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洲: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源頭 中國不可能再現新冠大流行

2021-01-20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新媒體

隔離檢測一密、二密、三密,必要時全員檢測,將當地疫情撲滅,影響範圍就不會繼續擴大

文|《財經》記者凌馨

「中國不可能出現再次(新冠肺炎)大流行。」2021年1月13日,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下稱「上海公衛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對《財經》記者說。

進入2021年,河北、黑龍江等省份先後出現新冠肺炎局部疫情。截至1月12日,全國共有1個高風險地區、73個中風險地區,「拐點」何時出現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作為全國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成員,盧洪洲所在的上海公衛中心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第一時間接收了來自武漢的危重患者,並推出新冠治療「上海方案」,被推廣至全國,大幅提高了患者的治癒率。

這一次,一邊持續救治在院病人,一邊繼續從事新冠相關科研,盧洪洲對我國應對新發疫情的能力滿懷信心。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源頭

就在一個月前,2020年12月15日,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再獲國際表彰。盧洪洲與瑞金醫院陳賽娟院士共獲法國「夏邦克-杜博賽」獎。

這是法國醫學科學院設立該獎項以來,首次授予他國科學家。此次中國研究人員獲獎,在於明確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源頭,以及新冠患者康復後抗體的持續保護性等。

早在新冠疫情露頭的第一時間,盧洪洲接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竺的電話,「他說這次新冠疫情是一個新發的事件,對它了解得很少,我們應該做一個前瞻性的大的研究」。

自那時起,盧洪洲、陳賽娟等人就對所有在滬救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包括從武漢轉診而來患者共112人,全部進行了病毒基因測序,發現病毒已經分成兩個主要的分支。

中國疾控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華南海鮮市場的環境樣本(如門把手)中測出了病毒序列。然而,在市場上販售的野生動物中,沒有分離出病毒。「所以我們推測,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首先是人感染了病毒,人和人之間再去傳播。」盧洪洲介紹。

由此,盧洪洲和他的夥伴們明確提出,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源頭,相關研究成果也已於5月20日向國際社會發表。也正是與這一成果相關的研究,讓盧洪洲、陳賽娟兩人獲得了法國「夏邦克-杜博賽」獎。

「武漢是一個國際大都市,這個人是從哪個地方感染的,需要更多的溯源的研究。」盧洪洲在2020年年底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

提前拉響新冠警報

盧洪洲記得,新冠病毒最早出現在他的視野裡,是2020年元旦前後。

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首次發布情況通報,稱多例肺炎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初步分析認為系病毒性肺炎,「到目前為止調查未發現明顯人傳人現象,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

看到這一信息的盧洪洲,於1月2日組織上海公衛中心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人力、物力,包括實驗室,均在第一時間準備就緒。

「有了疫情以後,一個人早晨可能在非洲,晚上這個患者可能就坐飛機到了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以,我們監測任何一個地區發現疫情,都要做相應的準備,已經養成了這麼一個習慣了。」 盧洪洲介紹。

迅速地,上海公衛中心拉響了警報。

2020年1月15日,上海公衛中心面向臨床醫護人員舉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培訓,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概念、流行特徵、臨床特點、診治,以及醫院感染預防等進行了系統介紹,強調了早期識別和科學防控的重要性。

上海市布置新冠疫情防控任務是2020年1月19日。「我們作為定點醫院,其實早就做好了收治患者的準備以及預案」。人力、物力、臨床救治團隊、負壓病房,「都已準備就緒,所以有了第一個病例以後,我們全力以赴就在救治。」盧洪洲說。

「我們做了這麼大的努力,他最後還是走掉了」

更早地拉響警報,不代表沒有壓力。

當回顧2020年迎戰疫情的經歷,盧洪洲印象最深的一個瞬間,滿是傷心和遺憾,「我們都哭了」。

作為全國頂尖的傳染病醫院,上海公衛中心最早收治的,幾乎都是危重病人,包括由武漢轉診的患者。「2月份的時候,收治病人比較多。那時候壓力非常大,大家的壓力都很大。」 盧洪洲回憶道。

盧洪洲所說的大家,不僅有上海公衛中心院長朱同玉等本院醫護人員,還有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胡必傑等,都是上海頂級「大三甲」各科室的專家。

這些「外援」於2020年2月3日集結,與盧洪洲等人一起,開始了漫長的「宿舍生活」。

「有將近三個月的時間,一直是住在醫院,只有要換衣服的時候才回家,或者到市區開會的時候。」盧洪洲想的是 ,「這麼多的重症患者,隨時可能有病情變化。兩三點鐘起來會診,是經常有的事情。」

短短兩三個月的戰時狀態,盧洪洲的體重由75公斤降到了67公斤。「4月、5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出差了。我到北京去出差,連續好幾次,上飛機身份證通不過,因為人臉識別已經識別不出來了」。

最痛苦的,則是面對病人逝去的無奈。

盧洪洲對2020年記憶最鮮明的那瞬間,就是一位新冠肺炎病人過世時。那天晚上,「我一直陪到凌晨三點。我們該做的都做了,這麼積極地努力,這麼多的醫生護士專家都圍著他,他還是走了。這是最傷心的」。

歷經了長達39天的搶救,這位病人用上了最先進的人工肝、人工肺,所有上海專家隨叫隨到,「還是去世了。」盧洪洲連說了兩句「傷心」,那天晚上他哭了。

收治的幾乎所有病人,在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大多會有肺部影像學表現,一些有基礎疾病的患者都會出現嚴重症狀。「如果我們沒有經驗,如果我們不在早期、及時幹預,還會有很多患者像一開始那樣的重症,甚至於死亡。」盧洪洲指出。

好在,自2020年3月以來,上海公衛中心再也沒有患者因為新冠肺炎病逝。「3月後主要是輸入性病例,沒有一個患者死亡。危重症病人有三個,重症病人十多個」。迄今為止,該院已收治1300餘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7人病逝於2月,總體救治成功率99.5%。

跟張文宏等人「吵」出「上海方案」

有一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被稱為「上海方案」。

這是2020年3月16日形成的《上海市「2019新冠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如今說來笑聲朗朗,當初上海的專家們達成共識可是不容易。

很多專家都吵過架。盧洪洲跟張文宏醫生吵過,跟毛恩強醫生也吵過,「我們都吵過」。尤其是在2月份,為了患者救治方案,細到抗凝藥物的使用,大到學術研究的爭論。

直到2020年3月初,一度頻繁爭吵的上海專家組成員達成了共識。「上海方案」沿用至今,彼此查房的步驟和觀點,已基本一致。

盧洪洲將「上海方案」總結為「四素一肽」,即激素、肝素、幹擾素、大劑量維生素C和胸腺肽。

使用激素,是「上海方案」的突破。「確實,世界衛生組織在一開始的指南裡是不建議激素的」。盧洪洲和專家們一起總結出經驗:早期不用,在重症、危重症轉化的時候,小劑量、中劑量,用3到5天,一般不超過7天,這時候可以發揮非常好的抑制炎症,抑制滲出的作用。

在盧洪洲看來,新冠感染絕大多數都可以完全康復。嗅覺、味覺,各個器官的功能包括肺功能,都可以完全康復。他解釋,新冠肺炎病人上了呼吸機以後,再採取俯臥位和中西醫結合療法穩定內環境,加上營養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患者很快就能康復,而且,「很少有後遺症」。

此次疫情之後,不乏出現肺纖維化的患者,盧洪洲對他們的恢復也同樣樂觀。

盧洪洲也是H7N9禽流感病毒得發現者和救治者,他觀察到,H7N9病患肺纖維化的問題在幾年後仍明顯存在,「但是新冠肺炎,我們發現,康復以後肺裡面情況改善非常快」。

盧洪洲明顯感覺到,新冠疫情和H7N9疫情的不同。

「當時的防控機制沒這麼成熟,也沒有信息化手段。」盧洪洲記得,有幾例患者,是因為嚴重的耐藥菌的感染,最終去世。

這一次,上海公衛中心不但有了新的機制,也有了治療多重耐藥菌特別有效的噬菌體療法,肺部嚴重感染者進行霧化,「今天用後,明天情況就明顯改善」。提及這項全國僅有的先進技術,盧洪洲語帶自豪。

上海公衛中心還自行研發出一套智能影像系統。疫情初期,這一智能化診斷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部分新冠病人接診初期,核酸檢測呈陰性,但CT表現被人和機器共同判定為典型的新冠肺炎,實現了早發現、早幹預。

盧洪洲的2020年最開心記憶,就是一位重症患者康復後回院隨訪。看到這位患者健步如飛,即使當初用了人工肺,肺功能損傷已經非常嚴重,過了一兩個月後,他的肺功能完全恢復了。「很好,不留後遺症。」盧洪洲再次提及人們關心的「後遺症」話題。

現在面對這些患者,盧洪洲的心裡已經非常有底。即便最近全球疫情有所抬頭,上海也曾出現本土病例,他也不擔心了,「該用什麼藥物,是不是需要插管,是不是需要用激素,已經是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方案」。

每周兩次的專家大查房,以及各項創新機制,也增強了盧洪洲的信心,如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可以隨時隨地在線查看,還可以立即啟動重症患者會診的機制。

盧洪洲:推測2022或可完成疫苗全民接種,2021下半年全球疫情會得到控制

「這麼廣泛的全球大流行,確實誰也沒想到」

2020年3月以來,上海再未出現過因新冠肺炎病逝的患者。而盧洪洲也終於可以抽出時間回望這一年。但他對2021年的生活能否恢復「常態」,沒什麼想法。

「作為傳染病專科醫生,我就沒想到在未來怎麼樣去享受生活。因為我就是從事這個專業的,我沒想要跟大家一樣去休假,真的是還沒想這個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30多年,盧洪洲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融為一體,家人也都已習慣。

隨著冬季到來,全球疫情愈演愈烈,2021年1月,河北、黑龍江兩省先後暴發局部疫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河北疫情已擴散至山西、浙江,黑龍江疫情影響山東、吉林。1月13日,國家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疫情已呈多地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狀態。

盧洪洲判斷,在全球疫情仍在繼續擴散的當下,國內出現輸入性病例與聚集性病例不可避免。但只要能及時發現某處疫情,即是「拐點」。「發現了,我們第一時間就可以通過大數據找到所有密切接觸者和相關人員,隔離一密、二密、三密,第一時間進行核酸檢測,必要的時候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將當地疫情撲滅,影響範圍就不會再繼續擴大。

盧洪洲透露,目前的上海公衛中心,幾乎每天都有輸入性病例。好在,相比年初,無論在人力資源還是技術儲備方面,他和夥伴們已經做好了預案。

一旦現有承接能力不足,就將啟用臨時負壓病房;上海各家醫院也會由當地衛生健康委和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協調予以支持。「壓力由我們醫務人員來承擔。」盧洪洲建議,普通人繼續保持常態化的防控習慣。畢竟,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未來一、兩年,甚至三年、五年內都不會消失。

盧洪洲在1月13日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強調,中國有強大的信息密接者追蹤系統與超強的核酸檢測能力,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出現再次(新冠肺炎)大流行。」

盧洪洲、陳賽娟等人發現,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7個多月,體內的保護性抗體儘管有所下降,但T細胞免疫保護功能依然非常完備。「由此我們推測,注射(新冠)疫苗以後,它的保護期也可以達到很長時間,所以給全球抗疫帶來了非常大的一個信心和曙光。」

既是資深的感染科主任醫師,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新發傳染病臨床診治、培訓、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盧洪洲相信,接種疫苗以後,可以普遍的具有保護性。不過,全部接種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盧洪洲估算,中國2020年的新冠疫苗產能為6億支,2021年可以達到十數億至20億支。因為要接種兩支才能夠產生有效的保護作用,按照全國人口來算,大致到明、後年可以完成一輪全員接種。

但這並不意味著,疫情就能在未來兩年內被終結。

盧洪洲推測,到2021年6月、七月份,歐美部分國家將可以完成60%—70%的疫苗接種。但是從全球來看,包括非洲、美洲、印度,受限於疫苗產量、經費來源、冷鏈運輸的能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疫苗接種。

因此,中國「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壓力也將持續下去。

即使已經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新冠疫情進行了提前準備,也未曾料到這個剛剛被發現的病毒將如此長遠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盧洪洲坦言,「我們只知道它會導致流行,但是這麼廣泛的全球大流行,確實誰也沒想到。」

相關焦點

  • 華南海鮮市場疫情源自進口海產品?專家:不排除冷鏈傳入可能
    華南海鮮市場疫情源自進口海產品?專家:不排除冷鏈傳入可能,但缺乏足夠證據支撐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新冠病毒的溯源一直備受國內外科學界關注,一些研究認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北京新發地、大連和青島這幾起疫情都是由海產品引起,那麼使我們想到了最早在武漢發生的那些疫情也是在華南海鮮市場,是不是也是由於進口海產品引起,這個也給我們一個提示,使我們有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技術方向。」
  •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疫情源自進口海產品?專家:有冷鏈傳入可能
    新冠病毒的溯源一直備受國內外科學界關注,一些研究認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近期,隨著青島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似乎為病毒溯源提出另一種可能性。
  • 世衛組織:華南海鮮市場可能只是一個擴散的,而不是源頭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人們最開始普遍認為這一次疫情的源頭是中國武漢。於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極盡其能來抹黑中國,以降低自己防疫不力的影響。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武漢很有可能並非疫情源頭,新冠肺炎早就在全球範圍內出現,這一發現無疑洗清了中國的冤屈,揭露了新冠背後的真相。
  • 吳尊友:不排除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
    吳尊友:不排除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 澎湃新聞 2020-12-04 15:47 來源:澎湃新聞
  • 【專家:不排除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可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
    2020-10-29 09:06:00來源:FX168 【專家:不排除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可能】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表示,「由於北京新發地、大連和青島這幾起疫情都是由海產品引起,那麼使我們想到了最早在武漢發生的那些疫情也是在華南海鮮市場,是不是也是由於進口海產品引起,這個也給我們一個提示,使我們有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技術方向。」
  • 武漢病毒專家:北京疫情傳染性可能強於華南海鮮市場,吳尊友:未來...
    每經編輯:趙慶15日下午,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楊佔秋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新發地4天內確診79個病例,說明北京新發地發現的新冠病毒傳染力有可能強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採訪中,他還認為若病毒是從海外經冷鮮生物類產品輸入,那麼
  • 華南海鮮市場可能真的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發源地!
    近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篇由數名中國醫學專家撰寫的關於武漢疫情的論文,其中披露了一個此前「不為人知」的重要疫情細節。這一此前未曾被公開披露的細節,也很快引起了國外一些科學雜誌的關注。"現在看起來,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並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唯一源頭了」。
  • 新冠基因組變異分析不支持華南海鮮市場是源頭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起來,病毒溯源工作基本圍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疫情初期的大多病例和該市場有關聯。不過,新冠病毒起源地目前仍充滿爭議。之前,《柳葉刀》刊發的最早一批41例患者中的部分患者,以及2019年12月1日發現的第一例患者,並沒有證明和該市場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學者最新的基因組變異研究,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進入人類社會的,有了新的見解。
  • 新型肺炎疫情爆發的源頭,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野味為何得以上市?
    另據健康時報消息,從2019年12月30日首次發布疫情相關公告算起,「新型肺炎」病例數在30天內,確診人數超過了2003年「非典」確診病例數(5327例)。早前,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專家馮子健稱:」通過各種各樣調查,相關證據大多指向華南海鮮批發市場」。
  • 是否關閉華南海鮮市場專家曾有分歧?吳尊友揭秘背後故事
    12月5日上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論壇上,針對「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給力」等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出回應。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 華南海鮮市場將徹底消失?主體建築不會被拆
    1月26日,據央視報導,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首次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陽性樣本分布在市場22個攤位和1個垃圾車,其中分布在華南海鮮市場西區的陽性標本31個,佔全部陽性標本的93.9%。
  • 華南海鮮市場曾熱銷冷鏈食品,武漢最初病例或從海外傳入?
    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武漢的早期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這些線索都指向冷鏈運輸進口的海產品,可能就是疫情源頭。即使有專業人士發聲,華南海鮮市場最初的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的可能性仍然被低估。
  • 世衛組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只是一個擴散地,而不是源頭「看...
    封面新聞世衛組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只是一個擴散地,而不是源頭23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瑞安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瑞安當天指出,確定世界首例傳染病病例,是所有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新冠病毒)可能有不止一個首例病例,因為該疾病很可能源於好幾種動物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病毒最初分布在全球各地。研究人員最近在蝙蝠體內發現了這種病毒,我們還在不同地方看到了其他潛在的病毒源頭。」有專家稱,病毒傳染人類則存在多個源頭,而且傳染期持續很長時間。
  • 華南海鮮市場疫情中仍集合商戶到市場退租,有老闆曾因銷售有毒食品...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首次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雖然近日有學術期刊指出,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並非新冠病毒的源頭,但不可否認的是,華南海鮮市場是新冠病毒的「集散地」,也是導致疫情蔓延的重要一環。
  • 實地探訪華南海鮮市場:疫情之後,商家如何復工復產?
    當時深處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中心的華南海鮮市場,那裡的千餘戶商家該何去何從?或許對於他們而言,這場疫情帶來的多重影響還沒有結束。3月30日,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來到曾處於新冠肺炎疫情輿論焦點的華南海鮮市場。目前,這裡仍處於關閉狀態,街道兩邊的店鋪都已經被隔板擋住並且拉起了警戒線。有工作人員在路上值守,此前市場入口處牌子上印有的"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已然不見。
  • 專家:武漢病毒所離華南海鮮市場50公裡 實驗室不可能洩漏病毒
    楊佔秋說,P4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是非常嚴格的,而且武漢病毒研究所距離漢口區的華南海鮮市場至少50公裡。「另外,如果是實驗室洩漏的話,那麼病例應該是在實驗室周圍最先被發現,不會在距離那麼遠的華南海鮮市場。【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倪浩】狡猾!詭異!疫情出現已近兩個月,但有關新冠病毒本身的太多問號仍在困擾著全球科學家。它的天然宿主到底是誰?疫源地在哪裡?
  • 世衛組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一定是新冠病毒發源地
    近日,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Micheal Ryan)在一次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 他指出,確定世界首例傳染病病例,是所有流行病學調查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一些情況下可能不止一個首例病例,因為疾病可能源於好幾種跨物種的傳播。
  • 石正麗現身華南海鮮市場帶走2箱樣本:啥都不敢說了,一說就被批
    3月3日17時許,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現身華南海鮮市場。當天,她和她的團隊帶走兩箱樣本。「我一直在這。守市場,我沒被傳染。難道我就活該被感染?」3月1日16時許,市場一位留守工作人員仰臥沙發上,有點不忿。去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 起底華南海鮮市場及幕後老闆:誰在放縱地下野味市場?
    但關於病毒的源頭始終未有定論。 根據多個媒體公開報導顯示,病毒爆發的源頭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自1月1日封市後的第25天,科研人員首次從這裡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這意味著,在科學上,可以確認此次疫情與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存在關聯。
  • 揭秘華南海鮮市場背後的女老闆
    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披露,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被檢出大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華南海鮮市場逐步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產生和傳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