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是如何做好商品選擇的?其火爆背後的商業邏輯又如何?
來源/物流指聞
作者/一聞視頻
八月底,Costco入華的第一家店在上海開業,火爆程度一度被買到暫停營業。懂用戶,低SKU,高客單價是這家零售巨頭的標籤。
國外也有個段子:假如你想要買一個東西,但是Costco沒有賣的,那說明你並不是真的需要這樣東西。
Costco是如何做好商品選擇的?其火爆背後的商業邏輯是怎樣的?今天的一聞視頻,我們就請來了物流供應鏈行業專家黃剛先生為我們解讀關於Costco的一些思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以下為文字版:
Costco其實是源於它的會員制驅動的商業零售體系,在Costco的商業模式下,賣商品不是主要盈利渠道,收取會員服務費用才是它的主要盈利渠道。從2018年財報數據透露,costco全年淨利潤達31.34億美元,而2018年Costco的會員營收達31.42億美元,由此看出,會員收入和整體淨利潤相當。
業界對Costco有著不一樣的定義:Costco不是一家超市,是一家基於供應鏈運營的綜合服務商,在老黃看來,一切商業運營的核心都是流量+供應鏈。我們拆解一下Costco的四個細節:
一、付費會員模式
首先從前端看,2018年,Costco在美國會員數量達到5160萬,相當於亞馬遜Prime會員的一半,而這種強關係黏度用戶的規模代表的是需求的捆綁,也就是說這麼多用戶的日常購買需求因為會員形式拉動他們一個深度需求的關係。其本質是前端需求鏈的運營。
同時,前端如此大的需求也有助於Costco在跟供應鏈上遊採購時掌握話語權,以降低供應鏈成本,這也是Costco售價比同行要便宜的一個原因。
二、用戶自主傳播
任何的商業零售,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廣告在各大媒體上,而Costco自己不做廣告,它把廣告的費用讓利給會員做自傳播,因為會員在Costco能夠獲得低價產品。
三、供應鏈金融
前面已經提到,2018年,Costco的會員營收達31.42億美元。對於一家零售企業而言,這個資金流會成為重要的運營基礎。比如Costco可以用這筆錢去直接進行貨品採購。這個模式有點類似於海外代購——先收錢,再賣貨,其核心在於用戶數量,以降低自有資金流的運營成本。
四、快物流體系
Costco賣場裡自有的產品份額達到20%以上,這個規模在同行對比中比例是很大的,如何做好物流配送體系是一個關鍵,Costco的物流模式有兩種:
1,外部供應商直接供應門店,減少中間庫存和流通環節,有點類似於工廠直供;外賣供應商供應到Costco。
2,自有產品製造工廠和部分外部供應商發往Costco倉庫,Costco全美大概有40多個轉運倉,再由Costco整車運輸至門店,形成類似cross docking的越庫整合的配送模式。
總結而言,Costco是在重構供應鏈的運營模式,核心有兩點:第一點,以會員制把握下遊用戶需求,第二點是需求拉動式供應鏈降低上遊成本(這點跟戴爾電腦的供應鏈相似)。
啟示:
網際網路重要價值在於消滅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未來生產方和消費者會越來越扁平化,當用戶對產品的出廠價越來越熟知後,我們的服務商靠什麼賺錢?Costco模式值得學習:
1,會員制,說到會員,其實我們都不陌生,日常理個髮都要辦個卡,但現在我們的會員模式卻沒有用好,商家手裡是否有物美價廉的產品或者顧客離不開的服務要思考的問題。
2,對於如今做社群經濟的團隊而言,能不能整合到高性價比的產品來支撐用戶黏度;對於管理者而言,能不能放棄短期利潤,優先提升用戶信任度也是一個關鍵。
思考問題:
同為會員制電商的雲集和Costco有什麼不同,具有粉絲群體的拼多多、小米能從Costco身上借鑑到什麼?
各位如果有想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來源/物流指聞
作者/一聞視頻
⊙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物流指聞立場,轉載此文章需經作者同意,同時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