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件文物和老照片 講述重慶抗戰歲月

2020-12-15 華龍網

    你知道抗戰時期的重慶童子軍嗎? 想看拱衛重慶的威猛高射機槍嗎? 想了解川軍士兵出川抗日的家國情懷嗎?

    童子軍用木頭打磨成的宣傳用「炸彈」。

    日本軍隊紀念戰爭瓷碟。

    出川抗戰士兵的家書。

    ▲抗戰時期,重慶兵工廠仿造蘇聯重機槍自製而成的高射機槍擔任著防空的重要任務。

    重慶晨報訊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作為抗戰時期的戰時首都、統戰舞臺和東方堡壘,重慶這座山城,在八年抗戰中,凝聚著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華戰爭的決心和毅力,見證了八年抗戰和最終的勝利。

    為了讓市民們能更好地了解重慶的這段重要歷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常設展廳《抗戰歲月》,在閉館一年半後,將於9月3日重新對外開放。屆時,陳列一新的展廳將通過300餘件文物及數百幅老照片,向市民講述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昨天,《抗戰歲月》展廳布展正式結束,重慶晨報記者獲邀率先走進展廳之中,打探新增文物背後的故事。

    抗戰時期重慶有群童子軍

    小學生從三年級正式成為童子軍,跟隨老師走街串巷宣傳抗日

    一枚木頭打磨而成的炸彈上,醒目地雕刻著「警惕鬼子丟炸彈」的字樣,這小小的木質炸彈有什麼用?它們出自誰手?在三峽博物館即將開展的「抗戰歲月」展覽中,5枚這樣的木質炸彈將首次與市民見面。它們身上承載的,是70餘年前活躍在重慶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的故事,這群孩子就是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童子軍。

    在70餘年前,這群童子軍做過什麼?他們多大才可以成為童子軍?昨天,三峽博物館研究員馮慶豪,為我們揭開了重慶童子軍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小學三年級即可參加

    馮慶豪說,隨著當時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943年,何應欽以司令的身份,開始著手在重慶建立童軍營。

    當時國民政府規定,所有小學生從三年級起正式成為童子軍,參加軍訓。童子軍不但有統一的服裝,而且採取嚴格的軍事化訓練方式。一些在童子軍比賽中得獎的小孩,長大後真正進入相關軍事院校,在戰爭中成為領導。

    馮慶豪說,重慶童子軍分為幼童軍(一般為8-11歲)、童子軍(一般為12-18歲)、青年童子軍(18歲以上)、女童子軍、海童子軍等。他們6至9人組織成一小隊,設正、副小隊長,2至3小隊組織成一個中隊,設正、副中隊長,兩個中隊以上可組織成童子軍團,設正、副團長、教練員及傳令、文書等,整個童軍營總人數超過五萬人。

    這五萬童子軍戴上英式的船形帽,穿上黃色斜紋布制服和草綠色的童子軍服,系上領巾,腰束鑄有童子軍軍徽的銅扣皮帶,踩著鋥亮的皮靴,是戰爭陰霾下陪都街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走街串巷宣傳抗日

    「你可別以為這些童子軍是衣著光鮮『做做樣子』,他們在陪都時代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平日裡,他們經常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比如打掃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中服務、維持秩序等。」馮慶豪說。

    抗戰爆發後,大量童子軍積極參加抗戰宣傳,跟隨老師去城鎮、鄉村作街頭講演和宣傳,教群眾們唱抗日救亡歌曲。有的還自發走出校門,有的地方專門成立了「童子軍歌詠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動,通過演出募集資金,這些錢全部捐獻給抗日前線。

    蔣介石推行「新生活運動」時,童子軍便成為戰時規定執行的監督者。童子軍監督員不分晝夜地巡視著各處碼頭,禁止乘客夜間飲酒,糾正路人歪戴的帽子和監視正在飯店用飯的食客是否超出了四菜一湯的標準。

    寥寥數語的書信,記載著川軍士兵對家人的掛念和抗戰衛國之心

    「三十二年十一月開往常德合(和)日本鬼子作戰,火線緊急萬分。也請(清)告無事返隊,對於我隊十分光榮,望大人在家好好寶(保)重身體。」這是一封寫於70年前的家書,寄信人是一名當時出川抗戰的士兵。

    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艾智科說,這封被保存了70餘年的家書,是這次展覽中的珍貴展品之一。「雖然書信僅有寥寥數語,這不到百字的書信中還有一些錯別字,可它卻記載著川軍士兵對家人的掛念,對出川參加抗戰、保家衛國的榮耀之心。」

    這名留下書信的川軍士兵,僅僅是出川抗戰350萬名士兵中的一員,在烽火連天的殘酷戰爭中,這封給家人寄去平安問候的家書,顯得尤為珍貴。

    艾智科說,抗戰爆發後,四川每年向前方輸送的青壯軍人,人數令人震撼:共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比全國同期實徵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多。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威猛高射機槍拱衛重慶

    高射機槍的阻擊,讓敵機不敢低空飛行,有效阻擋了日機的投彈轟炸

    黑色的鋼質外殼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沒有一絲反光,它默默地立在那裡,就如同70多年前默默地屹立在重慶的高點之上,只有當頭頂的天空傳來日軍轟炸機的轟鳴聲時,它才會爆發出巨大的響聲。它就是抗戰時期重慶兵工廠仿造蘇聯重機槍自製而成的高射機槍,在陪都重慶時期,它擔任著防空的重要任務。

    如今還沒有被放入展廳的機槍,保存在三峽博物館的庫房中,它是工作人員從望江機械總廠徵集回的展品。這挺長約1.7米的高射機槍,安放在一個巨大的三腳支架上,它可以形成近80度的最大仰角,對空進行射擊。

    「據考證,這挺高射槍是由重慶國民政府21兵工署製造的。」三峽博物館研究員李金榮說,它是仿製蘇聯重機槍而成,可用來射擊800米高度以內的低空飛機,在1500米的斜距離內可射擊空降兵。要「駕馭」它,必須兩個人配合。一人負責彈倉的補給和控制,另一人負責瞄準射擊。「這傢伙理論射速是每分鐘560—600發,戰鬥射速通常為80發。」

    李金榮說,1937年9月,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成立後,為掩護市區各重要機關及軍事要地,防空部隊先後成立高射槍炮大隊,並在城區、廣陽壩、磁器口、佛圖關、南岸和江北各設立了一個區防空指揮部,這些重慶自己仿製的機槍就被放置在這些山城制高點之上。

    李金榮說,一架架高射機槍的英勇阻擊,讓敵機不敢貼低飛行,有效阻礙了日機的投彈轟炸,當時有人稱它為「對空獵手」。

    日軍紀念戰爭瓷碟現身

    這些瓷碟和瓷碗,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鐵證

    白瓷碟瓷碗上繪製著各式各樣的花紋和日本國旗,圖案旁邊寫著「支那事變凱旋紀念」、「徵露凱旋紀念」等字樣。展覽中,從雲南專程徵集回的十個日本軍隊紀念戰爭瓷碟將首次亮相。艾智科介紹,這些瓷碟和瓷碗,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鐵證。

    仔細看這些瓷碗瓷碟,除了「紀念凱旋」字樣,其中一個瓷碟上還標註了這個瓷碟擁有者的部隊番號——第8師團。這個日軍「第8師團」是支什麼樣的部隊呢?艾智科說,日軍第八師團在1898年10月1日編成,是第一次中日戰爭後產生的6個後備師團之一,士兵主要來自日本青森縣、秋田縣和山形縣。

    在歷史上,第8師團因1902年1月的八甲田山事件而臭名昭著。日俄戰爭期間,第8師團參加了著名的黑溝臺會戰和隨後的奉天會戰。從1910年起,它被分派到韓國駐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第8師團派出其第4混成旅團參加入侵滿洲的行動,其主力於1932年加入,當時它駐紮在滿洲並受關東軍指揮。在那裡,它參加了穩定新成立的滿洲國的行動。

    第8師團真的凱旋了嗎?「不!」艾智科說,1944年9月,第8師團被重新分配到菲律賓,分別部署在呂宋島和雷伊泰島。在雷伊泰島戰役和馬尼拉戰役中對抗菲律賓和美國聯合部隊,第8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文/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相關焦點

  • 重慶建川博物館寶貝多!60件國家一級文物,還有各個時期的結婚照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打造,目前重慶建川博物館工程進度已完成了95%,部分主題博物館已完成布展。震撼,是不少人走進重慶建川博物館的第一感覺。重慶建川博物館的主題雕塑「冒著敵人的炮火」已經矗立在鵝公巖長江大橋旁。雕塑的造型很獨特:一名戰士手握機關槍,象徵著勇敢和勝利。樊建川還準備在博物館的空地上擺放廢棄的坦克、大炮和飛機。
  • 在重慶建川博物館重溫抗戰記憶——讓偉大的抗戰精神永存
    來源:重慶日報網——一位川籍抗戰老兵「日本鬼子不驅出中國去,兒就不回家,誓死為抗戰奮鬥到底。」——新四軍戰士蔡良「銘記歷史,就是為了讓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的抗戰精神永存。」——浙江90後遊客李卓昊「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的西遷(重慶境內)
    圖為合記堆棧     1938年2月23日,由宜昌運往重慶的文物臨存於合記堆棧時,樓板塌陷,壓損文物7箱,致內政部所字第4272號( 即瓷字2679號)箱裝白瓷爵2件震碎、1件震損一足。在搶運玄壇廟第三庫文物時,故宮職員朱學侃晚間查看艙位大小時,一腳踏空,墜身艙底,不及營救,傷重身亡,長眠於重慶南岸獅子山。     1935年6月,上海招商碼頭,那志良等數位故宮人帶著700多件南遷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國「薩福克號」遠洋艦,遠赴英國舉辦故宮文物展,這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最大規模的出展。
  • 抗戰重慶真實老照片:蔣介石街頭視察,戰火下年輕人吃老式火鍋!
    抗戰重慶真實老照片:蔣介石街頭視察,戰火下年輕人吃老式火鍋! 抗戰重慶真實老照片:蔣介石街頭視察,戰火下年輕人吃老式火鍋!
  • 老照片:抗戰烽火下樂觀的重慶人 兄弟夥圍著買彩票 頭獎獨得20萬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隨著日軍戰火的不斷延燒,為了爭取抗戰勝利,11月20日國民政府作出了遷都重慶的決定。「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 重慶「抗建堂」:見證臺胞抗戰的光輝歲月
    1940年底建成的「抗建堂」,是當時專供演映抗戰戲劇電影的劇場。時光荏苒,如今或已少為人知,這裡記錄了臺灣同胞在大陸參與全民族抗戰的光輝歲月。「抗戰期間,有至少5萬臺灣同胞散居在大陸各地,其中在重慶的就有幾百名。」
  • 數百件文物將亮相南京博物院
    兵馬俑、王子午鼎、錯銀銅雙翼神獸……來自全國8座博物館的數百件文物陸續進入南博特展館展廳,將在5月18日對公眾開放。「這是今年活動的主題展,名稱為『融·合:從春秋到秦漢』。」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告訴記者,「春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而漢代則是大一統的多元強盛帝國,展覽呼應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這個主題。」
  • 香港:民間團體尖沙咀展抗戰文物
    參觀者可近距離看到當年日軍鋒利的刺刀、國軍抗戰士兵的鋼盔、日軍進犯香港的路線圖、英兵在戰俘集中營與家人聯繫的信件等文物。中新社記者譚達明攝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後,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 軍事博物館1300件文物講述建軍強軍偉業
    軍博主題展27日向公眾開放 可從軍博官網、微信公眾號預約「銘記光輝歷史 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向觀眾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從建軍到強軍的發展歷程。閉館改造近5年的軍事博物館推出首個大展。
  • 平谷魚子山村百件文物見證鄉村抗戰史
    新京報快訊(見習記者黃哲程 實習生姚敏)魚子山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和石家營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分別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和順義區。前者通過百件文物展示了魚子山村的抗戰史,後者通過「家」字形的展廳,傳達了村內的「家」文化。
  • 重慶:防空洞裡的文物會說話
    早在1937年,重慶就開始修建防空工事。作為城市安全的重要載體,戰時的防空洞為無數重慶市民提供了生命庇護。這些防空洞就像是串聯城市生命的血管,隱秘但生機勃勃。據重慶市國防教育辦公室主任顧偉介紹,近年來,重慶軍地多部門在防空洞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注重融入紅色教育功能,使老舊防空洞煥發了新生機。重慶建川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
  • 《國家寶藏》圈粉無數,重慶也記錄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每個重器設置一位明星和不同專業領域的守護人,由這些守護人去講述文物的「前世」和「今生」。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 重慶南濱路建故宮學院!抗戰時,這裡曾存放故宮南遷文物近4000箱
    這條老街建築了重慶開埠,也見證了抗戰風雲。與慈雲寺一牆之隔即安達森洋行舊,這棟始建於1891年的洋行舊址是瑞典人安達森為經營土特產進出口貿易而建,安達森曾在這裡經營鬃毛和臘肉及百貨等。安達森洋行的使命雖已完成,但故宮文物與重慶的緣分卻由此開啟。抗戰勝利後,漂泊多年,運命坎坷的故宮國寶最終又輾轉運往重慶枇杷山。1946年1月,所有西遷文物在重慶集中裝車裝船後,踏上東歸南京的旅程。直到1947年11月,終於集結於南京。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館內擺放的老酒櫃裡裝滿了稀奇古怪的玩具。2010年,喜歡畫畫的沱沱創作了老重慶主題漫畫作品《去漂流》,曾在天涯重慶論壇上贏得超高人氣,被網友譽為可「媲美宮崎駿」。  「開火鍋館」的想法是沱沱和老友在飯桌上聊出來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記憶中的老重慶已經漸行漸遠。
  • 高僧大德雲集五臺山 數百件佛教文物展出
    高僧大德雲集五臺山 數百件佛教文物展出 2014-06-27 20:29:23責任編輯:   中新社五臺山6月27日電 (王燕君)中國·五臺山第五屆國際文化旅遊月27日舉辦,來自海內外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五臺山名僧名尼、著名佛教學者雲集五臺山,並有300餘件珍貴佛教文物首次集中亮相佛教聖地五臺山
  • 網友曝重慶老照片 現63年前三峽夔門雄姿(圖)
    網友曝第五批重慶老照片 驚現63年前三峽夔門雄姿  華龍網訊 (數字記者 何青枚2日12時報導) 63年前的三峽風光,一如今日美不勝收,尤其是夔門雄姿,更是震撼。今日上午,網友在華龍網兩江社區上傳第五批重慶老照片,美國攝影師Dmitri Kessel於1946年拍攝的10餘幅長江三峽景觀讓人驚嘆。  63年前三峽風光已遠名  今日在網絡上出現的重慶老照片,主要為美國攝影師Dmitri Kessel於1946年拍攝的長江景觀組圖,再現63年前美麗的三峽風光。
  • 百件國寶級文物講述風雲傳奇
    延伸閱讀  南方日報訊(駐京記者/劉長欣)你知道「中國」一詞出現在哪件文物中嗎?你知道龍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2018年1月1日晚10時,一款百集紀錄片將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越王勾踐劍、杜虎符、三星堆青銅人像、清明上河圖等百件國寶級文物,將在節目中「開口說話」,講述自己的傳奇「人生」。  這部紀錄片名叫《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共同實施的國家涵養工程項目。
  • 重慶珍檔 | 百年老照片 留住中山路江北城舊模樣
    {"title":"重慶珍檔 | 百年老照片 留住中山路江北城舊模樣", "url":"https://www.cqcb.com/hot/2020-06-09/2510430.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20-06-09/1c96d8063c40e1d2addcf5dd35b1528e.jpg
  • 打卡新晉網紅景點,重慶建川博物館正式開館
    ,由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票證生活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重慶故事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和民間祈福文化博物館等8個主題博物館構成。展陳包括60件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各類文物藏品,主要包括抗戰、兵工、民俗、紅色年代等近現代史料、物品。
  • 藏在重慶山城步道上的3棟老房子 竟是抗戰大後方兵工生產總部
    張阿姨告訴記者,曾聽附近的老人聊過這幾棟老房子,在抗戰時期這裡大名鼎鼎,據說重慶生產的不少武器和彈藥都和這裡有關。「不過我在這附近住了好幾年,天天從這裡路過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的。」張阿姨笑著說。   張阿姨表示,周邊一片正在拆除,不知道這幾棟老房子怎麼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