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純蕎麥麵餄餎就像做人一樣」!莊裡漢上了央視《人生一碗麵》

2020-12-13 燕趙晚報

昨日,

石家莊人的微信朋友圈

被「一碗麵」刷屏。

11月3日晚,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

播出《美食中國》

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

全長26分鐘的節目

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把藁城宮面、無極餄餎、

井陘抿須、趙縣手工掛麵等

4種不同的麵條呈現在觀眾面前。

石家莊的特色美食登陸央視,

這下我們真的要火啦!

此前報導:要火啦!昨晚,石家莊美食開始登陸央視!今晚10點要上這道菜!

CCTV-4《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

《小火慢燉暖千年》

《驢肉尋緣》

據了解,反映石家莊市地域飲食特色的《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共分3期,由中央電視臺製作,石家莊市委宣傳部、石家莊市商務局支持協助拍攝,首期節目《人生一碗麵》於11月3日晚10時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如果你沒有看到,也可以上網搜索《美食中國》《人生一碗麵》觀看視頻。繼《人生一碗麵》後,其餘兩期《小火慢燉暖千年》《驢肉尋緣》分別於11月4日、11月9日晚10時播出。

燉菜是蘊藏在石家莊民間的傳統,《小火慢燉暖千年》講述了石家莊的燉菜文化。燉菜看似土味粗獷,實則大有講究。節目中用不同的飲食器具展示了石家莊的燉菜文化:什錦銅火鍋燉、正定木火鐵鍋燉、井陘砂鍋燉、欒城區的景泰藍的小火鍋清燉牛肉……

驢肉是人間至味,更是石家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滋味。《驢肉尋緣》走進趙縣驢肉、元氏驢肉、高建民驢肉,以「手藝之緣」「識肉之緣」「搭配之緣」三個層次,為您解析石家莊驢肉是如何自成一格,成為石家莊人鍾愛的飲食。

《美食中國》是打造「以人文視角聚焦中華美食」的紀錄片欄目,旨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擦亮中國美食名片,本節目由石家莊市飲食文化專家孔潤常擔任美食顧問。

《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節目的播出,對提升石家莊美食知名度,提高石家莊城市文化形象,推動石家莊美食走出河北,走向全國具有重要意義。

「藉助《美食中國》讓更多人愛上藁城宮面」

「看到藁城宮面上了央視,心情特別激動,純手工製作的藁城宮面產量小、成本高,在市場上堅強生存非常不易。」昨日,河北暉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吉利輝向記者介紹說。

藁城宮面手工製作技藝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300餘年。「只有純手工才能做出宮面,機器是做不出正宗的宮面的。」吉利輝介紹說,很多人奇怪,細得能穿針的宮面麵條,裡面的空心是怎麼做出來的?「藁城宮面的手工製作過程需要和面、醒面、開條、盤條、上軸、分面、上架涼麵、拽條、拉絲、陰乾等13道工序。製作藁城宮面的面必須是『活』面,就是和好的面有一個發醇的過程,『活』面在手工不斷的拉抻過程中就形成空心,而『死』面怎麼拉抻也形不成空心。」吉利輝解釋說。此外,地道的藁城宮面不能摻任何添加劑,否則在製作過程中,面一抻就斷了。正宗的藁城宮面原料只能有麵粉、水、鹽和雞蛋。

位於石家莊市藁城區賈市莊鎮的耿家莊村是宮面專業村,目前村裡有三四百戶人家製作宮面,另外還有10多家製作宮面的企業。賈市莊鎮黨委書記史彥偉介紹說:「藁城宮面無論在口感還是質量等方面,都是其他面無法媲美的,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說好吃。希望藉助央視《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這檔節目,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並愛上藁城宮面,吸引全國知名的大企業對藁城宮面進行投資,把產業做大做強。」

「做純蕎麥麵餄餎就像做人一樣」

在《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節目中,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餄餎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袁建房,現場還原了餄餎最傳統的製作過程,「從壘灶到軋面,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51歲的袁建房對記者介紹說。

袁建房(中)正在壘喜宴灶臺。(袁建房提供)

這不是袁建房第一次上央視了,在2016年CCTV-7頻道《農廣天地》欄目就報導過袁建房和他的純蕎麥麵餄餎。當時,無極縣北蘇袁家餄餎剛剛被評為「河北省旅遊金牌小吃」。餄餎古稱「河漏」,取「和樂」之意。據記載,明朝末年鬧饑荒時,許多關中人逃難來到無極,帶來了陝西蕎麥麵餄餎的製作方法,從此,無極蕎麥麵餄餎在不斷吸取外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製作方法和特殊口味。

無極人結婚吃餄餎、過年吃餄餎,可以說是一種特色美食。《人生一碗麵》播出後,不少人向袁建房祝賀。在兩天的拍攝過程中,袁建房94歲高齡的老父親在完成自己部分的拍攝後,仍一直堅持留在拍攝現場,袁建房對勸老人休息的導演說:「一說到餄餎,父親就像年輕了20歲。」

北蘇袁家餄餎。(袁建房提供)

對於袁建房來說,餄餎不僅是一種特色美食,更是父輩的厚愛和傳承的責任。「做餄餎就像做人一樣,始終堅持用純蕎麥麵做餄餎,堅持那一碗濃湯的味道不變。」袁建房說。 

在井陘礦區幾乎家家戶戶會做抿須

「我是在朋友轉發給我的視頻裡看到《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節目的。以前,在井陘礦區幾乎家家戶戶會做抿須,有做抿須的特製工具——抿須床子。」昨日,井陘礦區文化館的王世元老師興奮地向記者說道。

製作抿須的工具。(王世元提供)

抿須是用豆面或白面摻玉米面,和成軟面,用抿須床子、鋤在鍋上邊抿,煮熟後撈出,形似蝌蚪,澆上滷湯食用。「這裡說的豆面其實是一種雜麵,由綠豆、黃豆、小豆摻玉米、小麥磨成的面。」王世元解釋說。用雜糧面和成泥狀物不軟不硬為宜,然後用一個多孔的鐵床子置於開水鍋上,將一塊面放在鐵床子上,用一小鐵鋤抿,面即從孔中漏到大鍋裡,如須狀,煮熟後撈入碗內,澆上事先做好的滷湯,滷湯以本地特產的酸菜滷最佳,清香可口。

「一碗抿須承載了很多井陘礦區人小時候的回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美食非常豐富,不過,一碗抿須總能吃出濃濃的鄉情鄉味。」王世元說道。

趙縣會手工製作掛麵的人越來越少了

「看到《美食中國》裡介紹趙縣的手工掛麵,特別激動,因為現在會手工製作掛麵的人越來越少了。」已7旬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趙縣人,他說,趙縣有個風俗,小孩出生後要過「十二晌」,這一天七大姑八大姨帶著賀禮來給小孩慶賀。在賀禮中掛麵是必不可少的。

趙縣老手藝人手工製作掛麵。(資料圖片)

掛麵製作工序繁雜,和面、搓條、上杆、入洞、雙面、晾面……十來道工序缺一不可。「雙面就是一根杆在上,一根杆在下,掛在立柱上,對杆上的面進行抻拉。」王先生說,做掛麵需要天氣的配合,下雨陰天都不能做。「一碗煮好的雞蛋掛麵,湯裡放入香油、醋,撒上蔥花,香味撲鼻。」王先生臉上寫著滿滿的回憶。

在沒有機制掛麵之前,趙縣一帶風行手工製作掛麵。如今,隨著機器制掛麵的普及,手工掛麵瀕臨絕跡,在《人生一碗麵》中,那碗冒著熱氣的手工掛麵透著深深的懷念。

文/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

相關焦點

  • 央視《人生一碗麵》帶火石家莊美食
    11月3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美食中國》石家莊系列之《人生一碗麵》,全長26分鐘的節目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把藁城宮面、無極餄餎、井陘抿須、趙縣手工掛麵等4種不同的麵條呈現在觀眾面前。石家莊的特色美食登陸央視,這下我們真的要火啦!
  • 驅車三十裡就為吃一碗地道的蕎麥餄餎面,吃貨說不虛此行
    高手當然包括能做一手好菜好飯的大廚,趙縣城東常信村就有這麼一家叫鴻運餄餎麵館的飯店,麵館緊靠新南路,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路邊店。路邊店的飯菜必須具備兩大特點才能幹下去,一是飯菜味道好;二是量大實惠。總之掌握四個字,好吃不貴。
  •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餄餎(heLe)是中國西北和華北地區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麵摻蕎麥麵)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麵條狀)放在鍋裡煮熟,然後撈入大碗內並澆入美味的肉滷澆頭,不愛吃肉的人可以拌入香噴噴的炸醬,
  • 一碗蕎麥麵的想念 這種滋味,叫鄉愁
    就像有一天,我聽外婆講,挑水劈柴的靜謐和自然災害的無奈。活在當下的很多人,已經不能想像,物質匱乏的窘迫,但那些年,因為一碗席間的蕎麥麵帶來的滿足感,是否也隨時間飄逝了呢? 作為一個90後,小時候的日子,遠沒有現在富足,那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村裡誰家辦酒席,孩童的我們可以在這一天肆無忌憚的吃,從早吃到晚也毫不誇張。
  • 京城人人饞餄餎面老鄉免費吃,冬至的一碗羊湯一碗麵暖胃更暖心
    它是一種圓形條狀面制食品,初以蕎麥麵為面料(現多用小麥麵),放在餄餎床子裡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然後加入用純羊油熬製的辣椒和羊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更是香而不膩。入碗的餄餎面,撒上一大把翠綠的蔥花、香菜,鋪上切好的薄羊肉片,拿勺子稍微點一些羊油辣子,澆上一勺香氣四溢的羊湯,一碗厚實鮮香的的餄餎面就出鍋了。如果再配上一個窯爐燒餅、一瓶當地產的口樂,呲溜呲溜地,甭提多香了。
  • 美味的蕎麥餄餎面,夏天吃上一碗爽口無比,趕緊學著做做吧!
    蕎麥麵是陝西漢民族著名的麵條小吃。它被譽為北方三大麵食之一,與蘭州拉麵和山西麵條一樣著名。它被稱為「河漏」。這個美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主要原料為鮮蕎麥,其特點是色澤發黑,堅韌而光滑,撈麵的時候不會斷裂,清香爽口。用溫水來製作精製蕎麥麵麵團。
  • 國慶新潮 豫見好面|千年特色名小吃!郟縣餄餎讓您吃到口裡,香到心裡
    大河網訊(記者 蔡長偉 韓淼宇)「我是吃了幾十年餄餎面長大的,現在去外地工作了,每一次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吃一碗餄餎面,這種家鄉的味道在別的地方是吃不到的……」10月1日中午,郟縣八一路張記朝陽餄餎麵店內,從鄭州回郟縣探親的王女士帶著家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熱騰騰的餄餎面。
  • 一碗慶生面,竟有這麼多種做法!北京餄餎面、杭州富陽索麵……來碗...
    (央視財經 《消費主張》)麵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上千年來,中國人有吃長壽麵的習俗,吃長壽麵寓意「長壽、安康、幸福」,用吃麵來慶祝生日,寄託對未來的美好祝願。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吃「國慶面」成為不少中國人為祖國慶生的方式。大家聚在一起用吃麵的方式為祖國送上祝福。
  • 格拉條和餄餎面——兩碗相似而又不相同的麵條
    格拉,阜陽方言意思是攪拌,吃格拉條時阜陽人喜歡說格拉格拉,意思就是攪拌一下,因為剛出鍋的格拉條就像炸醬麵一樣,醬並沒有拌勻,所以需要格拉格拉(攪拌攪拌)才好吃。做格拉條需要專門加工麵條的機器,揉制好的面在機器的加工下變成較粗的圓面,放到鍋裡煮熟以後,撈出放入涼水中焯一下,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醬、辣椒油、豆芽、黃瓜、香菜、荊芥等調料,美味即成。
  • 餄餎面做法詳解,給家人做一碗餄餎面吧!
    說起餄餎面那可是小編的最愛了,小編以前特別不愛吃麵條,不管是什麼麵條都不喜歡吃,可自從嘗了餄餎面以後每次星期天休息時都會和家人一起去吃,不得不說餄餎面那是真香啊,不僅口感一流,而且製作簡單,特別是吃麵之前先喝一口湯汁,那簡直是人間極品美味,百吃不厭。
  • 石家莊正定火爆餄餎面,2米大鍋煮麵,飯點全是人一碗9塊,太過癮
    石家莊的餄餎面非常有名,而這家正定縣的吳家餄餎面,據說是打敗了石家莊所有的餄餎面,是正定最火爆餄餎面,他家一口兩米的大鍋煮麵,一到飯點全是人,一碗餄餎面7塊錢,吃的太過癮了。這是一家20多年的老店,還沒走進店裡,就看見店全是人,取面的窗口排著長長的隊伍,這隊伍中男女老少都有,下午1點多的時候,店裡的人仍然很多,他家的餄餎面1碗9塊錢,有蕎麥麵的和白面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面裡可以加丸子雞蛋和香腸。
  • 散落江湖的美食不過一碗麵,在石家莊東奔西走只為這碗熱乎面
    一碗麵,可大可小,可深可淺,可葷可素,或濃油醬赤,或清湯寡淡。有人把一碗麵比做人生——人生不過一碗麵,世間平常百味全。吃麵,看似平常,往往契合了做人的道理,如面要筋道、人要厚道;吃麵要趁熱就吃、做事要說幹就幹;面要講究湯和料、做人要有追求和目標;吃麵有凳子不坐蹲起來、做人要懂得珍惜和謙讓等等。作為北方人,似乎沒有不喜歡麵食的。
  • 獲嘉餄餎條:一碗麵的傳奇與鄉愁!
    一鍋高湯,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斷的往裡續水放肉丁加佐料,湯色亮黃,吃麵的時候,加上青蒜苗段,外加牛肉或者驢肉丁秘制好的臊子,把它們一起澆在餄餎條上面,油汪汪的蓋滿一碗,蒜苗的清香和著肉香撲鼻而來,吃一口,麵條筋道、湯厚味重。餄餎條裡加半勺油炸辣椒麵兒,剝幾瓣大蒜,有人能連吃兩大碗,吃的人順著額頭流汗,十分滿足。
  • 山西特色麵食——鄉寧餄餎面
    在鄉寧這個小鎮上,最為地道的,應該就是各家餄餎面,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開的,但是我有記憶以來它就在那兒,味道一直是它的味道,如果想吃最地道的鄉寧餄餎面,一定要去到鄉寧,當然自己也可以做,掌握好方法。鄉寧餄餎面還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遠在商朝,商紂王聽說蘇戶兒的女兒蘇妲己有傾城之色,便下詔要納其為妃子,接到詔書以後,蘇妲己便由哥哥嫂嫂護送去朝歌。
  • 來十三陵 打卡永樂皇帝朱棣「最愛」的餄餎面
    店主劉樹環介紹,這家店已經開了十多年了,最開始全村有五家做餄餎面的,現在就只剩下一家了。店裡的餄餎面有兩種,玉米面和蕎麥麵的。「過去家裡窮,就把玉米面和榆樹皮各一半揉在一起,改善生活」,劉樹環說。據記者了解,榆樹皮是天然的黏合劑,只有榆樹皮能拉黏,能吃。所以店裡的榆樹皮也是有講究的,來自河北蔚縣,因為蔚縣榆皮來自山榆樹,顏色好,揉出來的面黏度高,口感也好,拉回店裡曬乾打成面,留著和面用。
  • 河南小鎮上的傳統餄餎面,壓面全靠屁股坐,食客絡繹不絕
    餄餎面在北方也不算少見,不過在程師傅的家鄉,餄餎面在當地人的飲食裡有著特殊的地位,是大家每天都要吃的一碗麵。為何這碗面如此受歡迎?大概是因為它把羊肉鮮湯和筋道的面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讓大家喜歡喝湯和吃麵的胃同時得到了滿足。
  • 晉城人常吃餄餎,但你知道它的歷史嗎?
    餄餎,古稱「河漏」,是我國北方一種古老而別具風味的傳統湯食麵點。《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
  • 山西的餄餎面傳到北京已幾百年,在京紮下根據說和這位皇帝有關
    其中一個攤位生意特別紅火,就是賣壓餄餎面的。只見那爐灶上的大鐵鍋裡熱水滾開,有一個榫接的木架子,它長長的四條腿,前後戳在灶、鍋兩端的地上,架子支撐起的厚木板橫跨大鍋,板的中間、也就是鍋的中心位置,裝一個鐵製的圓桶,底部全是小窟窿眼兒。與木板平行,裝著一根長棍,在木棍對準圓桶的地方安一個圓鐵芯,就像一個活塞可以上下運動,這套裝置叫餄餎床。
  • 金鋼餄餎面│年方17歲,請多多指教
    守業,穩而思進,創業,慢而有為,我們用心只專注一碗麵,慢慢前行的人才能嗅到更多的花香、看到更多的風景。做面,用心很重要;做人,態度很重要,過去之事歲月自有答案,未來之事時間自會證明,我們只要守住初心就好了!
  • 山東大哥用40隻雞燉湯煮餄餎面,一碗20面比筷子粗,你吃過嗎
    山東大哥用40隻雞燉湯煮餄餎面,一碗20面比筷子粗,你吃過嗎其中麵條就很受歡迎了,不管是在北方還是南方,隨處都能看到麵館,只不過每個地方的麵條做法都不一樣罷了,像重慶的小面、山西刀削麵、廣東竹升面……而在眾多的麵條中,這餄餎面就比較特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