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現有古樹名木7萬多株 「家底」如何摸清?保護遇到哪些難題?

2020-12-15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12月上旬,四川省綠化委員會發布全省古樹名木名錄,據最新統計,全省共有古樹名木70868株,其中古樹70777株、名木91株,樹齡達到或超過1000年的有3347株。

古柏(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按照規定:樹齡超百年即為古樹,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即為名木。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被譽為「活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生態、經濟、文化和科研價值。

保護古樹名木,四川一直在行動。去年,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下稱《條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省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確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範圍和路徑。前不久,我省又出臺了古樹名木認養辦法……

四川所有古樹名木的「家底」是如何摸清的?近年來,尤其是《條例》實行一年來,四川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古樹名木,效果怎麼樣?在古樹名木保護實踐中,遇到了哪些難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查:

多輪、持續普查,給古樹「上戶口」、辦「身份證」

認識了解,是保護的前提。類似人口普查,四川對古樹名木也進行普查。

「老鄉,你家屋旁這根柏樹好多歲了?」

「我出生這根樹就長起多高了,好多歲要問我父親。」

「您父親在哪兒嘛,我們問問他。」

……

劍閣縣舉辦「我為蜀道植棵柏」活動(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給古樹安裝了支架。(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近日,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唐天勇和同事,帶著捲尺、相機、調查表,來到劍門關鎮天橋村,對零星生長的古樹進行普查登記。

「古樹普查是一項持續性、長期性的工作。」省古樹名木鑑定和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守劍說,我省已分別於2001年、2016年開展了兩輪古樹名木普查,但仍然存在少數樹齡不準,普查不到位的情況。今年以來,各地組織力量,對已普查古樹名木相關信息進行了再次核實,對符合條件的古樹名木進行了補充調查,以補充更新古樹名木名錄。

普查中,確定樹齡最為關鍵。李守劍介紹,一般而言,樹齡上千年的大多有史料記載,而沒有記載的樹,則主要是與周邊村民進行訪談調查,從生產生活與這株樹的生活經歷、見聞,估算出大致樹齡。

有媒體報導,可以使用一種採用生長錐,將空心鑽頭鑽入樹體抽取木條標本,進而從年輪上確定樹齡。「一般不會這麼幹。」唐天勇說,由於古樹年齡較大,年輪早已擠在一起難以辨認,且樹幹較粗不好判斷是否已鑽至樹心,同時還會對樹造成傷害。

《條例》規定,樹齡100年至299年為三級古樹,由縣級認定;樹齡300年至499年為二級古樹,由市州級認定,樹齡500年以上為一級古樹,由省級認定。根據此次公布的名錄,全省有一級古樹10720株、二級古樹6289株、三級古樹53768株。

李守劍介紹,普查要認定登記「上戶口」之外,還要掛牌,記錄樹種、編號、樹齡、保護等級等信息,相當於給每株古樹都辦了一張身份證。

劍閣縣劍門關鎮被保護起來的兩株古柏。(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工作人員給古樹實施保護措施。(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劍閣縣境內現存蜀道古柏7803株。記者看到,劍閣縣不僅為每株古柏量身定製了身份證,還建立二維碼電子身份檔案,詳細記錄了GPS位置、樹高、胸徑、樹齡、生長狀況等信息。

為了更智能地管理古樹名木,我省正與企業合作建設信息管理系統,圍繞實用性、先進性、標準化、適應性、安全性原則,建設一個數據中心,開發3個應用子系統,應用終端連接網頁、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實現對全省古樹名木的信息化管理。

省林草局生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數據中心主要對所有數據進行儲存、智能分析,實現各子系統間數據的交互使用,管理子系統幫助管理人員實現對全省所有古樹名木的信息化管理。互動子系統通過APP和微信公眾號等推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相關圖文和活動。

近日,記者登錄「天府古樹」微信公眾號看到,樹王展示、古樹分類、古樹圖譜、古樹地圖、認養捐贈等功能日趨完善。

救:

量身定製救護方案,建專家庫做技術指導

和人一樣,樹也會生病,百年、千年古樹的自然修復能力更弱,更需要及時、科學救治。

在古樹普查的同時,我省各地還對其生存狀況、病害情況也作了詳細調查記錄。今年以來,我省支持劍閣、南部兩縣開展一級瀕危古樹搶救性保護復壯試點。

幾乎每天,劍門關鎮天橋村村民王世銀,都要從漢陽鎮郵電所到天橋村的路上轉悠。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這段路上330棵古柏樹歸他「管」。

四川省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省級培訓(省林草局供圖)

工作人員給古樹掛牌(省林草局供圖)

為保護好150餘公裡的蜀道古柏樹群,劍閣縣設立了15個古柏保護管護站,安排39名生態護林員,負責日常巡護,察看是否有枝條損壞、需要修復的情況。

唐天勇拿出一本500多頁的《劍閣縣古驛道瀕危古柏樹復壯救護設計方案》,列出100餘株古柏樹的救護方案。每株樹都有一張基本情況調查表,對有無圍欄、枝幹數量、幹皮損傷、立地環境描述等作了詳實記錄,並量身定製了救護方案。

例如,對原掛牌號為「北00066號」的古柏樹就制定了樹冠整理、樹體清腐及防護、樹體輸液、全樹殺菌殺蟲、樹幹青苔防除、根系分布探根檢查、土壤改良、根系復壯、樹盤整理等10餘項措施,還明確了詳細的操作流程及規範。

在劍閣縣劍門關鎮志公村,記者看到,兩株700歲的古樹被圍上了鐵欄杆,防止人和動物進入破壞。工作人員還通過挖土將樹根露出,以便古樹更好吸收營養;對枯枝進行修剪,對修剪傷口作了防腐處理,防止繼續腐爛;樹根周邊還實施了營養土回填。

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楓楊古樹公園(省林草局供圖)

不止劍閣縣,在南充、廣安等古樹名木保護地區,類似的修復工作也在持續進行。記者看到,森林中,為了避免一些幾層樓高的古樹倒塌,工作人員給古樹安裝了幾十米高的鋼筋支架,對2300歲的名木「劍閣柏」還單獨制定了一套搶救復壯方案。

搶救復壯,技術是關鍵。目前,《四川省古樹名木管理養護和復壯技術規程》已編寫完成,即將發布實施。我省還建立了16人的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為全省古樹名木保護、移栽等方案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難:

項目資金需求大,古樹「致病」因素多,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

「別小看這麼一道支架,耗材、運輸、安裝都要花錢。」採訪中,省林草局生態處處長張革成告訴記者,有的古樹一年保護修復費用需要數萬元,項目資金需求大是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點。為此,我省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也注意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叮咚。」12月4日下午,省綠化基金會募捐帳戶上又收到一筆關於古樹名木的捐款。此前,省綠化基金會建立了古樹名木保護專項基金,用於接受捐贈,定向用於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並向民政部門申請取得公開募捐資格。

此外,明年1月1日起,《四川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將開始施行,繼續為古樹名木保護拓展資金渠道。《辦法》規定,個人認養最低200元每株每年,認養方不得借認養古樹名木從事商業活動。

給古樹實施固定保護措施。(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保護工作的另一大難題,是古樹「致病」原因多。多位生態護林員說,一些古樹生長在懸崖邊、山坡上,經常性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及大風大雪都可能導致古樹折枝、倒塌。而生長在人口密集區域的古樹,則更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破壞。

在具體保護工作中,工作人員發現,古樹名木的權屬問題上存在疑惑。「按照目前法律規定,老百姓房前屋後的樹木歸老百姓所有,可以進行處置。但如果被認定為古樹,掛了牌子他就不能自行處理了。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補償政策,所以在普查的時候問到樹齡時不願意說實話。」一位基層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說。

林業部門還發現,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古樹保護自覺性、積極性不夠,這對相關工作推進增加了難度。

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針對這些難題,我們正在研究解決辦法。」張革成說,未來的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通過更廣泛的宣傳提升公眾護樹意識,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保護,通過打造古樹公園等措施,讓古樹名木發揮更大價值和作用。

古樹的「身份證」(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去年以來,我省確認了利州區楓楊古樹公園等11個古樹公園,在省綠化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設置標識牌和科普宣傳欄、改建遊步道、修建保護圍欄、古樹復壯、打造綠化景觀等措施,拓展科普、宣教、休閒功能。

根據今年發布的《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三年行動方案》,到2022年,有條件的縣(市、區)至少應建設一個古樹公園。省綠化基金會秘書長凌林表示,基金會將持續募集資金並資助全省各地古樹公園建設。

相關焦點

  • 「川觀新聞」深讀丨四川7萬多株古樹如何「安度餘年」?
    12月上旬,四川省綠化委員會發布全省古樹名木名錄,據最新統計,全省共有古樹名木70868株,其中古樹70777株、名木91株,樹齡達到或超過1000年的有3347株。去年,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下稱《條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省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確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範圍和路徑。前不久,我省又出臺了古樹名木認養辦法……四川所有古樹名木的「家底」是如何摸清的?近年來,尤其是《條例》實行一年來,四川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古樹名木,效果怎麼樣?在古樹名木保護實踐中,遇到了哪些難題?
  • 習近平囑咐保護琴島古樹名木 曾摸清廈門風景區「家底」
    領導規劃小組摸清「家底」  「時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1987年的夏天,七八月份的時候成立了規劃小組。習近平對我們這個規劃小組非常關心,經常來指導工作。」章維新介紹,1987年下半年,廈門市政府委託當時的市規劃局局長李茂榮、規劃院院長林蔭新等人啟動鼓浪嶼-萬石山片區的總體規劃。
  • 儋州市對2130株古樹名木掛牌保護!
    我市的古樹名木資源極為豐富,為進一步掌握古樹名木資源現狀,以便更好地開展保護工作,我市近兩年來對古樹名木資源開展了一次全面詳細的普查,認定全市現有古樹名木2130株,其中散生古樹名木1973株;古樹群6個,157株;隸屬 34科52屬69種。按樹齡分,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7株,300-499年的二級古樹95株,100-299年的三級古樹2022株。
  • 廈門同安區:規建30座古樹小公園 保護古樹名木
    ­  木棉古樹­  昨日,記者從同安區農林局獲悉,廈門同安區第七期古樹名木保護與利用工程將於下月完成。值得一提的是,10年來,同安區分7期對595株古樹名木中的214株進行掛牌保護和開發利用。­  為摸清同安區古樹名木的「家底」,從2009年至今,同安區農業與林業局組織開展了共7期的古樹名木保護與利用工程。2015年,又對全區古樹名木進行全面普查,經實地調查,共普查出595株古樹名木並掛牌。據介紹,每一株掛牌的古樹名木有了新版「身份證」,上面有16位數字,每個號碼對應一株古樹名木,通過該號碼,可以找到古樹名木的準確位置。
  • 南京古樹名木再次普查「家底」
    中山陵園現存的六株千頭赤松,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千頭赤松植株。市綠化園林局供圖南報網訊(融媒體記者 孫琳)昨天,市綠化園林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面啟動第六次古樹名木普查,年底結束後將公布結果。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現有古樹名木1397棵,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西北角的一株六朝松,已有1500多年歷史;樹齡最長的是溧水石湫上方村的一棵銀杏,已有1800多歲。
  • 儋州掛牌保護2130株古樹名木
    「我們對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立)牌保護,統一製作古樹名木保護牌,做到一樹(群)一牌。」儋州大成鎮古樹(榕樹)。記者 李紹遠 攝散生古樹名木1973株;古樹群6個,157株;隸屬34科52屬69種。按樹齡分,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7株,300-499年的二級古樹95株,100-299年的三級古樹2022株。
  • 南京市全面啟動第六次古樹名木普查
    據悉,南京市現有古樹名木1397棵,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西北角的一株六朝松,已有1500多年歷史;樹齡最長的是溧水石湫上方村的一棵銀杏,已有1800多歲。根據相關規定,古樹名木每5年普查一次。通過普查可以進一步更新完善古樹名木基本信息,從而加強保護管理。
  • 上海再尋古樹名木,1200多歲的「樹王」會不會被超越?
    歷經1200多年的洗禮,這株古銀杏依舊枝繁葉茂。  海沙爾 攝目前,上海登記建檔的古樹名木已超過1610株,這次大規模普查,預計會有許多未納入現有保護名冊的古樹、名木和古樹後續資源浮出水面。古樹名木是一座城市生態文明底蘊的見證者,然而上海建城至今,這樣的見證者還有多少健在?記者7月12日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歷經5個月準備,今年8月,上海將實地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力爭發現更多「遺珠」,及時將它們保護起來。開始探索發現前,先來盤一盤上海目前古樹名木的「家底」。
  • 北京用心呵護古樹名木 換發新版「身份證」住址」精確到釐米
    紅牆碧瓦,古樹參天,盡顯古都神韻。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餘年的建都史,除了給北京這座古都留下數不盡的歷史古蹟、文化遺產,還留下4萬餘株古樹名木(其中古樹3.9萬餘株、名木1300餘株)。它們是首都悠久歷史的見證,在展示古都風貌、體現古都特色、弘揚歷史文化、寄託鄉思鄉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萬載資訊】萬載的古樹名木入選《宜春古樹名木》畫冊
    其中萬載縣仙源鄉的仙源村710年銀杏、清溪村300年銀杏、新市百年苦櫧、160年古楓、樂坪村800年南方紅豆杉;雙橋鎮的龍田村450年欏木石楠、590年苦櫧、310年烏桕;赤興鄉的書塘村200年鉤栲、鏡山村苦櫧群、300年烏桕、婁山村500年銀杏、皂下村300年皂莢;康樂街道猛輝村百年稜角山礬;白良鎮的坑口村200年黃檀、錦江村300年黃檀;三興鎮的杭橋村220年南酸棗等古樹名木入選該畫冊。
  • 市縣融媒|保護「綠色文物」!儋州對398株新增古樹名木掛牌
    古樹名木是一種獨特的生態景觀,也是一個地方悠久歷史的見證。5月6日,我市對新普查認定的398株古樹名木進行掛牌,其中大成鎮375株,和慶鎮23株,按類型分100年以上的古樹161株,50-99年後備古樹237株。截至目前已全部掛牌。
  • 新換二維碼「身份證」古樹名木保護在行動
    新換二維碼「身份證」古樹名木保護在行動 2020-12-15 15:53:56   來源:安慶新聞網
  • 壯麗70年古樹名木保護篇|滄桑年輪琢歲月
    四次普查千株古樹有了「身份證」武義是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17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9%。境內複雜的地形和溫暖溼潤的氣候,孕育了豐茂的森林資源,遍布眾多古樹名木。1998年對全縣範圍的古樹名木進行首次普查,並掛牌保護;2002年對在冊的8723株古樹名木進行複查、拍照,建立電子檔案;2009年2月,縣政府出臺《武義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2012年又開展了古樹名木保護情況補充調查;2017年,武義縣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在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指導下,以2002年的檔案資料為基礎,開展了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普查。
  • 關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力度, 推進儋州市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的...
    根據向儋州市林業局了解,2018年儋州市林業局已對全市古樹名木進行了第二普查,確認了全市古樹名木總數量2130 株,其中散生古樹名木 1973 株(含名木 13 株)、古樹群 6個(157 株),再次對儋州市古樹名木資源進行了深入的普查和登記,為進一步做好古樹名木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並正在對全市的古樹名木進行設立保護牌
  • 2000多棵古樹名木有了「護身符」
    據介紹,截至2015年底,珠海現存古樹名木2063棵(其中名木8株),並進行了G PS定位建檔,保護率達100%。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有8株,樹齡位於300-499年之間的國家二級古樹有27株,樹齡位於100-299年的國家三級古樹有2020株;8株名木中,樹齡20年左右的有4株,樹齡100年的有4株。
  • 新換二維碼「身份證」 安慶古樹名木保護在行動
    「掃一掃牌子上的二維碼,就能一目了然地獲取該古樹的信息,包括樹齡、位置、樹高、生活習性、歷史人文等,實在是太方便了!」12月8日,安慶遊客劉珏在天柱山風景區內對新更換的古樹名木保護牌讚不絕口。新的保護牌以貓頭鷹形狀為背景,表達了動植物和諧共生的主題。牌子上除了基本信息外,還增設了二維碼即新版「身份證」,這一創新舉措能讓更多遊客在遊覽過程中了解到古樹的基本情況和背後的人文歷史故事,提高市民主動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
  • 《牟定縣古樹名木及後備資源保護規劃(2017-2035年)》實施前公布
    《牟定縣古樹名木及後備資源保護規劃(2017-2035年)》實施前公布為了科學實施城鎮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基礎數據,摸清牟定縣城鎮古樹名木資源總量、種類、分布情況,做好古樹名木的保護及其景觀的開發利用,充分挖掘我縣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打造自然、生態、宜居、宜遊的生態園林城市,我縣編制了
  • 泉州市區古樹名木431株 今年將新增2個古樹公園
    本報訊(記者陳淑華 通訊員吳清渠 鄭智泉)記者從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得知,泉州中心市區的古樹名木數量目前有431株。據悉,市政府於1983年、2000年、2017年先後公布三批(次)中心市區古樹名木普查名錄。前兩批的樹木集中在老城區,最新一批的古樹名木分布地遍及浮橋、江南、金龍、常泰、北峰、東海、城東等地,共125株。
  • 泰山景區開展古樹名木認養,首批推出200株古樹接受社會捐資認養
    據了解,泰山現存古樹名木18100餘株,「漢柏」「望人松」「姊妹松」等23株古樹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泰山景區遺產保護部部長宋洪兵介紹,古樹名木是泰山自然文化遺產的精髓,也是泰山生態文明歷史的見證,為傳承和弘揚泰山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更好地宣傳泰山古樹名木,呼籲全社會關注、認識、保護泰山古樹名木,滿足公眾參與古樹名木保護的意願,泰山景區面向社會開展了古樹名木認養活動。  泰山景區將按保護級別、地理位置等分期分批向社會推出古樹名木,由認養方在公布範圍內進行認養。
  • 北京首設古樹保護專項基金,西山八大處靈光寺4株古樹獲救助
    今年,北京首次為古樹保護設立專項基金。位於西山八大處靈光寺內的4株古樹,成為首批「受益者」。這4株年老體衰的古樹,經過搶救復壯,長勢正逐漸向好。上方山柏樹王北京有古樹名木4萬餘株,最高壽的已達3000歲。隨著年深日久,不少古樹出現了長勢衰微等症狀。但為古樹復壯,措施複雜,花費也要比普通的樹木養護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