滿洲人絕對是歐洲人還能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沒有他們,歐洲人就會沒有吃的、喝的和燒的,這是人類生存所最必要和最起碼的物品。沒有滿洲人,歐洲殖民者在這裡就會寸步難行。

海參崴來自古老的肅慎(滿洲)原住民語言,漢譯為「海邊漁村」或「海邊曬網場」。清朝時闖關東的河北、山東人把這裡叫做「崴子」,以為當地盛產海參,所以漢譯為「海參崴」。

歷史上,海參崴自漢唐時起就有人類活動,由中國歷代王朝管轄。17 世紀中期,沙俄伺機東侵,試圖在遠東地區開拓不凍港。1858 年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由中俄共管。1860 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皇俄國與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約40 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自此,海參崴被沙俄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重要軍事要塞。

由於沙俄把該地變成軍事要塞,軍隊進駐很多,但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一方面需要修建軍事設施,另一方面需要為駐軍及其家屬和移民修造居所,為此大興土木,導致勞動力嚴重不足,不得不從中國引進勞工,大量來自山東和河北的農民湧到這裡。據該書記載,最多時這裡有達10 萬中國勞工。

在中國人的幫助下,臨時炮臺在季霍伊灣的岸上得以緊急建立起來,中國人在場進行試射炮擊。

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勤勞,很快就在這裡站穩了腳跟。他們在山谷燒磚,在山上伐木,在架橋造屋,在搞河上運輸,在街上擺攤,給人挑水送菜,他們是人力車夫,給俄羅斯人當傭人,給俄軍修建軍事設施,沒有他們不幹的髒活、累活。他們篳路藍縷,忍飢挨餓,聚居在一起,過著俄羅斯人難以想像的艱難生活。海參崴城市管理當局總嫌他們不講衛生,擔心他們給城市帶來傳染病,多次討論要把他們從城裡驅逐出去,另闢偏遠地方讓他們居住。但是,他們總是能夠想辦法逃回城裡,就像大路上的野草一樣,儘管屢遭路人踩踏,他們依然站起身來,擦去塵土,挺直身軀,頑強地生存下來。於是,就有了他們自己的小鋪,有了自己的啤酒廠,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劇院,自己的「百萬莊」,中國人成為海參崴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中國搬運工。

中國人在街頭賣螃蟹

1902 年,俄羅斯軍事記者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克拉斯諾夫到海參崴採訪,描述了他對中國人的印象:

「在符拉迪沃斯託克,一群群中國工人在僻靜而遙遠的街上步履蹣跚,在斯維特蘭娜大街,則是買賣人、官員和軍官。聽得到夾雜著德語和英語的俄語,並被中國人的粗大嗓門所打斷。符拉迪沃斯託克所有的『黑工』和『百姓』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在市場上做生意,中國人在火車站背東西,中國人是馬車夫、船工、送水工、麵包師、屠夫、廚師、裁縫、鞋匠、裝訂工、制帽師傅。只有載客馬車夫是俄羅斯人。符拉迪沃斯託克一位女士對我說:『中國人在這裡所做的最大的惡行就是他們一下子離開了符拉迪沃斯託克。這比戰爭還糟糕,我們會死去。』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但是,的確,嬌嫩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女士不得不下廚房,海關官員或其他人不得不自己提水桶、補靴子以及修補辦公廳最需要修繕的地方。」

正是由於在海參崴的俄羅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等的辛勤勞動,海參崴逐漸繁榮起來,由要塞升級為城市,成為俄羅斯在遠東的重鎮。中國人參與建設的許多建築,諸如1912 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直到現在還在使用,成為該城的名片,被命名為俄羅斯聯邦級的建築紀念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本書作者也公正地指出:「如果對全景圖(1888 年和1919 年)做個比較,就可以看出在不到30 年的時間裡(不算俄羅斯與日本戰爭的兩年,因為當時除了工事外,沒有任何建設)發生的巨大變化,符拉迪沃斯託克變成了俄羅斯亞洲部分最大的居民點。幾乎每棟房子,每塊磚都『記載著』中國建築工人的勞動。」

州理事會大樓,由中國承包商劉寇默(音譯)建設 。

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 1918年攝

1922 年10 月,蘇維埃政權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站穩腳跟後,堅決地與「人民的鴉片」——宗教做鬥爭,中國人過年的習俗也被當作宗教和「過去的殘餘」而遭禁止,他們的安定日子不再。蘇俄當局對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一次次進行搜查。1920~1930 年代,符拉迪沃斯託克州黨報《紅旗報》連篇累牘地報導蘇聯民警破獲中國人從事不法活動的消息。從1930 年代起,隨著歐洲德國法西斯勢力的掌權,遠東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東三省扶植清朝末代遜位皇帝溥儀建立所謂的「滿洲國」,對蘇聯蠢蠢欲動。海參崴的中國人的日子更加艱辛。1936 年6 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取締中國人集中居住的「百萬莊」問題。1937 年,蘇聯開始了席捲全國的大清洗運動,許多反對派勢力和無辜民眾被作為「人民公敵」而鎮壓,中國人也成為被殃及的池魚。海參崴地方當局向蘇共中央連發幾份絕密電報,匯報取締的進展情況,提出應對中國抗議海參崴當局欺凌中國人的對策,並且以羅織的中國人為日本人當間諜並潛伏下來的罪名,對海參崴的中國人進行大規模驅逐。於是,到1938 年底,10 萬左右的中國人,像潮水一樣從海參崴退得無影無蹤。而整個遠東30 多萬人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30 多萬在遠東中國人的命運和財產被定格在1938 年。

多年以來,這段歷史一直被塵封起來,沒有人對此進行系統研究和梳理。兩名俄羅斯作者德米特裡·А. 安洽和涅麗·米茲收集了大量有關中國人在海參崴活動的檔案事實資料,成就了這本《中國人在海參崴》。

「我們嘗試描述從1870 年代初到1930 年代末中國人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生活的一些方面,希望能夠客觀地呈現中國人為海參崴開發和發展所做的貢獻。」

眾所周知,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中國人曾是繼俄羅斯居民之外在當地人數最多,對此官方統計數字已經做出證明。中國人在城市生活的許多領域都起了關鍵作用。在整個帝國政權期間和蘇聯時代初期,中國勞動力被廣泛利用,直到1938年中國人被大規模驅逐。許多最重要的國家項目的實施常常取決於中國勞動力的參與,而這些項目不但鞏固了俄羅斯在東部邊疆的實力,而且足以改變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版圖。

1897 年,Д.И. 施洛德在其題為《我們的遠東》的著作中寫道:

「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大街上,中國人、朝鮮人、日本人川流不息。中國人特別多,與天朝帝國的子民們相比,俄羅斯人很少,或者幾乎看不到。

他們留著幾乎拖到地上的長長的辮子,黃色的牛皮紙色的臉——大量吸食鴉片和營養不良的後果,狡黠的斜眼,穿著獨特的衣服——一半像是女士的短上衣,另一半像是兒童的輕薄燈籠褲。他們踩著軟鞋,步伐悄無聲息,怯生生的聲音,說話低眉順眼,這就是對烏蘇里中國人的第一印象,他們以當地人所稱的『滿洲人』而聞名。」

斯維特蘭娜大街旁的舊市場,這裡沒有歐洲人,清一色是亞洲人,大部分是中國人。

關於「滿洲人」的這種描述幾乎成為陳詞濫調,在每部談到中國人的出版物中都會遇到。而在施洛德的這本書中,關於中國人的其他表述則被引用甚少,例如:

「就在我最初到達我國太平洋邊區的那些日子裡,我就聽到當地居民描述中國人對於這個年輕的剛開始移民的城市的重要角色和意義的一句話:沒有滿洲人,我們就會餓死。近距離了解了當地人的生活條件後,我確信無疑,這句話實際上沒有任何誇大的成分。滿洲人絕對是歐洲人還能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沒有他們,歐洲人就會沒有吃的、喝的和燒的,這是人類生存所最必要和最起碼的物品。沒有滿洲人,歐洲殖民者在這裡就會寸步難行。無論你需要建房子還是為菜園掘土,或者你需要僕人、肉和蔬菜,需要粗工或承包人,所有這一切,你都應該找中國人:他是傭人(當地人稱僕人),他也是手工匠,他還是園藝工,同時是賣肉工,是經紀人,是承包人,是小貨郎,是農民工,一句話,他們可以幹任何活計。勞動和地方工業的所有領域幾乎完全掌握在他們的手裡。」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亞洲「色調」正是由中國人構成的,他們給從俄國西部各地區新來的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城市的這個特點對這些新來的人(更不用說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土生土長的人了)來說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習慣的和必需的,如果他們要在這個城市裡長期居留的話,中國人的存在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A.格裡尼奧夫是一位愛刨根問底的年輕人,1910 年初擔任符拉迪沃斯託克要塞建築管理局的描圖員,他的幾幅畫就是證明。其上司、軍事工程師Г.П.扎哈利英中校調到西部工作時,他把自己描繪符拉迪沃斯託克獨特生活的幾幅速寫畫贈給了他,上面正是當地中國人的形象。

格裡尼奧夫的速寫

民族間的關係是非常敏感的內容。為了使讀者不致對書中敘述的某些事實的可靠性生疑,我們努力儘可能用歷史文件、報紙的文章和目擊者的回憶錄來加以佐證。因此,讀者可以憑藉符拉迪沃斯託克「中國」歷史的並非單一意義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判斷。

節選自《中國人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歷史篇章(1870~1938年)》。

本文轉自騰訊文化合作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ssapcn),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海參崴,大批中國人在豪賭(圖)
    日前,記者來到中俄邊境城市海參崴,暗訪當地的賭場,發現自俄對華開放邊境遊後,大批中國人湧入了俄羅斯的城市賭場。回國五天後,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黑龍江省所有的對俄羅斯口岸城市已經全面停止了辦理赴俄羅斯旅遊的92版本護照,這標誌著黑龍江省赴俄旅行業務全面停止。
  • 沙俄時代的海參崴罕見老照片,100多年來中國人在這裡消失了
    海參崴曾是中國領土,隸屬於吉林將軍管轄。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海參崴劃給沙俄,從此被俄羅斯人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這足見俄羅斯人的野心。現在的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就在這裡。
  • 沙俄侵佔海參崴後,當地的中國人去哪兒了?
    而且,在海參崴被沙俄佔領之前,大量中國人實際上生活著,他們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就定居下來了。因此,沙俄佔領海參崴之後,當地的中國人到哪裡去了?當然,「國破家亡」是逃不掉的。海參崴是清政府在天津籤訂的條約中唯一直面日本海的天然港口,海參崴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如此,海參崴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海參崴是清政府唯一直面日本海的天然港口,而沙俄政府,或者說今天的俄羅斯,對這個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視,所謂「符拉迪沃斯託克」就足以看出其重要性。
  • 俄羅斯遊記 | 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去海參崴玩?
    在臺灣海參崴是正式名稱,而在中國地圖上這個城市的正式標註則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對俄文名字的音譯。如今,海參崴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是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總人口約60萬。
  • 「符拉迪沃斯託克「一個中國歷史上繞不過去的「海參崴
    追溯歷史,其實俄羅斯人並不喜歡叫它海參崴,這個地方,海參崴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麼稱呼它,俄羅斯人管它叫符拉迪沃斯託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阿穆爾半島最南端。清朝時為中國領土,隸屬於吉林將軍。
  • 1955年海參崴老照片:風景宜人,蘇軍重兵把守,曾是中國天然優良不凍港
    然而,當時的清朝國力強盛,沙俄的企圖未能實現,而雙方在《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這是一組反映1955年海參崴情況的老照片) 事實上,時至今日依舊很多中國人來這裡度假。國父孫中山曾說,「這個30萬軍失敗了,要再組織一個30萬軍,直到收復海參崴為止!」
  • 海參崴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封存在歷史影像裡的中國人
    如果沒有現存至今的那麼多的舊照片,我們已經很難在海參崴找到更多的中國人的歷史蹤跡了。雖然現在海參崴能見到很多的華僑,但幾乎沒有土生土長的華人。有兩塊明代永寧寺漢字石碑,立在海參崴最大的阿爾謝涅夫博物館內。這是能夠證明中國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遊地區有效行使主權的歷史鐵證,但俄羅斯人大咧咧的在自己的博物館內陳列著,更多的是在展示著自己霸佔東方的「功績」。
  • 海參崴起義:中國淘金工人讓俄國人見識到了中國人的血性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海參崴起義,也許大部分人都很陌生,很多人甚至聽都沒聽過。人們都知道沙俄佔領了中國的外東北,佔領了中國的海參崴,但似乎沒有聽到過當地中國人反抗沙俄統治的事。但事實上,當地的中國人不僅對沙俄殘暴的統治進行了反抗,而且還不是一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參崴大起義。
  • 蘇聯解體時 中國為什麼不趁機收回海參崴?
    海參崴(俄文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徵服東方」),是俄國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它位於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重要,是俄國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1860年以前,海參崴是中國領土,中國對海參崴的統治最早可追溯至唐朝。
  • 中國為什麼沒有趁蘇聯解體的機會收復海參崴?
    海參崴(俄文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徵服東方」),是俄國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它位於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重要,是俄國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
  •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712-中國人在海參崴為了防止華人勢力反攻,沙俄當局一開始對中國人進入新領土的大城市採取了嚴防死守的戰略。在後來被建設成太平洋艦隊總部,同時也是遠東邊疆核心城市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更是根本見不到多少中國人的身影。作為俄國人尋找暖水港的重大戰果海參崴在遠東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 曾是我國領土的海參崴,被俄國佔據封鎖四十年!如今現狀如何?
    曾是我國領土的海參崴,被俄國佔據封鎖四十年!如今現狀如何?大家好啊,我是野哥,今天野哥帶大家來看看海參崴被搶走後的發展吧?在餘秋雨的《垂釣》一書裡,關於海參崴有一句描寫「海參崴的海與別處不同,深灰的迷濛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 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卻為何不提收復海參崴?
    眾所周知,在晚清時期,清政府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和世界長時間隔絕,最終導致,曾領先世界上千年的中國被西方國家反超。軟弱無力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集體入侵下,被迫籤訂一系列的不平等屈辱條約。尤其是中國輸掉甲午海戰後,西方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大量領土或者割讓,或被租借,其實質都是被不同形式地搶佔。
  • 中國人是如何建設海參崴的?|地球知識局
    這片廣闊土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後來被俄國改名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海參崴。在遙遠的海參崴也能吃到老北京冬季傳統小吃(圖片@https://aloban75.livejournal.com/1389839.html)▼同時,習慣了本民族工人的沙俄當局也並不認為這些瘦小的中國人能做好城市建設。
  • 俄羅斯海參崴的由來
    《中俄北京條約》現場直到20世紀初我國人民由於軍閥內戰,流離失所,無奈來到海參崴謀生,從此海參崴出現了大批中國人的身影。於是,就有了他們自己的小鋪,有了自己的啤酒廠,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劇院,自己的「百萬莊」,中國人成為海參崴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 外東北海參崴,已是俄羅斯固有領土!呼籲中國人去旅遊,你去不?
    文·蕭中九歌海參崴,近代曾經是中國的領土但現在他已經不是中國人的領土了。俄國人宣稱【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是俄國的固有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據中國海外留學生官方網站和勞務派遣等網站統計分析,俄羅斯的中國人在20萬到30萬人左右,數量極其稀少。
  • 中國丟失的海參崴,為何至今難以收復?
    沙俄和清朝曾有過多次領土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於清朝,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鴉片戰爭後,1858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15-中國人在海參崴
  • 海參崴是如何成為俄國港口的?
    俄國獨自開發遠東頗為困難,需要中國人出人出錢至10月26日,先後共有6批2000多名官兵,乘火車經哈爾濱赴海參崴,參加對蘇俄幹涉。只不過當時中國軍隊在西伯利亞的作用,接近於現在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蘇維埃政權成立之時,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1920年成立了遠東共和國,目的是在蘇俄和被日本佔領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等地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中華民國也曾收復外蒙古出兵俄羅斯。。
  • 晚清割出去的海參崴,戰略位置有多重要?曾是中國東北的深水良港
    ——《長歌行》我國是傳承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相信不少熟悉歷史的人都曾聽過這樣一個名字——海參崴。海參崴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現在它的名字早就變成了符拉迪沃斯託克,然而在清朝時,它還是我國的領土,是由吉林將軍所管理的。然而後來我國遭遇了多年浩劫,受到了列強侵略,我國籤訂了各種不公平的條約,割讓了不少領土,其中就包括割讓給俄羅斯的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