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現PEMT酶是脂肪肝發症的原因之一

2020-12-24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5月8日,據日媒報導,岡山大學的研究組發現肝臟中特定的酶與患上

脂肪

肝和非

酒精

性脂肪肝炎(NASH)的發展相關,相關成果已刊載於

英國

科學雜誌電子版上。

 

    脂肪肝是由過度飲食等引起的,而即使不飲酒的人過量攝入脂肪可能引起NASH,從而轉變為肝硬變和肝癌。目前治療的主流是改善飲食生活、運動以及減少脂肪的攝入量等,通過本次的發現,將來可能開發出治療脂肪肝的相關藥物。

 

    該酶被稱為

PE

MT,研究組將小鼠分成不讓PEMT活動的小鼠和普通的小鼠兩組,給食高脂肪、高糖分的飼料後,結果發現了不讓PEMT活動的小鼠更早患上NASH重症。

 

    據說,調查岡山大醫院消化器內科就診患者的肝臟組織,PEMT少的人更容易患脂肪肝和脂肪肝炎。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信息服務部日韓信息組編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日韓信息組致力於監控分析日本韓國食品安全標準法規和信息動態,為食品企業提供支持服務。

相關焦點

  • 新知 日本發現脂肪肝發病機制
    (原標題:新知 日本發現脂肪肝發病機制)
  • 專家:發現一種生物酶可替代,能安全降尿酸
    眾所周知,生物體由細胞構成,每個細胞由於酶的存在才表現出種種生命活動,體內的新陳代謝才能進行。酶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催化劑,只有酶存在,人體內才能進行各項化學反應。酶可以將諸如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子分解為更容易吸收的較小分子,然後,營養素被運輸在穿過小腸後進入血液,進而為身體的生長和修復提供能量。人體內酶越多,越完整,生命就越健康。人類的疾病,大多數均與酶缺乏或合成障礙有關。
  • 華南植物園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中國是較早發現和利用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經過不斷地變化,形成當前的六大茶類。六大茶類主要根據茶葉加工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綠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黃茶和黑茶。其中,烏龍茶,亦稱青茶,是六大茶類中較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
  • 如何評估外源糖酶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價值
    糖酶除了水解NSP以外,最重要的好處之一是減少由NSP導致的食糜粘度過高。有學者已報告,外源糖酶能幫助減少飼料的聚合度,降低其粘度和水解碳水化合物,因此能提高養分利用率。另外,外源糖酶能提高非能量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如澱粉和脂肪,因為NSP能減少酶與底物接觸的機會,從而阻礙養分的吸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脂肪消化率的改善,眾所周知,NSP增加膽汁鹽的水解,因此會減少脂肪的利用率。此外,有可能是糖酶作用,增加蛋白酶消化蛋白質機會,提高氮和胺基酸利用率。最後,糖酶通過提高能量利用率,轉移近端小腸非能量營養物質的吸收。
  • 酶燃料電池的「高山流水」
    天津工業生物所科研人員在製備酶電極。酶燃料電池是一類以酶為催化劑、將底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燃料電池,它具有可持續、安全、環保等諸多優點。如果說酶燃料電池是一座水庫,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穩定性和電壓就是橫在水庫門前的「四座大山」。那麼,對於酶燃料電池的研究要如何爬過這些「高山」才能將「水庫」中的水釋放出來呢?
  • 中國董紹俊院士,新發現的單原子納米酶有何大用?
    納米酶是具有酶樣性質的催化納米材料,具有成本低、穩定性高、催化活性可調、易於大規模生產等優點。由於這些原因,它們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傳感、治療和環境保護。然而,與天然酶相比,納米酶活性位點的低密度與催化活性低有關。
  • 武漢植物園從藥用植物中篩選發現天然拓撲異構酶抑制劑
    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NA複製的關鍵酶,在細胞轉錄、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些抗癌藥物的靶酶,目前已有針對DNA拓撲異構酶的成功抗癌藥物在臨床應用。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藥用植物是發現和開發抗癌藥物的重要資源之一。親和-超濾/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AS/UF-LC-MS)是一種從藥用植物中篩選並尋找拓撲抑制劑的有效方法,具有高靈敏度、高通量和普適性。
  • 大肚腩分幾種,你的肚腩是皮下脂肪還是內臟脂肪?
    而且眾所周知,「麥芬頂」來源於內臟脂肪,雖然沒有它不行,但太多的它只會讓你負荷太重。而「愛的把手」它捏的是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更安全。不過,「Love Handle」只會讓你看起來更憨厚,而「Muffin Top」不僅讓你看起來大腹便便,對你的身體健康更是一種傷害。
  • 8種酶「一鍋」催化 高效綠色合成尼龍單體—新聞—科學網
    尼龍66的主要原料之一己二酸屬於二元羧酸類尼龍單體,其合成主要依賴高汙染、高能耗的多步驟化學氧化過程。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通過理性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利用空氣中的氧為氧化劑,在水溶液中把環烷烴或環烷醇轉化為相應的二元羧酸尼龍單體。
  • 麵團麵點、麵包蛋糕為何要用酶製劑?
    酶來源於自然界,是生物體內時時刻刻快速而高效進行著的千百種生化反應的天然催化劑。酶的自然來源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類。目前用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酶製劑是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出來的。酶製劑來源於生物,一般地說較為安全 ,可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酶製劑的應用種類有澱粉酶、蛋白酶、糖酶、過氧化氫酶和纖維素酶等, 用量最大的是澱粉酶和蛋白酶, 約佔酶製劑消費總量的7 0 % 8 0 %。澱粉酶主要用於麵包生產中的麵團改良。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年發現的某種PET塑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降解酶的過程中,無意間改變了該酶的結構,導致其降解PET的能力有效提高,該項幸運指數爆表的發現很有可能在未來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整個石油工業的格局。 人們利用酶的這些性質,人工製備生物酶,將其用於洗滌劑、原油汙染處理、生物質燃料製備、殺滅有害細菌等場合。這次新升級的PET降解酶就是人類最新研發的生物酶之一。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博士研究生劉軻莉以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 Scd1)為研究切入點,首次揭示了Scd1與琥珀酸之間的調控關係,及其決定脂肪前體細胞向米色脂肪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為預防和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米色脂肪細胞,一種能夠消耗脂肪進行呼吸產熱的「好」脂肪,被認為是抵抗肥胖的有效治療方式而備受關注。
  • 英實驗室創造出superhero-可分解塑料的酶
    在英國實驗室裡生長的一種可食用塑料的酶將徹底改變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防止成千上萬噸的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垃圾堆滿垃圾填埋場和海洋。這種酶是由樸茨茅斯大學(Portsmout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試驗中偶然發現的,它是已知的第一個能夠消化聚乙烯的蛋白質。聚乙烯是最常用的塑料消費品之一。
  • 宋宵因從吃到用了解酶26生物酶是如何改變大豆加工行業的?
    那麼,生物酶在大豆深加工過程會起到什麼作用呢?聽我慢慢說起。大豆的主要產品是豆油,大豆在粉碎後首先想到的是要提高出油率,由於大豆中的脂肪跟蛋白質、澱粉等組分深度結合,很難壓榨完全,這就是副產品豆餅中含油量高的原因。在壓榨提取過程中加入蛋白酶、澱粉酶可以提高出油率、縮短提取時間。
  • B肝針對聚合酶新藥指引,日本科學家獲得,高純度HBV-RT
    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微生物和免疫學系病毒學科開發了一個體外檢測系統,使用純化的HBV RT來尋找潛在的逆轉錄酶(RT)抑制劑。這項科研成果是高純度B型肝炎病毒轉錄酶活性區的篩選及其應用下部分,發表在2020年7月31日的科學雜誌《Viruses》上。
  • 吳方課題組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抑制劑可增效抗生素
    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脂肪和蛋白質代謝對肉品風味的影響
    Etherton T D等報導,攝入的能量在用於合成脂肪還是蛋白質時受神經和激素等因子調控,如果用於合成脂肪組織的能量增加,則用於肌肉組織蛋白質合成的能量將會減少。飼料營養因素通過影響酶、激素和信號分子的表達水平來調節物質代謝。
  •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了可以燃燒脂肪的脂肪
    科學家的驚天發現。不過所幸,科學在人體裡找到了一種即相對安全的,又能進行高強度的新陳代謝、消耗能量,這種東西叫做棕色脂肪。棕色脂肪是相對我們之前反覆提及的白色脂肪而言的。而相比白色脂肪細胞,棕色脂肪細胞無論從發育來源、細胞形態還是生理功能上都有本質的差異。
  • 酶製劑在麵包等烘焙產品中的應用大全
    Giannone V等通過4 種不同商品澱粉酶與未添加酶的對照實驗相比,評估α-澱粉酶與脂肪酶的複合酶製劑對硬質小麥麵包的保鮮效果。發現α-澱粉酶和脂肪酶表現出明顯的防止老化的協同作用,在延緩麵包硬化和減少咀嚼度方面效果尤其顯著。
  • 生物酶科技再升級,洗滌進入「酶」時代
    進入夏天,不少人面對換季翻出的衣服、每天被汗漬沾汙的衣服,都感覺到頭大:明明是洗得白花花的襯衣,隔半年從箱底翻出來卻發現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