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脆肉羅非魚
肉質彈牙,味道鮮美
久煮不碎
你吃過嗎?
然而,受疫情影響
中山目前多達
百萬公斤脆肉羅非魚滯銷
......
近日,黃圃鎮兆豐村。近600畝脆肉羅非魚養殖基地上,保溫棚依然遮得嚴嚴實實。養殖戶李廣洪看著魚塘發愁。原本每畝容納2000公斤成魚的魚塘裡,如今已經達到了2500公斤的極限。不久,這些魚就會因為擁擠而受傷甚至死亡。
原本在春節期間能日銷1萬公斤脆肉羅非魚,如今每天才賣出500公斤,整個基地共約100萬公斤脆肉羅非魚滯銷。而在港口鎮的中山市大成冷凍食品公司倉庫內,為春節而備貨的10萬公斤脆肉羅非魚片,如今還原封不動待在冷藏庫裡。
成魚遭遇「上岸難」
養殖戶「春播」遇困境
歷經4年發展,李廣洪的公司自主研發出飼料配方,實現了從飼料生產、養殖、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養殖,成為全國第一家實現規模化養殖脆肉羅非魚的企業,也是最大的脆肉羅非魚養殖基地。
脆肉羅非魚的養殖基地每10天換一次水。李廣洪還在飼料配方中針對性添加具有去腥、去泥味效果的中草藥。
月產量15萬公斤的脆肉羅非魚,其中60%銷往珠三角地區的吊水場,40%則賣往珠三角大型水產批發市場,主要的終端客戶是餐飲行業。以一條出塘2公斤重的脆肉羅非魚來算,去年的批發價是每公斤22.4元。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每公斤20元的批發價,依然賣不出去。
據介紹,一條脆肉羅非魚的養殖成本就是每公斤約20元,飼料成本佔了其中的14元。如今受疫情影響,1個月就得虧損200萬元。
「
「以前專心搞生產,銷售環節從來沒有擔心過。如今批發商一卡,我們就跟著卡住了,但消費者還是有需求的,希望能通過社會的力量找到銷售渠道。」李廣洪說。
」
面對困境的,還有他們
●李廣洪所在的中山綠笙源公司去年還開展「公司+農戶」合作模式,將飼料和技術提供給當地其他養殖戶,脆化成功後再回收。春節過後,除了綠笙源公司600畝成魚賣不出外,中山約還有1400畝的脆肉羅非魚的養殖戶同樣面臨滯銷困境。
●同樣在黃圃鎮,受疫情影響,餐廳及批發市場需求量小,橫檔村也有300噸長江吻面臨滯銷。
●同時,受制於魚塘裡的成魚上不了岸,就無法投放新的魚苗,養殖戶的「春播」也就無從談起。
「中山魚」亟待打通
塘頭到餐桌的「最後一公裡」
東升脆肉鯇和黃圃的脆肉羅非魚面臨的困境,是中山水產養殖目前遇到的困難的縮影。
市民眾鎮漁業協會會長劉穎表示,「中山魚」佔據香港市場4成、澳門市場8成份額,是中國水產養殖業重地,但長期無法打通水產品「最後一公裡」,「中山魚」多要借道市外一級批發市場,轉到本地二級批發市場,經由商超和集貿市場等渠道走上市民餐桌。也就是說,中山人要就近吃一口「中山魚」並不容易。
而未來將落成的民眾鎮漁業水產品中轉批發中心,則有望彌補這個中山水產業短板,但暫時未能解決眼前滯銷的困境。
如今,養殖業希望流通界出手,整合產業鏈條,減少中間環節,將「中山魚」直接送上中山餐桌,實現養殖戶與消費端直接對接,打通從塘頭到餐桌的「最後一公裡」,讓「中山魚」成為中山餐桌上的一道風景。
養殖戶謀劃自救
電商平臺出手相助
即使普通消費者有意向,要養殖戶到2000公斤的魚塘裡撈10公斤出來,顯然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滯銷問題。為了銷路,李廣洪想了不少自救的辦法。
比如,如果打通了生魚片的銷售環節,眼前的成魚就能接著加工成保質期為一年的魚片,然後銷售緩解困境。然而,受疫情影響,原本為春節銷售旺季備貨的10萬公斤生魚片也同樣滯銷。
為解決養殖戶的難題,黃圃鎮農業部門也在積極聯繫銷售渠道。據悉,目前李廣洪已與電商平臺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其公司的生魚片產品正在「和WeGo」 微信小程序上面對普通大眾銷售。
最終敲定意向後,李廣洪臉上露出笑容。「平時市場上零售的翠桂妃魚片,每公斤價格在80元左右,此次促銷每公斤便宜了近26元,就是為了清空庫存,讓塘中滯銷的脆肉羅非魚儘快加工成魚片。」
黃圃鎮也計劃建立鎮內水產養殖戶微信交流群,加市場信息交流,做到信息資源及當前銷路的共享。
企業或團體機構如有集中採購脆肉羅非魚意願,可聯繫黃圃鎮新地村中山市綠笙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電話:15113378699;
如有集中採購橫檔村的長江吻意願,可撥打電話:13703013998聯繫梁先生。
中山市婦聯編輯
來源:中山發布
編輯:陳日升
一審:向小容
二審:段文婷
三審:張慧
往期精選(點擊前往查看↓)
原標題:《急!中山百萬公斤脆肉羅非魚降價促銷,請轉發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