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設計,服飾形制的禁忌

2020-12-12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服飾用色禁忌。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對服飾用色的貴、賤、吉、兇的觀念認定,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服飾古典時期,黃色、紫色、香色(次明黃一類)被尊為貴色,只有皇家豪門才有資格享用,黃色系列是黃金的顏色,象徵著高貴;而綠、碧、青等顏色往往被視為賤色,元、明、清時就只有娟妓、優伶等「賤業」中人才用此色。白色、黑色被視為兇色,尤其忌諱全身穿著白色服飾,古人稱:「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民族服飾

其實在上古時期,由於印染技術落後,白衣素服十分通行,所以兇、喪、吉、喜不以色辨,而以布料的粗疏、精細認定,粗疏者為兇、喪,精細者為吉、喜。印染技術發達後,白、黑成了民間慎用的兩種服色,儘管黑色印染方便、經穿耐髒,但它同白色一樣也忌諱全身著黑,只能與其他顏色搭配使用。古人認為,陰間有黑無常、白無常兩個勾魂鬼,所以黑、白兩色總是同陰間相連,所謂「素服,以送終也」。

白衣素服

即使死人穿著壽衣也忌諱用黑色,而講究用藏藍色,因為民俗認為穿著黑衣會使死者轉生為驢。紅色在中國素為吉、喜之色,婚嫁、生子、過年、過節最為多用,然而因其色澤同鮮血、同太陽,屬於陽界之色,恰同陰間之色相衝撞,所以民間在舉行喪葬活動時,最忌諱穿著紅色服飾,因為人們認為這會衝犯陰間鬼魅、神靈。在平時,人們對服飾過於濃豔鮮亮比較忌諱,女子濃妝豔抹、衣著華麗會被人視作輕浮風騷,男子衣著鮮亮奪目會被許多人視作浪蕩好淫。民間有句俗諺稱:「紅到三十黑到老」。意思是說,濃豔鮮亮之服只能讓年輕人穿,而中老年只能穿深沉灰暗之服。

服飾形制禁忌。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一般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服飾形制,這套服飾形制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標準典範的作用。如果隨意超越了這一典範,則難免會被世人視為奇裝異服,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在中國諸多民族中,穿著裸露是有禁忌的。民間有「男不露臍,女不露皮」的說法。當然,不同民族的禁忌是大為不同的。舊時維吾爾族婦女出廣必須戴面紗,而且脖項、腳踝也必須以衣裙遮掩,否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雲南一些地區的婦女在出門時往往也要以傘遮面。

維吾爾族婦女

而與之相反的是,福建惠安女子流行穿精短上衣,有意將肚臍露在外面。漢族男子在勞動時或者炎熱時,常常會使上身赤膊。清朝初期,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即「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意思是說,活人不能不遵從時下通行的服飾典範,死者可以穿著古服;成年人不能不守服飾典範,幼兒則可不限;男子不能不守時規,女子則可穿著明代服飾;妓女不能不守服飾典範,優伶在演戲時則可穿著古裝。在華北的山東等地,最忌諱衣服下擺或邊沿有毛邊,認為其形制與喪服相近,意為不吉;同時還忌諱衣扣成雙數,所謂「四六不成才」;另外也忌諱男女服飾形制無區別。許多地區在製作壽衣時,通常要將衣袖做長到完全能把兩手蓋住,否則據說將來兒孫會淪落到討飯的地步。在民間,服飾合乎典範但消費反常也是要犯忌諱的。如反穿衣服、反戴帽子在一些地方就是不被人們接受的。

明代服飾

河南沁陽一帶就有「反穿羅裙,另嫁男人」的說法。在這裡,一般只有寡婦改嫁才反穿羅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有這樣的現象,即死者的壽衣做好後,要先讓其孝子或親屬從裡到外一件件反穿在身上過些時辰,然後再脫下來給死者一件件穿上。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保佑其家人。也正因此,平日反穿衣服就會被人視作是詛咒自己親人死亡。一些民族甚至忌諱穿著他人的衣服,因為他們認為每件衣服上都附著著衣服主人的靈魂,一旦穿上他人的衣服,本人的靈魂就會不得安寧。青海藏民就很忌諱這一一點。

羅裙

南方的彝族及西北的突厥民族將帽子及頭飾看得特別神聖,當帽子或頭飾穿戴在頭上時,尤其忌諱他人的觸動或撫摸。南方沿海一帶的一些漁夫和農民,習慣用竹竿晾曬衣服,他們一般在衣服洗好晾乾後,總要疊好放一段時間再穿,因為據說這樣才不會使自己變成「竹竿鬼」。過去在山西及西北的一些地區,人們比較忌諱不戴帽子,往往以此為恥。在東北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生活的一些地區,忌諱將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認為這會使男子受辱倒運。

彝族

南方的一些阿昌族男子甚至忌諱從晾有女子簡裙的地方經過,他們相信這會使男子沾上黴氣。舊時,漢族忌諱男子觸摸女好衣物,認為這是宣淫存邪的表示。在河北定縣-帶,比較忌諱衣服穿在身上縫補,如果是穿在身上縫補必須在口中含有筷子等物品,否則會被針扎或者日後會遭賊禍。中國服飾禁忌歸納起來不外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倫理福佑禁忌。這是包含關於人們服飾行為的善惡好壞、是非曲直之評價的禁忌。這種禁忌即便在現代社會,還在一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喜事和喪事具有全然相反的禮儀服飾要求;日常生活中具有最起碼應當遵守的服飾倫理規約,俗諺中稱「歪戴帽子一心不正」、「敞胸露懷一二流子", 類似於這樣的倫理規約在中國服飾藝術中有不少。在某些情況下,人們認為穿著不當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不幸,比如即便在現在,許多家長也不希望家裡的女孩子出門在外時穿得太花哨搶眼,以免招惹雞鳴狗盜之徒。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性別角色禁忌。古代中國民間將男子穿著女裝的行為稱作「服妖」或「妖服」。現代中國民間則將男著女裝並流露出女性傾向的男子稱作「陰陽人」,對女性著男裝或男性化,稱呼也是如此。然而進人現代社會後,人們漸漸地對男裝女性化或女裝男性化(尤其是在色彩、形制等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接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現代服飾首先要追溯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政權清朝時期來看,中國傳統漢服文化在清軍人關建立清政府後就受到過強烈衝擊,從那時開始傳統漢服形制遭到破壞,在與滿族服飾的融合下漸漸改變著原本的禮儀文化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服飾起源的發展
    《fbn+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請聯繫刪除,謝謝人類對性歸屬的認識對服飾起源之作用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最為原始的服飾呢?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約在舊石。時代的後期,也就是在距今約三萬年至一萬年之間。在歐洲、非洲以及東方的許多巖洞壁畫和小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有遮擋物的痕跡。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借鑑運用民族服飾色彩關係的時候,也同樣要把色彩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即色彩的情感與象徵。因為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功能在服裝設計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服裝設計有直接的影響。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基本形制,等級服制的流變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古代服飾在強烈的禮制束縛之下,又有歷代儒學的維護,的確少有變化。古代服飾中國服飾的基本形制就是一種約定 俗成的禮俗,它包括上衣下裳、束髮右衽、寬袖博袍等制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包纏式著裝形制相對貫頭式服飾出現得較晚,在人們開始學會紡紗織布後,棉、麻、絲質織物開始普及,這時包纏式服飾才開始流行,服裝在穿著的過程中更講究技巧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套裝式棉袍「一服多季」的形制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套裝式棉袍「一扶多季」的形制,清末民初是華服結構保存的最後階段,袍服是這種結構表現的集大成者。這會給我們這樣一個基本推斷,套裝式袍服形制是當時中下市民階層最普遍,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一種節約型的著裝行為,即「一扶多季"。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他們的「東方風」是以日本風格為設計亮點,而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代表的「東方風」服飾設計在國際舞臺上才剛剛開始,這就成為一個挑戰,也更是一個機遇。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當今服飾結構造型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沿襲傳統古制的服飾結構從古至今,服裝結構形式往往以其穿著方式為基礎,也就是說穿著方式決定了服裝結構。縱觀中國服裝發展演變,傳統服裝形制一般總結為三種, 一種被稱為「披掛式」,一種被稱為「包纏式」,一種被稱「貫頭式」,這三種形式構成了當今服裝結構造型的基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傳統服飾製作手工藝代表著某一時期特定的服飾文化,其內涵展現的是某地域族群的人類發展演變過程,具有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它的保存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參考。近幾年服飾設計與製作又開始慢慢回歸傳統,人們已經意識到工業化生產對傳統服飾手工藝帶來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將服裝質量作為其前提和基礎,品牌價值之所以能持續提升,正是源自於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高標準。
  • 從服飾美學的角度,來品一品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中國傳統服飾,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每一朝每一代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服裝,中國的衣冠服飾歷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大約在夏商時期服飾制度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範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