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玉衣,讀者可能會想起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出土的玉衣,因為這幾件玉衣是最具代表性的。就全國範圍而論,徐州地區出土過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十分引人注目。10月12日上午,徐州博物館前館長李銀德先生在上海浦東的震旦博物館開講,題目叫《不朽之夢——玉衣的新發現與新視野》。
李銀德李銀德先生開頭講了一個關於金縷玉衣的詐騙案。2002年,北京燕山華爾森實業集團謝根榮因製造假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騙貸近數億元,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2011年,謝根榮接受二審。謝氏是位「古玩收藏家」,他的「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請五位國內頂尖鑑定專家鑑定,報告估價24億元人民幣,由此騙取銀行貸款,後來東窗事發。
接著,李銀德介紹了玉衣的名稱、作用和淵源。他認為,玉衣是漢代帝後和高級貴族死後使用的玉制殮服。玉衣在漢代文獻中又稱「玉匣」、「玉㭱」等。考古學上按照穿綴玉片的縷屬質地,將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縷玉衣等,把形制不完備的玉衣稱為「玉套」。
針對有的專家認為「玉衣」應稱「玉棺」的說法,李先生則不贊同。他說,根據文獻檢索可知,漢代相關引文20例中,作「玉衣」的有4例,作「玉匣」的有12例,作「玉柙」的有3例。另外,根據考古發掘,目前出土了好幾具比較完整的玉棺,比如盱眙大雲山、徐州獅子山、滿城漢墓出土的玉棺,可見玉棺和玉衣不是一回事。
有的青年學者還提出了新的一種說法,玉衣的頭套、上衣、褲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名稱應為「玉掩「玉襦」「玉札」「玉握」「玉匣」。
至於玉衣的作用,李銀德認為,一是為了保持死後的高貴和尊嚴,畢竟能享用玉衣的都是帝王和高級貴族一類;二是為了「不朽」,東晉葛洪《抱樸子》裡面記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也就是借玉衣以保護屍體,使屍骨不朽。
說到玉衣的淵源,李先生用考古發掘材料做了一些說明。他說,玉衣是逐漸發展而成的,可能最初是在人死之後蓋在臉部,叫做布巾、幎目、面冪、綴玉覆面,比如西周張家坡井叔墓的情形。除了臉部,後來發展到腳部,春秋秦公一號大墓、南陽桐柏月河春秋墓、甘肅馬家原戰國墓銀鞋底,就是考古發掘的數例。再後來,衣服上也出現了玉片,如洛陽中州路戰國墓出土的綴玉衣服。另外,河北邯鄲戰國趙王陵出土過玉甲片。
徐州獅子山出土玉衣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玉衣接著,李銀德介紹了玉衣發現的情況。歷史上很早就有關於玉衣發現的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正義引《括地誌》記載,晉永嘉末年有人盜發齊桓公墓,「得金蠶數十簿,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不過,這裡的「齊桓公墓」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西漢時期齊王或王后的墓被盜掘,其中發現了玉衣。另外,《宋書·崔道固傳》也有記載,「民焦恭破古冢,得玉鎧,道固檢得,獻之,執系恭。」講的是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年)有個叫焦恭的人盜墓,發掘出玉鎧——李先生推斷應為玉衣。南朝宋以後就沒有看到關於玉衣的記載。直到上個世紀,先後出土了多件玉衣。
據李先生整理可知,1946年河北邯鄲郎村漢墓發現了銅縷玉衣殘片,1954年江蘇睢寧九女墩漢墓出土「珉玉牌」——當時考古工作者也不清楚玉衣是什麼,就叫作「珉玉牌」。1958年,南京市博物館李蔚然先生經過研究認為所謂「珉玉牌」應該就是玉衣片。即使這樣,人們仍然不知道玉衣的全貌到底是怎樣的。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墓出土了兩件完整的金縷玉衣,這才讓人們了解到玉衣的形貌。過了一年,徐州土山漢墓出土銀縷玉衣。1978年山東臨沂洪家店出土了金縷玉套,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發現了絲縷玉衣,接著徐州的拉犁山、獅子山、火山分別於1985、1995、1996年出土銅縷玉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2009年江蘇盱眙大雲山M2發現了金縷玉衣。此後沒有關於玉衣的新發現。
據李銀德統計,截止2015年,共出土漢代玉衣114套(西漢46套、東漢68套),晉2套。地域上河南出土數量最多,達35套,其次是江蘇、河北,都是21套,第三是山東省,19套。震旦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館、瑞典東方博物館等也收藏有玉衣片。不過,實際上完整和基本完整的玉衣只有9套或8套半,其中徐州有4套。
考古出土玉衣地點示意圖那麼,玉衣是怎麼製作的呢?李先生在講座中對玉衣的形制與製作工藝也做了介紹。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復原之後的玉衣是一個整體,實際上是可以拆卸的。玉衣大體上由頭套、上衣、褲筒、手套、鞋套五大部分組成,其中頭套又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後衣片和左右袖筒構成。玉衣的袖筒、褲筒的開縫都設置在內側,手套的開縫在手掌,鞋的開縫在腳跟。
玉衣結構分解圖滿城出土玉衣上身前後片要製作玉衣,首先得選料。玉片的材質主要可以分為玉、石和琉璃三種,一般要經過鋸片、拋光、鑽孔等加工程序。當然在選料、加工之前,會根據人體進行設計,採用縱模網格法,將玉片的形狀規劃出來,然後逐片編號。對於玉片的編聯,古人也有好幾套方案,如交叉法、套聯法、並聯法、結聯法等。據李銀德介紹,西漢時期用多根金絲(或其他材質的絲條)連綴,到了東漢時期則只用一根絲連綴,最後可以絞成麻花狀。
玉片結聯的方式結合文獻和考古發掘,李銀德對玉衣的使用制度作了總結。他認為,西漢帝後都用玉衣,諸侯王、列侯和劉氏宗室部分使用玉衣,勳貴侫臣特賜玉衣。西漢主要使用金縷、銀縷玉衣,只有少數用銅縷玉衣,極個別用絲縷玉衣。西漢的玉衣使用不普遍,也沒有嚴格的身份等級和縷屬的對應制度。到了東漢,則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和縷屬對應制度。
前面提到南朝宋以後史籍中看不到關於玉衣的記載。那麼,玉衣為什麼會消亡呢?一般認為,這跟曹操反對厚葬,設置「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有一定的關係。曹操《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不過制度是制度,現實情況則有所不同。玉衣制度並沒有因為朝廷的政策很快就壽終正寢,實際上在偃師首陽山新莊M20就發掘出西晉玉片,在新莊M74西晉墓中也發現了玉片。所以,李銀德認為,玉衣完全消失是在西晉。
隨後,李先生還討論了玉衣研究的幾個問題,比如玉衣與深服之間的矛盾,玉衣的鑑別和修復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