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徐州博物館前館長李銀德:金縷玉衣有哪些講究

2020-12-12 澎湃新聞

說起玉衣,讀者可能會想起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出土的玉衣,因為這幾件玉衣是最具代表性的。就全國範圍而論,徐州地區出土過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十分引人注目。10月12日上午,徐州博物館前館長李銀德先生在上海浦東的震旦博物館開講,題目叫《不朽之夢——玉衣的新發現與新視野》。

李銀德

李銀德先生開頭講了一個關於金縷玉衣的詐騙案。2002年,北京燕山華爾森實業集團謝根榮因製造假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騙貸近數億元,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2011年,謝根榮接受二審。謝氏是位「古玩收藏家」,他的「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請五位國內頂尖鑑定專家鑑定,報告估價24億元人民幣,由此騙取銀行貸款,後來東窗事發。

接著,李銀德介紹了玉衣的名稱、作用和淵源。他認為,玉衣是漢代帝後和高級貴族死後使用的玉制殮服。玉衣在漢代文獻中又稱「玉匣」、「玉㭱」等。考古學上按照穿綴玉片的縷屬質地,將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縷玉衣等,把形制不完備的玉衣稱為「玉套」。

針對有的專家認為「玉衣」應稱「玉棺」的說法,李先生則不贊同。他說,根據文獻檢索可知,漢代相關引文20例中,作「玉衣」的有4例,作「玉匣」的有12例,作「玉柙」的有3例。另外,根據考古發掘,目前出土了好幾具比較完整的玉棺,比如盱眙大雲山、徐州獅子山、滿城漢墓出土的玉棺,可見玉棺和玉衣不是一回事。

有的青年學者還提出了新的一種說法,玉衣的頭套、上衣、褲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名稱應為「玉掩「玉襦」「玉札」「玉握」「玉匣」。

至於玉衣的作用,李銀德認為,一是為了保持死後的高貴和尊嚴,畢竟能享用玉衣的都是帝王和高級貴族一類;二是為了「不朽」,東晉葛洪《抱樸子》裡面記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也就是借玉衣以保護屍體,使屍骨不朽。

說到玉衣的淵源,李先生用考古發掘材料做了一些說明。他說,玉衣是逐漸發展而成的,可能最初是在人死之後蓋在臉部,叫做布巾、幎目、面冪、綴玉覆面,比如西周張家坡井叔墓的情形。除了臉部,後來發展到腳部,春秋秦公一號大墓、南陽桐柏月河春秋墓、甘肅馬家原戰國墓銀鞋底,就是考古發掘的數例。再後來,衣服上也出現了玉片,如洛陽中州路戰國墓出土的綴玉衣服。另外,河北邯鄲戰國趙王陵出土過玉甲片。

徐州獅子山出土玉衣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玉衣

接著,李銀德介紹了玉衣發現的情況。歷史上很早就有關於玉衣發現的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正義引《括地誌》記載,晉永嘉末年有人盜發齊桓公墓,「得金蠶數十簿,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不過,這裡的「齊桓公墓」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西漢時期齊王或王后的墓被盜掘,其中發現了玉衣。另外,《宋書·崔道固傳》也有記載,「民焦恭破古冢,得玉鎧,道固檢得,獻之,執系恭。」講的是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年)有個叫焦恭的人盜墓,發掘出玉鎧——李先生推斷應為玉衣。南朝宋以後就沒有看到關於玉衣的記載。直到上個世紀,先後出土了多件玉衣。

據李先生整理可知,1946年河北邯鄲郎村漢墓發現了銅縷玉衣殘片,1954年江蘇睢寧九女墩漢墓出土「珉玉牌」——當時考古工作者也不清楚玉衣是什麼,就叫作「珉玉牌」。1958年,南京市博物館李蔚然先生經過研究認為所謂「珉玉牌」應該就是玉衣片。即使這樣,人們仍然不知道玉衣的全貌到底是怎樣的。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墓出土了兩件完整的金縷玉衣,這才讓人們了解到玉衣的形貌。過了一年,徐州土山漢墓出土銀縷玉衣。1978年山東臨沂洪家店出土了金縷玉套,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發現了絲縷玉衣,接著徐州的拉犁山、獅子山、火山分別於1985、1995、1996年出土銅縷玉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2009年江蘇盱眙大雲山M2發現了金縷玉衣。此後沒有關於玉衣的新發現。

據李銀德統計,截止2015年,共出土漢代玉衣114套(西漢46套、東漢68套),晉2套。地域上河南出土數量最多,達35套,其次是江蘇、河北,都是21套,第三是山東省,19套。震旦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館、瑞典東方博物館等也收藏有玉衣片。不過,實際上完整和基本完整的玉衣只有9套或8套半,其中徐州有4套。

考古出土玉衣地點示意圖

那麼,玉衣是怎麼製作的呢?李先生在講座中對玉衣的形制與製作工藝也做了介紹。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復原之後的玉衣是一個整體,實際上是可以拆卸的。玉衣大體上由頭套、上衣、褲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組成,其中頭套又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後衣片和左右袖筒構成。玉衣的袖筒、褲筒的開縫都設置在內側,手套的開縫在手掌,鞋的開縫在腳跟。

玉衣結構分解圖

滿城出土玉衣上身前後片

要製作玉衣,首先得選料。玉片的材質主要可以分為玉、石和琉璃三種,一般要經過鋸片、拋光、鑽孔等加工程序。當然在選料、加工之前,會根據人體進行設計,採用縱模網格法,將玉片的形狀規劃出來,然後逐片編號。對於玉片的編聯,古人也有好幾套方案,如交叉法、套聯法、並聯法、結聯法等。據李銀德介紹,西漢時期用多根金絲(或其他材質的絲條)連綴,到了東漢時期則只用一根絲連綴,最後可以絞成麻花狀。

玉片結聯的方式

結合文獻和考古發掘,李銀德對玉衣的使用制度作了總結。他認為,西漢帝後都用玉衣,諸侯王、列侯和劉氏宗室部分使用玉衣,勳貴侫臣特賜玉衣。西漢主要使用金縷、銀縷玉衣,只有少數用銅縷玉衣,極個別用絲縷玉衣。西漢的玉衣使用不普遍,也沒有嚴格的身份等級和縷屬的對應制度。到了東漢,則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和縷屬對應制度。

前面提到南朝宋以後史籍中看不到關於玉衣的記載。那麼,玉衣為什麼會消亡呢?一般認為,這跟曹操反對厚葬,設置「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有一定的關係。曹操《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不過制度是制度,現實情況則有所不同。玉衣制度並沒有因為朝廷的政策很快就壽終正寢,實際上在偃師首陽山新莊M20就發掘出西晉玉片,在新莊M74西晉墓中也發現了玉片。所以,李銀德認為,玉衣完全消失是在西晉。

隨後,李先生還討論了玉衣研究的幾個問題,比如玉衣與深服之間的矛盾,玉衣的鑑別和修復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南博11月展出西漢「金縷玉衣」
    曾修復過5件玉衣、具有豐富玉衣修復經驗的南京博物院技術部主任王金潮表示,此次修復的這件金縷玉衣是徵集部門送來,他並不清楚玉衣的來源,他推測,「凌亂不堪的原因有可能是出土於徐州當地某一個工地,由於怕耽誤工期,相關人員並沒有及時向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匯報,導致流落民間,此後又輾轉到這位太倉文物收藏愛好者手中。」
  • 聚焦| 武漢市博物館全新開放 快去看「最美金縷玉衣」
    玉衣所用縷屬也不一樣。已出土的玉衣資料顯示,西漢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是金縷,也有使用銀縷、銅縷和絲縷者。「我們徐州博物館共有4套玉衣,兩套金縷,一套銀縷和一套銅縷。」田二衛說,這次來漢參展的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的金縷玉衣。
  • 展覽丨金縷玉衣等文物精品在長沙博物館開展
    新湖南客戶端5月17日訊(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鄧曉麗 韓珺)金縷玉衣、長沙王璽等國寶級文物,今晚開始在長沙博物館展出。展出的國寶級展品主要有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銀鳥篆文銅壺、錯金銀銅車傘鋌、長沙王印金印、長沙王璽金印、金餅、透雕龍鳳紋玉環、五弦築等。 金縷玉衣是1968年從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長1.72米,使用玉片2160片,金絲700克,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女性金縷玉衣。
  •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金縷玉衣,雖精美絕倫,卻來歷成迷
    我這一次來到天津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一件漢代金縷玉衣,它雖精美絕倫,卻也讓我充滿了疑惑,比如說它到底出土自哪裡?是誰的墓葬?何時被收藏至天津博物館?以上問題為何在館藏介紹中隻字不提?我仔細閱讀了這件金縷玉衣的介紹,這件玉衣原玉片數高達87%,經修復還原。
  • 已知年代最早金縷玉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製作工藝最精的一件金縷玉衣亮相此間。 王笈 攝   中新網上海1月23日電 (王笈)「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23日在上海博物館正式開幕,224件(組)上海博物館珍藏文物及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製作工藝最精的一件金縷玉衣在此間展出。  玉衣是中國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屍用具,用金屬絲或絲線將玉片連綴而成,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
  • 河北博物館 : 舉世聞名的金縷玉衣就在這裡
    河北博物院位於石家莊市文化廣場,北起中山路,南到範西路,東臨東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館,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
  • 天津博物館漢代文化巡禮 展出神秘金縷玉衣
    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新華網天津2月7日專電(記者王曄彪) 春節開始,天津博物館舉辦的「金縷玉衣特展——漢代文化巡禮    這件金縷玉衣是天津市近年來徵集到的最珍貴的文物展品,也使得天津博物館躋身於全國為數不多的收藏玉衣的博物館行列。     據了解,天津博物館新入藏的這件金縷玉衣是我國現存出土復原較為完整的一套,也是唯一一件出土地點和墓主人之謎待解的玉衣。它是臺灣文物收藏家上個世紀從海外購得的西漢玉衣散片,2005年從天津口岸運回。
  • 金縷玉衣究竟為何物?
    我國的以玉為葬的習俗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一些高級墓葬中就發現用玉陪葬的習俗,一般是玉豬龍放置於墓主的胸前,可能和遠古巫術有關,紅山文化形成的特殊的「唯玉為葬」的制度。,再之後出現了玉琀、玉握等,而玉衣的來源可能是鱗施,《呂氏春秋·節喪》曾有記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
  • 中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現身長沙博物館
    唯一完整女性金縷玉衣來長沙了 今起到長沙博物館免費參觀 工作人員在對國寶級文物「竇綰金縷玉衣」進行點驗。 記者 郭立亮 通訊員 鄧曉麗 攝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長沙博物館隆重推出「漢廷藩屏——漢代長沙國與中山國出土文物精品展」。
  • 徐州博物館必看獅子山出土的金縷玉衣,縫合修復後再現大漢永生夢
    離開了獅子山漢墓,為了一睹修復過的楚王金縷玉衣,我和伴遊老師決定要參觀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比較好停車,停車是計時收費,門票不要錢但是需要刷身份證。據悉,徐州博物館最早是由乾隆行宮(1757年)的舊址為基礎建立而成。也許「乾隆爺」不太清楚,他選址的行宮北側210米(我自己量的,不一定準確)就是東漢某代彭城王的墓地了。
  • 千年金縷玉衣的身世之謎博物館傳奇
    ,藏著一件金縷玉衣。徐州博物館陳列的漢代文物,不僅品種豐富,而且等級高。徐州位於江蘇的西北部,與山東、河南、安徽接壤,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徐州,就掌控了廣袤的江淮大地。歷朝歷代都很看重徐州,尤其是漢代,大漢天子把徐州交給漢室子孫看管,賜封號楚王,前後一共承襲了十二代。博物館中的文物自然記錄了那個時代。
  • 最精美金縷玉衣現身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2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堪稱一場視覺饕餮盛宴。全部展出文物共計149套722件,一級文物比例高達五分之二,中國發現的第一件完整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銅朱雀銜環杯等一批重量級展品都在其中。
  • 當金縷玉衣遇見長沙王璽 5月18日起去長沙博物館看展
    5月18日,長沙博物館將舉辦「金縷玉衣遇見長沙王璽——漢代長沙國與中山國出土文物精品展」,屆時,兩地貴族漢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將帶著市民一睹大漢王朝風採。  西漢中山國的位置,約為當今河北省中部偏西。兩千多年前的血脈兄弟,兩千多年後在長沙博物館重聚。
  • 博物館裡的大漢典範,與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的一場約會
    劉勝金縷玉衣特寫根據身份的不同和玉衣根據製作的絲縷材質還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第十子、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其妻竇綰為竇太后的同族親戚加孫媳的雙重身份,百年後享用金縷玉衣的規制在適合不過了。
  • 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圖)
    信息 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圖) 2016-08「她」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泱波 攝   原標題:埃及木乃伊「遇」中國金縷玉衣 兩國博物館在南京展「法老與王」   中新網南京8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一邊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埃及年輕女性木乃伊和人形蓋板,一邊是約有2100年歷史的中國漢墓金縷玉衣和玉棺,展廳內光線黯淡,紗幔輕墜,充滿神秘氛圍。
  • 香港最大規模漢代文物展開幕 金縷玉衣等亮相
    香港最大規模漢代文物展開幕 金縷玉衣等亮相 2015-06-23 21:19:52,包括西漢時期的金縷玉衣等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160多組(件)珍貴文物亮相,展示中國歷史上王朝維持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興盛國家之一的中華漢代文化發展盛況。
  • 金縷玉衣等724件河北精品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
    12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出包括來自河北博物院的149套722件文物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件滿城漢墓出土的一級文物。
  • 震旦館布展結束 將再現「金縷玉衣」製作過程
    「玉山子」時隔45 年第二次展出震旦企業館館長顧益生告訴記者,目前除少數體積較小的名貴玉石展品未上架外,整個展館布展已經全部結束。希望引用「玉的五德」,進一步延伸人們仁愛、義行、禮貌、智慧、信譽的美德。整個展區觀賞歷時約20 分鐘,可以讓觀眾了解8000年中華玉文化的精髓。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
    考古資料顯示,玉衣起源甚古。西周時期的「玉覆面」(「綴玉面幕」)可能為其發端,東周時期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珠襦」、「鱗施」之類編綴玉片的服飾。西漢前期,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了由玉片和金縷編綴而成的頭罩、手套和鞋套,漢代玉衣初露端倪。
  • 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穿金縷玉衣(圖)
    原標題:漢代玉衣殮服等級森嚴 僅皇帝能使用金縷玉衣導讀:考古發現西漢時期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數使用金縷,但也有銀縷、銅縷或絲縷,似乎並未嚴格的規定。到了東漢,《後漢書·禮儀志》明確記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玉衣的等級制度遂規範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