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一年看變化」首批天府旅遊名縣集中採訪報導活動走進了「三遺之城」都江堰市。獲評天府旅遊名縣一年以來,都江堰市有何變化?
一年多來,都江堰市深入貫徹四川省委文化強省旅遊強省戰略,切實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做實、叫響、擦亮天府旅遊名縣金字招牌」的要求,從「國際化標準、全域式推進、特色化彰顯」三方面持續深化天府旅遊名縣建設,大幅提升旅遊產業能級、城市功能品質、旅遊品牌形象,奮力推動旅遊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四川建設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貢獻都江堰力量。一系列有力舉措正讓旅遊產業日益成為推動都江堰市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
天府旅遊名縣都江堰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華網曹鵬 攝)
青暇山居民宿。(新華網曹鵬 攝)
文旅經濟再創新高
坐擁優勢資源、手握天府旅遊名縣的金字招牌,一年多來,都江堰市堅持以「國際生態旅遊名城」為目標,聚焦「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從空間布局優化、頂級IP打造、多元場景培育、國際營銷拓展、品質服務提升等方面入手,按照「李冰文創旅遊主消費、精華灌區康養主延伸、青城山旅遊裝備主配套」的差異化功能布局,完成了三大旅遊功能區更名、總規和「兩圖一表」的修編,全域旅遊產業生態圈加快形成。
2019年都江堰市成功創建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天府青城康養旅遊度假區」也成為四川省內第二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呈現出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三遺」品牌價值不斷彰顯的良好局面。
據了解,2019年都江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4.5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3.2億元,增長12.1%;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08.14億元,增長19.28%;接待境外遊客80.65萬人次,同比增長13.91%。
截至目前,都江堰全市在建文旅項目、A級景區、規上限上企業、公益文體場館復工率達100%。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都江堰市共接待遊客102.91萬人次,達去年同期89.1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4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0.47%。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楊振之評價說:「雖然同比增幅不大,但在疫情影響之下,這絕對是一份超過預期的『成績單』。這不僅表明都江堰市的文旅經濟正在快速恢復,而且也展現出該市旅遊產業的強大生命力。」
豬圈咖啡。(新華網曹鵬 攝)
都江堰景區。(新華網曹鵬 攝)
產品體系日臻完善
走進都江堰市的融創文旅城雪世界,1200米的雪道、21度的最大坡度、60米的最大落差,能夠滿足遊客馭雪飛馳的「速度與激情」。「實在是太刺激了,孩子玩得都不想走。」成都遊客王雲曦帶上家人在這裡體驗後說,「有了融創文旅城,今後在家門口就能隨時享受到滑雪的樂趣了!」
成都融創文旅城總投資達到550億元,目前雪世界和水世界已經進入試運營。融創文旅城既是都江堰市獲評天府旅遊名縣之後在旅遊產品創新方面的代表作,也是該市不斷湧現的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之一。
在「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的統領下,都江堰市通過深入挖掘「山、水、道、熊貓」世界級文化旅遊資源,著力打造以水文化為脈絡的「都江堰」精華灌區景觀、天府源溼地公園、天府綠道錦江綠軸體系和田園綜合體等;依託優良的空氣、水源、森林等自然生態環境,突出打造康體養生、休閒度假旅遊產品;面向遊客差異化需求,著力打造時尚遊樂、山地運動等旅遊產品。
無論是青城山、都江堰、灌縣古城,還是南橋夜啤酒長廊、虹口漂流,又或是近年來新近開放運營的安緹縵度假區、成都融創文旅城,以及遍布全市的特色旅遊小鎮、川西林盤、網紅街區,日益豐富多元的旅遊產品總會吸引各地遊客。
按照「農商文體旅醫養」融合發展的思路,都江堰市自去年以來成功引進安縵、悅榕莊等知名酒店品牌15家,培育「見素山居」等精品民宿38家,創建成都市A級林盤景區8個,提升打造6條主題文化街,以濱江水幕光影秀、青城·蜀秀精品演藝、融創酒吧一條街為代表的夜間消費新產品也不斷湧現。與此同時,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獲評「國內最佳旅遊景區」,七裡社區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飛虹社區、泰安社區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公示名錄,虹口漂流入選全省唯一國家體育產業示範項目……日益完善的旅遊產品體系已經成為都江堰市文旅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公共服務顯著提升
來到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的第三衛生間裡,除了普通衛生間應該具備的設施與功能外,安全抓手、呼叫按鈕、輪椅迴轉通道、兒童坐便位、嬰兒護理臺、兒童安全座椅等一應俱全,方便了特殊人群。
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第三衛生間的改造提升只是都江堰市近年來大力提升旅遊公共服務的縮影。一年多來,一系列軟體和硬體方面的旅遊公共服務提升,讓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天府旅遊名縣的魅力和內涵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
在城市品質和旅遊服務功能上,都江堰市完成M-TR旅遊客運專線基礎施工,實施都江堰、青城山兩個快鐵站TOD開發和都江堰-四姑娘山觀光軌道建設;啟動了5G旅遊示範城市建設,建成開通5G基站240個;新建小遊園微綠地5處,新增城市綠地70.8萬平方米,新改建綠道96公裡,新(改)建旅遊公廁25個;上線「傾城旅遊」運營平臺,推出「金牌解說」「一鍵遊都江堰」等智慧旅遊產品。目前,都江堰市的旅遊信息數據已全面接入「智遊天府」文旅公共服務平臺,既有利於旅遊管理和旅遊營銷,又便於遊客有效掌握旅遊信息、提升旅遊舒適度。
穩定投資助力發展
在旅遊產業的發展進程中,都江堰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文旅產業的吸引力持續增強。穩定的投資不僅成為該市文旅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去年以來,都江堰市新籤約靈巖山國際禪文化旅遊區等10億元以上重大涉旅項目13個,開工建設環球融創·青城溪村等10億元以上重大涉旅項目5個,在建文旅項目完成投資114億元。這些投資拉動都江堰市GDP、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7.8%、11.1%、13.6%。
來到都江堰市石羊鎮的川西音樂林盤——「豬圈咖啡」,只見主屋是由豬圈改造而成,喝咖啡的桌子用豬槽改造,凳子由打穀子的拌桶改造……返鄉創業的宋建明坦言,當初創辦豬圈咖啡的信念之一,便是將兒時的回憶搭配川西林盤的自然景觀,激發遊客的鄉愁共鳴。「到目前,我已經先後投入1500萬元以上,下一步還打算繼續投資,主要用於完善和豐富鄉村民宿、夜間產品、水上產品等業態。」宋建明說,「成都市提出林盤保護與修復,都江堰市也高度重視鄉村旅遊的發展,讓我看好這裡的發展前景。」
旅遊產業的長足發展,不僅讓投資商們獲得了豐厚回報,也讓眾多都江堰市的百姓因此受益。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的旅遊從業人數已經佔到當地從業人員總數的36.52%,農民(居民)因發展旅遊業獲得的收入佔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其中,成都融創文旅城目前已經提供了3000個就業崗位,都江堰市當地百姓佔員工總數的絕大部分。
融創雪世界。(新華網曹鵬 攝)
對外開放創新出彩
今年4月起,都江堰市前往南充、綿陽等重點客源地開展文旅營銷活動,為全市文旅經濟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時期的快速恢復注入了「強心劑」。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依託天府旅遊名縣的強大品牌影響力,都江堰市一年來的對外開放活動不止於此。
2019年以來,都江堰市已先後舉(承)辦了2019年成都雙遺馬拉松賽、都江堰放水節、虹口國際漂流節、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都江堰分會場、第十六屆北京世界華人籃球賽、「決戰青城」世界功夫冠軍賽、2019年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都江堰賽區)、世界體育舞蹈節等重大旅遊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活動。同時,舉辦了「歐洲知名旅行企業赴都江堰旅遊線路考察」等國際營銷活動,吸引德國途易西南總部落戶;開展大熊貓主題公園規劃全球招標,有效擴大了大熊貓品牌的國際旅遊市場影響力。
作為天府旅遊名縣文旅發展聯盟理事長單位,都江堰市牽頭組織首批天府旅遊名縣命名縣,先後前往北京、重慶、西安等地開展了文化和旅遊推介會。同時,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三九大」文旅聯盟,先後與重慶市南川區、大足區,阿壩州九寨溝縣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在市場互動、客源共享、線路互通、品牌共建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文化旅遊已經成為都江堰市持續深化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平臺,日益肩負起提升本區域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一年多來,都江堰市先後承接外交部、四川省、成都市的各項重要外事活動150餘批次,圓滿承辦了2019中國(成都)國際會議發展大會等,國際友城增至25個、海外推廣站達到9個。
趁勢而上再鑄輝煌
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都江堰市的文旅經濟發展也實現了從「暫停」到「快進」的迅速切換,下一步,將堅持把旅遊產業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帶動全市經濟社會重回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今年,都江堰市將以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為引領,完成產業投資超100億元,打造文旅消費新地標;以青城山旅遊裝備產業功能區為引領,轉型發展新興產業,打造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國內一流的旅遊裝備產業示範區;以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為引領,持續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全面完成天府源田園綜合體、農業農村部「產業強鎮」項目建設,精準實施精華灌區修復和川西林盤保護,加快形成生態農業、田園頤養、鄉村旅遊高度融合的精華灌區「鄉村振興」新樣板。
到2022年,都江堰市將力爭實現接待遊客300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450億元,遊客人均消費突破1500元。
「下一步,我市將牢牢把握成都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的重要契機,堅定文旅主導,突出全域旅遊發展,創新生態文旅與其他產業融合互動發展模式。」都江堰市委書記李雲說,「我們將力爭經過三年努力,實現旅遊產業體系發達、旅遊品牌世界知名、旅遊服務國際水準、旅遊帶動強勁有力,建成成都旅遊消費中心、四川旅遊中心和國家全域旅遊發展典範,初步建成國際化生態旅遊城市。」
都江堰市將繼續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持續鞏固和深化天府旅遊名縣創建成果,以高站位、高標準、高質量為指引,從城市生態本底、產業布局、國際視野等方面入手,探索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的新路徑、構建新型全域旅遊城市體系、持續提升國際化開放合作水平,在四川從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的跨越中作出貢獻。(於苑晶、葉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