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布2020年10大科學發現:壓力為何會使頭髮變白?

2020-12-18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7日消息,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這十大科學發現涉及14篇研究論文,其中12篇發表於《自然》雜誌,另兩篇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

1。 打破物質-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

在T2K實驗中,位於日本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探測到穿過地球295公裡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織的研究發表於4月15日的《自然》雜誌,報告了輕子破壞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也稱為CP對稱)的可能發現。輕子的CP破缺難以觀測,卻可以利用中微子進行搜索。中微子有三種「味」,由它們所關聯的帶電輕子(電子、μ子或τ子)決定,並且可以在運動過程中從一種味轉變為另一種味。如果CP對稱守恆,μ中微子到電中微子轉換的振蕩概率將與反μ中微子到反電中微子轉換的振蕩概率相同。在T2K實驗中,位於日本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探測到穿過地球295公裡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實驗測量了μ中微子到電中微子轉換的振蕩概率,結果在95%的置信水平上排除了CP守恆,這可能是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的最早標誌。

原始論文:Nature 580, 339-344(2020)。

2。 南極上空臭氧層的修復使高速氣流停止漂移

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了春季大氣臭氧層空洞,這揭示了人類製造的臭氧消耗物質(ODSs)對大氣層的威脅。位於海拔10到20公裡處的南極臭氧層空洞也影響了南半球大氣環流,進而影響地表的氣候。最明顯的一個趨勢是,夏季的高速氣流開始向極地移動。高速氣流是行星尺度的大氣環流現象,地球上有數條環繞的高速氣流帶。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隨後的修正案禁止了臭氧消耗物質的生產和使用。因此,大氣中臭氧消耗物質濃度正在下降,臭氧層已經出現初步的恢復跡象。Banerjee等人的研究指出,自臭氧層開始恢復以來,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停止。以前曾有人注意到這種環流效應停止的趨勢,但Banerjee等人首次正式將其歸因於《蒙特婁議定書》的影響。

原始論文:Nature 579, 544-548(2020)。

3。 史前愛爾蘭貴族墓葬遺址發現亂倫證據

紐格萊奇墓(Newgrange)是愛爾蘭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該國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複雜的工程技術建造而成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Cassidy等人研究了農耕社會的社會結構,重點研究了被埋葬在石隧墓(歐洲的一種通道式巨石墓葬建築)中的古代貴族。紐格萊奇墓(Newgrange)是愛爾蘭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該國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複雜的工程技術建造而成,墓室在一條很長的石砌通道的盡頭。在陵墓入口上方有一個像窗一樣的開口,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冬至),這個開口可以讓陽光照進墓室。研究人員對墓中發現的古代人類遺骸進行了DNA分析,揭示了一場罕見且出人意料的亂倫事件。大約5000年前埋葬在紐格蘭奇墓室的一名男子是一樁亂倫婚姻的後代:他的父母要麼是兄弟姐妹,要麼是父母與子女。這一發現讓研究小組推測,與這座宏偉陵墓有關的貴族們可能是通過亂倫來維持其血統。

原始論文:Nature 582, 384–388 (2020)。

 4。 衛星圖像繪製地球樹木地圖

Brandt等人的論文報導了他們對覆蓋西非西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超過130多萬平方公裡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分析結果,他們繪製了大約18億棵樹木的位置和大小。在此之前,科學家還從未在如此大的區域內繪製出如此精細的樹木地圖。商業衛星已經開始收集數據,能夠捕捉到大小在1平方米或以下的地面物體。陸地遙感領域因此即將迎來根本性的飛躍:從側重於綜合景觀尺度的測量,到有可能在大範圍或全球尺度上繪製每棵樹的位置和樹冠大小。這一進展無疑也將根本性地改變我們思考、監測、模擬和管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方式。

原始論文:Nature 587, 78–82 (2020)。

 5。 殺死潛伏的HIV病毒

導致愛滋病的HIV病毒可以長期「潛伏」在宿主細胞中,幾乎不進行轉錄,因此不會被免疫系統發現。在《自然》雜誌1月同期發表的兩項研究中,報導了被稱為「激活並殺死」(Shock and kill)的治療策略,旨在扭轉這種潛伏期,通過增加病毒基因的表達(激活),使被感染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統消滅(殺死)。兩組研究人員都描述了在動物模型中的幹預措施,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報導的最有效的激活手段,而且是可重複的。Nixon及其同事使用了一種名為AZD5582的藥物,用於激活轉錄因子NF-κB——HIV-1基因表達的主要刺激因子。McBrien等人則將兩種免疫幹預措施結合起來,先通過抗體療法耗竭CD8+ T細胞(降低病毒轉錄水平的免疫細胞),再進行N-803藥物治療,該藥物可激活HIV-1的轉錄。除了這些進展,這兩項研究還展示了用藥物逆轉病毒潛伏相關的概念和技術挑戰。

原始論文:Nature 578, 154-159 (2020); Nature 578, 160–165 (2020)。

6。 基因編輯破解挑食之謎

一種學名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蠅只以有毒的諾麗果柑(Morinda citrifolia)為食,是什麼讓這個物種如此挑食?

一種學名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蠅只以有毒的諾麗果柑(Morinda citrifolia)為食。與其他喜歡各種水果的果蠅相比,是什麼讓這個物種如此挑食?Auer等人利用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破解了這個謎題。他們發現,相比其他果蠅,D。 sechellia體內表達氣味受體22a蛋白(Or22a)的感覺神經元格外豐富,而Or22a胺基酸序列的微小變化正是果蠅D。 sechellia偏愛諾麗果的關鍵原因。他們還發現了其他幾種可能導致這種簡單行為轉變的演化改變。即使是喜歡臭水果的小小果蠅,也能有力地揭示大腦如何演化出複雜的行為。

原始論文:Nature 579, 402-408(2020)。

7。 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

發表在11月《自然》雜誌上的三篇論文報導了對一個快速射電暴(FRB)現象的探測,顯示其來源位於銀河系內。有趣的是,快速射電暴伴隨著X射線的爆發。這一發現是通過綜合了多臺太空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得出的。顧名思義,「快速射電暴」是指一種瞬態的無線電波明亮脈衝,爆發持續時間約為毫秒級。研究者於2007年首次發現了這一現象,由於存在時間很短,使得探測它們並確定其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得異常困難。這是第一個被探測到具有除無線電波外輻射的快速射電暴,也是該現象在銀河系內的首次發現。這三項觀測也首次證實了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論文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的林琳博士,觀測結果則是來自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原始論文:Nature 587, 54–58 (2020); Nature 587, 59–62 (2020); Nature 587, 63–65 (2020)。

8。 冷凍電鏡達到原子解析度

Yip等人和Nakane等人報導了迄今為止使用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圖像,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

結構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是,一旦研究人員能夠以足夠的解析度直接觀察到大分子,就有可能理解其三維結構與生物功能之間的聯繫。在今年10月《自然》雜誌同期發表的兩項研究中,Yip等人和Nakane等人報導了迄今為止使用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圖像,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兩個小組使用的硬體都經過改良,突破了以往cryo-EM成像在解析度上的限制。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cryo-EM圖像信噪比的提高將擴展冷凍電鏡技術的適用性。也許這些技術的融合將使cryo-EM的結構測定達到甚至超越1埃(0.1納米)的解析度——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成就。

原始論文:Nature 587, 157–161 (2020); Nature 587, 152–156 (2020)。

9。 幹擾素缺乏可導致新冠重症

在9月在線發表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Zhang等人和Bastard等人闡明了影響感染新冠病毒後是否發展為重症的一個關鍵因素——幹擾素尤其是I型幹擾素(IFN-I)的缺乏。這種缺乏可能由不同原因導致,比如編碼關鍵抗病毒信號分子的基因發生遺傳突變,或由於抗體與I型幹擾素結合併使其「中和」。I型幹擾素缺乏如何導致危及生命的重症COVID-19?最直接的解釋是這種缺乏導致病毒不受控制地複製和傳播。另一方面,I型幹擾素缺乏也可能對免疫系統功能有其他影響。IFN-I誘導通路基因突變的個體將從提供幹擾素的治療中受益。此外,那些對IFN-α和IFN-ω具有中和性抗體的人也可能受益於治療中提供的其他類型的幹擾素,如IFN-β和IFN-λ。

原始論文:Science 370, eabd4570 (2020); Science 370, eabd4585 (2020)。

10。 壓力為何會使頭髮變白?

這是《自然》雜誌「新聞與觀點」欄目在2020年讀者瀏覽最多的一項研究報導。目前對壓力對頭髮變白的相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頭髮的顏色由黑素細胞決定,這些細胞來自於毛囊凸起部分的黑色素幹細胞(MeSCs)。這篇發表於1月《自然》雜誌的論文是哈佛大學許雅捷團隊的成果,第一作者是張兵博士。研究報告稱,在壓力引起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中,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會釋放出神經遞質分子去甲腎上腺素;在極端應激或高水平去甲腎上腺素暴露下,黑色素幹細胞的增殖分化顯著增加,導致黑色素細胞大量遷移,遠離毛囊隆突區,但由於沒有替代的幹細胞,便導致頭髮變白。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壓力如何影響其他的幹細胞,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的方法提供了線索。

原始論文:Nature 577, 676-681(2020)。(任天)

相關焦點

  • 《自然》公布 2020 年十大科學發現: 壓力為何會使頭髮變白
    北京時間 12 月 17 日消息,在 2020 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 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
  • 為何一夜白頭?《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實習記者 張佳欣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為何一夜白頭?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日本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探測到了穿越地球295公裡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
  • 為何一夜白頭?《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2020-12-17 23:49:49 參與互動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 Nature最新發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不知不覺,2020年已到年關。回顧這一年,艱難苦恨,卻阻擋不住科學發展的的腳步。有鑑於此,Nature雜誌精選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供大家學習交流。註:1.2020年4月15日,T2K協作組織報導了輕子族粒子違反粒子-反粒子鏡相對稱性(也稱為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這可能是首次觀測到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2.
  • 《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平塘全力保護安全運行的「中國...
    12月1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 頭髮白了吃什麼能變黑 五種食物有奇效
    頭髮白了吃什麼能變黑黑芝麻我們都知道在發生白頭髮的時候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食物來進行緩解,黑芝麻就是一個很好的食物,黑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含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等營養成分,有健胃,護肝,促進紅細胞生長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增加體內黑色素,有利於頭發生長。而這款精挑細選無雜質的天然黑芝麻,堅持食用下來,頭髮會有明顯的改善。
  • Nature公布2020年度十大發現,最受歡迎的果然是「頭等大事」…
    當地時間12月14日,頂級期刊《Nature》在最新的一篇報導文章中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重磅科學發現,其中壓力如何使人「白頭」成為最受歡迎的突破性發現。壓力會讓頭髮變白經驗表明,壓力總是和頭髮加速變白有關,然而沒有科學證據能夠支撐這一點。
  • 頭髮別再染成黃色了,2020年流行的三種發色,時髦顯白又減齡
    如果你是理髮店的常客,尤其是經常染頭髮,你會發現一件事情,通常理髮師會給你拿出一個厚厚的冊子,上面有各種各樣的頭髮顏色還有編號讓你仔細的挑選同時還會給你一些建議,但是有時候染出來效果和自己想像中的差別還是很大,尤其是那些比較
  • 頭髮變白要小心,可能是毛囊型白癜風在悄悄出現!
    毛囊型白癜風是指長在毛髮部位的白癜風,是白癜風的類型之一,白癜風的皮質顏色恢復主要是毛囊外根鞘黑色素細胞,如果毛髮開始變白,也就說明毛囊黑色素細胞的功能受到損害,那麼下面我們來了看看什麼是毛囊型白癜風吧。 一、毛囊型白癜風的臨床症狀 1.
  • 年紀還不大,頭髮先白了?白頭髮長在哪裡,或是身體不好的暗示?
    以前,我們會通過一個人頭髮花白的程度來判斷其年齡,但是現在這樣的方式儼然已經沒有了效果。一些年紀輕輕的人已經有了白髮,明明才二十幾歲的年紀,看起來卻像是四十幾歲的人,且白髮越長越多,很多人因此而困擾。為何這些人年紀不大,頭髮卻白了呢?
  • 《自然》雜誌發布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
    12月20日,英國《自然》雜誌最新發布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索計劃、揭曉黑洞之謎、在動物身體上培育人體器官等。      向火星進發      2020年,伴隨著三個火星登陸車向火星進軍,一場真正的「入侵火星」將上演。
  • 鼻毛「變白」預示著什麼?身體3處毛髮異常,或可能是肝有問題了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鼻毛是黑色的,和我們頭髮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狀態。不過生活中一些人在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居然鼻毛出現了異常,出現發白的情況,問問周圍的人,可能有人就會說鼻毛髮白說明腎不好,需要我們注意養腎。那麼鼻毛變白真的和腎臟有關係嗎?還是其他的睡眠原因導致?
  • 盤點2020年「硬核」科學發現
    2020年,科學家獲得了多個「硬核」科學發現,其中包括:嗜食同類的恐龍、爆腹鰻魚、狂暴星系等。火山閃電並不罕見,但在2020年1月,我們觀測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以南大約65公裡處的塔爾火山開始噴發,向空中噴發14千米高的火山灰和煙霧。在整體火山灰柱內部,粒子相互碰撞,產生足夠的靜電,使閃電在空中散射開來,像這樣的靜電是否能為電吉他提供電能,仍是一個尚未解答的科學問題。
  • 治白髮最有效的方法 頭髮白有哪些原因
    可以滋補氣血,使頭髮變黑。頭髮白有哪些原因遺傳或疾病因素白髮的出現,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未到老年就出現灰發或白髮的人,常常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可見於某些症候群(如早老症候群、綜合性肌強直性營養不良等)。此外,患上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如惡性貧血、甲亢、心血管疾病、結核病、傷寒、梅毒等亦可出現白髮。
  • 「中國天眼」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12月1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 今年10月和11月,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家在《自然》上分別發表了關於快速射電暴的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在銀河系內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
  •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
    漸漸的我開始疏遠自己的父母,覺得他們還年輕,如果有天天塌了,有父母頂著……可是後來,我發現父母雙鬢多了幾絲銀線,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刺眼。父母不知不覺就老了許多,沒有了以往的活力,背也駝了不少……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 白米煮黑飯後又變白米飯 電壓力鍋咋會「黑魔法」?米、水、鍋到底...
    前幾天,市民厲先生遇到了這樣一件蹊蹺事:新買的電壓力鍋竟把大米煮成了黑灰色的米飯,更神奇的是,這些黑米飯盛出來,在外放幾個小時後,米飯又會奇蹟般的恢復成白色。 厲先生說,他曾經找廠商反映此事,對方卻回復他說這是正常現象。可是,一想到家裡的老人小孩以後要食用這些發黑的米飯,厲先生心裡犯怵,便向溫州晚報《合力維權》欄目反映此事。 白米為何會煮出了黑飯?
  • 2020流行發色太顯白,短髮亞麻金棕好洋氣,慄棕色長髮變女神!
    在我們都將白皮書作為變美的第一要義時,卻忽視了發色對我們顏值的影響,膚色是否白皙還是蠟黃,頭髮的顏色也起著50%的作用。畢竟面部皮膚的色溫是通過發色來映襯的,因此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更白,改變頭髮的顏色遠比使用美白精華快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