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10點,市中區沱中路,許多商家已停止營業,但在王秀英的特色牛肉麵麵館裡卻依舊燈火通明。王秀英的麵館只有5平方米左右,被顧客稱為「袖珍麵館」。雖然店面很小,但從王秀英的進貨單上卻能看出,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出上百斤面。
一家只能擺下一張桌子的「袖珍麵館」為何深受顧客喜愛?在與王秀英交談後,記者逐漸明白了其中緣由,這與王秀英熟練的煮麵手藝及對顧客真誠的態度密不可分。
王秀英對自己的煮麵手藝十分自信,她介紹道,要煮出一碗味道正宗的牛肉麵,必須要炒制出上等的牛肉臊子和熟油海椒,而這其中對於火候的掌握又是最為關鍵的步驟,自己除了有著近30年炒制面臊子和熟油海椒的經驗,還有自己摸索出的獨家秘訣。王先生是外地人,在吃了一碗王秀英家的牛肉麵後稱讚道,這家麵館的海椒十分香,自己下班晚,所以常到她家吃麵。
「虧顧客就是虧自己。」大大咧咧的王秀英說到這句話時格外嚴肅,她向記者說道,由於麵店附近既有醫院也有學校,因此來用餐的顧客中,病人和學生佔多數,病人體弱需要恢復,學生長身體也需要營養,所以絕對不能虧了他們。
1991年,21歲的王秀英到內江一家麵館打工,自此開始了與牛肉麵朝夕相處的日子,直到今天,48歲的王秀英已經做了近30年的牛肉麵,前後開過幾家麵館,甚至將內江牛肉麵帶到了千裡之外的深圳。
1993年,王秀英在毛線市場旁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麵館,雖然店面只有十多平方米,但生意卻十分火爆,一天能賣出70斤面,而這一做便是7年。
後來,王秀英的朋友在深圳開了一家內江牛肉麵館,但由於手藝欠缺,便高新聘請王秀英前去幫忙。在王秀英的幫助下,朋友一年後便學成了手藝,而王秀英也在深圳另找地方新開了一家麵館。
麵館開業後,生意的火爆程度遠超出王秀英的想像,顧客經常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著等吃麵。據王秀英回憶,那時每天最少也要賣出60多斤面、5大桶水粉以及數不清的小籠包和抄手,很多朋友開玩笑說自己的麵館已經不是牛肉麵館,而是「牛肉麵廠」了。
在深圳做生意時,王秀英始終將內江牛肉麵作為店裡的招牌特色,許多外地人吃了內江牛肉麵後都贊口不絕,王秀英也樂此不疲的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家鄉——內江。
2006年,已經在深圳做了5年生意的王秀英因女兒中考,選擇回內江陪伴家人,並在汽車站旁開了一家麵館,一直到2016年,因長期勞累,導致身體不適,才被迫將麵館關閉。去年1月,身體恢復後,閒不住的王秀英又在沱中路29號盤下一家麵館,再次拿起了煮麵的漏勺。王秀英說,開麵館的確很勞累,但自己是打心底裡喜歡這一行,也早已習慣有牛肉麵相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