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石家莊人的微信朋友圈
被「一碗麵」刷屏。
11月3日晚,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
播出《美食中國》
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
全長26分鐘的節目
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把藁城宮面、無極餄餎、
井陘抿須、趙縣手工掛麵等
4種不同的麵條呈現在觀眾面前。
石家莊的特色美食登陸央視,
這下我們真的要火啦!
此前報導:要火啦!昨晚,石家莊美食開始登陸央視!今晚10點要上這道菜!
CCTV-4《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
《小火慢燉暖千年》
《驢肉尋緣》
據了解,反映石家莊市地域飲食特色的《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共分3期,由中央電視臺製作,石家莊市委宣傳部、石家莊市商務局支持協助拍攝,首期節目《人生一碗麵》於11月3日晚10時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如果你沒有看到,也可以上網搜索《美食中國》《人生一碗麵》觀看視頻。繼《人生一碗麵》後,其餘兩期《小火慢燉暖千年》《驢肉尋緣》分別於11月4日、11月9日晚10時播出。
燉菜是蘊藏在石家莊民間的傳統,《小火慢燉暖千年》講述了石家莊的燉菜文化。燉菜看似土味粗獷,實則大有講究。節目中用不同的飲食器具展示了石家莊的燉菜文化:什錦銅火鍋燉、正定木火鐵鍋燉、井陘砂鍋燉、欒城區的景泰藍的小火鍋清燉牛肉……
驢肉是人間至味,更是石家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滋味。《驢肉尋緣》走進趙縣驢肉、元氏驢肉、高建民驢肉,以「手藝之緣」「識肉之緣」「搭配之緣」三個層次,為您解析石家莊驢肉是如何自成一格,成為石家莊人鍾愛的飲食。
《美食中國》是打造「以人文視角聚焦中華美食」的紀錄片欄目,旨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擦亮中國美食名片,本節目由石家莊市飲食文化專家孔潤常擔任美食顧問。
《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節目的播出,對提升石家莊美食知名度,提高石家莊城市文化形象,推動石家莊美食走出河北,走向全國具有重要意義。
「藉助《美食中國》讓更多人愛上藁城宮面」
「看到藁城宮面上了央視,心情特別激動,純手工製作的藁城宮面產量小、成本高,在市場上堅強生存非常不易。」昨日,河北暉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吉利輝向記者介紹說。
藁城宮面手工製作技藝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300餘年。「只有純手工才能做出宮面,機器是做不出正宗的宮面的。」吉利輝介紹說,很多人奇怪,細得能穿針的宮面麵條,裡面的空心是怎麼做出來的?「藁城宮面的手工製作過程需要和面、醒面、開條、盤條、上軸、分面、上架涼麵、拽條、拉絲、陰乾等13道工序。製作藁城宮面的面必須是『活』面,就是和好的面有一個發醇的過程,『活』面在手工不斷的拉抻過程中就形成空心,而『死』面怎麼拉抻也形不成空心。」吉利輝解釋說。此外,地道的藁城宮面不能摻任何添加劑,否則在製作過程中,面一抻就斷了。正宗的藁城宮面原料只能有麵粉、水、鹽和雞蛋。
位於石家莊市藁城區賈市莊鎮的耿家莊村是宮面專業村,目前村裡有三四百戶人家製作宮面,另外還有10多家製作宮面的企業。賈市莊鎮黨委書記史彥偉介紹說:「藁城宮面無論在口感還是質量等方面,都是其他面無法媲美的,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說好吃。希望藉助央視《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這檔節目,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並愛上藁城宮面,吸引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對藁城宮面進行投資,把產業做大做強。」
「做純蕎麥麵餄餎就像做人一樣」
在《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節目中,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餄餎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袁建房,現場還原了餄餎最傳統的製作過程,「從壘灶到軋面,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51歲的袁建房對記者介紹說。
袁建房(中)正在壘喜宴灶臺。(袁建房提供)
這不是袁建房第一次上央視了,在2016年CCTV-7頻道《農廣天地》欄目就報導過袁建房和他的純蕎麥麵餄餎。當時,無極縣北蘇袁家餄餎剛剛被評為「河北省旅遊金牌小吃」。餄餎古稱「河漏」,取「和樂」之意。據記載,明朝末年鬧饑荒時,許多關中人逃難來到無極,帶來了陝西蕎麥麵餄餎的製作方法,從此,無極蕎麥麵餄餎在不斷吸取外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製作方法和特殊口味。
無極人結婚吃餄餎、過年吃餄餎,可以說是一種特色美食。《人生一碗麵》播出後,不少人向袁建房祝賀。在兩天的拍攝過程中,袁建房94歲高齡的老父親在完成自己部分的拍攝後,仍一直堅持留在拍攝現場,袁建房對勸老人休息的導演說:「一說到餄餎,父親就像年輕了20歲。」
北蘇袁家餄餎。(袁建房提供)
對於袁建房來說,餄餎不僅是一種特色美食,更是父輩的厚愛和傳承的責任。「做餄餎就像做人一樣,始終堅持用純蕎麥麵做餄餎,堅持那一碗濃湯的味道不變。」袁建房說。
在井陘礦區幾乎家家戶戶會做抿須
「我是在朋友轉發給我的視頻裡看到《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節目的。以前,在井陘礦區幾乎家家戶戶會做抿須,有做抿須的特製工具——抿須床子。」昨日,井陘礦區文化館的王世元老師興奮地向記者說道。
製作抿須的工具。(王世元提供)
抿須是用豆面或白面摻玉米面,和成軟面,用抿須床子、鋤在鍋上邊抿,煮熟後撈出,形似蝌蚪,澆上滷湯食用。「這裡說的豆面其實是一種雜麵,由綠豆、黃豆、小豆摻玉米、小麥磨成的面。」王世元解釋說。用雜糧面和成泥狀物不軟不硬為宜,然後用一個多孔的鐵床子置於開水鍋上,將一塊面放在鐵床子上,用一小鐵鋤抿,面即從孔中漏到大鍋裡,如須狀,煮熟後撈入碗內,澆上事先做好的滷湯,滷湯以本地特產的酸菜滷最佳,清香可口。
「一碗抿須承載了很多井陘礦區人小時候的回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美食非常豐富,不過,一碗抿須總能吃出濃濃的鄉情鄉味。」王世元說道。
趙縣會手工製作掛麵的人越來越少了
「看到《美食中國》裡介紹趙縣的手工掛麵,特別激動,因為現在會手工製作掛麵的人越來越少了。」已7旬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趙縣人,他說,趙縣有個風俗,小孩出生後要過「十二晌」,這一天七大姑八大姨帶著賀禮來給小孩慶賀。在賀禮中掛麵是必不可少的。
趙縣老手藝人手工製作掛麵。(資料圖片)
掛麵製作工序繁雜,和面、搓條、上杆、入洞、雙面、晾面……十來道工序缺一不可。「雙面就是一根杆在上,一根杆在下,掛在立柱上,對杆上的面進行抻拉。」王先生說,做掛麵需要天氣的配合,下雨陰天都不能做。「一碗煮好的雞蛋掛麵,湯裡放入香油、醋,撒上蔥花,香味撲鼻。」王先生臉上寫著滿滿的回憶。
在沒有機制掛麵之前,趙縣一帶風行手工製作掛麵。如今,隨著機器制掛麵的普及,手工掛麵瀕臨絕跡,在《人生一碗麵》中,那碗冒著熱氣的手工掛麵透著深深的懷念。
文/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